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那等下回家了,你就自己洗衣服吧。洗好了,我检查,合格了,我还奖励,说话算数。”周文敏站了起来,站到刘恒身边。
“我自己洗。”
“那小新你也自己走吧。你可以的。”
“我自己走。”
他们俩人还在对话的时候,刘恒跟着父亲一同往上走了。
周文敏站起来要走。
小新跟着,自己走。
石岭山是这里出了名的山,以陡峭为主,几乎每个山脚下的男孩都上去过。从芋头田道开始,到山顶,有一条道,大约十五公里的样子。目前而言,刘恒只知道这一条路可以往上走。
以前是一条泥土路。
下雨天,人根本没法走,农用车上不去也下不来。上学的时候,山里的同学,遇见下雨,就留宿学校了。后来是村民集资修过一次,铺上了从河里捡上来的石头,大小不一,高低不一,一条石子路通到顶。后来,县里的旅游局牵头,村民少量集资,把水泥路修了起来。
现在刘恒他们走在一条弯曲的水泥路,偶尔有点坡度,就是后来重修的路。其实这条路上,还有一个大村,叫古道村,村民靠卖树为生,几乎每家每户盖房子都需要去买,生意是“独门”,快要入冬的时候还会拉出来木炭卖,这可是大冬天取暖必备的。森林警察成立之后,树不能砍了,竹子的生意开始了,春天雨季开始有竹笋,夏天有竹苗子做围墙,还没等到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砍竹子的老乡抽烟的烟头把小半个山烧没了。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是毋庸置疑的,这石岭山的生意就不能靠天然的了,芋头田兴起一阵风的旅游季,给石岭山带了带,可是不足以养活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离开了满是宝的大山,大山里剩下等待年轻人回来的老人和妇女孩子们了。
周围村落的人,没有农活的时候,偶尔邀约去山里走一走,当做练脚一样。
此时此刻的刘恒,跟父亲并排着走,周文敏背着小新。再往前走两百米,就到了古道村的入口,古道村是以木质建材为主的吊脚楼,在自上而下的水渠两边,一楼不住人,放木材之类的,二楼住人,周围基本上围着的是山茶树,水杉树一类的。
古道村的入口有一块石头堆砌的近两米的柱子,这是入口的标志。刘恒看到了它,它没变,还是竖立在哪里,只是很有年代感了。
“你还记得吗?”刘恒父亲指着石柱问。
“记得。”刘恒秒懂了,父亲想说的是什么。
“可惜啊,老乡家的孩子连他去世都没有赶回来。”
刘恒父亲讲的,当年他们在石柱位置遇见的老人。刘恒叫他张伯,他送儿子下山,由于他腿脚不好,只能送到石柱,就一直看着孩子走远,消失在弯曲的路的拐弯处。正好碰见刘恒父亲带着刘恒来山里玩,他询问了一下孩子是不是已经下到山脚,走到芋头田。刘恒父亲给他说了,孩子已经过了芋头田,他才放心。
张伯邀请了父亲和刘恒一起去家里品尝特产茶,吃野味,这才勾起了父亲基本上每年一次去石岭山的念头。张伯因病去世之后,父亲就没有去过了。没有故人,不远行。
刚才父亲一点,刘恒就知道父亲想说什么了。
想到张伯,刘恒不免感伤起来。如今上山的路如此顺畅,却很少有人,路上经过的部分耕地,已经被野草掩盖了。
眼前的好风景,好空气,却是这么的浪费。
感伤归感伤。刘恒跟着父亲,继续往前走。不过他把小新,从周文敏的背上,转移了过来。这样的话,周文敏能减轻负重,他也能跟小新更近距离的接触着。
父亲年纪大了。还没穿过古道村,他就脚步放缓了。
刘恒招呼着进老乡家休息,这一休息,就到了下午时间。
老乡准备了瓦缸煨老树茶,自制茶点,小野味,还有陈年的故事,新的动态,讲给刘恒他们几个人听。老乡嘴里最期待的是旅游局带来的新的动态,据说的,要建一条全亚洲最长的天然跑道,邀请各界喜欢跑步的人来这里跑。到时候村里的人把房子收拾出来,临时租赁,赚租赁的钱,也赚粗茶淡饭的钱,生活收入就能多增加一个方向。
故事毕竟是故事,精彩而不失期盼,半天的时间却像门前的流水一样,拉都拉不住,于是刘恒他们一行,下山了。下山的这一路,小新很自觉的自己走了。
“我自己洗。”
“那小新你也自己走吧。你可以的。”
“我自己走。”
他们俩人还在对话的时候,刘恒跟着父亲一同往上走了。
周文敏站起来要走。
小新跟着,自己走。
石岭山是这里出了名的山,以陡峭为主,几乎每个山脚下的男孩都上去过。从芋头田道开始,到山顶,有一条道,大约十五公里的样子。目前而言,刘恒只知道这一条路可以往上走。
以前是一条泥土路。
下雨天,人根本没法走,农用车上不去也下不来。上学的时候,山里的同学,遇见下雨,就留宿学校了。后来是村民集资修过一次,铺上了从河里捡上来的石头,大小不一,高低不一,一条石子路通到顶。后来,县里的旅游局牵头,村民少量集资,把水泥路修了起来。
现在刘恒他们走在一条弯曲的水泥路,偶尔有点坡度,就是后来重修的路。其实这条路上,还有一个大村,叫古道村,村民靠卖树为生,几乎每家每户盖房子都需要去买,生意是“独门”,快要入冬的时候还会拉出来木炭卖,这可是大冬天取暖必备的。森林警察成立之后,树不能砍了,竹子的生意开始了,春天雨季开始有竹笋,夏天有竹苗子做围墙,还没等到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砍竹子的老乡抽烟的烟头把小半个山烧没了。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是毋庸置疑的,这石岭山的生意就不能靠天然的了,芋头田兴起一阵风的旅游季,给石岭山带了带,可是不足以养活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离开了满是宝的大山,大山里剩下等待年轻人回来的老人和妇女孩子们了。
周围村落的人,没有农活的时候,偶尔邀约去山里走一走,当做练脚一样。
此时此刻的刘恒,跟父亲并排着走,周文敏背着小新。再往前走两百米,就到了古道村的入口,古道村是以木质建材为主的吊脚楼,在自上而下的水渠两边,一楼不住人,放木材之类的,二楼住人,周围基本上围着的是山茶树,水杉树一类的。
古道村的入口有一块石头堆砌的近两米的柱子,这是入口的标志。刘恒看到了它,它没变,还是竖立在哪里,只是很有年代感了。
“你还记得吗?”刘恒父亲指着石柱问。
“记得。”刘恒秒懂了,父亲想说的是什么。
“可惜啊,老乡家的孩子连他去世都没有赶回来。”
刘恒父亲讲的,当年他们在石柱位置遇见的老人。刘恒叫他张伯,他送儿子下山,由于他腿脚不好,只能送到石柱,就一直看着孩子走远,消失在弯曲的路的拐弯处。正好碰见刘恒父亲带着刘恒来山里玩,他询问了一下孩子是不是已经下到山脚,走到芋头田。刘恒父亲给他说了,孩子已经过了芋头田,他才放心。
张伯邀请了父亲和刘恒一起去家里品尝特产茶,吃野味,这才勾起了父亲基本上每年一次去石岭山的念头。张伯因病去世之后,父亲就没有去过了。没有故人,不远行。
刚才父亲一点,刘恒就知道父亲想说什么了。
想到张伯,刘恒不免感伤起来。如今上山的路如此顺畅,却很少有人,路上经过的部分耕地,已经被野草掩盖了。
眼前的好风景,好空气,却是这么的浪费。
感伤归感伤。刘恒跟着父亲,继续往前走。不过他把小新,从周文敏的背上,转移了过来。这样的话,周文敏能减轻负重,他也能跟小新更近距离的接触着。
父亲年纪大了。还没穿过古道村,他就脚步放缓了。
刘恒招呼着进老乡家休息,这一休息,就到了下午时间。
老乡准备了瓦缸煨老树茶,自制茶点,小野味,还有陈年的故事,新的动态,讲给刘恒他们几个人听。老乡嘴里最期待的是旅游局带来的新的动态,据说的,要建一条全亚洲最长的天然跑道,邀请各界喜欢跑步的人来这里跑。到时候村里的人把房子收拾出来,临时租赁,赚租赁的钱,也赚粗茶淡饭的钱,生活收入就能多增加一个方向。
故事毕竟是故事,精彩而不失期盼,半天的时间却像门前的流水一样,拉都拉不住,于是刘恒他们一行,下山了。下山的这一路,小新很自觉的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