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点不透。
世人常常被情绪所左右,不自觉地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内阁大学士也是凡人,自然也不例外。
杨廷和的眼里,秦堪绝对算不上好人,从东宫春坊见秦堪的第一面起,他便被杨廷和归入“佞臣”一类,在他看来,凡是不劝太子用心向学的,陪着太子玩乐胡闹的,全部都是佞臣,是阻碍太子成为明君圣君的污秽之物。
后来太子登基,秦堪逐渐掌权,杨廷和愈发肯定自己当初的猜测没错,内外廷联手欲诛秦堪及内宫八虎那一次,杨廷和身处局外将一切看在眼里,秦堪反败为胜,扭转局势,并领兵血洗东厂,一道命令杀了数千人眼都不眨,杨廷和看得心惊心寒,从此对秦堪更没好脸色,若说如今文官集团对秦堪的印象,以杨廷和的态度为典型。
凡事不能仔细推敲,一推敲便发现自己的看法完全错误。凡事也不能比较,一比较便发现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秦堪是够坏了,可是……宫里还有一个坏得流油冒泡儿的杵在那儿呢。
俗话说恶人自须恶人磨,这句话的前提首先需要两个恶人,如今死了一个,剩下的那个还有谁制得住他?
李东阳看着杨廷和呆若木鸡般的模样,叹道:“介夫现在明白了?不论秦堪此人是忠是奸,对朝堂来说,秦堪是我们的一道屏障,介夫不妨再想想,秦堪自从为官以来,与人争斗何其多,其手段何其毒辣,但他下手的对象不是勋贵便是藩王,或是宫中阉人,他何曾对我朝堂文官下过手?哪怕无数言官御史时常上疏参劾,常将他骂得狗血淋头,你可曾见过他对言官下毒手?”
“……反过来再瞧瞧司礼监刘瑾,自他掌权以来杀了多少人,杀的哪个人不是朝中文官?推行所谓‘新政’以后,刘瑾的手段哪一次不比秦堪下手狠毒多了?以往秦堪在的时候,刘瑾何曾敢如此张狂?一个王守仁,刘瑾想对他下杀手都被秦堪明里暗里拦住,令他吃了个闷亏出不得声,一个戴铣被杖毙,刘瑾付出的代价是他干儿子的一条命,介夫啊,你们对秦堪成见太深,老夫却一直觉得,秦堪不是坏人,以往你们看不出,秦堪死了你们总该有所觉悟了吧?”
杨廷和怔怔半晌不语,心里将李东阳的话仔细咀嚼一番,不得不颓然承认,李东阳说得很对,秦堪也杀人,杀的却都是该杀之人,相比刘瑾如今对文官动辄杀戮的气焰,秦堪简直是万家生佛天官赐福般的活菩萨了。
一想到秦堪死了,文官们少了一道抵挡刘瑾屠刀的屏障,杨廷和不由黯然失色,不知不觉对秦堪的情绪转换,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
“秦堪……不算坏人。”杨廷和终于做出了很中肯的结论,能令性格刚烈眼里不掺沙子的他说出这句话,已然非常难能可贵了。
苦笑两声,杨廷和道:“西涯先生为何不早说服我?”
李东阳叹道:“秦堪所言所行独特,世人谤之毁之誉之,皆不以为意,满朝皆视他为仇寇,老夫早对你说这些,你能接受吗?”
杨廷和摇头,面有惭色。
李东阳深深道:“秦堪忍辱负重,世人看错了他啊……”
***************************************************************
皇宫凤楼的铜钟徒然敲响,一下又一下,低沉肃穆的钟声在京师上空悠悠回荡。
所有在京官员都懵了,钟声的节奏分明是召集大臣上朝的意思。
正德皇帝自登基以来主动召集大臣开朝会,今日尚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位年轻的荒唐皇帝又想干什么?
大臣们纷纷在家穿戴整齐,迈着略显急促的步伐,各自往皇宫方向行去。
奉天殿内,头戴翼龙纱冠,身穿五爪金龙袍的朱厚照神情哀恸,君臣之间没有客套,开场白第一句便是秦堪为国捐躯,战死辽河,请大臣们来商议如何追封,如何封爵。
召集大臣商议也是不得已之举,但凡追封爵位,没经过大臣的点头首肯,皇帝的旨意是出不了中宫的,大臣们不同意,圣旨也会被内阁和通政司封还,视作无效。
大明的臣权就是这么大,这也是大明历代皇帝活得憋屈的原因,有的皇帝跟大臣赌气,干脆数十年不上朝,也是对臣权过大的抗议方式。
“封爵?”所有大臣都楞了。
为国捐躯是事实,辽河死战不退也是事实,对于秦堪的做法,朝堂内不论是敌是友,心里都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是一个讲究气节的年代,气节有了,以往的细末恩怨仿佛一瞬间全都原谅了,人死如灯灭,再揪着以往的恩怨不放未免失之风度。
原谅归原谅,但原谅也是有底线,给秦堪追封爵位这个话题明显超出了大臣们的底线容忍范围。
大明自太祖皇帝立国和成祖靖难后,两朝大封有功之臣,获爵者不下数十,但这些人都有着开国定邦之功,他们封爵无话可说。自永乐以后,大明历代皇帝封爵极吝,这也是皇帝和大臣之间无言中达成的一种共识。
朝廷不介意给你高官厚禄,不介意赐你金银美婢,你再怎么极尽荣华富贵,终究只有你一个人享用了,你的后代没份。但封爵便不一样了,爵位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你立的功劳得到了荣耀,但你的后代一没功劳二没德望,凭什么让他也享受父辈祖辈的荣耀?朝堂里不劳而获的勋贵后人已够多了,凭什么再多一个?教这些自小寒窗苦读,摸爬滚打好不容易熬出头的大臣们怎么想?
听到朱厚照追封爵位的决定,众臣惊愕之后,神情皆浮上愤慨之色。
朝班里,李东阳和杨廷和惊讶地互视一眼,李东阳神色不变,杨廷和嘴唇嗫嚅,想起刚刚与李东阳的一席话,张了张嘴,终究没说一个字。
“陛下可赐秦堪勋号,但追封爵位,绝对不可以!”一位名叫熊庆的礼科给事中率先出班反对。
今日的朱厚照显得异常的冷静,面对大臣的反对也不再气急败坏。
熊庆话音刚落,朱厚照便面无表情道:“熊卿偏题了,朕今日要与你们商议的是给秦堪追封怎样的爵位,不是跟你们商议要不要封爵位,你退回去。”
“陛下……”
砰!
朱厚照忽然狠狠一拍龙椅扶手,勃然怒道:“退回去!”
众臣被朱厚照罕见的坚持和怒意吓了一跳,今日的陛下,似乎透着几分陌生。
熊庆似乎跟朱厚照卯上了,不仅没退,反而梗着脖子大声道:“武将死战,文臣死谏,臣不退!秦堪与鞑子骑兵死战到底,成全忠臣气节,臣与满朝同僚同感钦佩,钦佩归钦佩,封爵却万万不可,我大明自永乐以后,罕有封爵者,当初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俘,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大明最危急的关头,社稷岌岌可危,兵部尚书于谦于少保发动团练乡兵列阵京师九门,几番鏖战,终令瓦剌退兵,解国之倒悬,挽大厦之将倾,如此大功于社稷,代宗皇帝也只封了太子少保的勋号,封爵却只字不提,敢问陛下,秦堪之功,比之于少保何如?”
熊庆一番话令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他的话也代表了满朝大臣的所思所想。
钦佩秦堪死战不退的气节是一回事,但追封爵位又是另一回事。
大明的爵位不是那么容易得的,非开疆辟土,挽国危难之大功者不能封,秦堪的功劳算什么?与鞑子五千骑兵死战辽河,据秦堪的绝笔信上所言,那一仗分明是败了,八千仪仗官兵与秦堪一同殉国,朝廷可以表彰秦堪的气节,封个“右柱国”“荣禄大夫”之类的勋号已经足够,封爵却完全没有道理。
熊庆说完后,又有不少大臣站出朝班,同声反对秦堪封爵,哪怕人死了追封也不行。
朱厚照怒道:“秦堪查盐案,立圣言,除奸宦,诛李杲,结朵颜,终与鞑子死战辽河,如此多的功绩,怎么就不能封爵?你们不服也给朕立这许多功劳瞧瞧!”
“满朝皆是红眼嫉妒之辈,忠臣和有功之臣哪有出路?罢了,今日朕不与你等商议了,朕意已决,秦堪功劳甚大,理应封爵,这是他用命换来的!刘瑾。”
“老奴在。”
“司礼监拟旨,锦衣卫指挥使秦堪允文允武,威振夷狄,性义行良,是宜褒编,钦赐……”朱厚照顿了顿,看着满朝文武愤怒的神色,终于暗暗一叹。
封国公是不行了,满朝文武很可能当廷一头撞死在他面前,一死一大批。
朱厚照只好选择了妥协,不甘不愿地继续道:“……钦赐山阴侯,世袭罔替,永锡天宠。”
“陛下慢着!”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刘大夏站出朝班,一脸困惑道:“据老臣所知,秦堪并无后嗣,何来‘世袭罔替’?”
朱厚照嘴角一勾,笑容带着冷意:“众卿听清楚了,秦堪有后!”(未完待续。如果您
世人常常被情绪所左右,不自觉地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内阁大学士也是凡人,自然也不例外。
杨廷和的眼里,秦堪绝对算不上好人,从东宫春坊见秦堪的第一面起,他便被杨廷和归入“佞臣”一类,在他看来,凡是不劝太子用心向学的,陪着太子玩乐胡闹的,全部都是佞臣,是阻碍太子成为明君圣君的污秽之物。
后来太子登基,秦堪逐渐掌权,杨廷和愈发肯定自己当初的猜测没错,内外廷联手欲诛秦堪及内宫八虎那一次,杨廷和身处局外将一切看在眼里,秦堪反败为胜,扭转局势,并领兵血洗东厂,一道命令杀了数千人眼都不眨,杨廷和看得心惊心寒,从此对秦堪更没好脸色,若说如今文官集团对秦堪的印象,以杨廷和的态度为典型。
凡事不能仔细推敲,一推敲便发现自己的看法完全错误。凡事也不能比较,一比较便发现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秦堪是够坏了,可是……宫里还有一个坏得流油冒泡儿的杵在那儿呢。
俗话说恶人自须恶人磨,这句话的前提首先需要两个恶人,如今死了一个,剩下的那个还有谁制得住他?
李东阳看着杨廷和呆若木鸡般的模样,叹道:“介夫现在明白了?不论秦堪此人是忠是奸,对朝堂来说,秦堪是我们的一道屏障,介夫不妨再想想,秦堪自从为官以来,与人争斗何其多,其手段何其毒辣,但他下手的对象不是勋贵便是藩王,或是宫中阉人,他何曾对我朝堂文官下过手?哪怕无数言官御史时常上疏参劾,常将他骂得狗血淋头,你可曾见过他对言官下毒手?”
“……反过来再瞧瞧司礼监刘瑾,自他掌权以来杀了多少人,杀的哪个人不是朝中文官?推行所谓‘新政’以后,刘瑾的手段哪一次不比秦堪下手狠毒多了?以往秦堪在的时候,刘瑾何曾敢如此张狂?一个王守仁,刘瑾想对他下杀手都被秦堪明里暗里拦住,令他吃了个闷亏出不得声,一个戴铣被杖毙,刘瑾付出的代价是他干儿子的一条命,介夫啊,你们对秦堪成见太深,老夫却一直觉得,秦堪不是坏人,以往你们看不出,秦堪死了你们总该有所觉悟了吧?”
杨廷和怔怔半晌不语,心里将李东阳的话仔细咀嚼一番,不得不颓然承认,李东阳说得很对,秦堪也杀人,杀的却都是该杀之人,相比刘瑾如今对文官动辄杀戮的气焰,秦堪简直是万家生佛天官赐福般的活菩萨了。
一想到秦堪死了,文官们少了一道抵挡刘瑾屠刀的屏障,杨廷和不由黯然失色,不知不觉对秦堪的情绪转换,甚至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
“秦堪……不算坏人。”杨廷和终于做出了很中肯的结论,能令性格刚烈眼里不掺沙子的他说出这句话,已然非常难能可贵了。
苦笑两声,杨廷和道:“西涯先生为何不早说服我?”
李东阳叹道:“秦堪所言所行独特,世人谤之毁之誉之,皆不以为意,满朝皆视他为仇寇,老夫早对你说这些,你能接受吗?”
杨廷和摇头,面有惭色。
李东阳深深道:“秦堪忍辱负重,世人看错了他啊……”
***************************************************************
皇宫凤楼的铜钟徒然敲响,一下又一下,低沉肃穆的钟声在京师上空悠悠回荡。
所有在京官员都懵了,钟声的节奏分明是召集大臣上朝的意思。
正德皇帝自登基以来主动召集大臣开朝会,今日尚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位年轻的荒唐皇帝又想干什么?
大臣们纷纷在家穿戴整齐,迈着略显急促的步伐,各自往皇宫方向行去。
奉天殿内,头戴翼龙纱冠,身穿五爪金龙袍的朱厚照神情哀恸,君臣之间没有客套,开场白第一句便是秦堪为国捐躯,战死辽河,请大臣们来商议如何追封,如何封爵。
召集大臣商议也是不得已之举,但凡追封爵位,没经过大臣的点头首肯,皇帝的旨意是出不了中宫的,大臣们不同意,圣旨也会被内阁和通政司封还,视作无效。
大明的臣权就是这么大,这也是大明历代皇帝活得憋屈的原因,有的皇帝跟大臣赌气,干脆数十年不上朝,也是对臣权过大的抗议方式。
“封爵?”所有大臣都楞了。
为国捐躯是事实,辽河死战不退也是事实,对于秦堪的做法,朝堂内不论是敌是友,心里都感到由衷的钦佩,这是一个讲究气节的年代,气节有了,以往的细末恩怨仿佛一瞬间全都原谅了,人死如灯灭,再揪着以往的恩怨不放未免失之风度。
原谅归原谅,但原谅也是有底线,给秦堪追封爵位这个话题明显超出了大臣们的底线容忍范围。
大明自太祖皇帝立国和成祖靖难后,两朝大封有功之臣,获爵者不下数十,但这些人都有着开国定邦之功,他们封爵无话可说。自永乐以后,大明历代皇帝封爵极吝,这也是皇帝和大臣之间无言中达成的一种共识。
朝廷不介意给你高官厚禄,不介意赐你金银美婢,你再怎么极尽荣华富贵,终究只有你一个人享用了,你的后代没份。但封爵便不一样了,爵位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你立的功劳得到了荣耀,但你的后代一没功劳二没德望,凭什么让他也享受父辈祖辈的荣耀?朝堂里不劳而获的勋贵后人已够多了,凭什么再多一个?教这些自小寒窗苦读,摸爬滚打好不容易熬出头的大臣们怎么想?
听到朱厚照追封爵位的决定,众臣惊愕之后,神情皆浮上愤慨之色。
朝班里,李东阳和杨廷和惊讶地互视一眼,李东阳神色不变,杨廷和嘴唇嗫嚅,想起刚刚与李东阳的一席话,张了张嘴,终究没说一个字。
“陛下可赐秦堪勋号,但追封爵位,绝对不可以!”一位名叫熊庆的礼科给事中率先出班反对。
今日的朱厚照显得异常的冷静,面对大臣的反对也不再气急败坏。
熊庆话音刚落,朱厚照便面无表情道:“熊卿偏题了,朕今日要与你们商议的是给秦堪追封怎样的爵位,不是跟你们商议要不要封爵位,你退回去。”
“陛下……”
砰!
朱厚照忽然狠狠一拍龙椅扶手,勃然怒道:“退回去!”
众臣被朱厚照罕见的坚持和怒意吓了一跳,今日的陛下,似乎透着几分陌生。
熊庆似乎跟朱厚照卯上了,不仅没退,反而梗着脖子大声道:“武将死战,文臣死谏,臣不退!秦堪与鞑子骑兵死战到底,成全忠臣气节,臣与满朝同僚同感钦佩,钦佩归钦佩,封爵却万万不可,我大明自永乐以后,罕有封爵者,当初土木之变,英宗皇帝被俘,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大明最危急的关头,社稷岌岌可危,兵部尚书于谦于少保发动团练乡兵列阵京师九门,几番鏖战,终令瓦剌退兵,解国之倒悬,挽大厦之将倾,如此大功于社稷,代宗皇帝也只封了太子少保的勋号,封爵却只字不提,敢问陛下,秦堪之功,比之于少保何如?”
熊庆一番话令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他的话也代表了满朝大臣的所思所想。
钦佩秦堪死战不退的气节是一回事,但追封爵位又是另一回事。
大明的爵位不是那么容易得的,非开疆辟土,挽国危难之大功者不能封,秦堪的功劳算什么?与鞑子五千骑兵死战辽河,据秦堪的绝笔信上所言,那一仗分明是败了,八千仪仗官兵与秦堪一同殉国,朝廷可以表彰秦堪的气节,封个“右柱国”“荣禄大夫”之类的勋号已经足够,封爵却完全没有道理。
熊庆说完后,又有不少大臣站出朝班,同声反对秦堪封爵,哪怕人死了追封也不行。
朱厚照怒道:“秦堪查盐案,立圣言,除奸宦,诛李杲,结朵颜,终与鞑子死战辽河,如此多的功绩,怎么就不能封爵?你们不服也给朕立这许多功劳瞧瞧!”
“满朝皆是红眼嫉妒之辈,忠臣和有功之臣哪有出路?罢了,今日朕不与你等商议了,朕意已决,秦堪功劳甚大,理应封爵,这是他用命换来的!刘瑾。”
“老奴在。”
“司礼监拟旨,锦衣卫指挥使秦堪允文允武,威振夷狄,性义行良,是宜褒编,钦赐……”朱厚照顿了顿,看着满朝文武愤怒的神色,终于暗暗一叹。
封国公是不行了,满朝文武很可能当廷一头撞死在他面前,一死一大批。
朱厚照只好选择了妥协,不甘不愿地继续道:“……钦赐山阴侯,世袭罔替,永锡天宠。”
“陛下慢着!”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刘大夏站出朝班,一脸困惑道:“据老臣所知,秦堪并无后嗣,何来‘世袭罔替’?”
朱厚照嘴角一勾,笑容带着冷意:“众卿听清楚了,秦堪有后!”(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