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乾清宫,散发着它的威严,人们仰望着它的光辉,也在感叹着匠人的独特手艺。
“额,那就好,你抓紧时间,不要放过他们。听说民间有了很多的变化,你的铺子现在也遇到了些瓶颈?”
中愈不奇怪陛下会知道这些事情,“不瞒皇上,确实是,不过已经在解决了。”
“朕,想出宫看看。”过了一会儿,建文帝说道。
中愈有些迟疑,“这。”
“怎么,不可以。”似乎有些失望中愈的回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当然去的,只是几位老师那里。”中愈是知道的,几位老师动不动就用祖制来压人,上回中愈挑战了一下,现在反弹来了,对陛下管的是原来越严了。
朱允炆早就想到了,“没事,朕跟他们说。”
“传朕口谕,就说朕乏了,今天的早朝散了,让各部大臣,几位老师酌情处理。”
“是”,一旁的苏公公领命去传旨了。
“一会儿朕去换常服,你赶快回去换衣服,到时候到宫门的角门口,接我。”
“是,臣遵旨。”
东厢房里,建文帝正准备去换衣服,突然扭头问道:“中愈,你去见了梅姑父?”
啊,陛下的脑子转的真快,这都哪跟哪啊,“是。”
“还给他,写了首诗?”语气里透露着一种说不清的意味,似是高兴,似是无奈。
中愈点头道:“恩,是的,驸马爷开口了,臣也不好驳了他的面子,就给他写了一首。”
看着低着头的方中愈,建文帝笑道:“知道朕是怎么知道的吗?”
“臣,不知。”中愈确实是不知道,要知道不早就准备好了吗。
“昨天梅姑父托他儿子,也就是我表弟进宫了,带来了一幅字,说让朕给盖个章子,留作纪念。”中愈听着想到,这梅叔父转眼就把自己卖了啊,也不说一声,不过,这梅驸马眼光真好,这么早就知道把我的诗作收藏起来,以后肯定能卖大钱。
“你猜朕看的第一眼想到了什么?”
中愈正在暗自开心呢,抬起头来,看着陛下,尽量表现得探索的样子。
“想到了你啊,滋滋,全朝这么多大臣,字写到你这份上的,真是独一个啊。”建文帝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这几天是怎么了,我字写得不好,能怪我吗,我们家乡早就不写毛笔字了,都来说我,不行,我得弄点改良改良这个笔,不然这个锅就得背一辈子了,中愈欲哭无泪,“臣惶恐,只是臣这字,努力了,但没得改啊。”
“有时候我真在想,方老师那么好的学问,又是国之大儒,江南领袖,怎么自己的儿子的字,写的那样丑呢,朕看过你之前的文章,字也没写的那么差啊,算了,不说这个了,要不也给朕写一首。”
中愈没听到后面一句,他的脑袋里,一直在回响这一句,朕看过你以前的文章,朕看过你以前的文章,朕看过你的文章。幸亏何洪俊(中愈)看了自己以前的手稿,已经尽力模仿了,虽赶不上以前,但也差不多了,还好,还好没露馅。
中愈心里一阵放松,还好还好。
朱允炆看见中愈愣在那里,踢了他一脚,“愣什么呢,朕说,让你也给朕写一首诗。”
这,不是吧,都来找我,早知道,就不出这个风头了,要不以后来个收费作诗,谁给的钱多了就给谁作。
建文帝一看见,中愈皱了一下眉头,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他还是看见了,“怎么,不愿意,难道朕就不值得你写首诗?你要驳了朕的面子?”
“臣不敢,只是陛下如日月星辰,光芒浩大,臣,却没有此才能来品评陛下。”这帽子扣得太快了吧,臣还没做声呢。
“朕不管,这样吧,时间给你多一点,今天回宫之前,你写好,这总可以了吧。”
中愈还是有点迟疑,“这。”
“恩?”中愈还没说,能不能不写呢?建文帝眉头一皱,正待发作。
“臣遵旨。”
“这才对嘛,走,现在先去哪里?”建文帝这才满意的走进换装室。
奉天大殿里的大臣都等着,当陛下的旨意下来时,大家都愣了,是的,愣了。什么情况?
上回推迟早朝也就算了,怎么现在连早朝都不上了。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却没有提出来。
方孝儒是知道的,中愈进了乾清宫的东厢房,陛下不早朝啊,肯定跟这小子有关,心里想着是不是回去教训教训这小子,跑太快容易扯着蛋啊。
齐泰齐大人本来没往方中愈身上想,但是扭过来一看,方孝孺那嘴角的一笑,便让他意识到,肯定跟方孝孺有关,或者就是方中愈搞的鬼。
“苏公公,不知陛下为何不上早朝啊?”
“茹大人,陛下说了,今日困乏,不便早朝,诸位大人也都回去吧。”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说的就是咱们陛下啊。”一声短诗,一句短评响起,引人蹙眉,众人一看,这不是徐四爷徐增寿吗,之前都不做声的,今天一开口,简直是一鸣惊人啊,这话也敢说。
四爷以前与四王爷走得近,莫不是有心往北边靠拢。也有大胆的大臣脑洞大开的猜测到,要是中愈知道他的想法,肯定要给他颁一个大预言讲,这你都能猜对,这位主不仅偏向北方,最后还把小命给弄丢了。
在站的诸位大人却没有理他,微微蹙眉,这话有点过了吧,陛下只是困乏了,又不是在温柔乡里待久了,你这情况就不清楚,就在这里乱说,还拿陛下和那丢了江山的唐玄宗比,你这是真不懂还是装傻作死啊,就算作死也不要连累我们,只是武将们却觉得没什么,不就是一首诗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好了,既然陛下有旨,大家就各自处理政事,都散了吧。”
吏部尚书张大人一开口,大家就都散了,御道上走满了下朝的大人们,只是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有人听后摇摇头,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着什么。
“额,那就好,你抓紧时间,不要放过他们。听说民间有了很多的变化,你的铺子现在也遇到了些瓶颈?”
中愈不奇怪陛下会知道这些事情,“不瞒皇上,确实是,不过已经在解决了。”
“朕,想出宫看看。”过了一会儿,建文帝说道。
中愈有些迟疑,“这。”
“怎么,不可以。”似乎有些失望中愈的回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当然去的,只是几位老师那里。”中愈是知道的,几位老师动不动就用祖制来压人,上回中愈挑战了一下,现在反弹来了,对陛下管的是原来越严了。
朱允炆早就想到了,“没事,朕跟他们说。”
“传朕口谕,就说朕乏了,今天的早朝散了,让各部大臣,几位老师酌情处理。”
“是”,一旁的苏公公领命去传旨了。
“一会儿朕去换常服,你赶快回去换衣服,到时候到宫门的角门口,接我。”
“是,臣遵旨。”
东厢房里,建文帝正准备去换衣服,突然扭头问道:“中愈,你去见了梅姑父?”
啊,陛下的脑子转的真快,这都哪跟哪啊,“是。”
“还给他,写了首诗?”语气里透露着一种说不清的意味,似是高兴,似是无奈。
中愈点头道:“恩,是的,驸马爷开口了,臣也不好驳了他的面子,就给他写了一首。”
看着低着头的方中愈,建文帝笑道:“知道朕是怎么知道的吗?”
“臣,不知。”中愈确实是不知道,要知道不早就准备好了吗。
“昨天梅姑父托他儿子,也就是我表弟进宫了,带来了一幅字,说让朕给盖个章子,留作纪念。”中愈听着想到,这梅叔父转眼就把自己卖了啊,也不说一声,不过,这梅驸马眼光真好,这么早就知道把我的诗作收藏起来,以后肯定能卖大钱。
“你猜朕看的第一眼想到了什么?”
中愈正在暗自开心呢,抬起头来,看着陛下,尽量表现得探索的样子。
“想到了你啊,滋滋,全朝这么多大臣,字写到你这份上的,真是独一个啊。”建文帝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这几天是怎么了,我字写得不好,能怪我吗,我们家乡早就不写毛笔字了,都来说我,不行,我得弄点改良改良这个笔,不然这个锅就得背一辈子了,中愈欲哭无泪,“臣惶恐,只是臣这字,努力了,但没得改啊。”
“有时候我真在想,方老师那么好的学问,又是国之大儒,江南领袖,怎么自己的儿子的字,写的那样丑呢,朕看过你之前的文章,字也没写的那么差啊,算了,不说这个了,要不也给朕写一首。”
中愈没听到后面一句,他的脑袋里,一直在回响这一句,朕看过你以前的文章,朕看过你以前的文章,朕看过你的文章。幸亏何洪俊(中愈)看了自己以前的手稿,已经尽力模仿了,虽赶不上以前,但也差不多了,还好,还好没露馅。
中愈心里一阵放松,还好还好。
朱允炆看见中愈愣在那里,踢了他一脚,“愣什么呢,朕说,让你也给朕写一首诗。”
这,不是吧,都来找我,早知道,就不出这个风头了,要不以后来个收费作诗,谁给的钱多了就给谁作。
建文帝一看见,中愈皱了一下眉头,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他还是看见了,“怎么,不愿意,难道朕就不值得你写首诗?你要驳了朕的面子?”
“臣不敢,只是陛下如日月星辰,光芒浩大,臣,却没有此才能来品评陛下。”这帽子扣得太快了吧,臣还没做声呢。
“朕不管,这样吧,时间给你多一点,今天回宫之前,你写好,这总可以了吧。”
中愈还是有点迟疑,“这。”
“恩?”中愈还没说,能不能不写呢?建文帝眉头一皱,正待发作。
“臣遵旨。”
“这才对嘛,走,现在先去哪里?”建文帝这才满意的走进换装室。
奉天大殿里的大臣都等着,当陛下的旨意下来时,大家都愣了,是的,愣了。什么情况?
上回推迟早朝也就算了,怎么现在连早朝都不上了。很多人心里都有这个疑问,却没有提出来。
方孝儒是知道的,中愈进了乾清宫的东厢房,陛下不早朝啊,肯定跟这小子有关,心里想着是不是回去教训教训这小子,跑太快容易扯着蛋啊。
齐泰齐大人本来没往方中愈身上想,但是扭过来一看,方孝孺那嘴角的一笑,便让他意识到,肯定跟方孝孺有关,或者就是方中愈搞的鬼。
“苏公公,不知陛下为何不上早朝啊?”
“茹大人,陛下说了,今日困乏,不便早朝,诸位大人也都回去吧。”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说的就是咱们陛下啊。”一声短诗,一句短评响起,引人蹙眉,众人一看,这不是徐四爷徐增寿吗,之前都不做声的,今天一开口,简直是一鸣惊人啊,这话也敢说。
四爷以前与四王爷走得近,莫不是有心往北边靠拢。也有大胆的大臣脑洞大开的猜测到,要是中愈知道他的想法,肯定要给他颁一个大预言讲,这你都能猜对,这位主不仅偏向北方,最后还把小命给弄丢了。
在站的诸位大人却没有理他,微微蹙眉,这话有点过了吧,陛下只是困乏了,又不是在温柔乡里待久了,你这情况就不清楚,就在这里乱说,还拿陛下和那丢了江山的唐玄宗比,你这是真不懂还是装傻作死啊,就算作死也不要连累我们,只是武将们却觉得没什么,不就是一首诗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好了,既然陛下有旨,大家就各自处理政事,都散了吧。”
吏部尚书张大人一开口,大家就都散了,御道上走满了下朝的大人们,只是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有人听后摇摇头,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