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人一旦想多,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是一个道理大家都懂的道理,但却做不到。
有一个流派叫做意识流,那就是随着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运动。
也就是说,想到哪做到哪,说到哪。
方中愈和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那一天其实讨论了许久,方中愈说出那一番话之后,皇帝还是很惊讶的。
但是他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大臣和统治的国民有那样的想法。
可是最后他却又选择了相信,因为他知道连自己都忍不住想要贪心,更别说那些人了,一片土地的诱惑是非常强大的,自己不也是想要名流千古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吗?
那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不管怎么说,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够坐上那个位置,只要手里握着权力,那么就有无数的金银财宝,无数的美女。
现在给他们一片土地,一片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土地,只要名义上遵从大明的统治就可以了,换了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当时并没有给方中愈一个明确的答复,甚至是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但在最后她还是深深的考虑了一番,今天又是方中愈进攻的日子。
消息也不会传递出去,能够传递出消息的基本上都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允许的,或者说方中愈和皇帝商量好了是放出来的消息,而一些不让传出去的也就不会传出去,除非他有更大的能量能够瞒过锦衣卫和宫中的其他人。
后宫之事太多的人不会去管,也不会去牵扯其中,因为那样可能会丢掉性命。
所以他们都很谨慎,至少要把自己手中的事情摘得干干净净。
圈子嘛,建文皇帝朱允炆也都知道他是孤家寡人,虽然这一段时间变得比之前要好,这几年也因为自己的仁慈和真正的宽大胸怀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可他也知道大臣们还是有自己的圈子的。
这一点他并不反对,但也不会去支持那些人可以做,只要不形成党争就好。
党争不会是一件好事,对于一个帝国来讲,如果朝廷里出现了一派或者是两派,甚至是更多的人,只要他们互相扯皮,那么这个国家的外交军事国防民生,所有的一切都会一塌糊涂,甚至是说大家都会集中自己手中的力量对对方加以打击,而不是集中力量来解决朝廷所遇的危机,解决帝国所遇到的各种麻烦。
如果党争真的出现的话,那么可能今天就会有大臣被弹劾,明天就会有大臣被下大狱,然后被流放,甚至是某些重要的大臣,还会在某一天死在了黑夜里。
在也查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情况,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却没有办法去解决,因为你能用的手段我也能用,既然大家都一样,那么这些事情也就不是事情了。
只是无辜的人依然无辜死去的人就此死去。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在排斥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要稍有苗头就会掐灭,现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圈子,但只要不会形成当真,那么就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再加上太子的名位,早早就是定了的,只要太子不犯大错,基本上帝系一脉就会传递下去。
也不会因为夺嫡之事而使朝廷动荡,现在百官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加大大明律的完善和普及。
大明律早早的被制定,一直都在被修改,但更多的原则是被补充,只是普及度,并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高,主要原因就是百姓们的文化水平不太高,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严苛的律法,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遵守。
所以原来教育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国子监担负着整个帝国的教育事业,从孩子的入学更大年纪的锻炼,甚至是深入高等学府,再到最后由各个部门组建的国家学院。
总之这一系列走下来花费了大量人大量的精力,朝廷的财力。
还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至少朝廷现在慢慢的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大量的工坊,会社,甚至是像廖氏货栈那样货通天下的货栈也出现了不少。
朝廷的高官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他们不愿意自己被淘汰,也不希望年轻人们很快的超越他们,如今朝廷已经不断的在鼓励生育,甚至是江上的金额,已经超出了一个家庭1到2年所挣的钱财。
可是效果依然不太明显。
但只要努力去做,还是能够出现一些好的结果的。
想起这些建文皇帝朱允炆就有一些头疼,毕竟能够承包到他的预案上来的基本上都是重大的案件,是朝中大臣所不能解决的。
议事长制度正式实行之后,已经有很多事情不需要她来操心了,他只要把控大的方向就可,所以它更多的是对那些人所做的决定来进行评估。
建文皇帝朱允炆没有操纵大臣的心思,所以百官们现在对他的感官不错,再加上愿意放权,成为了相对于太祖高皇帝更好的优点,这些大臣们也都知道,皇帝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已经非常不错了,要是他们还不努力做事的话,完全就白白浪费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好意。
方中愈清楚的记得后世的嘉靖皇帝善于操纵人心,虽然躲在宫中几十年不上朝,但依然牢牢把控着大明帝国,对于权臣的玩弄已经是得心应手,所以在他驾崩了之后,百官们也没有放过她,一阵反弹就把他弄的跟个神仙皇帝一样。
所以现在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这样的表现让他非常的满意,至少这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再加上这些年的磨练,已经让他变得更加成熟起来,处理国家大事也有着得心应手的感觉。
孤家寡人是称呼以前的皇帝,现在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绝不是孤家寡人,至少在皇明军事学院就有一大部分的人愿意支持他,之前那些人只是来这里混一个文凭,当然是那些军中高官,但是如今他们已经被皇帝的学识所折服。
所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完全确保了建文皇帝朱允炆对整个大明军制的改革和对所有军队的把控。
朝廷大量的银子用在两军之上,虽然说花费巨大,但所带来的成果也是非常巨大的,就好像如今有不少的草原人来投一般。
花钱买来的俘虏也是俘虏,至少大家都知道这样操作是可以的,亡国灭种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但那些百姓们还是要活着。
大臣们渐渐的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就算是他们真的打败了草原部落人,如果不把那些人接了,难道还能把他们都杀了吗?这也不符合他们所说的君子仁义。
山东的孔家对于朝廷现在的做法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对于方中愈这个年轻人也是有想法的,毕竟方中愈都这么大年纪了,说清了也不结婚,平常还总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大家理解归理解,可挑战一些人的权威却是不可以的。
所以一直都有折子向京师李宋建文,皇帝朱允炆也只能出言安抚,毕竟别人结不结婚是他自己的事情,虽然有一些触犯大明律,可如今这种情况朝廷还是不太愿意去处置方中愈的。
方中愈并不是要屈服于这些人之下,只是有些事情做得太过了,确实也容易引起反弹,之前它能够获得知识,是因为得到了一大部分年轻人的支持,而那些年轻人背后多多少少都有些力量,现在要是让他因为这些事情和孔家作对多少还是有些不智的。
可他心里清楚与孔家是思想间的差异,有些事情不需要说服,因为说服不了,对于一些认识你甚至是抱着祖宗成法的人来讲道理是不正常的,因为你不能与傻啊逼论长短,那样只会降低你自己的智商。
正因为懂得这些道理,所以方中愈也向皇帝请罪,上折子告诉他自己做错了,在不久之后就会举行婚礼。
一拖再拖的事儿他也不想打,可有些时候自己有些事情没有完成,又不好不给予别人幸福,毕竟小郡主一直都是倾心于他的。
他也得是给别人一个交代了,这么多年了一直拖着也不好。
果真不管是谁在成亲这件事情上总是会有人关注的,方中愈出门在外的时候也会有人打趣问他什么时候结婚来讨一杯喜酒喝。
遇到这样的事儿,方中愈也不能懒,老路还得高兴的向别人回,你说自己很快很快,有机会的话一定请他们来
没办法总是会有人盯着他,毕竟是陛下面前的红人,再加上自己也确确实实名声很大,有这样的待遇也很正常。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自己的南阁之中处理政务,这也是这么久以来他所做的事情,旁边通证司的小太监们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不会去干涉其他。
这也是这么久以来他们所养成的习惯,这些人如今能够读书能够识字,已经是很大的恩宠了,再加上皇帝已经多年不再强迫更多的人入宫了。
他们的地位也已经很高了,只不过手下缺了些打杂干活的人。
毕竟在宫中已经很久了,自己也能做这些事,倒也不是那么的必须。
方中愈在宫中的名声不错,所以一路过来都有小太监和小宫女们对他行礼,称呼着小方大人好。
方中愈也都笑着回忆在他这个位置上,对这些小人物不会有太多的逼迫之下,似乎高位者对于自己差距更大的人都不会有更多的轻视之心,反而表现的平易近人,这才是真正能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才能总结出来的吧。
方中愈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他也有过失败,也有过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时候,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处理一些问题,所以对于这些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来讲,他都是照顾的,也不会去以势压人。
“臣叩见陛下,陛下金安。”
“起来吧,朕手里还有一份折子,批完了就跟你聊聊,先坐吧。”
方中愈已经习惯了他们两个这个样子,所以他也就在一旁等待,立马就有小太监搬过来一次,然后上了茶水之后就离开了。
对于皇帝和小方大人的谈话,所有人都是没有兴趣的,就算有兴趣也不敢表现出来,况且这个时候要是在这里听见他们的谈话根本就不太合适,毕竟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他们太清楚了,皇帝和小方大人的谈话基本上都关乎着帝国大事,从来没有闲聊的时候,就算是闲聊也会因为帝国大事来闲聊,所以要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逃脱不了罪责的就是他们,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生命受到损失,还是不听为好。
方中愈身边的亲卫和保护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侍卫们都会远远的在外面巡视,所以这些人也不会过多的放肆。
方中愈现在也知道金融皇帝朱允炆的脾气,在皇帝做思考的时候他不会过多干预,他也只会静静的想着自己的事情,右手的两个指头一直都不断的轻轻的敲着,发出来的声音也非常的正常,所以两个人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说话,他们还得再考虑自己接下来怎样开始讨论今天要讨论的事情。
方中愈对于人性的把控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同样也是方中愈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后世的锻炼和一些知识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很多高手们对于人性的剖析。
那是建立在无数人在这一行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完成的一系列的课程。
也就是说方中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情,而建文皇帝朱允炆不一样,他是学的帝王之术。
虽然学的并不好,但他在这一行现在算是做得不错了,所以更
这是一个道理大家都懂的道理,但却做不到。
有一个流派叫做意识流,那就是随着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运动。
也就是说,想到哪做到哪,说到哪。
方中愈和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那一天其实讨论了许久,方中愈说出那一番话之后,皇帝还是很惊讶的。
但是他却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大臣和统治的国民有那样的想法。
可是最后他却又选择了相信,因为他知道连自己都忍不住想要贪心,更别说那些人了,一片土地的诱惑是非常强大的,自己不也是想要名流千古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吗?
那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不管怎么说,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够坐上那个位置,只要手里握着权力,那么就有无数的金银财宝,无数的美女。
现在给他们一片土地,一片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土地,只要名义上遵从大明的统治就可以了,换了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当时并没有给方中愈一个明确的答复,甚至是说他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但在最后她还是深深的考虑了一番,今天又是方中愈进攻的日子。
消息也不会传递出去,能够传递出消息的基本上都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允许的,或者说方中愈和皇帝商量好了是放出来的消息,而一些不让传出去的也就不会传出去,除非他有更大的能量能够瞒过锦衣卫和宫中的其他人。
后宫之事太多的人不会去管,也不会去牵扯其中,因为那样可能会丢掉性命。
所以他们都很谨慎,至少要把自己手中的事情摘得干干净净。
圈子嘛,建文皇帝朱允炆也都知道他是孤家寡人,虽然这一段时间变得比之前要好,这几年也因为自己的仁慈和真正的宽大胸怀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可他也知道大臣们还是有自己的圈子的。
这一点他并不反对,但也不会去支持那些人可以做,只要不形成党争就好。
党争不会是一件好事,对于一个帝国来讲,如果朝廷里出现了一派或者是两派,甚至是更多的人,只要他们互相扯皮,那么这个国家的外交军事国防民生,所有的一切都会一塌糊涂,甚至是说大家都会集中自己手中的力量对对方加以打击,而不是集中力量来解决朝廷所遇的危机,解决帝国所遇到的各种麻烦。
如果党争真的出现的话,那么可能今天就会有大臣被弹劾,明天就会有大臣被下大狱,然后被流放,甚至是某些重要的大臣,还会在某一天死在了黑夜里。
在也查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情况,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却没有办法去解决,因为你能用的手段我也能用,既然大家都一样,那么这些事情也就不是事情了。
只是无辜的人依然无辜死去的人就此死去。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在排斥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要稍有苗头就会掐灭,现在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圈子,但只要不会形成当真,那么就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再加上太子的名位,早早就是定了的,只要太子不犯大错,基本上帝系一脉就会传递下去。
也不会因为夺嫡之事而使朝廷动荡,现在百官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加大大明律的完善和普及。
大明律早早的被制定,一直都在被修改,但更多的原则是被补充,只是普及度,并没有他们之前想象的高,主要原因就是百姓们的文化水平不太高,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严苛的律法,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遵守。
所以原来教育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国子监担负着整个帝国的教育事业,从孩子的入学更大年纪的锻炼,甚至是深入高等学府,再到最后由各个部门组建的国家学院。
总之这一系列走下来花费了大量人大量的精力,朝廷的财力。
还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至少朝廷现在慢慢的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大量的工坊,会社,甚至是像廖氏货栈那样货通天下的货栈也出现了不少。
朝廷的高官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他们不愿意自己被淘汰,也不希望年轻人们很快的超越他们,如今朝廷已经不断的在鼓励生育,甚至是江上的金额,已经超出了一个家庭1到2年所挣的钱财。
可是效果依然不太明显。
但只要努力去做,还是能够出现一些好的结果的。
想起这些建文皇帝朱允炆就有一些头疼,毕竟能够承包到他的预案上来的基本上都是重大的案件,是朝中大臣所不能解决的。
议事长制度正式实行之后,已经有很多事情不需要她来操心了,他只要把控大的方向就可,所以它更多的是对那些人所做的决定来进行评估。
建文皇帝朱允炆没有操纵大臣的心思,所以百官们现在对他的感官不错,再加上愿意放权,成为了相对于太祖高皇帝更好的优点,这些大臣们也都知道,皇帝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已经非常不错了,要是他们还不努力做事的话,完全就白白浪费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好意。
方中愈清楚的记得后世的嘉靖皇帝善于操纵人心,虽然躲在宫中几十年不上朝,但依然牢牢把控着大明帝国,对于权臣的玩弄已经是得心应手,所以在他驾崩了之后,百官们也没有放过她,一阵反弹就把他弄的跟个神仙皇帝一样。
所以现在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这样的表现让他非常的满意,至少这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再加上这些年的磨练,已经让他变得更加成熟起来,处理国家大事也有着得心应手的感觉。
孤家寡人是称呼以前的皇帝,现在的建文皇帝朱允炆绝不是孤家寡人,至少在皇明军事学院就有一大部分的人愿意支持他,之前那些人只是来这里混一个文凭,当然是那些军中高官,但是如今他们已经被皇帝的学识所折服。
所以得到群众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完全确保了建文皇帝朱允炆对整个大明军制的改革和对所有军队的把控。
朝廷大量的银子用在两军之上,虽然说花费巨大,但所带来的成果也是非常巨大的,就好像如今有不少的草原人来投一般。
花钱买来的俘虏也是俘虏,至少大家都知道这样操作是可以的,亡国灭种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做,但那些百姓们还是要活着。
大臣们渐渐的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就算是他们真的打败了草原部落人,如果不把那些人接了,难道还能把他们都杀了吗?这也不符合他们所说的君子仁义。
山东的孔家对于朝廷现在的做法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对于方中愈这个年轻人也是有想法的,毕竟方中愈都这么大年纪了,说清了也不结婚,平常还总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大家理解归理解,可挑战一些人的权威却是不可以的。
所以一直都有折子向京师李宋建文,皇帝朱允炆也只能出言安抚,毕竟别人结不结婚是他自己的事情,虽然有一些触犯大明律,可如今这种情况朝廷还是不太愿意去处置方中愈的。
方中愈并不是要屈服于这些人之下,只是有些事情做得太过了,确实也容易引起反弹,之前它能够获得知识,是因为得到了一大部分年轻人的支持,而那些年轻人背后多多少少都有些力量,现在要是让他因为这些事情和孔家作对多少还是有些不智的。
可他心里清楚与孔家是思想间的差异,有些事情不需要说服,因为说服不了,对于一些认识你甚至是抱着祖宗成法的人来讲道理是不正常的,因为你不能与傻啊逼论长短,那样只会降低你自己的智商。
正因为懂得这些道理,所以方中愈也向皇帝请罪,上折子告诉他自己做错了,在不久之后就会举行婚礼。
一拖再拖的事儿他也不想打,可有些时候自己有些事情没有完成,又不好不给予别人幸福,毕竟小郡主一直都是倾心于他的。
他也得是给别人一个交代了,这么多年了一直拖着也不好。
果真不管是谁在成亲这件事情上总是会有人关注的,方中愈出门在外的时候也会有人打趣问他什么时候结婚来讨一杯喜酒喝。
遇到这样的事儿,方中愈也不能懒,老路还得高兴的向别人回,你说自己很快很快,有机会的话一定请他们来
没办法总是会有人盯着他,毕竟是陛下面前的红人,再加上自己也确确实实名声很大,有这样的待遇也很正常。
建文皇帝朱允炆在自己的南阁之中处理政务,这也是这么久以来他所做的事情,旁边通证司的小太监们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儿,不会去干涉其他。
这也是这么久以来他们所养成的习惯,这些人如今能够读书能够识字,已经是很大的恩宠了,再加上皇帝已经多年不再强迫更多的人入宫了。
他们的地位也已经很高了,只不过手下缺了些打杂干活的人。
毕竟在宫中已经很久了,自己也能做这些事,倒也不是那么的必须。
方中愈在宫中的名声不错,所以一路过来都有小太监和小宫女们对他行礼,称呼着小方大人好。
方中愈也都笑着回忆在他这个位置上,对这些小人物不会有太多的逼迫之下,似乎高位者对于自己差距更大的人都不会有更多的轻视之心,反而表现的平易近人,这才是真正能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才能总结出来的吧。
方中愈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他也有过失败,也有过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做事的时候,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处理一些问题,所以对于这些从底层爬上来的人来讲,他都是照顾的,也不会去以势压人。
“臣叩见陛下,陛下金安。”
“起来吧,朕手里还有一份折子,批完了就跟你聊聊,先坐吧。”
方中愈已经习惯了他们两个这个样子,所以他也就在一旁等待,立马就有小太监搬过来一次,然后上了茶水之后就离开了。
对于皇帝和小方大人的谈话,所有人都是没有兴趣的,就算有兴趣也不敢表现出来,况且这个时候要是在这里听见他们的谈话根本就不太合适,毕竟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他们太清楚了,皇帝和小方大人的谈话基本上都关乎着帝国大事,从来没有闲聊的时候,就算是闲聊也会因为帝国大事来闲聊,所以要是真的出了什么意外,逃脱不了罪责的就是他们,所以为了避免自己的生命受到损失,还是不听为好。
方中愈身边的亲卫和保护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侍卫们都会远远的在外面巡视,所以这些人也不会过多的放肆。
方中愈现在也知道金融皇帝朱允炆的脾气,在皇帝做思考的时候他不会过多干预,他也只会静静的想着自己的事情,右手的两个指头一直都不断的轻轻的敲着,发出来的声音也非常的正常,所以两个人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说话,他们还得再考虑自己接下来怎样开始讨论今天要讨论的事情。
方中愈对于人性的把控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同样也是方中愈能够做到这些,是因为后世的锻炼和一些知识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很多高手们对于人性的剖析。
那是建立在无数人在这一行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完成的一系列的课程。
也就是说方中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情,而建文皇帝朱允炆不一样,他是学的帝王之术。
虽然学的并不好,但他在这一行现在算是做得不错了,所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