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连连点头。
有人觉得那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十分有道理,大多数人都觉得方运最后说的那个需求有道理。
就在这个时候,所有大儒与大学士把目光转向方运所在,动用全身的力量仔细聆听,而其余翰林进士或其他读书人,都不由自主向方运那里前行。
“您说的是。在随时可能被杀死的地方吃饱穿暖,莫不如在一个安稳的地方,即便衣食住行都差一些,至少可以活下去。”方行炎道。
“安稳平静,才是正常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所以,那个时期先后出现两位真正得到百姓拥护的伟人,前为孔子,后为墨子。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墨家所追求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圣道,与儒家的仁义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便是与儒家对立的‘节葬’,墨子也只提倡在积弱贫苦之地施行,甚至直言,若是厚葬能让百姓感到心安,能让一些贫穷者从事相关的行当获得钱财,那厚葬也是仁义之事。两人唯一的不同是,孔圣是自上而下行仁义,而墨子则是要自下而上行仁义。”
众人轻轻点头,儒家与墨家一直对立,很少有人敢说这种话。
“孔圣的‘仁’,意义很多,但最重‘仁君’与‘仁政’,仁君仁政下的百姓才会更加安定。在孟子的时代,孟子强调‘义’,为何?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已经没有仁君仁政可言,远远比春秋时期更加混乱,更加令人绝望,以至于孟子已经不对仁君抱有任何希望,所以看待民、社稷与君王三者时,说‘君为轻’。孟子更看重‘义’,已经不去追求大而化之的仁义,而是追求每个人应该去遵守的‘道义’,当每一个人都遵守道义,甚至鼓励我们勇于用激进的手段匡扶正义,即便弑君也是诛一贼。”
“那么,到了荀子那里,为何要重‘礼’?如果说孔子是一位坚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教好的慈祥老人,那孟子就像是一位体味民间疾苦同情百姓但横眉冷对君王的义士,而荀子他老人家呢?不仅不相信君,不仅不相信民,他除了孔圣基本谁都不相信,只信天,认为只有‘礼’才能解决一切,而且他的礼与孔圣的礼有极大不同。孔圣的礼严格来说是‘礼乐’,是建立让人主动去遵守的制度,但荀圣的礼是用秩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君与民,所以他才会培养出韩非子与李斯两位法家巨擘。你们若是细细体味,便会发现三圣经历的世界,是何等残酷!”
众人被方运这种新奇的论点吸引,又被隐藏在三圣圣道背后的线索震惊,细细体味才发现,人族是一步一步走向绝望,从仁到义,从义到礼,最后从礼到法,背后隐藏的几乎是一部黑暗史。
许多人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人族到底经历了何等绝望与挣扎,才会孕育出这条根植于黑暗、贯穿千百年的树藤。
方运缓缓道:“当你们用公正的目光去看历史,就会发现不是儒家选择了春秋战国,不是儒家选择了秦皇汉武,而是那个时代的君臣百姓选择了儒家,是历史选择了儒家。未必是儒家圣道多么完美,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圣道能超越儒家,没有任何一家圣道更能代表当时各个阶层所有人的需求。”
大多数人只是深思,但文位越高之人,心中越是惊骇,方运这话,实在是惊世之言,若在圣元大陆说出,足以引发百家震动,无论是儒家还是其他各家,都会对方运展开口诛笔伐。
但是,这些人也相信,当经历了开始激烈的争论后,一旦事态趋于平静,所有人都会发现,方运所言是事实。
“如果有一天,人族创造了更强大更完美的圣道,那么,儒家纵然有万千不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在人族蒙昧时期,儒家便是那一豆灯火,在妖蛮的围堵中飘飘摇摇,忽明忽暗,但一直带领人族前行,直到天地重开,清浊再分,大日照耀天下。”
不知为何,下到平民,上到大儒,都从这番话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甚至比方运重塑仁义礼法线索更让他们心潮起伏。
方运微微一笑,道:“返回我们之前的话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我们的天性,为什么你愤怒我们要阻止,你恐惧,我们要让你安静?因为我们是人,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掌控自己,那些历代的暴君、屠夫、凶手、疯子等等等等,便是因为他们在做恶时,已经无法掌控自己,酿成灾难。”
方行炎喃喃自语,道:“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向劝说我的人道歉,我的确不应该失去对自己的掌控。但是,我不是掌控人族的众圣,当我想着自己即将死去,想到自己实际在为自己送葬,我真的无法像你们一样平静地读书。方虚圣,您实话实说,您对自己的文胆发誓,您真的如古井无波,真的抱着和平常一样的心态在读书修习吗?”
众人愕然,神色各异,但都没有说什么。
因为,他们也想知道答案,每个人都想知道。
方运笑了笑,挺直身体,转身离开,继续做自己的巡察官。
众人本以为方运不会回答,但却听到他的声音。
“我怎么可能会与平常一样,我的心怎会静下来,我的热血在涌动,我的文胆在高诵,我的文宫在怒吼,因为我时时刻刻都在告诉自己,我要为人族扫平路上障碍,我要带领人族抵达冰帝宫,我要尽最大可能让更多人活下来,我要杀掉每一个阻拦我的妖蛮冰族!你说过,你在那里哀叹、愤怒、抱怨,和我们在读书毫无区别,现在读书又不能让我们解决古地生灭,不能杀死更多的妖蛮,对,你说的没有错,我们之间并没有区别。”
方运停顿半息,继续道:“只不过,我们知道,读书在今天没有用,在明天没有用,但在一年后、十年后,一定会化为我们的圣道力量,会成为我们文位的基石,让我们可以杀掉更多的妖蛮,可以安定地生活。我们不仅仅在读书,我们更是在寄托希望,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可能是一百年后,甚至可能是一千年后,我们之中幸存者的子孙后代会想起这条通往冰帝宫的道路,想起正在读书的我们,到那时,会有人说,这安定的人族,如您所愿!”
方行炎望着方运的背影,红了眼圈。
随后,方运突然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走,一边笑一边道:“这些天我读书的时候,其实很兴奋,因为我背负着十寒古地所有人族的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将如何?你们放心吧,我或许不能带领你们每一个人走出冰帝宫,但本圣,会把每一份希望扛在肩膀上!”
两行热泪从方行炎的脸上滑落,模糊了他的视线,也模糊了天地间那尊青衫人。
.(未完待续。)
有人觉得那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十分有道理,大多数人都觉得方运最后说的那个需求有道理。
就在这个时候,所有大儒与大学士把目光转向方运所在,动用全身的力量仔细聆听,而其余翰林进士或其他读书人,都不由自主向方运那里前行。
“您说的是。在随时可能被杀死的地方吃饱穿暖,莫不如在一个安稳的地方,即便衣食住行都差一些,至少可以活下去。”方行炎道。
“安稳平静,才是正常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所以,那个时期先后出现两位真正得到百姓拥护的伟人,前为孔子,后为墨子。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墨家所追求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圣道,与儒家的仁义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即便是与儒家对立的‘节葬’,墨子也只提倡在积弱贫苦之地施行,甚至直言,若是厚葬能让百姓感到心安,能让一些贫穷者从事相关的行当获得钱财,那厚葬也是仁义之事。两人唯一的不同是,孔圣是自上而下行仁义,而墨子则是要自下而上行仁义。”
众人轻轻点头,儒家与墨家一直对立,很少有人敢说这种话。
“孔圣的‘仁’,意义很多,但最重‘仁君’与‘仁政’,仁君仁政下的百姓才会更加安定。在孟子的时代,孟子强调‘义’,为何?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已经没有仁君仁政可言,远远比春秋时期更加混乱,更加令人绝望,以至于孟子已经不对仁君抱有任何希望,所以看待民、社稷与君王三者时,说‘君为轻’。孟子更看重‘义’,已经不去追求大而化之的仁义,而是追求每个人应该去遵守的‘道义’,当每一个人都遵守道义,甚至鼓励我们勇于用激进的手段匡扶正义,即便弑君也是诛一贼。”
“那么,到了荀子那里,为何要重‘礼’?如果说孔子是一位坚信‘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教好的慈祥老人,那孟子就像是一位体味民间疾苦同情百姓但横眉冷对君王的义士,而荀子他老人家呢?不仅不相信君,不仅不相信民,他除了孔圣基本谁都不相信,只信天,认为只有‘礼’才能解决一切,而且他的礼与孔圣的礼有极大不同。孔圣的礼严格来说是‘礼乐’,是建立让人主动去遵守的制度,但荀圣的礼是用秩序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君与民,所以他才会培养出韩非子与李斯两位法家巨擘。你们若是细细体味,便会发现三圣经历的世界,是何等残酷!”
众人被方运这种新奇的论点吸引,又被隐藏在三圣圣道背后的线索震惊,细细体味才发现,人族是一步一步走向绝望,从仁到义,从义到礼,最后从礼到法,背后隐藏的几乎是一部黑暗史。
许多人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人族到底经历了何等绝望与挣扎,才会孕育出这条根植于黑暗、贯穿千百年的树藤。
方运缓缓道:“当你们用公正的目光去看历史,就会发现不是儒家选择了春秋战国,不是儒家选择了秦皇汉武,而是那个时代的君臣百姓选择了儒家,是历史选择了儒家。未必是儒家圣道多么完美,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圣道能超越儒家,没有任何一家圣道更能代表当时各个阶层所有人的需求。”
大多数人只是深思,但文位越高之人,心中越是惊骇,方运这话,实在是惊世之言,若在圣元大陆说出,足以引发百家震动,无论是儒家还是其他各家,都会对方运展开口诛笔伐。
但是,这些人也相信,当经历了开始激烈的争论后,一旦事态趋于平静,所有人都会发现,方运所言是事实。
“如果有一天,人族创造了更强大更完美的圣道,那么,儒家纵然有万千不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在人族蒙昧时期,儒家便是那一豆灯火,在妖蛮的围堵中飘飘摇摇,忽明忽暗,但一直带领人族前行,直到天地重开,清浊再分,大日照耀天下。”
不知为何,下到平民,上到大儒,都从这番话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甚至比方运重塑仁义礼法线索更让他们心潮起伏。
方运微微一笑,道:“返回我们之前的话题,为什么儒家思想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我们的天性,为什么你愤怒我们要阻止,你恐惧,我们要让你安静?因为我们是人,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掌控自己,那些历代的暴君、屠夫、凶手、疯子等等等等,便是因为他们在做恶时,已经无法掌控自己,酿成灾难。”
方行炎喃喃自语,道:“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会向劝说我的人道歉,我的确不应该失去对自己的掌控。但是,我不是掌控人族的众圣,当我想着自己即将死去,想到自己实际在为自己送葬,我真的无法像你们一样平静地读书。方虚圣,您实话实说,您对自己的文胆发誓,您真的如古井无波,真的抱着和平常一样的心态在读书修习吗?”
众人愕然,神色各异,但都没有说什么。
因为,他们也想知道答案,每个人都想知道。
方运笑了笑,挺直身体,转身离开,继续做自己的巡察官。
众人本以为方运不会回答,但却听到他的声音。
“我怎么可能会与平常一样,我的心怎会静下来,我的热血在涌动,我的文胆在高诵,我的文宫在怒吼,因为我时时刻刻都在告诉自己,我要为人族扫平路上障碍,我要带领人族抵达冰帝宫,我要尽最大可能让更多人活下来,我要杀掉每一个阻拦我的妖蛮冰族!你说过,你在那里哀叹、愤怒、抱怨,和我们在读书毫无区别,现在读书又不能让我们解决古地生灭,不能杀死更多的妖蛮,对,你说的没有错,我们之间并没有区别。”
方运停顿半息,继续道:“只不过,我们知道,读书在今天没有用,在明天没有用,但在一年后、十年后,一定会化为我们的圣道力量,会成为我们文位的基石,让我们可以杀掉更多的妖蛮,可以安定地生活。我们不仅仅在读书,我们更是在寄托希望,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可能是一百年后,甚至可能是一千年后,我们之中幸存者的子孙后代会想起这条通往冰帝宫的道路,想起正在读书的我们,到那时,会有人说,这安定的人族,如您所愿!”
方行炎望着方运的背影,红了眼圈。
随后,方运突然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走,一边笑一边道:“这些天我读书的时候,其实很兴奋,因为我背负着十寒古地所有人族的希望,如果我能做到,那将如何?你们放心吧,我或许不能带领你们每一个人走出冰帝宫,但本圣,会把每一份希望扛在肩膀上!”
两行热泪从方行炎的脸上滑落,模糊了他的视线,也模糊了天地间那尊青衫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