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有些安静,气氛静谧的有些压抑,宝庆小公主似乎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侄儿媳妇像现在这个样子,在一旁愣愣地看着她没有说话,随侍在一旁的其他小太监小宫女似乎也没想到娘娘今日会用这种语气说话,就算是平日里处罚犯错的宫女时,也没有见过她这样,似乎有些过头了。
众人心里都在嘀咕,看来是方大人惹她生气了,可是刚刚方大人有说过什么错误的话吗,仔细想一想,好像没有,他们又想起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娘娘是君,看来以后得小心了,不能因为娘娘心善,咱们就忘记自己只是个小宫女了,没看见方大人也被训斥了嘛。
这真的是以仁慈心软闻名的皇后娘娘马氏,中愈怀疑自己打开的方式有误,不行,看来要重新打开一次。
中愈抬头一看,隐隐约约觉得似乎在这一刻,她不在是掌管后宫的女主人,不再是那个母仪天下的贵妇,倒像是一头发怒的母豹子,盯着眼前的猎物,似乎中愈只要拒绝,就会扑上来,将他撕个粉碎,胡乱丢弃一旁,来发泄心中的戾气。
好吧,刚刚就是这样打开的,没毛病。
中愈算是明白了,这是铁了心的要逼自己啊,只是自己能不能活,朝廷还能不能撑下来就是个大问题,在这里纠结这个有什么用,当老师就当吧,至于教导成才,那得另说,自己没教过人,只训练过人,要不就勉为其难的训练训练,就当给自己再找点事情做做,至于最后,能成长为什么样,那中愈可就管不到了。
罢了罢了,中愈拱手,低头深深一拜,“娘娘盛情,臣必当尽心竭力,为皇太子的学习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嗯,这才对嘛。”皇后娘娘的神色立马放缓了,就好像刚刚的事情没有发生一样。
在另一边,身穿绣着龙纹便服的皇太子,正专心致志看着一份大明逊志报,上面有《大唐西游传》的故事,看的是津津有味。
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他便会问一问正在前方看书的老师,得到肯定回答后,他便会写一写记一记,毕竟这些东西,不学不记,是不会成长的。
只见他额头鼻尖微微见汗,晶莹剔透,看来是非常用功了啊,要是中愈在此,怕是会喜欢上这个认真读书的小孩子,毕竟这样认真的孩子,还是少见的。
皇太子朱文奎是中宫皇后马氏嫡出的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建文元年被封为太子,现年七岁,是个可爱的小孩子,上次中愈碰见的就是他。
中愈想起那个光着头的小孩子,心里是一阵叹息,这位皇太子,命不是太好,在破城之后,失踪了,至于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和他父皇一样,在那场大乱中,逃离宫墙,隐姓埋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留下了永久的迷,让世人猜测。
不知道,今生,中愈的到来,会不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更多一点的波澜,也不知,皇太子的老师,会给他带来的是好还是坏。
中愈离开了,皇后娘娘赏了一斤茶叶,新送进宫的,具体是啥,他也没关注,本来他是拒绝的,但是皇后娘娘的眉头一皱,中愈立马就答应收下了,中愈自己也感到奇怪,除了曹大人,这个人是他又害怕的一个人,不是因为阴冷,而是另一种感觉,很奇怪。
太祖皇帝当初定下的规矩:后妃一律从小户人家中选入。当然这一代还没有完全施行,皇后娘娘马氏的父亲是光禄少卿马全,不是勋贵之后,倒也是官宦人家。
中愈记得,这位皇后的记载很少,留存下来的就更少了,一方面是靖难之变后朝廷有意对她进行了淡化,另一方面她活的确实也不长。史书上对她的评价是“性警敏,知大体”,光禄寺卿是从三品,少卿的话是正五品,主管的都是祭祀朝会之类的事情。
所以马皇后的出身应该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实务型小家碧玉,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不一样啊,难道隐藏了些什么东西?
建文年间的烽火仍在,中愈后世中对她最大的记忆就是,京师里那一片宫城,冲天的火光四起,浓烟一片,混乱不堪,至于到底烧了多大的地方,也没人去深究,金陵城边的晚霞,愈加浓艳,在京师皇宫废墟上,那具被指认做皇帝的焦尸,最可能的是建文皇帝心爱的马皇后,而他带着太子文奎,失踪了。
想到这里,中愈不禁对她有些佩服,这个女人,是一位好妻子,一位好母亲,我擦,想这些做啥,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还是老老实实想方设法保命啊,不行,近来关心的太多了,都有些损伤元气了,我得吃点好的,使劲补补。
匆匆出宫的中愈,快马赶到了三俊楼,进门就让卢雨去弄些吃的来,今天在皇宫一上午,劳累了那么半天,画了两幅画,吃的没捞上,就赏了几块点心,几口茶水,那玩意儿,看着精巧,做工细致,可哪里能填饱肚子啊,更何况,一直跟着自己的这些人,可都没吃饭啊。
卢雨听后,立马去做了安排,不久后,香喷喷的上好的酒菜就来了,除了一些家常菜外,还有一些最新研制的新菜,三俊楼的大厨们,现在比的不是谁炒出来的菜好吃,比的是谁能研究出又好吃又大卖的新菜,毕竟薪水还得自己挣啊,况且还有大把大把的奖金呢,你不挣,那就进了别人的腰包里了,现在大厨可是三俊楼里最吃香的岗位了,可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来这活计的。
当然中愈和他们吃的一样,没道理自己吃好吃的,让手下的弟兄吃差的吧,所以上的菜,只要是中愈有的,所有的人都有。
大家也都习惯了,知晓自家大人在这一点上没那么多规矩,但是在工作上,那得严谨,不然可是要吃板子的,这一点,谁求情都没用,必须严格执行。
众人心里都在嘀咕,看来是方大人惹她生气了,可是刚刚方大人有说过什么错误的话吗,仔细想一想,好像没有,他们又想起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娘娘是君,看来以后得小心了,不能因为娘娘心善,咱们就忘记自己只是个小宫女了,没看见方大人也被训斥了嘛。
这真的是以仁慈心软闻名的皇后娘娘马氏,中愈怀疑自己打开的方式有误,不行,看来要重新打开一次。
中愈抬头一看,隐隐约约觉得似乎在这一刻,她不在是掌管后宫的女主人,不再是那个母仪天下的贵妇,倒像是一头发怒的母豹子,盯着眼前的猎物,似乎中愈只要拒绝,就会扑上来,将他撕个粉碎,胡乱丢弃一旁,来发泄心中的戾气。
好吧,刚刚就是这样打开的,没毛病。
中愈算是明白了,这是铁了心的要逼自己啊,只是自己能不能活,朝廷还能不能撑下来就是个大问题,在这里纠结这个有什么用,当老师就当吧,至于教导成才,那得另说,自己没教过人,只训练过人,要不就勉为其难的训练训练,就当给自己再找点事情做做,至于最后,能成长为什么样,那中愈可就管不到了。
罢了罢了,中愈拱手,低头深深一拜,“娘娘盛情,臣必当尽心竭力,为皇太子的学习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嗯,这才对嘛。”皇后娘娘的神色立马放缓了,就好像刚刚的事情没有发生一样。
在另一边,身穿绣着龙纹便服的皇太子,正专心致志看着一份大明逊志报,上面有《大唐西游传》的故事,看的是津津有味。
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他便会问一问正在前方看书的老师,得到肯定回答后,他便会写一写记一记,毕竟这些东西,不学不记,是不会成长的。
只见他额头鼻尖微微见汗,晶莹剔透,看来是非常用功了啊,要是中愈在此,怕是会喜欢上这个认真读书的小孩子,毕竟这样认真的孩子,还是少见的。
皇太子朱文奎是中宫皇后马氏嫡出的长子,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建文元年被封为太子,现年七岁,是个可爱的小孩子,上次中愈碰见的就是他。
中愈想起那个光着头的小孩子,心里是一阵叹息,这位皇太子,命不是太好,在破城之后,失踪了,至于去了哪里,没人知道,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和他父皇一样,在那场大乱中,逃离宫墙,隐姓埋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留下了永久的迷,让世人猜测。
不知道,今生,中愈的到来,会不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更多一点的波澜,也不知,皇太子的老师,会给他带来的是好还是坏。
中愈离开了,皇后娘娘赏了一斤茶叶,新送进宫的,具体是啥,他也没关注,本来他是拒绝的,但是皇后娘娘的眉头一皱,中愈立马就答应收下了,中愈自己也感到奇怪,除了曹大人,这个人是他又害怕的一个人,不是因为阴冷,而是另一种感觉,很奇怪。
太祖皇帝当初定下的规矩:后妃一律从小户人家中选入。当然这一代还没有完全施行,皇后娘娘马氏的父亲是光禄少卿马全,不是勋贵之后,倒也是官宦人家。
中愈记得,这位皇后的记载很少,留存下来的就更少了,一方面是靖难之变后朝廷有意对她进行了淡化,另一方面她活的确实也不长。史书上对她的评价是“性警敏,知大体”,光禄寺卿是从三品,少卿的话是正五品,主管的都是祭祀朝会之类的事情。
所以马皇后的出身应该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实务型小家碧玉,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不一样啊,难道隐藏了些什么东西?
建文年间的烽火仍在,中愈后世中对她最大的记忆就是,京师里那一片宫城,冲天的火光四起,浓烟一片,混乱不堪,至于到底烧了多大的地方,也没人去深究,金陵城边的晚霞,愈加浓艳,在京师皇宫废墟上,那具被指认做皇帝的焦尸,最可能的是建文皇帝心爱的马皇后,而他带着太子文奎,失踪了。
想到这里,中愈不禁对她有些佩服,这个女人,是一位好妻子,一位好母亲,我擦,想这些做啥,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还是老老实实想方设法保命啊,不行,近来关心的太多了,都有些损伤元气了,我得吃点好的,使劲补补。
匆匆出宫的中愈,快马赶到了三俊楼,进门就让卢雨去弄些吃的来,今天在皇宫一上午,劳累了那么半天,画了两幅画,吃的没捞上,就赏了几块点心,几口茶水,那玩意儿,看着精巧,做工细致,可哪里能填饱肚子啊,更何况,一直跟着自己的这些人,可都没吃饭啊。
卢雨听后,立马去做了安排,不久后,香喷喷的上好的酒菜就来了,除了一些家常菜外,还有一些最新研制的新菜,三俊楼的大厨们,现在比的不是谁炒出来的菜好吃,比的是谁能研究出又好吃又大卖的新菜,毕竟薪水还得自己挣啊,况且还有大把大把的奖金呢,你不挣,那就进了别人的腰包里了,现在大厨可是三俊楼里最吃香的岗位了,可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来这活计的。
当然中愈和他们吃的一样,没道理自己吃好吃的,让手下的弟兄吃差的吧,所以上的菜,只要是中愈有的,所有的人都有。
大家也都习惯了,知晓自家大人在这一点上没那么多规矩,但是在工作上,那得严谨,不然可是要吃板子的,这一点,谁求情都没用,必须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