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都不说话?”建文帝问道,在他的构想中,当自己把这份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的的时候,这群人看后应该是捏紧拳头,义愤填膺的指责,甚至是跪倒在地,大声哭诉,毫不守礼的指责,违背祖制,妄动国本,此乃大逆不道之举,首倡之人,应该下大狱,关个几年再说,甚至是牵连多人,杀头流放,只要能遏制住,什么方法都可以。
建文帝在头脑中暗暗想象着这一幕,众位大臣慷慨激昂,陈词嚯嚯,严厉批评,把这个是非曲直分的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真是一幕大戏。
可是,可惜的是,这一幕,这建文帝希望出现的一幕,却没有出现,不仅没有出现,众人连一点激愤的样子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想到之前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总能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分析出中间的问题,阻止他,可如今,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这些人却啥都不干,朱允炆,就有些头疼,这些人是转了性子了,真是郁闷死人了。
这让他有些失望,他不禁想起,中愈告诉他的话,此本一出,朝中大臣,除了茹瑺大人极力反对,以黄子澄大人为首的几位尚书大人稍稍反对,齐泰大人支持,我父亲和其他人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论断,看来,中愈算是说对了,这些人,都不说话,是个什么意思。
建文帝扫视全场,可是这些人都不看他,是的,众人依然在低头看着自己的东西,没办法,还是得有人打前站啊。
“陛下,国子监试行在京师广开学校,借助大明报,逊志报推广建文数字,甚至是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语这几件事情,臣都没有意见,如果有成效展现,臣更是会大力支持,让他们可以走的更远,但涉及到军队,兹事体大,此事没得商量,臣反对,还请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众人也就明白了,这件事情触动了兵部,虽说要的就是有人开口,时间耽误的有点久了,没看见陛下都变脸色了嘛!只是似乎效果并不是很好,皇帝好像并不满意。
这些人啊,总是不愿意,自己开这个头,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没办法,这是人之常情,首先开口的,担的责任也就多了,这可不行,还是让高个顶着吧。
时间似乎成为了检验是否为忠臣的方式,房间里还是一片静寂,别看之前大家说支持方孝孺讨论讨论新看法,只是大家知道,本来就是内部争论,不管讨论到哪里去,发展到什么程度,那都是儒家自己的事情,朝廷需要的是可以笼络天下士子,但又不丢弃百姓的理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学习,依然是有可能走进高层的,儒家解说,派别众多,方孝孺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还很难说。
所以至于你要发展什么,发展到哪里并不重要,而且,现在方孝孺的理论还是很受众多士子和百姓喜欢的,况且他们自己也能从中受到启发,说不定也能走到讲师的地步,因此,他们也乐见其成,只要没超过最低的限度,没攫取他们的利益,都无所谓,可这,兵部的事情,那就难说了,军权从来都不是小事,动刀子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
只是,发出此言的居然是茹瑺大人,这位平常会在实际情况下做出合理评判的大人,今日的表现实在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他们本以为首先发言反对的会是齐泰,这位年岁并不大的兵部尚书,说白了也就是外行,但有些看法还是比较中肯的,这几年在这个岗位上干的也不错,但是这件事情他也应该反对的啊,众人看着这两位兵部尚书,真的是感到很奇怪。
只是齐泰却并不这样想,他深深的明白,自己这些年,不说成为兵事上的专家,但他也能看见这件事情对于大明朝廷的影响,甚至于,他更是看到了军队的未来,大明虎贲,或许会有更大的改变,也许靠着这,平叛之后,这些人将会有大用处,甚至是可能挥军漠北,南下汪洋,想到这里,他就有些兴奋。
他甚至在想,中愈之前通过大明报和逊志报卖出的大明混一图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了这种打算,若真是是这样,那中愈这小子就越发让人看不透了,之前他总以为自己已经看穿了这小子,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啊,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中愈的布局有些大了啊,称之为可怕都不为过。
也许最该高兴的应该是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直接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毕竟,练兵,统兵权在五军都督府,若是训练出的人都是懂军事的人,那想必大明的天下,军武之力不会差。
作为兵部尚书,他并不担心武人作乱,自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学他的样子“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变了这大宋天下,所以赵匡胤准备了一场豪华的酒宴,在宴席上,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跟随他多年的军官们交出兵权,并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各位武将请辞,回家做富家翁了。
这个方法不错,至少没有寒了人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命运结局了,死,并不是一件好事,对吗?
建文帝在头脑中暗暗想象着这一幕,众位大臣慷慨激昂,陈词嚯嚯,严厉批评,把这个是非曲直分的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真是一幕大戏。
可是,可惜的是,这一幕,这建文帝希望出现的一幕,却没有出现,不仅没有出现,众人连一点激愤的样子都没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想到之前自己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总能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分析出中间的问题,阻止他,可如今,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这些人却啥都不干,朱允炆,就有些头疼,这些人是转了性子了,真是郁闷死人了。
这让他有些失望,他不禁想起,中愈告诉他的话,此本一出,朝中大臣,除了茹瑺大人极力反对,以黄子澄大人为首的几位尚书大人稍稍反对,齐泰大人支持,我父亲和其他人中立,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论断,看来,中愈算是说对了,这些人,都不说话,是个什么意思。
建文帝扫视全场,可是这些人都不看他,是的,众人依然在低头看着自己的东西,没办法,还是得有人打前站啊。
“陛下,国子监试行在京师广开学校,借助大明报,逊志报推广建文数字,甚至是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语这几件事情,臣都没有意见,如果有成效展现,臣更是会大力支持,让他们可以走的更远,但涉及到军队,兹事体大,此事没得商量,臣反对,还请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众人也就明白了,这件事情触动了兵部,虽说要的就是有人开口,时间耽误的有点久了,没看见陛下都变脸色了嘛!只是似乎效果并不是很好,皇帝好像并不满意。
这些人啊,总是不愿意,自己开这个头,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没办法,这是人之常情,首先开口的,担的责任也就多了,这可不行,还是让高个顶着吧。
时间似乎成为了检验是否为忠臣的方式,房间里还是一片静寂,别看之前大家说支持方孝孺讨论讨论新看法,只是大家知道,本来就是内部争论,不管讨论到哪里去,发展到什么程度,那都是儒家自己的事情,朝廷需要的是可以笼络天下士子,但又不丢弃百姓的理论,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学习,依然是有可能走进高层的,儒家解说,派别众多,方孝孺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还很难说。
所以至于你要发展什么,发展到哪里并不重要,而且,现在方孝孺的理论还是很受众多士子和百姓喜欢的,况且他们自己也能从中受到启发,说不定也能走到讲师的地步,因此,他们也乐见其成,只要没超过最低的限度,没攫取他们的利益,都无所谓,可这,兵部的事情,那就难说了,军权从来都不是小事,动刀子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
只是,发出此言的居然是茹瑺大人,这位平常会在实际情况下做出合理评判的大人,今日的表现实在是出乎他们的意料。
他们本以为首先发言反对的会是齐泰,这位年岁并不大的兵部尚书,说白了也就是外行,但有些看法还是比较中肯的,这几年在这个岗位上干的也不错,但是这件事情他也应该反对的啊,众人看着这两位兵部尚书,真的是感到很奇怪。
只是齐泰却并不这样想,他深深的明白,自己这些年,不说成为兵事上的专家,但他也能看见这件事情对于大明朝廷的影响,甚至于,他更是看到了军队的未来,大明虎贲,或许会有更大的改变,也许靠着这,平叛之后,这些人将会有大用处,甚至是可能挥军漠北,南下汪洋,想到这里,他就有些兴奋。
他甚至在想,中愈之前通过大明报和逊志报卖出的大明混一图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了这种打算,若真是是这样,那中愈这小子就越发让人看不透了,之前他总以为自己已经看穿了这小子,现在看来,还差得远啊,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中愈的布局有些大了啊,称之为可怕都不为过。
也许最该高兴的应该是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直接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毕竟,练兵,统兵权在五军都督府,若是训练出的人都是懂军事的人,那想必大明的天下,军武之力不会差。
作为兵部尚书,他并不担心武人作乱,自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学他的样子“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变了这大宋天下,所以赵匡胤准备了一场豪华的酒宴,在宴席上,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跟随他多年的军官们交出兵权,并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各位武将请辞,回家做富家翁了。
这个方法不错,至少没有寒了人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命运结局了,死,并不是一件好事,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