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朕真的好奇起来。
“臣以为,陛下可以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只要陛下有所闲暇,便可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如此一来,百官自当自励廉能。”
此言一出,不说朕了,王若钧、曹矩、周不比都盯着谢镜愚看。因为这话确实有些令人遐想——明面上是朕多点事情;背后是不是在暗示,中书省剩余人等都不那么有用?亦或者,地方官员由巡察使监察,而中央官员除了由御史台监察外,还当由朕考察一二?
朕不免又看了周不比一眼。他满脸惊讶,还有一丝掩藏不住的赞赏。而王若钧和曹矩,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不管怎么说,对朕来说是好事,除了累点。对朝中其余官员而言,他们做事就该更谨慎一些了。至于对谢镜愚自己……此事若是传出去,满朝文武估计都要腹诽他给同僚找麻烦,得罪一大票人是肯定的。
以上几点,在座的人都能想到,无怪王若钧和曹矩那个表情。但朕还要多想一点——
之前朕表现出了对周不比的赏识,谢镜愚便有些醋。可事到临头,他依旧惦记着中书省无人可用的事实。不管自己将要开罪多少人,不管朕是否会赏识更多人,都不能阻止他向朕进选拔官员的谏。
这个人,真是……
“谢相所言,正是朕之所想。”朕开口道,“此事便这么定了。”
谢镜愚口自称谢。王若钧和曹矩对视一眼,共称陛下英明神武。
“但此事仅今日凌烟阁内的五人知晓。”朕又提醒他们,“若有旁人问起,你们要说,这就是朕的意思。”
谢镜愚猛地抬头。他有些惊喜,又有些不赞同。“陛下,您……”
朕估计他马上就要开口反对——既然是得罪人的事情,他肯定宁愿自己担着——便提前打断道:“朕说定了,便就是定了。”
大概是朕太过斩钉截铁,谢镜愚怔怔地望着朕,一时间哑口无言。朕没给他继续争辩的功夫,让他们三个退下,只留周不比一个拟诏。
约莫是全程旁听了议事的缘故,周不比这次拟诏的速度特别快。落笔即成,只誊抄了一遍。朕看了看定稿,还挺满意,便夸了他两句。
周不比得了朕的赞赏,却没显出什么特别高兴的样子来。朕一眼瞥见,便问他为什么。
“臣今日才发觉,和谢相一比,臣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周不比回答,一脸恨自己不成钢的模样,“谢相才是真正的能臣。臣先前听人说谢相国士无双,还道有所夸大。今日以后,臣实在心服口服。”
朕不由失笑。“以后学着点就是了。”
周不比恭恭敬敬地应了是,又道:“臣能为陛下效命,也是臣的荣幸。”
“为何?”虽然朕已大致猜出他想说什么,但还是问了一句。
“谢相提此建议,是为了陛下有人可用,甚至甘冒得罪所有朝臣的风险。而陛下口上不说,却已想到此层,还替谢相除了隐忧。侍奉圣君若陛下,自然是臣三生有幸。”
虽然他说得对,但朕还是虎起脸。“你可知道,你这话算是妄测君心?”
周不比立即跪了下来。“臣当然知道。但臣也知道,陛下圣明若此,又体恤臣下,绝不会因此治臣之罪。”
“好啊,你是说你这臭脾气还是朕惯的了?”朕好气又好笑。
“臣不敢,臣只是说了实话。”周不比道,又深深一叩首,“若陛下愿臣一直说实话,既是臣之幸,也是天下之幸。”
还来?
朕真是服了周不比。他说话直,然而并不是莽撞;其中分寸很难掌握,他倒是平衡得还可以。“你随口说说就得了,别不停地给朕盖高帽。”
周不比依旧一本正经。“臣所言,均是出自肺腑,又如何能与高帽扯上关系?”
“……还不给朕起来?”朕几近无语,实在没法继续和他贫嘴了。
周不比没有动。“然而臣还有一事不明。”
朕没忍住瞪了他一眼。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就不起来了是吧……“说!”
“陛下要担此事,便不怕众臣说陛下严苛么?”周不比道,声音莫名地较平时为轻,“臣瞧着谢相要反对,怕也是此意。”
朕一愣,随即意识到周不比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还是替朕担忧。“朕问你,若要你在中书省值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你怕么?”
周不比摇了摇头。“臣为中书舍人,此事本就是臣的分内之事。”
“这就是你觉得众臣可能有所怨言的原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周不比听出了朕的反问意味,有点愣住。“陛下的意思是……”
朕根本用不着等他问完。“这事儿可不只如此。想想看,朕是天子,劳心劳力尚且没有怨言,做臣子的偏要不知好歹吗?况且,若是有真才实学,又何惧朕亲自相询?怕是恨不得早日在朕面前一展拳脚。只有……”朕瞟着他,没说下去。
“只有尸位素餐的无能之人,才会惧怕,进而有所怨言。”周不比接口,眼睛发亮,“臣明白了。陛下果真运筹帷幄,臣等望尘莫及。”说完,他又深深一叩首,拿着诏书退下了。
凌烟阁中只剩下朕一人。微风忽过,墙上悬挂的一排功臣画像随之轻动。朕起身走近,挨个儿端详上头的人。他们大都是父皇的臣子,不是过世就是告老还乡;可朕估计,不用太长时间,就有新面孔跃居他们之中了。
作者有话要说:
千古一帝成就(1/n)
第31章
字数不多、内容却很多的诏书颁下后,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倒也不是说它引来了许多反对。只是,正月未出, 绝大多数官员还沉浸在假日的余韵里。猛地来了事, 还是一大堆事,免不了有种被杀得措手不及的感觉。朝堂上颇是兵荒马乱了一会儿,朕看得暗自摇头, 只叫几个宰相各自按权责把事务分好、让下面去做。
其后便是各部自拟细则,逐一呈交至朕同意,最后再施行。这个过程免不了来回实践讨论;等诸事基本确定时,三场春闱都过了。
本朝科举设有多门科目,其中最难的、同时也是最热门的科目是进士。除去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生徒, 其余应举之人都要先通过各地秋闱才能参加礼部主考的春闱。春闱考中了也并不算完,后面还有吏部主考的选拔。选中之人可以即刻授予官职, 未中的只能自行寻个节度使幕僚之类的职位, 以后再等机会转正。
当礼部杜见知把春闱优胜之人的名单交上来的时候,朕正考虑着给新科进士亲自面试。后世管这个叫殿试,但朕想开先河也不是不可以——反正都是选拔人才;没有殿试的名头,难道就选不出来了么?
听了朕的意思, 杜见知只稍微一愣。“陛下想要亲自选贤,自然是极好的。”
朕瞧这反应,估摸着他已经和朝中诸多大臣一般,习惯了朕总是要提新主意。况且朕前不久才下诏要尽选贤能, 此事也可算在内。“那杜尚书以为,如何安排合适?”
杜见知沉吟了一小会儿。“如今已是二月下旬, 想在上巳之前完成怕是赶不及。不若等至四月,好让臣准备妥善,也好让诸位新科进士好好准备一番。”
“臣以为,陛下可以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只要陛下有所闲暇,便可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如此一来,百官自当自励廉能。”
此言一出,不说朕了,王若钧、曹矩、周不比都盯着谢镜愚看。因为这话确实有些令人遐想——明面上是朕多点事情;背后是不是在暗示,中书省剩余人等都不那么有用?亦或者,地方官员由巡察使监察,而中央官员除了由御史台监察外,还当由朕考察一二?
朕不免又看了周不比一眼。他满脸惊讶,还有一丝掩藏不住的赞赏。而王若钧和曹矩,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不管怎么说,对朕来说是好事,除了累点。对朝中其余官员而言,他们做事就该更谨慎一些了。至于对谢镜愚自己……此事若是传出去,满朝文武估计都要腹诽他给同僚找麻烦,得罪一大票人是肯定的。
以上几点,在座的人都能想到,无怪王若钧和曹矩那个表情。但朕还要多想一点——
之前朕表现出了对周不比的赏识,谢镜愚便有些醋。可事到临头,他依旧惦记着中书省无人可用的事实。不管自己将要开罪多少人,不管朕是否会赏识更多人,都不能阻止他向朕进选拔官员的谏。
这个人,真是……
“谢相所言,正是朕之所想。”朕开口道,“此事便这么定了。”
谢镜愚口自称谢。王若钧和曹矩对视一眼,共称陛下英明神武。
“但此事仅今日凌烟阁内的五人知晓。”朕又提醒他们,“若有旁人问起,你们要说,这就是朕的意思。”
谢镜愚猛地抬头。他有些惊喜,又有些不赞同。“陛下,您……”
朕估计他马上就要开口反对——既然是得罪人的事情,他肯定宁愿自己担着——便提前打断道:“朕说定了,便就是定了。”
大概是朕太过斩钉截铁,谢镜愚怔怔地望着朕,一时间哑口无言。朕没给他继续争辩的功夫,让他们三个退下,只留周不比一个拟诏。
约莫是全程旁听了议事的缘故,周不比这次拟诏的速度特别快。落笔即成,只誊抄了一遍。朕看了看定稿,还挺满意,便夸了他两句。
周不比得了朕的赞赏,却没显出什么特别高兴的样子来。朕一眼瞥见,便问他为什么。
“臣今日才发觉,和谢相一比,臣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周不比回答,一脸恨自己不成钢的模样,“谢相才是真正的能臣。臣先前听人说谢相国士无双,还道有所夸大。今日以后,臣实在心服口服。”
朕不由失笑。“以后学着点就是了。”
周不比恭恭敬敬地应了是,又道:“臣能为陛下效命,也是臣的荣幸。”
“为何?”虽然朕已大致猜出他想说什么,但还是问了一句。
“谢相提此建议,是为了陛下有人可用,甚至甘冒得罪所有朝臣的风险。而陛下口上不说,却已想到此层,还替谢相除了隐忧。侍奉圣君若陛下,自然是臣三生有幸。”
虽然他说得对,但朕还是虎起脸。“你可知道,你这话算是妄测君心?”
周不比立即跪了下来。“臣当然知道。但臣也知道,陛下圣明若此,又体恤臣下,绝不会因此治臣之罪。”
“好啊,你是说你这臭脾气还是朕惯的了?”朕好气又好笑。
“臣不敢,臣只是说了实话。”周不比道,又深深一叩首,“若陛下愿臣一直说实话,既是臣之幸,也是天下之幸。”
还来?
朕真是服了周不比。他说话直,然而并不是莽撞;其中分寸很难掌握,他倒是平衡得还可以。“你随口说说就得了,别不停地给朕盖高帽。”
周不比依旧一本正经。“臣所言,均是出自肺腑,又如何能与高帽扯上关系?”
“……还不给朕起来?”朕几近无语,实在没法继续和他贫嘴了。
周不比没有动。“然而臣还有一事不明。”
朕没忍住瞪了他一眼。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就不起来了是吧……“说!”
“陛下要担此事,便不怕众臣说陛下严苛么?”周不比道,声音莫名地较平时为轻,“臣瞧着谢相要反对,怕也是此意。”
朕一愣,随即意识到周不比说了这么多,实际上还是替朕担忧。“朕问你,若要你在中书省值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你怕么?”
周不比摇了摇头。“臣为中书舍人,此事本就是臣的分内之事。”
“这就是你觉得众臣可能有所怨言的原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周不比听出了朕的反问意味,有点愣住。“陛下的意思是……”
朕根本用不着等他问完。“这事儿可不只如此。想想看,朕是天子,劳心劳力尚且没有怨言,做臣子的偏要不知好歹吗?况且,若是有真才实学,又何惧朕亲自相询?怕是恨不得早日在朕面前一展拳脚。只有……”朕瞟着他,没说下去。
“只有尸位素餐的无能之人,才会惧怕,进而有所怨言。”周不比接口,眼睛发亮,“臣明白了。陛下果真运筹帷幄,臣等望尘莫及。”说完,他又深深一叩首,拿着诏书退下了。
凌烟阁中只剩下朕一人。微风忽过,墙上悬挂的一排功臣画像随之轻动。朕起身走近,挨个儿端详上头的人。他们大都是父皇的臣子,不是过世就是告老还乡;可朕估计,不用太长时间,就有新面孔跃居他们之中了。
作者有话要说:
千古一帝成就(1/n)
第31章
字数不多、内容却很多的诏书颁下后, 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倒也不是说它引来了许多反对。只是,正月未出, 绝大多数官员还沉浸在假日的余韵里。猛地来了事, 还是一大堆事,免不了有种被杀得措手不及的感觉。朝堂上颇是兵荒马乱了一会儿,朕看得暗自摇头, 只叫几个宰相各自按权责把事务分好、让下面去做。
其后便是各部自拟细则,逐一呈交至朕同意,最后再施行。这个过程免不了来回实践讨论;等诸事基本确定时,三场春闱都过了。
本朝科举设有多门科目,其中最难的、同时也是最热门的科目是进士。除去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生徒, 其余应举之人都要先通过各地秋闱才能参加礼部主考的春闱。春闱考中了也并不算完,后面还有吏部主考的选拔。选中之人可以即刻授予官职, 未中的只能自行寻个节度使幕僚之类的职位, 以后再等机会转正。
当礼部杜见知把春闱优胜之人的名单交上来的时候,朕正考虑着给新科进士亲自面试。后世管这个叫殿试,但朕想开先河也不是不可以——反正都是选拔人才;没有殿试的名头,难道就选不出来了么?
听了朕的意思, 杜见知只稍微一愣。“陛下想要亲自选贤,自然是极好的。”
朕瞧这反应,估摸着他已经和朝中诸多大臣一般,习惯了朕总是要提新主意。况且朕前不久才下诏要尽选贤能, 此事也可算在内。“那杜尚书以为,如何安排合适?”
杜见知沉吟了一小会儿。“如今已是二月下旬, 想在上巳之前完成怕是赶不及。不若等至四月,好让臣准备妥善,也好让诸位新科进士好好准备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