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周纪五
    (公元前272年一公元前256年,共17年)
    主要历史事件
    阏与之战 124
    范雎的“远交近攻” 127
    长平之战 136
    毛遂自荐 145
    信陵君窃符救赵 148
    白起自杀 150
    吕不韦与嬴异人 151
    主要学习点
    先胜后战,不胜不战,胜可知而不可为 125
    胜利不是目的 129
    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 133
    无缘无故送上门的利益,必是祸患 135
    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 139
    上下不同欲,君臣异利 140
    不可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142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143
    小人物不要自卑,大人物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147
    赧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
    1 楚国以左徒黄歇随从太子芈完到秦国做人质。
    【胡三省曰】
    上一年,秦王欲与韩、魏联盟伐楚,黄歇上书制止了他,秦王改变政策和楚国交好。黄歇回国汇报,于是楚王派黄歇随从太子到秦国做人质。为之后楚王病重,黄歇协助太子逃回楚国埋下伏笔。
    2 秦国置南阳郡。
    3 秦、魏、楚共伐燕。
    4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
    1 赵国蔺相如率师伐齐,打到平邑。
    2 赵国负责收田地租税的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依法治国,杀了平原君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要杀赵奢。赵奢说:“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果您纵容自己家不奉公守法,那法律的尊严就没有了。法律被削弱了,国家就被削弱了;国家弱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那赵国就没了;赵国没了,您的富贵在哪儿呢?以您的尊贵地位,您奉公守法,则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则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则赵氏江山永固;赵氏江山永固,您是王室贵戚,您在天下的分量还能轻了吗?”
    平原君被他说服,认为他很贤能,把这件事跟赵王说了。赵王就任命赵奢负责全国赋税,结果国赋太平,百姓富足,国库也充实。
    【胡三省曰】
    赵奢是赵国名将,但看来他的大才,可不只是治军,还能治国!
    【华杉讲透】
    可惜他的儿子更有名,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赧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1 秦伐赵,包围了阏与。赵王召见廉颇、乐乘,问:“能不能派兵去救?”两人都说:“道路又远又窄又险,怕是救不了了!”问赵奢。赵奢说:“道路又远又窄又险,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斗,狭路相逢勇者胜!”赵王于是派赵奢带兵去救。
    赵奢带兵出征,离开首都邯郸三十里,他就扎营不走了。又传下军令:“有敢言军事者斩!”秦国军队驻扎在武安城西,声势浩大,在城外鼓噪操练,城里屋瓦都震动。赵军中有一个军吏,向赵奢进言急救武安。赵奢即刻把他推出斩首。赵奢坚壁高垒,驻扎了十八天,还是不动,而且天天继续加高加固防御工事。秦军派间谍来探赵军虚实。赵奢知道他是间谍,好吃好喝招待送走了,完全没有出兵的意思。间谍回报秦将。秦将大喜,说:“这援军离开国都三十里就不走了,还修筑防御工事,阏与城不是赵国的了。”
    秦军间谍前脚刚走,赵奢马上全军出动,卷甲而趋,一天一夜急行军,就到了阏与。但是,他没有到阏与城下,而是在离阏与还有五十里的地方停下来。秦军得到斥候报告,悉甲而往,直扑赵军阵地。这时候,又有一位军士叫许历的来向赵奢献计,说:“秦军想不到咱们会到这儿,又惊又怒,其来气盛,我们布阵必须加强纵深,厚集其阵以待之,否则,一冲就冲散了,我军必败。”赵奢说:“感谢你的指教!”许历请受刑。赵奢说:“敢言军事者斩,那是在邯郸下的军令,现在不是在邯郸了,那军令已经过期作废。”许历又进谏说:“先占领北山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刻发兵一万人占领北山阵地。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上不去,赵奢纵兵出击,秦军大败,阏与之围就解除了。得胜还朝,赵王封赵奢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级别,又封许历为国尉。
    【华杉讲透】
    阏与之战,是教科书式的战例,可以对应好多条《孙子兵法》。我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中有详细解析这个战例。
    廉颇和乐乘都认为救不了,是有道理的,秦军在武安、阏与,形成掎角之势,就等着以逸待劳,以实击虚,围点打援,赵军如果来救,半途设伏,就把他收拾了。而且,道路又远又窄又险,意味着你没法大部队同时到达,前后拖成一条长蛇阵行军,正好让人一口一口吃掉,所以连廉颇都觉得这仗没法打。兵法的原则,先胜后战,不胜不战,胜可知而不可为,明明知道救不了,就不如不救,放弃,止损,不要偷鸡不成又蚀一把米,后面还会有赵王偷鸡不成反而蚀了很多很多很多把米的故事。
    赵奢呢,他嘴上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实际可不是靠勇敢去胜的,他设计了一个创新的赌局。先来一个“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离城三十里就扎营,相当于他根本没离开邯郸!感觉他根本不敢去救,就是摆摆样子。他不敢去救,是合理的,毕竟廉颇都认为救不了,秦将也会认为他不敢来。再加上他一通表演,秦将就放心了,也放松了。秦将一松懈,赵奢即刻卷甲而趋,一天一夜急行军去救,这样就避免了道路又远又窄又险,部队不能同时到达的问题,因为敌人不知道,我们就可以在战场上完成部队集结。
    但是,轻装急进是非常危险的,远离后方,辎重没有,士卒疲惫,如果这么冲到阏与城下,和秦军直接遭遇,赵奢恐怕也被人擒了。妙就妙在他离城五十里就扎营,工事阵地都弄好了,再等秦军来。这就符合了《孙子兵法》说的:“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本来赵军是劳,劳累得不得了,但他不到城下,距离五十里停下来,留五十里给秦军跑跑马拉松,消耗消耗,把自己变成了以逸待劳。
    赵军是卷甲而趋,盔甲都卷起来,轻装前进,秦军则是悉甲而往,全副武装而来,双方的装备是有差距的,所以许历说要厚集其阵,否则冲撞不过。然后是占据有利地形,先据北山者胜。李世民的大将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那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别人,别被别人调动。秦军本来都给他安排好了,是要调动赵奢。而赵奢神兵天降,没逮到他。等他摆好战场后,变成秦军被他调动,他请客,秦军来吃饭了。这又是《孙子兵法》:“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赵奢把时间、地点都选好了。秦军不知道在什么时间打,不知道哪里是决战的战场,而赵奢全知道,都是他安排好的。
    秦将也可以别急着冲过来。敌人到了,到了就到了嘛,让子弹先飞一会儿,但是他突然接到敌人已到的消息,慌了神,不知道赵奢还有什么把戏,就慌忙迎战,这就成了慌不择路,钻进了赵奢给他设的圈套。
    世上有事不宜迟的道理,也有事缓则圆的智慧,什么时候该缓,什么时候该急,就是人生的考试。廉颇、赵奢、秦将,三个人的一台戏,你可以把自己代入进去,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2 穰侯魏冉推荐客卿灶给秦王,秦王派他带兵伐齐,攻取刚、寿两座城邑,用来增加穰侯封地陶邑的地盘。
    【胡三省曰】
    为之后范雎离间穰侯埋下伏笔。
    3 当初,魏国人范雎,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范雎口才敏捷,十分欣赏,私下赐给他黄金及酒肉。须贾认为范雎一定泄露了魏国机密,否则齐王不会对他那么好。于是回国向魏国宰相魏齐报告。魏齐大怒,下令给范雎用刑,打断了肋骨,打碎了牙齿。范雎装死。魏齐让人把他用竹席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还让醉酒的客人往他身上撒尿,以警戒后人不要到外国乱说话。范雎对守卫的人说:“您能帮助我逃脱,我一定重重酬谢!”守卫者于是申请让他把竹席里的死人扔掉。魏齐喝醉了,说:“行。”酒醒后,魏齐后悔没确认清楚,马上派人去找回来。魏国人郑安平把范雎藏起来,改名张禄。
    秦国礼宾官员,谒者王稽出使魏国,范雎夜见王稽。王稽偷偷把他藏在车里,带回秦国,推荐给秦王。秦王在离宫接见他。范雎已经进入离宫长巷,却假装不知道,随意溜达。秦王出来,打前站的宦官看见范雎一点规矩都没有,怒喝道:“大王来了!”范雎说:“秦国哪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穰侯而已。”秦王在后面隐约听见范雎的话,于是屏退左右,长跪而请:“先生何以教我?”范雎说:“嗯嗯。”如此反复推辞三次。秦王说:“先生您是不愿意教导我吗?”范雎说:“不敢!只是我一个外邦人,和大王交情不深,而要向大王您汇报的,又都是匡正君王之事,处身于您的亲人骨肉之间,我虽然愿效愚忠,却不知道大王您的心意啊。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也不敢回答。我知道,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是,我义不容辞,不敢回避。况且这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如果我的死,能稍微有利于秦国,那也是我的心愿了。唯独害怕我死之后,天下之士,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敢来秦国效力了。”
    秦王长跪起身,说:“先生您这是什么话!今天寡人有幸见到先生,是上天让寡人来给您添麻烦,帮助我保存先王的宗庙啊!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到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拜谢,秦王也拜谢。范雎说:“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就如猛犬逐跛兔,但是,闭关十五年,不敢用兵于崤山以东。为什么呢?是穰侯为国谋而不忠,大王您自己的战略,也有所失策!”
    秦王又长跪而起,说:“先生教教我!我哪里失策?”
    这时候,左右窃听的人很多,范雎不敢说太后的事,先集中火力轰穰侯,看看秦王反应,于是说:“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刚邑、寿邑,就是失策。当初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辟地千里,但是呢,齐国尺寸之地也没捞着。为什么呢?不是齐王不想得地,是那地形限制,他得不着。等到诸侯看见齐国国力破敝,起兵伐齐,大破之,齐国几乎亡国,那是因为齐国流血打仗伐楚,而得利的是韩国、魏国。今天大王您不如远交而近攻,那打下一寸土地,就是得一寸土地,打下一尺,就得一尺。韩、魏两国,是天下的心脏地带,中枢门户,大王如果要称霸天下,就必须占据天下的中枢门户,以威逼楚、赵。楚国强,就收附赵国,赵国强,就收附楚国,楚、赵皆附,那齐国就害怕了,齐国再收附了,那韩、魏两国就是大王的俘虏了。”
    秦王说:“很好!”于是以范雎为客卿,做军事战略的参谋。
    【胡三省曰】
    范雎谋军事,则三晋受兵祸,而穰侯兄弟皆为秦所驱逐矣。
    【柏杨曰】
    范雎一席话,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直到今天,还是所有侵略者奉行的经典。秦国自崛起以来,东征西讨,收获有限,在于全凭蛮力,与全世界为敌。远交近攻大战略确立之后,兵力所及,就摧枯拉朽,势不可当。
    范雎是被魏国逼反的最后一个人才,商鞅、张仪,都是被魏国逼走,成就了秦国。魏国总有化友为敌的本事。
    【华杉讲透】
    所有的会战,都是为了最后的决战。所谓大战略,就是心中有决战,然后从现在出发,有一条清晰的走向最后决战的会战路线,每一次会战,为下一次会战创造条件,一步一步走向最后胜利。范雎就为秦王绘出了这条战略路线图。
    人人都趋利,但是战略最大的忌讳,就是“有利必趋”,在范雎提出远交近攻大战略之前,秦国是有利必驱,其他各国也是有利必驱,敌友随时转换,只看眼前利益。今天甲、乙、丙联合伐丁,明天甲、丁联合伐丙,后天丙、丁联合伐甲,随时任意组合,个个乐此不疲,忙得不得了,都以为自己在干事业。
    当你有利必趋,你的前进方向就为利欲所牵引,为利欲所牵引,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未来。这就是各国的情况。
    如今范雎的远交近攻大战略,第一次为秦国清晰地界定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实际上是在军事之上,界定了政治,在战略之上,制定了政策。政策指导战略。
    到了战略层面,每一个战略,都有一个战略重心,首先要找到战略重心。什么叫战略重心呢?秦国的目标,是吞并六国;要吞并六国,你不能分兵六路去打,这六国之中,就有一个重心,要集中全部资源力量去打击这个重心,重心一拿下,其他的自然就降服了。范雎就找到了这个战略重心——韩、魏。当秦国以倾国之力,就对着韩、魏打的时候,成功就有了胜算,战果能成为资产,这叫“胜敌而益强”。
    这就谈到下一个基本原理——胜利不是目的!
    要“胜敌而益强”,让自己越来越强,敌人越来越弱,才是目的。各国之前都没搞清楚这个基本原理,只看到胜利,本身就是一种盲目和短视,搞成了“数胜必亡”,胜利越大,自己被削弱得就越多,齐伐燕,燕伐齐之间的轮回,就是这样,都曾经几乎完全吞并对方,最后却搞到自己几乎亡国,这在兵法上叫“费留”,就是仗打赢了,却把自己折进去了。因为战前没想好战后怎么安排。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先有政治安排,方针政策,然后有大战略,战略路线图,找到战略重心,就是毛主席说的主要矛盾。在具体推进中,每一个阶段,要找到这个阶段的小重心,就是决胜点,再确立关键动作,制定时间节点。
    这就像现在说的,路线→方针→政策→计划。
    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公元前269年)
    1 秦中更(秦官第八级)胡伤攻打赵国阏与,没能拿下。
    赧王四十七年(癸巳,公元前268年)
    1 秦王用范雎之谋,派五大夫(秦官第十二级)绾伐魏,打下怀邑。
    赧王四十八年(甲午,公元前267年)
    1 秦国太子在魏国做人质,本年去世。
    赧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266年)
    1 秦国攻拔魏国邢丘,范雎和秦王越来越亲近,掌握实权,于是乘间对秦王说:“我在崤山以东时,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没人提齐王;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没人提秦王。什么叫王呢?专擅国家叫王,生杀予夺叫王。如今太后擅行政事,根本不问大王您的意见;穰侯出使他国,回来也不跟您报告;还有华阳君、泾阳君,横行专断,无所顾忌;高陵君,进退都不请示;一个国家有四大权贵,还不危亡的,那是没有的事。身处这四大权势威压之下,谁还管谁是国王?穰侯派出他的使者,操着国王的威权,决断专制于诸侯,剖符连兵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益收归于他的封地陶邑;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我听说,果实太多,就会伤及枝干;裂伤枝干,就会损害树心。都城太大,就会危害国家;大臣尊贵,就会削弱君王。淖齿相齐,箭射齐湣王大腿,抽了齐湣王的筋,吊在梁上,哀嚎一夜才死。李兑掌控了赵国,把主父包围在沙丘,一百天活活饿死。现在我看咱们这四大权贵的做派,也是淖齿、李兑之类。夏、商、周三代之所以亡国,都是君王授政于臣,纵酒打猎。而得到授权的权臣呢,又嫉贤妒能,御上蔽下,一切服务于自己的私利,而不为主君效忠。主君呢,自己由于没有觉悟,以至于失去国家。现在,从最低级的官员到中央各机关首长,以及大王您的左右近臣侍卫,都是穰侯的人。大王您孤立于朝,我为大王您感到恐惧,恐怕万世之后,拥有秦国的,就不是您的子孙了!”
    秦王深以为然,于是废太后,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都驱逐到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穿上破衣烂衫,徒步去见他。须贾惊讶地问:“范叔你还好吗?”留他吃饭,又送他一件丝绵袍子。范雎替须贾驾车,送他到相府,说:“我先进去给您通报丞相。”须贾等了半天,也没见人回来,问门卫:“刚才范叔进去怎么还不出来呀?”门卫说:“我们这里没有什么范叔,刚才进去的是我们丞相张先生啊!”须贾这才知道,范雎改名张禄,做了秦国丞相!吓得马上跪下,膝行进府,向范雎谢罪。应侯坐着,痛骂他一番,然后说:“你今天之所以不死,就是刚才那件丝绵袍,还有故人之情!”于是大摆筵席,请诸侯宾客。让须贾坐在堂下,给他上一盘喂马的碎草料拌豆子,让他吃。要他回去向魏王报告:“速斩魏齐头来,不然,屠大梁城!”须贾回国,先告诉魏齐。魏齐即刻逃亡赵国,藏在平原君家。
    2 赵惠文王薨,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任命平原君为相。
    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265年)
    1 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被解除所有职务,回到他的封地陶邑。
    【司马光曰】
    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推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拓国土,接壤于齐国,使天下诸侯,低头服事秦国。秦国的强大,是穰侯的功劳。虽然他的骄奢贪婪足以招祸,但也远远没到范雎说的那么大罪状。范雎自己,也不是忠心为秦国而谋,他是要自己取穰侯而代之罢了,所以扼紧他的咽喉,强夺了他的权位。太后是秦王生母,穰侯是秦王的舅舅,范雎离间秦王家族,让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总之,范雎也是个倾危之士,危险人物!
    2 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
    【胡三省曰】
    为安国君立儿子异人为继承人埋下伏笔。
    【华杉讲透】
    异人就是秦始皇的父亲了。
    3 秦伐赵,攻取三座城池。赵王新立,太后掌权,求救于齐。齐国开出条件说:“必须派赵王的弟弟长安君来做人质。”太后舍不得这亲儿子去外国做人质,齐军就不出救兵。大臣们强烈地进谏,太后说:“再有谁跟我说把长安君送去做人质的,老娘往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进见,太后防备着他进谏,盛气凌人,严阵以待。触龙慢吞吞地走进去坐下来,说:“我老了,脚又有毛病,好久没见太后,有时候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是太后身体不好,不要打扰了太后。但是呢,总还是盼望能见到您。”太后说:“我的行动也不太方便,到哪儿都坐车。”触龙问:“饭量减少了没有?”太后说:“主要是喝粥吧。”一通家常话唠下来,太后脸色和缓了,人也放松了。
    触龙说:“我最小的儿子舒祺不争气,而我又衰老了,特别溺爱他,希望能给他谋个差事,到王宫做侍卫,今天冒死恳求,请太后恩准!”
    太后说:“没问题。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年纪还小,但是我希望在自己死之前给他安排好啊!”
    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比女人还爱得厉害呢!”
    太后笑了:“女人可不一样!”
    触龙说:“我觉得,太后您对嫁到燕国做皇后的女儿的爱,超过对小儿子长安君的爱。”
    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爱,不如对长安君。”
    触龙说:“没看出来呀!父母如果爱子女,就会替他深谋远虑。太后当初送女儿到燕国做王后,您抱着她的脚哭泣,那是想着她嫁得那么远,见不到了呀!她走了之后,你对她非常思念,但是,每次祭祀祷告的时候,都说:‘千万不要回来!’那是你替她深谋远虑,希望她夫妻和睦,她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做燕王啊!”
    太后说:“那倒是。”
    触龙说:“从现在往前数三代,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的,子孙有今天还在位的没有?”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这就是近一点的,自己招祸,远一点的,祸及子孙,都没有好下场!作为国王的子孙,世代封侯不好吗?那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对国家却没有功勋,俸禄封侯,却没有什么劳动贡献,但他们却拥有国家的名器和财富。今天您给予长安君如此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膏腴的土地,给他许多的宝器,却不让他为国家立一点功劳,做一点贡献,一旦您仙去,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太后说:“懂了!我全听先生您安排!”于是为长安君备齐一百辆车的盛大车队随从,送他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如约出兵。秦军闻风而退。不战而定。
    【华杉讲透】
    人要有自觉,要随时知道自己是干啥的。人家对你好,你就要多问自己几遍:“凭什么?”如果你得到了利益,马上要问自己:“我配不配?”一定要让自己的付出覆盖掉自己的收获。随时都要考虑:“我是不是拿多了?”可拿可不拿的,不要拿。可付出可不付出的,一定付出!不要唱那个歌:“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这是不情愿付出的人才唱的歌,这歌的理念,就是付出一定要有回报,回报一定要超过付出。要懂得付出不求回报,付出是你的责任,是你存在的意义,这才是原理。还有,不要认为什么东西是你应得的,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难能可贵”,就算是应得的,这个应得,也需要不断获取,需要有新的付出,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第二句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长安君是赵王的亲弟弟,太后的亲儿子,今天他的一切都是应得的,但是明天呢?凭什么呢?下一代呢?下一代有新王,有新太后,有新的赵王的亲弟弟,太后的亲儿子,赵国最好的封地凭什么让长安君家占着呢?这就是触龙跟太后讲的道理。
    4 齐安平君田单,率领赵国军队伐燕,攻取中阳。又伐韩,攻取注人。
    5 齐襄王薨,子田建继位。田建年少,国事皆决于太后。
    赧王五十一年(丁酉,公元前264年)
    1 秦国武安君白起伐韩,拔取九座城池,斩首五万。
    2 田单出任赵国丞相。
    赧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263年)
    1 秦武安君白起伐韩,攻取南阳。攻占太行山道,并封锁道路。
    2 楚顷襄王疾病。黄歇对应侯(范雎)说:“如今楚王疾病,恐怕不起,秦国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太子得以继位,一定事奉秦国,也感激丞相您的恩德,等于得到一个万乘之国的盟友。如果不放他回去,他不过咸阳城里一个布衣百姓而已,楚国另立新君,一定不会跟秦国交好,这样就失掉了一个盟友,断送了一个大国的友谊,不符合秦国的国家利益啊!”应侯向秦王报告。秦王说:“先派太子傅回国探病,等他回来之后我们再研究吧!”
    黄歇与楚太子商议说:“秦王羁留太子,当然是为了谋取利益。而您事实上没有力量做什么对秦国有利的事。如果您不能回国,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一旦大王不幸薨逝,太子不在,阳文君的儿子一定会被立为王,那太子您就没有机会了。为今之计,不如逃亡,和使者一起逃回去。我留在这里应付他们,大不了他们杀了我!”
    于是太子化装成楚使者的车夫,得以出关。黄歇在太子官舍守着,每日说太子生病,不能出门。等到太子走远了,才去向秦王谢罪,说:“楚太子已经回国了。臣请死!”秦王怒,要杀他。应侯说:“黄歇为人臣,愿为他的君王牺牲生命。太子继位,一定重用黄歇。不如放他回国,和楚国交好。”秦王同意了。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顷襄王薨逝。太子继位,是为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曰春申君。
    【华杉讲透】
    今天上海又称申城,就是因为当年是春申君的封地。
    赧王五十三年(己亥,公元前262年)
    1 楚国主动割让州邑给秦国,以表达两国交好的诚意。
    2 武安君白起伐韩,攻占野王,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道路,上党成了一座孤城。上党郡守冯亭与市民谋划说:“通往首都新郑的道路已经被秦军阻绝,秦军越来越逼近,而韩国已经无法救援我们了。不如把上党献给赵国。赵王接收我们,秦国一定会攻打他。赵国和秦国交战,一定和韩国交好,韩、赵一体,就可以抗秦了。”于是派使者对赵王说:“韩国不能守上党,韩王要我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人民都不愿意做秦国人,愿意做赵国人!上党有城邑十七座,臣愿再拜献给大王!”
    赵王向平阳君赵豹征求意见,平阳君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功无劳,无缘无故,突然有人给你送上巨大利益,圣人认为是祸,不能接受。)赵王说:“人家仰慕我的仁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平阳君说:“秦国对韩国土地,持的是蚕食政策,一口一口地吃,攻占野王,断绝上党与韩国联系,使之成为一座孤城,就是为了坐等韩王献上上党求和。韩国之所以不愿意把上党给秦国,就是要嫁祸于赵。秦国付出劳动,赵国摘取果实,就算赵国比秦国强大,这也拿不走!别说赵国比秦国弱小了!这不是得之无缘无故吗?”
    赵王把平阳君的话告诉平原君。平原君的意见却是可以接受。赵王派平原君去接收上党,封给冯亭三座一万户的城邑,封他为华阳君。每个县的县令,封给三座千户的城邑,封为侯。其他吏民都加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说:“我不忍出卖君王的土地,作为自己的采邑。”
    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1 秦左庶长王龁攻陷上党。上党人民向赵国逃亡。赵国廉颇驻军于长平,以安置上党难民。王龁于是移师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损失了一员副将,四员都尉。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有分量的大臣前去讲和。虞卿说:“如今决定和战的权力在秦。秦国对打败赵军是志在必得,就算我们去讲和,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如派使者给楚、魏两国送上重宝,如果楚、魏两国接受了,秦国担心又要形成天下合纵抗秦的形势,才有条件讲和。”
    赵王不听,派郑朱去秦国讲和。秦国表示接受和议。赵王对虞卿说:“你看,秦国接受郑朱讲和了!”虞卿说:“大王一定得不到和议,相反,赵军要被攻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今,天下各国向秦贺胜的使者,都在秦国。郑朱是贵人,秦王和应侯为了向全世界摆出和平的姿态,一定会隆重地欢迎他。天下诸侯看见您派出重臣和秦国讲和,就一定不会来援救赵国了。秦国知道各国都不会派援军,就绝对不可能跟我们议和。”
    结果果如虞卿所言,秦国盛情接待郑朱,但就是不谈和平条约。
    秦军数次打败赵军,廉颇就高挂免战牌,坚壁不出。赵王觉得廉颇屡战屡败,伤亡过多,更加胆怯而不敢出战,非常愤怒,屡次责备他。应侯又派间谍带着千两黄金到赵国活动,散布流言,说:“秦国真正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好对付,他很快就会投降了。”赵王中计,于是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蔺相如进谏说:“大王因为赵括的虚名而任用他,就好像用胶粘住了调弦的柱子来鼓瑟,只能弹一个音,没法变化。赵括只知道读他爸传下来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啊!”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一起讨论军事问题,赵奢也说不过他,但是,从来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什么原因。赵奢说:“用兵是生死存亡之事,但是赵括却总是说得很轻松。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用他,让赵军全军覆没的就是他了。”等到赵括将要上前线,他的母亲给赵王上书,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说:“当初我侍奉他的父亲时,他身为大将,我亲自事奉一起用餐的同僚,就有十多位;而他所结交为朋友的,有一百多位。大王及王室宗亲所赏赐的财物,全部分给军吏士大夫。从受命之日起,就不问家事,全副身心在军事上。而如今赵括一为将,就高坐堂上,向东而坐,手下军吏,头都不敢抬。您赏赐给他的金帛,他全部拿回自己家,到处看哪里有合适的房子田地,看中的马上就买。大王以为他跟他父亲一样,其实父子二人心志完全不同!所以恳请大王不要任用他!”
    赵王说:“老太太不必多言,我主意已定。”
    赵母说:“既然如此,如果赵括兵败,希望罪只在他一人,不要连坐我和家人。”
    赵王答应了这个最后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为将,马上悄悄用武安君白起为大将,王龁改任副将,传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大将者斩!”赵括到了军中,取消廉颇的军令,撤换廉颇的军吏,出兵进攻秦军。白起佯败逃走,引诱赵括追击,又在后面左右两翼展开两支奇兵悄悄地包围赵军。赵括乘胜追到秦军防御工事前,工事坚固,屡次不能攻入。这时候,秦军后面两支奇兵两万五千人阻绝了赵括的退路。又五千骑兵切断了赵军与营垒之间的交通线。赵军被切成两段,粮道断绝。白起出轻兵进攻,赵军作战不利,于是就地构筑工事,坚守待援。秦王接到战报,知道赵军粮道断绝,觉得这是一举摧毁赵国军事力量的天赐良机,于是亲自到接近前线的河内地区,迅速动员十五岁以上男丁全部开到长平前线,断绝赵军救兵及粮食。齐、楚两国愿意救赵。赵国缺乏粮食,请求齐国援助粮食。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楚来说,是屏障,就像牙齿之有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如果亡了,明天祸患就到齐、楚了。救赵之急,就像捧着漏水的瓦罐,去救烧焦的铁锅,就这么紧急!况且救赵是高义,击退秦军是显名。义救亡国,威却强秦,这样的事不做,还爱惜一点粮食吗?为国谋计,这也太过分了吧!”
    齐王还是舍不得粮食,不听。九月,赵军绝粮四十六天,军中士卒私下互相残杀以为食,赵括不能再固守待援了,急切地想进攻突围,把士卒分为四队,轮番攻击秦军阵地,攻了四五次,还是不能突围。赵括亲自率锐卒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一死,赵军崩溃,四十万士卒全部投降。
    白起说:“秦国已经打下上党,上党百姓不乐意做秦国人,要归附赵国。这些赵军士兵,都是反复之人,不把他们都杀光,留下恐怕还会作乱。”于是使用欺骗手段,将四十万人全部坑杀,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放回去。这样加上前面战斗中斩杀的,前后斩首四十万人,赵人大震。
    【胡三省曰】
    白起放二百四十个少年回去,不是他心慈手软不杀小孩,而是他的诡计。他要这二百四十人回去传秦军之兵威,破赵人之胆,乘胜攻取邯郸,吞并整个赵国。但他的计策,后来又被范雎阻止。他和范雎因此事结下的矛盾,又让他后来为秦王所杀。
    【华杉讲透】
    读书一定要代入自己,否则只是看热闹,什么也学不到。长平之战,留下赵括纸上谈兵的千古笑名。那假如你是赵括,你该怎么办呢?
    应该说,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都只能像廉颇一样,坚守不出,熬着。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无解了。当赵王接受上党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结局就已经注定。上党郡,是秦军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战利品,怎么能给赵王端走呢?上党郡是韩王要割让给秦国的。韩王有权力割地,冯亭一个郡守,他哪有权力把上党送给赵王呢?这上党的产权是韩王的,冯亭是职业经理人,他根本无权处置资产啊!冯亭自己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赵王给他封地,他才哭着说自己没脸见人,出卖祖国的土地做自己的封地。
    赵王居然接受了,这叫利令智昏,要虎口夺食。
    代入一下自己,如果你是赵王,你应该怎么办?
    首先,当然不应该去接这烫手山芋。
    把决策树再往前推,在秦国打韩国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应该出手援助韩国,因为唇亡齿寒,或者说为了保持战略均势,应该帮着韩国抵抗秦国,上党郡保住了,还是韩国的。
    现在,韩国已经把上党割让给秦国,秦国和韩国的战争结束了。赵王无端接收了上党,那当然就要爆发赵国和秦国的战争了。
    秦国攻下上党,廉颇在长平设防,和秦军对峙。
    那么这时候赵王什么也没捞着,平白引来一场战争,他的恼恨是可想而知了。
    比较这场战争谁占理,赵不如秦。天时地利呢,长平是赵国境内,廉颇选择的防御阵地,天时地利是赵军占优的。廉颇坚守不战,是因为他知道“攻则不足,守则有余”。守住是没问题的,但是要冲出去打败秦军,那也做不到。唯一的战略就是等待,就是熬,等着对手犯错误。看谁先憋不住,看谁先犯错误,那时候才能改变战局。这也是兵法的战略原则。
    但是赵王不能等,他本来想捡个便宜,发一笔横财,结果偷鸡不成反而蚀把米,而且蚀的不是一把米,几十万大军在前线对峙一年多,得吃掉多少米!而且这些人本来应该在农田劳动种粮的啊!
    赵王就命令廉颇出战。廉颇知道出战必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时候秦国的反间计就发挥作用了。秦国间谍在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好对付,秦军最怕的是赵括。赵王本来就嫌廉颇胆小,要大胆起用年轻人。赵括就登场了。
    赵括换下廉颇之后,秦王马上也秘密换将,白起为主将,王龁为副将。白起对赵括,在双方将领的能力上,赵军又输了一大截。
    对峙就是比耐心和耐力,比谁能熬,结果赵王焦虑,他先熬不住,他先犯错误,他的错误就是秦军的胜机,秦王抓住了这个胜机。
    左宗棠语:“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读书一定要代入自己。一是把自己代入古人的事,二是把古人的思想代入自己的事。说滴水穿石,就真的滴水穿石;说专注坚持,就真的专注坚持。这样做下来,自己有体会,知行合一,得到收获,更是深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习长平之战,我们不用去学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要学的是把自己代入赵王,学习赵王的教训,学习三个字“不贪心”;学习平阳君进谏赵王的那句话“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缘无故给你利益,那是祸患;学习到不能有利必趋,当你趋利,你就会被利欲蒙上眼睛牵着走,就会掉坑里都不知道;学习到必须有大战略,有原则,有路线方针政策,应该一开始就抗秦援韩,而不是哪儿有利益就往哪儿走,投机之路,都是死路。
    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公元前259年)
    1 十月,白起兵分三路,派王龁攻占了武安、皮牢。司马梗北定太原,占领上党全境。韩、魏两国派苏代出使秦国,给应侯送上厚礼,说:“武安君要包围邯郸吗?”应侯说:“是啊,白起自己这一路军,就是准备往邯郸去的。”苏代说:“赵国如果灭亡,秦王就是全天下之王了,白起一定位列三公,在先生您的地位之上了。您能屈居于白起之下吗?就算您能,恐怕他也容不下您吧!秦国之前攻打韩国,包围邢丘,兵困上党。上党之民反而归附赵国。可见天下之人,都不愿意做秦国人啊!如果今天秦军打下邯郸,那北边的赵人归附燕国,东边的赵人归附齐国,南边的赵人归附韩、魏,恐怕秦国能得到的土地人民,也所剩不多吧!不如让赵国割地请和,不要成就了武安君的功劳啊!”
    应侯对秦王说:“秦军士卒也疲惫了,请允许韩、赵割地求和吧!”秦王同意,于是割韩国垣雍,赵国六座城池,正月,都罢兵。白起的功名被应侯破坏了,于是和应侯有了矛盾。
    【胡三省曰】
    这里写“正月”,看来是跟着秦国的记录写的,秦国历法,以十月为岁首。
    【华杉讲透】
    上下不同欲,君臣异利。韩非子《孤愤》篇说:“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前面司马光说范雎也不是好人,他诋毁穰侯,把穰侯挤走了,取而代之。举荐白起是当初穰侯的大功劳,如今他又破坏了白起的功勋。他把自己的私利,置于秦国国家利益之上。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那国君,又何尝是为了国家利益呢?他也是自己的权位第一。
    所以孟子要提出义利之辨,如果国君一切皆从大义出发,就是为了天下百姓,如果别国百姓自己过得好,我也不会想去吞并他,我只照顾好自己的百姓,如果他的国君暴虐无道,我就伐其国而救其民,如此则举国皆义而王天下,为万世开太平。如果国君一心谋利,则臣下也谋国君之利,上下交相争利。这就是战国的情况。
    赵王要派赵郝出使秦国,缔结和平条约,交割六座城池。虞卿对赵王说:“秦国攻打赵国,是它自己疲惫才撤退了呢,还是它本来还有余力进攻,因为爱您才撤退了呢?”赵王说:“秦国从来是不遗余力,它撤退,一定是力量不够了。”虞卿说:“秦国是因为力量不足以攻取而撤退的,大王又主动给它送上门去,这不是帮助敌人攻击自己吗?明年,它修整好了,再来进攻,大王就没救了。”
    赵王犹豫不决,这时候,正好楼缓来到赵国,赵王找他商量。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相争则天下皆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可以趁火打劫,跟着秦国一起来瓜分赵国。今天大王您不如赶快割地与秦讲和,稳住秦王的心,其他诸侯看见赵与秦交好,就不敢来攻赵了。不然,再惹恼了秦国,天下各国将利用秦王的愤怒,乘着赵国的疲敝,一起来瓜分赵国了。赵国亡了,还谈什么割地不割地?”
    虞卿听说了,再找赵王进谏:“楼缓之计太危险了!赵国向秦割地求和,使天下诸侯更加怀疑赵国的立场,更加没有人来帮赵国抗秦了!而且割地怎么能稳住秦王的心呢!只能让他变本加厉想要更多!再来打一回!这不仅是向秦示弱,而且是向全天下示弱。而且我说不要割地给他,不是简单的不割地而已。秦王向您索要六座城,您不如送六座城给齐王。齐、秦本身是有深仇大恨之国,您话还没说完,齐王就会听您的。这样大王给齐国的地,还可以从秦国打回来,也让天下诸侯看到,咱们还能有所作为!大王以此发声,我敢肯定,齐军还未到赵境,秦国使者已经带着重礼到邯郸,反而向赵国请和了。这时候大王再与秦媾和,韩国、魏国听说了,也会敬重大王。这样一举而结齐、韩、魏三国之亲,又不被秦国控制啊!”
    赵王这回终于听了虞卿的,派虞卿出使齐国,与齐王合谋对付秦国。虞卿还没回国,秦国的使者已经到邯郸了。楼缓听到消息,悄悄地溜了。赵王赏给虞卿一座城池做采邑。
    【华杉讲透】
    人能自助,然后别人才能帮助你。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所有人都会放弃你。赵王的性格,典型的趋利避害,一是有利必趋,见利而亡命,看不到危险,刀山火海都敢跳下去,所以冯亭送他上党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就收下了。二呢,是有害必避,看到有危险呢,他吓破了胆,马上躲避,你要他什么他都给,看不到后面的转机和利益,就剩一个态度——自暴自弃,爱咋咋的。所以秦王要他割地,他马上投降,跟之前吞并上党时的气势态度判若两人。幸亏这一回赵王听了虞卿的。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当初秦伐赵,魏王与大夫们讨论局势,大夫们都认为秦伐赵对魏国有利。子顺问:“为什么呢?”回答说:“秦国如果战胜,我们就臣服于它。如果秦国战败,我们就乘其敝攻击它。”子顺说:“不对!秦国从秦孝公以来,打仗还没败过,如今又派出名将白起,有什么秦国之敝可乘呢?”大夫说:“就算他打败了赵国,对我们又有什么损害呢?邻国之羞辱,正是我国之福分。”子顺说:“秦是贪暴之国,战胜了赵国,一定又有新的欲求,我恐怕到时候魏国就要承受秦国的兵祸了。古人说:燕雀在屋檐下筑巢,子母相哺,叽叽喳喳很快乐,自以为非常安全。想不到灶头烟囱那里,突然起火,整栋房屋都要被焚毁,燕雀颜色不变,不知道大祸临头。如今您不知道赵国败亡之后,大祸就要降临到魏国,不就跟那屋檐下的燕雀一样吗?”
    这位子顺,是孔子的六世孙,名叫孔斌。当初魏王听说子顺贤德,派使者送上黄金绸缎,聘以为相。子顺说:“如果魏王能相信我,用我的道,就算吃青菜喝凉水,我也心甘情愿。如果只是图我的虚名招牌,委以重禄,那我也只是一个匹夫而已,魏王还缺一个匹夫吗?”使者诚恳地反复邀请,子顺于是到魏国。魏王亲自出城迎接,委任子顺为宰相。
    子顺先将靠关系恩宠而当官的人罢黜,以任用贤才;将没有具体工作的闲职官员俸禄收回,以赏赐有功。那些失去官位俸禄的人都不高兴,于是制造谤言。文咨告诉子顺。子顺说:“老百姓是无知的,不能和他们商量大事,自古就有这个经验了。古之为善政者,开始的时候都不能没有谤言。子产相郑,三年后谤言才停止。我的先祖孔子相鲁,三个月后谤言才停止。如今我每天都有新政,虽然比不上先贤,怎么能在乎谤言呢?”
    文咨说:“不知道当初说孔子的谤言是什么呢?”
    子顺说:“先君相鲁,老百姓编歌谣说他:‘那个穿鹿皮长袍的家伙,赶走他!赶走他就没错!那个穿鹿皮长袍的家伙,赶走他!就看谁有办法!’过了三个月,教化既成,老百姓又唱:‘穿裘袍,戴礼帽,百姓要啥他知道!戴礼帽,穿裘袍,心底无私对我好!’”
    文咨高兴地说:“如今才知道先生就像古代的圣贤一样啊!”
    子顺相魏九个月,所提出的大政方针政策,都不被魏王采用,于是喟然叹曰:“言不听,计不从,那是我说得不恰当吧!主君不接受我的意见,我还当着主君的官,拿着主君的俸禄,这是尸位素餐,我的罪过大了!”于是称病辞职了。
    有人问子顺:“魏王不用您,您下一步去哪里呢?”
    子顺说:“我哪有地方去啊?崤山以东各国,都将要被秦国吞并了。那么只有秦国可以去。而秦为不义之国,义所不能入!”于是宅在家里。
    有一位朋友新垣固,劝子顺说:“贤者所在,一定兴教化,理政治,如今您在魏国为相,没听说有什么政治革新,就自己退出了,是不得志吗?为什么这么快就放弃了呢?”
    子顺说:“因为不能有所改革,所以自己退出了。况且死病无良医,如今这天下也没治了!秦国有吞食天下之心,以道义事奉秦国,固然得不到安定,救亡还来不及,哪里顾得上教化!当初伊尹在夏,事奉桀王;吕望在商,事奉纣王,而这两个国家都亡了。是伊尹、吕望不想励精图治吗?是势不可为也。如今崤山以东,各国都敝而不振,韩、赵、魏只知道割地事秦以苟安,东周、西周也折节事奉秦国,燕、齐、楚也屈服了。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尽归于秦了!”
    【胡三省曰】
    从孔斌发此预言,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共三十八年。
    【华杉讲透】
    孔斌的态度,是标准的儒家价值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你用我,我就行道于天下;不用我,我一身本事卷而藏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我不是来拿你的爵位俸禄的,是来行道的;你要的,也是我的道,不是我这人,两条腿的人有的是,你也不缺我这一个,你找我干什么呢?只有行我的道,才是你找我的唯一理由,也是我来的唯一理由。这就是他来之前跟使者说的话。
    来了之后,就直道事人,绝不枉道事人,不为爵位俸禄而委曲求全,因为委曲求全,全的是自己的爵位俸禄,不是安邦治国的大道。
    要给君王国家所需要的,不是给君王他自己想要的。因为匡正君王,本身是为相者的责任。他想得不对,才需要我嘛!
    你如果要行我的道呢,还必须照单全收,不能修改。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您要建造高大的宫室,那一定会请总建筑师去寻求可为梁柱的巨木。总建筑师把巨木找来了,您一定会很高兴!说可以做梁做柱,能胜这巨室之任了。这时候,有一个工匠拿起斧子上去,把这巨木砍短削小了,大王必定勃然大怒,因为那木头没法支撑这巨室了。这贤才呢也是一样,他就是国家的栋梁,从小刻苦学习,学的都是圣贤的道理,帝王之事功,就等到长大成年了,能遇到明主,一一施展开来,这才不负平生所学,也不负国家和君主的期待。这时候呢,您老人家对他说:‘喂!姑且把你的学问本事先放下,听我的话吧!’这怎么行呢?”
    对贤才,你是要大用,还是要小用?要大用,你就听他的话。要小用,你就让他听你的话,那就是把人家的大材砍小了用。庸主都是这样,别人给他100分的方案,他一定要拎把斧子上去,把那方案砍削一番,把巨木砍削成一根牙签,到59分,不及格了,他才觉得是自己想要的了,得劲了,爽了。
    孔斌最后的态度,天下没救了,我回家吧!这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还是孟子说的,叫“圣之时者”,圣之时者,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处则处,可以仕则仕,一切顺应时势,无可无不可。在孔斌的时代,如果他是一国之君,还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他只是一介平民,而天下无明主,那就告老还乡吧!这世界不归我们控制,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当我无能为力时,天下兴亡,也就不是我的事,一切悦纳顺受,夭寿不贰,自得其乐,回家读书吧!把这天下兴亡,也当一本书看!
    2 秦王决心替应侯报仇,一定要杀掉魏齐。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家,就设计好言邀请平原君访秦,然后把平原君扣押起来,派使者对赵王说:“得不到魏齐的人头,您弟弟就别想出函谷关。”魏齐穷途末路,去投奔虞卿。虞卿抛弃赵国相印,与魏齐一起逃亡,逃到魏国,打算找信陵君帮忙,逃往楚国。信陵君推辞不见他。魏齐愤而自杀。赵王于是砍下他的人头,送到秦国。秦王这才把平原君释放了。
    九月,秦国五大夫王陵再次将兵伐赵。武安君白起生病,不能出征。
    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1 正月,王陵攻打邯郸,失利,秦国增兵支援王陵,王陵损失了五个校,一个校八百人,差不多四千人没了。这时候,白起病愈。秦王想让白起替下王陵。白起说:“邯郸实在是不易攻取,况且诸侯的救兵就要到了。那诸侯各国,对秦国的怨恨已经很长时间了,秦国虽然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是士卒也死者过半,国内空虚,如今远绝河山去争人国都,赵国在内,诸侯在外,内外夹击,秦军一定会失败。”秦王亲自去请,白起坚决推辞。又让应侯去请,白起还是称疾不出,不肯去。秦王没办法,用王龁替下王陵。
    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搬救兵。平原君在门客中选拔文武兼备者二十人随同出访,只选得十九人。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说:“贤士处世,就像锥子在口袋里,那尖一下子就戳出来了。而先生您在我门下三年了,左右没人称颂过您什么事迹,以至于我都不知道您的名字,这说明先生您没有什么才干啊,您留下吧。”毛遂说:“我就是请您今天把我放口袋里呀!如果我早能被放进口袋里,早就脱颖而出,连锥柄都露出来了,岂止是露出个尖!”平原君就同意带他一起走。另外十九人都嘲笑他。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日出时就开始谈,到中午还谈不出个结果。毛遂按剑走上台阶,对平原君说:“合纵利害,两句话就说完了,如今从日出谈到中午,还没决断,为啥?”楚王怒,呵斥说:“还不下去!我正和你主君谈话,哪有你说话的份?”毛遂按剑再上前一步,说:“大王呵斥我,是仗着楚国百万雄兵吧?不过眼下我在大王十步之内,您那百万雄兵也派不上用场,大王的命就在我手里。大王当着我主君的面呵斥我,又是什么意思?况且,毛遂听说,商汤以七十里国土起家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小国起步而臣诸侯,是仗着他们士卒多吗?靠的是他们能顺应局势,奋起威武。如今楚国地方五千里,持戟的士卒百万人,这是霸王之资也。以楚国之强,天下莫能挡。白起,一个小小竖子,带了几万兵马,攻打楚国,一战而攻陷鄢城和您的国都郢都,再战而烧了您的祖先坟墓夷陵,三战而烧了您的祖先陵庙,辱没您的先人。这样的百世深仇,赵国也深以为羞耻,大王您却并不在意吗?合纵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如今当着我主君的面,您还呵斥我,您什么意思?”
    楚王惭愧,说:“嗯嗯……这个,这个,谢谢先生您这一番话,愿奉社稷以从。”
    毛遂说:“合纵的事,定了吗?”
    楚王说:“定了!”
    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说:“取鸡、狗、马的血来!”
    血送上来了,毛遂举着铜盘,跪着进奉给楚王说:“请大王先歃血,定下合纵盟约,然后是我主君,然后是我!”于是当场歃血为盟。毛遂左手持盘,右手招呼另外十九人说:“你们也在堂下歃血吧!你们不过都是碌碌无为之辈,也有份参与了这次盛事,这就是所谓因人成事吧!”平原君定了合纵盟约,回到赵国,说:“从今往后,再不敢说我已经看透了某人了!”于是尊毛遂为上宾。
    【胡三省曰】
    盟誓用血,贵贱不同,天子用牛血、马血,诸侯用狗血、猪血,大夫以下用鸡血。这次歃血为盟,毛遂决心参加一份,所以取三种血,分别给楚王、平原君和他自己用。
    【华杉讲透】
    毛遂的做派,就是孟子说的:“说大人则藐之。”向大人物进言,你要藐视他,别被他的威势吓着。因为他的威势,人人都害怕,你若害怕,也没什么效果,只不过弄得自己该说的话说不出来。大人物缺什么呢?就缺批评,缺敲打。因为没人敢批评他,敲打他。你抡圆了敲他就行。人们为什么怕大人物呢,不是大人物要吃人,而是自己的私心,想得到利益,或者怕失去利益,患得患失,就不敢说话。无私者无畏,就像毛遂说的,我是来帮楚国的,你以为我求你救赵国?你看看自己那熊样吧!
    反过来,如果你是大人物,高高在上,与人交往,就要随时记住两个字:“忘势。”要忘掉自己的权势,你才能交到朋友,得到真情、真意、真话。即便有天大的权势,你也需要别人帮助和教导,而权势就是蒙蔽你自己的精神迷雾,权势就是阻挡他人进言的铜墙铁壁。楚王开始时不能忘势,呵斥毛遂。被猛烈敲打之后,国恨家仇,齐上心头,羞愧难当,就知道自己的所谓权势,不过是屈辱而已。
    小人物不要自卑,大人物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于是楚王派春申君派兵救赵,魏王也派将军晋鄙带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恐吓魏王说:“我攻打赵国,随时就能拿下。谁敢救赵,我攻陷邯郸之后,马上移师先打他!”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按兵不动,在邺城扎营,名为救赵,实际上是两边观望。魏王又派将军新垣衍抄小道去邯郸,通过平原君向赵王建议,不如魏、赵一起,尊秦王为西帝,哄他退兵。齐国人鲁仲连在邯郸听说了这件事,去见新垣衍说:“秦国,是抛弃礼义,崇尚斩首为功的国家,如果秦国统一了天下,我就是跳东海而死,也不愿意做秦国人!况且魏国没有看到尊秦王为帝的害处吧!如果秦王称帝,我能让秦王把魏王烹煮,剁成肉酱!”
    新垣衍不高兴地说:“先生凭什么能让秦王把魏王烹煮,剁成肉酱?”
    鲁仲连说:“当然能!你听我说,当初九侯、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公,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很美,就把她献给纣王。纣王却认为她长得不美,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力争不可,反复替九侯伸冤,纣王就把鄂侯晒成肉干。文王听说了,叹了一口气,纣王又把文王逮捕了起来,关在牖里的仓库一百天,企图置之于死地。如今秦国是万乘之国,魏国也是万乘之国,双方都有一万辆兵车的实力,都称王,就因为看对方打了一场胜仗,就吓破了胆,要尊他为帝,把自己置于任人宰割,随时成为肉干肉酱之地!问题是,秦王会因为你尊他为帝就停止吗?你尊他为帝,他就要行使天子的权力,号令天下,撤换诸侯各国的大臣,他不满意的都干掉,符合他心思的得到任用,再把秦国女子嫁到各国王室。那时候,魏王朝堂上是秦王的臣子,后宫是秦国的嫔妃,魏王还能安稳吗?将军您还能得宠于魏王吗?”
    新垣衍起身,再拜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是天下之士!我即刻回去,不敢再提这事了。”
    【华杉讲透】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战国这些君王,既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更不是勇者,总是看到利益就亡命追逐,看到危险又吓破胆,对人民呢,都是横征暴敛。他们的灭亡,也不怪秦国太强,是他们自己太浑蛋。
    2 燕武成王薨,子孝王立。
    3 当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人。魏国有一个隐士叫侯嬴,年七十,家贫,为魏首都大梁城北门的守门官。公子置酒大宴宾客,大家都坐定了,他带着随从,驾着车马,把左边上位空着,亲自去迎接侯生。侯生破衣破帽,直接上车坐在上座,也不谦让。公子无忌手持缰绳,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市场上做屠夫,想绕道去探望他一下。”公子驾着车进入市场,侯生下车见他的朋友朱亥,故意说个没完,一边斜眼观察公子的态度,看公子脸上更加谦和,于是谢客上车,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他介绍给每一位宾客,举座皆惊。
    这时,秦兵围困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公子无忌的姐姐。平原君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到魏国来催救兵,责备无忌说:“我之所以通过婚姻攀附您,是因为仰慕公子您的高义,能扶危救困。如今邯郸旦暮将降于秦,而魏国的救兵还没影。就算公子您不把我赵胜当回事,您的姐姐您也不管吗?”无忌很着急,数次请魏王下令晋鄙出战,手下宾客辩士游说万端,魏王就是不听。无忌于是带着自己宾客车骑一百余乘,准备自己上赵国前线,以死明志。经过北门,见了侯生。侯生说:“公子勉力而为吧!我不能跟着您去了。”
    无忌出了城门,走了几里,心中不是滋味,折回来见侯生。侯生笑道:“我就知道公子您会回来的。如今公子您无端端奔赴秦军,就像把一块肉投给饿虎,能建立什么功绩呢?”无忌再拜,请问他有什么办法。侯生避开耳目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在魏王卧室,而如姬最受魏王宠幸,一定能把它偷出来。我听说公子您曾经替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姬愿意以死报效公子,所以只要公子您开口,如姬一定愿意帮您偷到虎符。您拿着虎符,夺了晋鄙的兵权,北救赵国,西退秦兵,这是春秋五霸一样的功勋啊!”
    无忌依计而行,果然偷得兵符。公子将出发,侯生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如果晋鄙见了兵符,还是不交兵权,要找魏王确认,那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大力士,就是先前在市场那位,他可以跟您一起去。晋鄙如果听从,那最好,如果不听,就让朱亥杀了他!”
    于是无忌请朱亥随从。到了邺城,晋鄙合上兵符,还是心存疑忌,举头不相信地看着无忌说:“我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您轻车简从,就来取代我,这也太随便了吧?”朱亥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铁锥,即刻出手,锥杀晋鄙。无忌于是重新部署部队,下令军中:“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家;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奉养双亲。”于是得选兵八万人,向前线进军。
    王龁久围邯郸不下,而诸侯各国救赵的援兵都到了,几次作战,秦军都失利。白起听说了,对人说:“大王不听我的,如今怎么样?”秦王听到白起的挖苦,非常愤怒,强迫白起出征,白起坚决称病不出。
    【华杉讲透】
    性格即命运。白起心胸狭隘,任性胡来,因为自己受了委屈,就乐见国家遭祸,主君受挫,这样的态度,非国家之士,也非人臣之礼。主君的误解和同僚的倾轧,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你若忠心不二,主君还能幡然醒悟;你若幸灾乐祸,就会让主君放大他对你的恶,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君王,对不起家人,对不起自己。秦王已经醒悟,白起还不依不饶,这是逼着秦王杀他了。这是秦王之恶,也是他自己成就了秦王之恶。
    赧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257年)
    1 秦王免除武安君白起一切职务,降为士卒,放逐到阴密。
    十二月,秦国再增兵到汾城。白起生病,不能出行,未能前往。诸侯联军攻打王龁,王龁且战且退,不断派使者回国搬救兵。秦王于是派人遣送白起,不许在咸阳城停留。白起出咸阳西门十里,来到杜邮。秦王与应侯及群臣商量说:“白起被逐,怨言很多。”秦王于是派人赐他一把宝剑,白起自杀。秦国人都同情他的遭遇,村村镇镇都给他设坛祭祀。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王龁解邯郸之围而走。大将郑安平为赵军包围,率两万人降赵,应侯于是也有罪了。
    【胡三省曰】
    当初是郑安平把范雎藏在车里带回秦国,见了王稽,并通过王稽进见秦王,得以为秦相。所以范雎又保举郑安平,根据秦国法律,保举人保举某人,而被保举者不称职的,保举人与之同罪。如今郑安平降敌,应侯范雎就有罪了。
    公子无忌救了赵国,也不敢回魏国,与宾客都留在赵国居住,派军中将领率魏军回国。赵王与平原君商量,封给无忌五座城池。赵王扫除干净,亲自迎接无忌,执主人之礼,带领无忌就西阶而上。无忌侧着身子,坚决辞让,仍从东阶上堂,口中说着:“罪过!罪过!我是魏国罪人,也无功于赵啊!”
    【胡三省曰】
    根据主客之礼,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客人如果比主人降一等,就走主人的东阶。
    赵王和公子无忌饮酒,喝到天黑了,也不舍得说出封给他五座城的事,只称赞无忌谦虚退让,最后只给了一座城,以鄗城为无忌的汤沐邑。魏国又再以信陵封给无忌。
    【华杉讲透】
    赵王这副嘴脸,也是一种“原型人物”,历代都有。说起来的时候,都该给人家,到了真要给的时候,比割他肉还痛!打死也给不出去!项羽也是这种人,以后会讲。
    公子无忌听说赵国有一位处士毛公,大隐隐于赌场,又有一位处士薛公,大隐隐于酒肆,就想去求见,但是两人都拒绝见他。无忌就不带车骑,徒步走去和他们同游。平原君听说了,就批评他怎么跟这些人混在一起。无忌说:“我听说平原君贤德,所以不惜背叛魏王,舍命救赵。如今看平原君的交友之道,不过是大人物的豪迈之情,不是为国家访求贤才!我跟这两位隐士交游,还担心他们不接纳我,平原君难道以和他们交往为耻吗!”于是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赶紧道歉。
    平原君想给鲁仲连封赏,因为他阻止了新垣衍劝进秦王称帝的事。但是使者去了三次,鲁仲连都不接受。平原君又送上千金,给鲁仲连贺寿。鲁仲连说:“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士来说,为人排除祸患,解决困难,理清纷乱,而不求回报(因为天下太平,就是他的回报,这是他的价值观),如果要求回报,那就是商贾之事了。”
    2 秦国太子妃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夏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秦国总是攻打赵国,所以赵国也不待见他。异人以庶孙的身份,在诸侯国做人质,地位低微,国内送来的车马费用也不多,过得穷困不得志。
    阳翟有一位叫吕不韦的大商人,在邯郸见到异人,说:“这是奇货可居啊!”于是前去见异人,说:“我能光大您的门庭!”异人笑道:“还是光大你自己的门庭吧!”吕不韦说:“先生有所不知,我的门庭,要靠您的门庭才能光大。”异人知道他的意思,于是请到屋里,坐下深谈。
    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爱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您的兄弟二十多人,子傒(可能是太子的长子,也是庶出)已经参与政事,士仓又辅佐他。您在兄弟中排行居中,论长幼轮不到您,又长期在诸侯国做人质,不在国内,等到太子继位,您就没机会争继承人的位置了。”异人说:“我知道啊,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吕不韦说:“能决定谁是继承人的,就是华阳夫人而已。我虽然贫穷,愿意拿出一千金,到秦国活动,为您谋嗣子之位!”异人说:“如果能像您说的那样,我愿意与先生共享秦国!”
    于是吕不韦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结交宾客,制造名誉。又用五百金买珍奇玩好,自己带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把东西送给华阳夫人,夸赞异人的贤德,宾客遍天下,常常日夜思念太子和华阳夫人,说:“夫人就是异人我心中的天啊!”华阳夫人大喜。吕不韦又通过夫人的姐姐跟她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夫人您是靠美貌事奉太子的,等您老了,美貌不再了,太子对您的爱就减少了。如今夫人您得宠于太子,却没有儿子。如果不在自己权势巅峰的时候,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有贤德、有孝心的,举荐他做嫡子,等到色衰爱弛,想说一句话,还有用吗?如今异人贤孝,又自知不是长子,没有机会做继承人,夫人这时候提拔他,则异人本来没机会继承秦国,而有了秦国;夫人本来没有儿子,而有了比亲儿子还亲的儿子,那夫人就终身有宠于秦了。”
    华阳夫人觉得这话说得太对了,于是找机会跟太子说:“在您的儿子中,异人绝世贤德,来往的宾客都称誉他!”又哭着说:“我不幸没有生子,愿意收异人做我的儿子,以托付终身!”太子同意了,为夫人雕刻玉符,约定以异人为嗣子,于是赏赐给异人很多财物,请吕不韦做他的师父。异人的名誉,盛于诸侯。
    吕不韦娶了一位邯郸的绝世美女为妾,知道她有了身孕,便找异人一起喝酒。异人见到美人,神魂颠倒,请吕不韦把这美人送给他。吕不韦先假装生气,然后又同意把美人献给异人。美人怀孕足足十二个月,生下儿子嬴政,于是异人将她立为正妻。
    【华杉讲透】
    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了。嬴政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后世说不清,大家都厌恶秦国,就编故事恶心它吧。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怀孕十二个月才生,这是硬把他往吕不韦身上说了。
    邯郸之围,赵国想杀掉异人。异人与吕不韦给看守者行贿六百金,逃脱到秦军军营,于是得以回国。异人特意穿着楚国的服装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感动说:“我就是楚国人啊!你就是我的儿子!”于是把嬴异人改名为嬴楚。
    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
    1 秦将军摎伐韩,攻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又伐赵,攻取二十余县,斩杀及俘虏九万。周赧王恐惧,于是背弃秦国,与诸侯合纵抗秦,率领诸侯大军,出伊阙攻打秦国,切断秦国与阳城的联系。秦王派将军摎直接攻打西周,周赧王跑到秦国,磕头谢罪,将他的三十六座城邑、三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秦国接受了他的献礼,放他回周。当年,周赧王也驾崩了。
    【胡三省曰】
    周朝至此灭亡。一共三十七任国王,八百六十七年。
    【华杉讲透】
    周赧王多少年不问世事,只剩区区三十六座城邑,三万人口,也没有资格问了。这时,却突然发愤,要率天下诸侯抗秦,又昙花一现,到秦王膝下磕头谢罪,献出全国土地人口。他怎么想的呢?这一年,他差不多八十岁了,他大概想,自己反正要死了,无所谓了吧,就侥幸搏一把。一搏没搏成,再替子孙讨一条活命。半截入土的老人,风险偏好会加大,年轻人就要跟他殉葬。

章节目录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战国到三国·共7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华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华杉并收藏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战国到三国·共7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