人总是喜欢热闹,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
所以这里现在乱糟糟的。
人就是这样,说起话来就是这么的没个前行。
大家都什么话都敢说。
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心思,况且法不责众,再加上大家在公共场合喝多了酒,说些胡话也是很正常的。
要是方中愈真的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的话,恐怕一下子就会把那些文臣惹怒。
到时候那些弹劾的奏折,恐怕很快就会来到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御案上。
可就有些不妙了,毕竟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不能完全影响到自己这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和方中愈当初商量好的,就算是受一时的委屈也不行。
“屁呀,谁跟你一样,小方大人这么久不成亲,是因为小方大人一直在帮着陛下处理国事,而且要考虑着很多事情,也就是说特别忙,是他自己没有办法去成亲。
你嘛,没办法成亲,是因为你穷,要是把闺女嫁给你,岂不是害了她,然后跟着你吃苦,别人父母也不是傻子,所以呢,不要给自己贴高帽子了。”
“你,你怎么这么说话。”
被称作老张头的人这时有些窘迫,说话都有些不清楚了,虽然他被别人称作老张头,可看他年纪不大,只不过一直酗酒,又不好好管束自己,所以看起来才有些邋遢。
现在看起来他这种小人物的表现反而让别人把他轻看,不过大家心里也清楚,轻看他,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他不是什么大人物。
“哈哈哈。”
“哈哈哈。”
看他窘迫的样子,其他人更加高兴了。
笑声很快就传递了出去。
越是笑,那个老张头反而越是窘迫。
总之,自己的手,都有些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大家来酒楼就是图个欢乐,虽然说在这里不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大家哈哈大笑倒是也没什么。
“陛下,您看到了吗?
这就是您治下的老百姓,他们每天就做这些事情,当然一天的劳累之后是可以到这里的,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能够填饱肚子,有酒喝就不会想着去反叛朝廷,也就不会对您的统治造成影响。”
对于这边的吵闹,其实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听着他们在谈论着什么,对于老百姓们这样讨论朝廷政事,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毕竟有些事情他之前想不到,现在能听着,也就跟之前的前宋就是一样,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才知道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有什么事朝廷可以做到的。
况且现在事实上,大家也能看见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之前也有不少政策是因为他们提出才改变的。
“所以呀,做皇帝的还是要多出来走走,朕决定要给《皇明祖训》再加一条,所有的皇帝在继位之后都要多出宫看看,听听老百姓们的声音,而不是一直待在宫里啥都不干,就听大臣们的话,这是不对的。”
建文皇帝喝着桌上的茶,笑着说道。
他也确实要给子孙后代设置一些规矩了。
“陛下英明。”
方中愈一脸笑容。
“你啊你,是该成亲了,之前朕也跟你说过,这几天都说了不少次了,你看现在连老百姓们都在关心你的婚姻大事了,也就是说呀,他们都在关注着。
做做准备吧,别让人家姑娘等急了,魏国公那边已经上折子说了好几次了,你要是再这样的话,人家就得退婚了。
朕没给多少人赐婚过,你别让朕为难,太后那边可看着呢。”
方中愈一脸郁闷,他就知道一定会说这个的,只是为什么非要现在说呢。
他不怪那些人,百姓们也就是八卦一下他的事情,皇帝也说了,他们在关心自己,难道自己真的去追究?
哎,苦逼,只怪自己。
为什么今天要领着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这里吃茶,换个地方不行吗?
非要在这里。
看见方中愈那郁闷的脸,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的开心,笑声传递了整座包间。
按照道理说,臣子越强大,皇帝就应该越不高兴,因为那样他们就有可能威胁到自己。
如果这样的臣子没有办法自己做皇帝的话,可能就会拥护那些具有皇家血脉的人。
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允许臣子太过强大,甚至是他的关系网也不能遍布朝堂各处,那样的话就会给自己扶植起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可是如今大明帝国却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文皇帝朱允炆却丝毫没有介意,道理非常的简单,这个人是方中愈。
换了其他人,还真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年轻人中他有着无比尊崇的地位,因为那些年轻人大多数都与他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当然他是不承认的,不过那些人也知道,能从方中愈这里学到东西是他们这一辈子最荣幸的事情。
而方中愈的父亲方孝孺却又是当世大儒,手底下有大量的学子,还有一些同门,也就是说这些人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户。
这些人充斥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再加上方中愈对军队的影响,也就意味着方中愈完全有成为权臣的资质。
最重要的是方中愈是太子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太子登基的话,他就是帝师。
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是不知道这些事,有一些御史也在上折子向皇帝表明这样的潜在危机。
毕竟如果方中愈真的有其他的想法的话,这就是一个大大的威胁帝国,可能就会出现权臣掌权皇帝成为傀儡的情况。
但是建文皇帝却丝毫不担心,那就是一个年轻人能结婚却不结婚,能生孩子却不生孩子,偏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事上,也就意味着这个年轻人真的是对整个帝国有着感情,他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去做更多的事情。
方中愈笑归笑,皇帝快乐归快乐,可真的遇到这件事的时候,方中愈也没有办法拒绝。
毕竟他们确确实实讨论了很多次了,如果方中愈,还不如把自己的私人事情解决好的话,皇帝甚至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有问题了。
毕竟宫中已经有妃子开始在问皇帝了,是不是小方大人是不是有问题。
要是有问题的话早点说出来,别耽误了人家姑娘。
虽然话里话外有着不太尊敬的意味,可是大家都清楚,这也是因为小方大人迟迟不肯成亲,毕竟男孩子如果不成亲的话,也就不是大人大家多少还是有一些顾忌的。
毕竟小孩子做的事情谁又能管,不能管对不对?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方中愈的陪同下,在京师里游逛了一段时间,去看了看最新的,然后又去了英雄纪念碑那里上了一炷香。
对于那些战死在沙场上的将士们来说,建文皇帝朱允炆给予的荣耀,是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
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更多为国付出的人,皇帝认可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家人能够获得朝廷的补恤,就已经足够说明了这个帝国是有救的。
皇帝和方中愈还有他们的随从人员,像普通民众一样排着队去敬香。
没有隔开其他人,也没有去更多的表现自己,他们只是要告诉这些人,朝廷还记着他们百姓们在这里学习到,知道有更多的人在保护着他们,在边疆上浴血奋斗。
傍晚的时候,建文皇帝朱允炆离开的时候,还在提醒着方中愈。
“中愈,你年纪也不小了,朕这几次催着你结婚的话也说了不少遍了,今天你也听到了,连京师的百姓都敢拿这件事情来说了,也就意味着呀,你这个成亲的事儿实在是让太多的人操心,抽个时间把事情定了吧,让人家姑娘也安心。”
“是,臣遵旨。”
方中愈拱了拱手,平静的回答道。
“你呀,你,是你成亲又不是其他人,你搞得好像朕在逼你一样,算了算了,你自己决定吧,朕不管了,朕也不用你送,早点回去吧。”
皇帝看着他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毕竟都说了这么久了,让你把这件事情处理好,现在你还弄出这么大个摊子来。
看着皇帝的马车越走越远。
方中愈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总之在那里愣了许久。
“大人,咱们回去吧?”
小十二看着自家大人,觉得皇帝陛下说的有道理,自家公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成亲不是一件好事吗?
再说了小郡主也确实和自家大人互相喜欢啊,这也该给人家一个交代了吧。。
“小12,你是不是觉得公子我迟迟不成亲是不对的呀?”
方中愈扭头看了一眼小事儿,他总觉得小十二这个时候似乎有其他的话想说。
“对呀,公子您是该成,,,没有公子你什么时候想成亲就什么时候成亲,咱不急不急。”
小十二,一看到方中愈变的脸色立马把自己要说的话别回去了。
赶忙换了一句,毕竟他已经看见了方中愈的手,已经抬起来了,要是自己在说的话恐怕就得挨巴掌了。
“也对,你年纪也不小了,公子不结婚恐怕你还真说不上媳妇儿,要不给你说门媳妇儿吧!”
方中愈笑着说的,转身就走。
“啊,公子不用,真不用。”
小12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笑容,忽然又意识到什么,赶忙追上去。
大街上只剩下小十二的声音,其他的声音似乎一下子都被过滤掉了,小12可不想这么早就成亲,毕竟好几个兄弟成亲了之后现在连出门喝酒的日子都少了。
他可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况且公子还没有成亲呢,他着急什么呀?
在前面的方中愈看似非常洒脱,心里也在想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这么不着急了。
当初是因为小郡主还小,她自己还小,只是这几年两个人年纪都大了,再加上小郡主跟他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但两个人一直都是以礼相待,没有丝毫的僭越之处。
魏国公徐辉祖那边对他也没有太大的意见,朝廷重臣也没有对这门婚事反对,除了表示惊讶另外倒真没有其他的想法。
毕竟对于他们来讲,别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容不得他们插手,再加上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真的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的话,还真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公子回府。”
方中愈一进门,就有小厮呼号。
“公子,您回来了,老爷交代过了,您回来了之后,请您去书房一趟。”
立马就有仆人过来向方中愈汇报,这些家仆们,如今其实有不少已经离开了方家,但还是把自己家里的年轻人送进来。
“好了,知道了。”
方中愈大概也猜到了是什么事情,既然父亲想要跟他说,他就过去讨论一番,毕竟这件事情也不是特别的严格,况且到了他这个地步,把这件事情做下来也是应当的。
只是前世他也没有结婚,所以对结婚这件事情多少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再加上他也不知道会不会连累到别人,所以一直不结也是有原因的嘛。
逊志斋还是像之前一样,环境更加的好了,再加上如今方孝孺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又要进行校对,又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学术,还要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争论,甚至是组织一场强有力的辩论,总之思想的碰撞与升华都在这里产生。
但是逊志斋确实非常的干净,毕竟每天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里做整理和打扫,那些喜欢这里书的人也会来学习家里的仆人不禁他们学习读书。
“父亲,孩儿回来了。”
“坐吧。”
方孝孺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一段时间他也是很忙碌的,所以现在倒还是能够安静下来做学问。
“大明北洲的事情是你在做吗?”
“哪有!陛下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安排,不过孩儿确实给陛下提供了不少的建议。
当然这也有手下幕僚团队的作用,他们对大明南洲研究了很多,所以想把那些经验复制到大明北洲去。
当然也需要做一些更改,朝廷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过去,毕竟那个地方实在是太过遥远了。”
所以这里现在乱糟糟的。
人就是这样,说起话来就是这么的没个前行。
大家都什么话都敢说。
而且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心思,况且法不责众,再加上大家在公共场合喝多了酒,说些胡话也是很正常的。
要是方中愈真的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的话,恐怕一下子就会把那些文臣惹怒。
到时候那些弹劾的奏折,恐怕很快就会来到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御案上。
可就有些不妙了,毕竟不管做什么事儿都不能完全影响到自己这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和方中愈当初商量好的,就算是受一时的委屈也不行。
“屁呀,谁跟你一样,小方大人这么久不成亲,是因为小方大人一直在帮着陛下处理国事,而且要考虑着很多事情,也就是说特别忙,是他自己没有办法去成亲。
你嘛,没办法成亲,是因为你穷,要是把闺女嫁给你,岂不是害了她,然后跟着你吃苦,别人父母也不是傻子,所以呢,不要给自己贴高帽子了。”
“你,你怎么这么说话。”
被称作老张头的人这时有些窘迫,说话都有些不清楚了,虽然他被别人称作老张头,可看他年纪不大,只不过一直酗酒,又不好好管束自己,所以看起来才有些邋遢。
现在看起来他这种小人物的表现反而让别人把他轻看,不过大家心里也清楚,轻看他,也不是什么大事,毕竟他不是什么大人物。
“哈哈哈。”
“哈哈哈。”
看他窘迫的样子,其他人更加高兴了。
笑声很快就传递了出去。
越是笑,那个老张头反而越是窘迫。
总之,自己的手,都有些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大家来酒楼就是图个欢乐,虽然说在这里不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问题,大家哈哈大笑倒是也没什么。
“陛下,您看到了吗?
这就是您治下的老百姓,他们每天就做这些事情,当然一天的劳累之后是可以到这里的,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能够填饱肚子,有酒喝就不会想着去反叛朝廷,也就不会对您的统治造成影响。”
对于这边的吵闹,其实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听着他们在谈论着什么,对于老百姓们这样讨论朝廷政事,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
毕竟有些事情他之前想不到,现在能听着,也就跟之前的前宋就是一样,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才知道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有什么事朝廷可以做到的。
况且现在事实上,大家也能看见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之前也有不少政策是因为他们提出才改变的。
“所以呀,做皇帝的还是要多出来走走,朕决定要给《皇明祖训》再加一条,所有的皇帝在继位之后都要多出宫看看,听听老百姓们的声音,而不是一直待在宫里啥都不干,就听大臣们的话,这是不对的。”
建文皇帝喝着桌上的茶,笑着说道。
他也确实要给子孙后代设置一些规矩了。
“陛下英明。”
方中愈一脸笑容。
“你啊你,是该成亲了,之前朕也跟你说过,这几天都说了不少次了,你看现在连老百姓们都在关心你的婚姻大事了,也就是说呀,他们都在关注着。
做做准备吧,别让人家姑娘等急了,魏国公那边已经上折子说了好几次了,你要是再这样的话,人家就得退婚了。
朕没给多少人赐婚过,你别让朕为难,太后那边可看着呢。”
方中愈一脸郁闷,他就知道一定会说这个的,只是为什么非要现在说呢。
他不怪那些人,百姓们也就是八卦一下他的事情,皇帝也说了,他们在关心自己,难道自己真的去追究?
哎,苦逼,只怪自己。
为什么今天要领着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这里吃茶,换个地方不行吗?
非要在这里。
看见方中愈那郁闷的脸,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的开心,笑声传递了整座包间。
按照道理说,臣子越强大,皇帝就应该越不高兴,因为那样他们就有可能威胁到自己。
如果这样的臣子没有办法自己做皇帝的话,可能就会拥护那些具有皇家血脉的人。
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允许臣子太过强大,甚至是他的关系网也不能遍布朝堂各处,那样的话就会给自己扶植起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可是如今大明帝国却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文皇帝朱允炆却丝毫没有介意,道理非常的简单,这个人是方中愈。
换了其他人,还真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年轻人中他有着无比尊崇的地位,因为那些年轻人大多数都与他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当然他是不承认的,不过那些人也知道,能从方中愈这里学到东西是他们这一辈子最荣幸的事情。
而方中愈的父亲方孝孺却又是当世大儒,手底下有大量的学子,还有一些同门,也就是说这些人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户。
这些人充斥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再加上方中愈对军队的影响,也就意味着方中愈完全有成为权臣的资质。
最重要的是方中愈是太子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太子登基的话,他就是帝师。
建文皇帝朱允炆不是不知道这些事,有一些御史也在上折子向皇帝表明这样的潜在危机。
毕竟如果方中愈真的有其他的想法的话,这就是一个大大的威胁帝国,可能就会出现权臣掌权皇帝成为傀儡的情况。
但是建文皇帝却丝毫不担心,那就是一个年轻人能结婚却不结婚,能生孩子却不生孩子,偏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事上,也就意味着这个年轻人真的是对整个帝国有着感情,他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去做更多的事情。
方中愈笑归笑,皇帝快乐归快乐,可真的遇到这件事的时候,方中愈也没有办法拒绝。
毕竟他们确确实实讨论了很多次了,如果方中愈,还不如把自己的私人事情解决好的话,皇帝甚至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有问题了。
毕竟宫中已经有妃子开始在问皇帝了,是不是小方大人是不是有问题。
要是有问题的话早点说出来,别耽误了人家姑娘。
虽然话里话外有着不太尊敬的意味,可是大家都清楚,这也是因为小方大人迟迟不肯成亲,毕竟男孩子如果不成亲的话,也就不是大人大家多少还是有一些顾忌的。
毕竟小孩子做的事情谁又能管,不能管对不对?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方中愈的陪同下,在京师里游逛了一段时间,去看了看最新的,然后又去了英雄纪念碑那里上了一炷香。
对于那些战死在沙场上的将士们来说,建文皇帝朱允炆给予的荣耀,是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的。
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也需要更多为国付出的人,皇帝认可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家人能够获得朝廷的补恤,就已经足够说明了这个帝国是有救的。
皇帝和方中愈还有他们的随从人员,像普通民众一样排着队去敬香。
没有隔开其他人,也没有去更多的表现自己,他们只是要告诉这些人,朝廷还记着他们百姓们在这里学习到,知道有更多的人在保护着他们,在边疆上浴血奋斗。
傍晚的时候,建文皇帝朱允炆离开的时候,还在提醒着方中愈。
“中愈,你年纪也不小了,朕这几次催着你结婚的话也说了不少遍了,今天你也听到了,连京师的百姓都敢拿这件事情来说了,也就意味着呀,你这个成亲的事儿实在是让太多的人操心,抽个时间把事情定了吧,让人家姑娘也安心。”
“是,臣遵旨。”
方中愈拱了拱手,平静的回答道。
“你呀,你,是你成亲又不是其他人,你搞得好像朕在逼你一样,算了算了,你自己决定吧,朕不管了,朕也不用你送,早点回去吧。”
皇帝看着他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毕竟都说了这么久了,让你把这件事情处理好,现在你还弄出这么大个摊子来。
看着皇帝的马车越走越远。
方中愈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总之在那里愣了许久。
“大人,咱们回去吧?”
小十二看着自家大人,觉得皇帝陛下说的有道理,自家公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成亲不是一件好事吗?
再说了小郡主也确实和自家大人互相喜欢啊,这也该给人家一个交代了吧。。
“小12,你是不是觉得公子我迟迟不成亲是不对的呀?”
方中愈扭头看了一眼小事儿,他总觉得小十二这个时候似乎有其他的话想说。
“对呀,公子您是该成,,,没有公子你什么时候想成亲就什么时候成亲,咱不急不急。”
小十二,一看到方中愈变的脸色立马把自己要说的话别回去了。
赶忙换了一句,毕竟他已经看见了方中愈的手,已经抬起来了,要是自己在说的话恐怕就得挨巴掌了。
“也对,你年纪也不小了,公子不结婚恐怕你还真说不上媳妇儿,要不给你说门媳妇儿吧!”
方中愈笑着说的,转身就走。
“啊,公子不用,真不用。”
小12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笑容,忽然又意识到什么,赶忙追上去。
大街上只剩下小十二的声音,其他的声音似乎一下子都被过滤掉了,小12可不想这么早就成亲,毕竟好几个兄弟成亲了之后现在连出门喝酒的日子都少了。
他可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况且公子还没有成亲呢,他着急什么呀?
在前面的方中愈看似非常洒脱,心里也在想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这么不着急了。
当初是因为小郡主还小,她自己还小,只是这几年两个人年纪都大了,再加上小郡主跟他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但两个人一直都是以礼相待,没有丝毫的僭越之处。
魏国公徐辉祖那边对他也没有太大的意见,朝廷重臣也没有对这门婚事反对,除了表示惊讶另外倒真没有其他的想法。
毕竟对于他们来讲,别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容不得他们插手,再加上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真的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的话,还真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公子回府。”
方中愈一进门,就有小厮呼号。
“公子,您回来了,老爷交代过了,您回来了之后,请您去书房一趟。”
立马就有仆人过来向方中愈汇报,这些家仆们,如今其实有不少已经离开了方家,但还是把自己家里的年轻人送进来。
“好了,知道了。”
方中愈大概也猜到了是什么事情,既然父亲想要跟他说,他就过去讨论一番,毕竟这件事情也不是特别的严格,况且到了他这个地步,把这件事情做下来也是应当的。
只是前世他也没有结婚,所以对结婚这件事情多少还是有一些顾虑的,再加上他也不知道会不会连累到别人,所以一直不结也是有原因的嘛。
逊志斋还是像之前一样,环境更加的好了,再加上如今方孝孺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又要进行校对,又要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学术,还要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争论,甚至是组织一场强有力的辩论,总之思想的碰撞与升华都在这里产生。
但是逊志斋确实非常的干净,毕竟每天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里做整理和打扫,那些喜欢这里书的人也会来学习家里的仆人不禁他们学习读书。
“父亲,孩儿回来了。”
“坐吧。”
方孝孺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一段时间他也是很忙碌的,所以现在倒还是能够安静下来做学问。
“大明北洲的事情是你在做吗?”
“哪有!陛下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安排,不过孩儿确实给陛下提供了不少的建议。
当然这也有手下幕僚团队的作用,他们对大明南洲研究了很多,所以想把那些经验复制到大明北洲去。
当然也需要做一些更改,朝廷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过去,毕竟那个地方实在是太过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