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好话说三遍,鸡狗不待见。
鱼同让人不厌其烦讲述安乐王的功德,每个版本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现场数万百姓早就产生一丝“感恩疲劳”。
见时机已至,鱼同向身后衙役头领使了个眼色,那衙役头领向台下打了个手势。
“小人有一事不明,欲向鱼大人请教!”台下响起一道清朗的声音。
鱼同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位壮士有何疑惑,不妨上台来说。”
片刻之后一个衣着简朴的年轻男子走上台来,这男子生的剑眉星目,脸型方正,让人一见之下就心生信任。
这人上台后没有如普通百姓一般见官跪拜,只是拱拱手道:“鱼大人宣讲安乐王对我湖州有恩,小人并不反对,但如此推崇他的功绩,小人却不敢苟同。”
他虽自称小人,却没有一点屈居人下的态势,这样反而更能赢得台下数万百姓的好感,这些百姓平日卑躬屈膝,哪个心中没有笑王侯、傲公卿的梦?
鱼同一脸微笑道:“哦,壮士有何高见,尽管道来,本官洗耳恭听。”
那人转向台下道:“在下于万山,就是湖州府人士,台下可能有人认识于某。于某在家中行二,还有一位兄长一位老娘,兄长前年跟随大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不幸战死在交趾,至今尸骨不能还乡。”
“两年前湖州大荒,安乐王放粮救活了大伙儿,我和娘也因此得救,我心中对安乐王的感激不比任何人少。可是我心中却有一个疑惑,我和娘因安乐王放粮而活命,哥哥却因安乐王放粮而客死他乡,连祖坟都不能入。大伙说一说,我对安乐王是该感恩还是该报怨?”
于万山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嚷了起来,有人说父母为大,该感恩;有人说长兄如父,应该恩怨相抵。更多的百姓则是心中叹息,原来安乐王放粮也并非绝对的善事啊。
于万山等台下声音小一些之后,才继续说道:“当年安乐王放粮,我于家领了一石军粮,我和娘足足吃了九个月才吃完。我当时就想,若只给我们半石多好,那样我和娘不用饿死,哥哥也不用战死了。”
南征交趾,从湖州征兵最多,这些士兵的家人以前没想到这些,如今听于万山提出来,心中顿时对安乐王产生一丝不满。
一个老太太哭泣道:“安乐王若是少放一点军粮就好了,那样我那苦命的儿子就不用死了。”她儿媳一边劝她,一边暗自垂泪。
这样的人家又岂止一家,现场数十处都上演着同样的场景。
张慕仙看着这一切,心中叹道:“恩情在时光冲刷下会越来越淡,怨气却会越积越重。这位鱼太守先引导人将恩情释放,又将人怨气勾出,对人心的把握已经入微,若是放到乱世,只怕又是一个草头王。”
于万山见台下哭声四起,转过身大声问道:“草民愚昧,请问鱼大人,我该如何对待安乐王,怀恩还是怀仇?”
鱼同支支吾吾道:“这件事乃是皇上钦定,本官虽也知此中尚有疑点,但本官也做不了主啊!”
鱼同此话一出,台下顿时更加混乱,有人趁机高声喊道:“鱼大人,小人的儿子为国战死,却不能被追认为烈士,连尸体都在交趾不能还乡,请大人给小民做主啊。”
这一句话引动不少人齐齐跪下,道:“请大人做主!”
鱼同脸色难看道:“大伙冷静点,安乐王对大伙有活命之恩,若此案被推翻将大大影响他老人家的声誉,大伙有没有想过这点。”
一个身体颤巍巍的老太太厉声哭泣道:“我老婆子这一条命算得什么?安乐王若是怪罪,就让他将老婆子这一条命拿去吧。我那可怜的儿啊,娘宁愿死也不愿你在异国他乡做孤魂野鬼!”
于万山和鱼同交换一个眼色,忽然跪地朗声道:“请鱼大人查明事情真相,若兄长骸骨能够还乡安葬,于万山定然结草衔环以报大人恩德。”
台下不少人跟着于万山跪了下来,当亲情与恩情相冲突时,他们选择了亲情。
鱼同一脸为难道:“壮士请起,此事已经过了两年,时过境迁,本官也无从调查啊!”
“鱼大人,小人有事禀告!”台下又响起一个声音道。
鱼同向台下望去,又转头望了望衙役头领,见他点点头,这才道:“这位壮士也请上台来。”
那人走上台后,向鱼同施了个军礼,然后转身道:“两年前押送十万石粮草支**趾前线,安乐王是押粮官,小人是安乐王身边的侍卫。粮草至湖州时,安乐王曾召集诸位将军商议放粮之事,当时大多数将军都主张放粮,但是都支持放一部分粮草,安乐王却一意孤行,将所有粮草放出。他虽得到美名,被封为神,可怜哪些出征交趾的兄弟却一个没能返回啊!这件事我在心中憋了两年,心中有愧啊!”说到此处他跪地哭泣起来。
“安乐王以如此卑鄙手段获得神位,其心不正,我看他是一位邪神才对。”台下有人高声叫嚷道,顿时不少人随声附和。
“怪不得那天拜安乐王,我回家后就大病一场呢!原来他是个邪神啊!”台下立即有人提出佐证。
张慕仙暗自点点头,自己只是稍加提点,鱼同就将事情布置的如此周密,是一个人才。
一名身材富态的老太太忽然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发了疯一样向外冲去,幸被身边的人拉住,人们七嘴八舌问道:“顾大婶,你这是为啥啊?”
顾大婶哭泣道:“半个月前我带儿媳去给安乐王上香,谁知刚回来,她就小产了。这事都怪我啊,我为啥要带她去拜那个邪神啊!”接着她挣脱众人向山上冲去,口中喊道:“我不活了,我要为那未出世的孙儿讨还一个公道。”
台下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无数人向莫干山上涌去。
张慕仙见一股黑色的怨气直向禅源庵而去,怨气下方是数以万计满脸恨意的百姓,笑道:“好一场倒神运动!”
鱼同让人不厌其烦讲述安乐王的功德,每个版本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现场数万百姓早就产生一丝“感恩疲劳”。
见时机已至,鱼同向身后衙役头领使了个眼色,那衙役头领向台下打了个手势。
“小人有一事不明,欲向鱼大人请教!”台下响起一道清朗的声音。
鱼同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位壮士有何疑惑,不妨上台来说。”
片刻之后一个衣着简朴的年轻男子走上台来,这男子生的剑眉星目,脸型方正,让人一见之下就心生信任。
这人上台后没有如普通百姓一般见官跪拜,只是拱拱手道:“鱼大人宣讲安乐王对我湖州有恩,小人并不反对,但如此推崇他的功绩,小人却不敢苟同。”
他虽自称小人,却没有一点屈居人下的态势,这样反而更能赢得台下数万百姓的好感,这些百姓平日卑躬屈膝,哪个心中没有笑王侯、傲公卿的梦?
鱼同一脸微笑道:“哦,壮士有何高见,尽管道来,本官洗耳恭听。”
那人转向台下道:“在下于万山,就是湖州府人士,台下可能有人认识于某。于某在家中行二,还有一位兄长一位老娘,兄长前年跟随大将军马援南征交趾,不幸战死在交趾,至今尸骨不能还乡。”
“两年前湖州大荒,安乐王放粮救活了大伙儿,我和娘也因此得救,我心中对安乐王的感激不比任何人少。可是我心中却有一个疑惑,我和娘因安乐王放粮而活命,哥哥却因安乐王放粮而客死他乡,连祖坟都不能入。大伙说一说,我对安乐王是该感恩还是该报怨?”
于万山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嚷了起来,有人说父母为大,该感恩;有人说长兄如父,应该恩怨相抵。更多的百姓则是心中叹息,原来安乐王放粮也并非绝对的善事啊。
于万山等台下声音小一些之后,才继续说道:“当年安乐王放粮,我于家领了一石军粮,我和娘足足吃了九个月才吃完。我当时就想,若只给我们半石多好,那样我和娘不用饿死,哥哥也不用战死了。”
南征交趾,从湖州征兵最多,这些士兵的家人以前没想到这些,如今听于万山提出来,心中顿时对安乐王产生一丝不满。
一个老太太哭泣道:“安乐王若是少放一点军粮就好了,那样我那苦命的儿子就不用死了。”她儿媳一边劝她,一边暗自垂泪。
这样的人家又岂止一家,现场数十处都上演着同样的场景。
张慕仙看着这一切,心中叹道:“恩情在时光冲刷下会越来越淡,怨气却会越积越重。这位鱼太守先引导人将恩情释放,又将人怨气勾出,对人心的把握已经入微,若是放到乱世,只怕又是一个草头王。”
于万山见台下哭声四起,转过身大声问道:“草民愚昧,请问鱼大人,我该如何对待安乐王,怀恩还是怀仇?”
鱼同支支吾吾道:“这件事乃是皇上钦定,本官虽也知此中尚有疑点,但本官也做不了主啊!”
鱼同此话一出,台下顿时更加混乱,有人趁机高声喊道:“鱼大人,小人的儿子为国战死,却不能被追认为烈士,连尸体都在交趾不能还乡,请大人给小民做主啊。”
这一句话引动不少人齐齐跪下,道:“请大人做主!”
鱼同脸色难看道:“大伙冷静点,安乐王对大伙有活命之恩,若此案被推翻将大大影响他老人家的声誉,大伙有没有想过这点。”
一个身体颤巍巍的老太太厉声哭泣道:“我老婆子这一条命算得什么?安乐王若是怪罪,就让他将老婆子这一条命拿去吧。我那可怜的儿啊,娘宁愿死也不愿你在异国他乡做孤魂野鬼!”
于万山和鱼同交换一个眼色,忽然跪地朗声道:“请鱼大人查明事情真相,若兄长骸骨能够还乡安葬,于万山定然结草衔环以报大人恩德。”
台下不少人跟着于万山跪了下来,当亲情与恩情相冲突时,他们选择了亲情。
鱼同一脸为难道:“壮士请起,此事已经过了两年,时过境迁,本官也无从调查啊!”
“鱼大人,小人有事禀告!”台下又响起一个声音道。
鱼同向台下望去,又转头望了望衙役头领,见他点点头,这才道:“这位壮士也请上台来。”
那人走上台后,向鱼同施了个军礼,然后转身道:“两年前押送十万石粮草支**趾前线,安乐王是押粮官,小人是安乐王身边的侍卫。粮草至湖州时,安乐王曾召集诸位将军商议放粮之事,当时大多数将军都主张放粮,但是都支持放一部分粮草,安乐王却一意孤行,将所有粮草放出。他虽得到美名,被封为神,可怜哪些出征交趾的兄弟却一个没能返回啊!这件事我在心中憋了两年,心中有愧啊!”说到此处他跪地哭泣起来。
“安乐王以如此卑鄙手段获得神位,其心不正,我看他是一位邪神才对。”台下有人高声叫嚷道,顿时不少人随声附和。
“怪不得那天拜安乐王,我回家后就大病一场呢!原来他是个邪神啊!”台下立即有人提出佐证。
张慕仙暗自点点头,自己只是稍加提点,鱼同就将事情布置的如此周密,是一个人才。
一名身材富态的老太太忽然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发了疯一样向外冲去,幸被身边的人拉住,人们七嘴八舌问道:“顾大婶,你这是为啥啊?”
顾大婶哭泣道:“半个月前我带儿媳去给安乐王上香,谁知刚回来,她就小产了。这事都怪我啊,我为啥要带她去拜那个邪神啊!”接着她挣脱众人向山上冲去,口中喊道:“我不活了,我要为那未出世的孙儿讨还一个公道。”
台下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无数人向莫干山上涌去。
张慕仙见一股黑色的怨气直向禅源庵而去,怨气下方是数以万计满脸恨意的百姓,笑道:“好一场倒神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