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方闻再次赶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两人稍做准备,乘车去了总参谋部。虽然按照新的编制体系,裴承毅去了物理实验中心后,所有工作向军情局负责。而袁晨皓则向国防部负责,但是按照项铤辉的要求,参加重要高层会议的将领先去总参谋部报道,再一同前往元府。看似平常的安排,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即便是再不懂政治的军人都看了出来,项铤辉通过此举表达了军队的态度,即不管谁出任总参谋长,军队都是铁打大一块。
事实果真如此吗?
前往总参谋部的路上,裴承毅与袁晨皓没有谈军队内部的事情,而是重点讨论了平一个热点地区。也就是中东地区的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的区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算上四7年的伊朗战争,在短短刃多年内,该地区连续爆了三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总计7场战争,以及大大小小无数次武装冲突。若论战争频率,中东地区无疑是世界上最热闹的地区。直到伊朗战争结束,该地区才稍微平静了一点。原因无二,之前该地区的所有战争都与石油有关,当石油不再是头号战略资源的时候,该地区的局势自然缓和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能够与阿拉伯国家和解,特别是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就是因为中东不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因石油而兴起。又因石油而衰落。恐怕是中东地区最真实的写照。
更重要的是现实是,随着大萧条结束,受中美冷战的格局逐渐形成,欧罚与俄罗斯不甘心成为二流国家,伊朗、以色列、埃及等地区性强国与地区性大国立求在国际事务中挥更重要的作用等因素影响,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了战略热点地区。其中最“热”的无非就是以色列与伊朗的宿怨。
单纯的讲,以色列与伊朗没有矛盾。
从历史上看,犹夫人与波斯人也没有血海深仇。
可以说,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就是谁来控制中东地区的矛盾。
刀东前,美国悍然出兵攻打伊朗的时候,正是共和国与俄罗斯的鼎力支持,伊朗才没有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抗战后,最终赶做了侵略者,并且成为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国。
只是,现在的伊朗已经不是力年前的伊朗,现在的共和国也不是刃年前的共和国。
事实上,伊朗战争期间。积极支持伊朗的不是共和国,而是俄罗斯。当时共和国刚网经历了东海战争,军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赵润东正在大搞军事改革,并且借军事改革与彰茂邦争夺军权,所以不管是赵润东、还是彭茂邦,都不太关注中东局势。在俄罗斯明确表态会支持伊明之后,共和国自然乐得做好人,除了提供武器装备等必要的军事援助之外,并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
共和国的这一态度对伊朗战争之后的中东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伊朗当局从来没有否认共和国提供的帮助,但是很多伊朗人,包括部分伊朗政治家与军人始终认为。如果共和国能够更加积极一些,比如像当初帮助巴基斯坦那样。在战争期间为伊朗提供更多的援助,伊朗战争就不会持续好几年,伊朗的损失就要小得多,美国付出的代价也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伊朗战争的最终结果不是美国从伊朗撤军,而是伊朗成为中东霸主。
这种想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伊朗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倾向于与俄罗斯。
别的不说,伊朗战争结束后,伊朗当局除了按照在战争期间与共奉国达成的协议、将部分油田的开采权转让给共和国的石油企业之外,并没给予共和国石油企业更多的优惠,甚至在战后提高了油田的国有化率,并且通过退出欧佩克,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利比亚导叙利亚组建“石油天然气输出国集团”的方式,与欧佩克争夺能源定价权,最终导致两大能源集团对立的局面。
毫无疑问,这是共和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事实上,欧佩克的主导者为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集团,而新成立的能源集团的主导者为俄罗斯。因为欧佩克主要输出石油,而能源集团主要输出天然气,所以两大集团等于主宰了国际化石能源市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体系中没有共和国的席位,也就是说,共和国没有言权。没有定价权。在此之前,共和国一方面加快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开力度,另外一方面通过“国家间议价”的方式获取能源的定价权,并且借助毖年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能源集团成立,共和国的所有成就都付之东流。虽然能源集团的最大推手是俄罗斯,但是伊朗在其中挥的作用不可小看,要知道,在能源集团先控制的天然气出口定价权中,伊朗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而且也是共和国的第二大天
可以说,能源集团对共和国造成的影响远远过其他任何一个国际。
因为主要的能源定价权掌握在其他国家的手中,所以共和国不得不横下一条心,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了新能源上,也就是后来的可控聚变核电站。受此影响。从四年开始,共和国每年投入新能源开、以及与新能源推广普及相关的基础建设的费用以万亿计算。如果不是别无他途,可控聚变核电站也不可能在引世纪力年代正式投入使用,更不可能使共和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绝对的领先优势。
除了技术,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共和国的基本战略。
在此之前,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同盟倾向非常明显。虽然两国领导人心里都有数,两个相邻的、都有野心的大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盟友,加上两国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任何程度的合作都是暂时的利益合作,而不是长远的军事政治同盟,但是在半岛战争之前,也就是共和国不得不正面美国的挑战之前。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更像是准军事同盟,即在利益攸关的国际问题上,两国的态度与策略基本一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让美国在引世纪次尝到败绩的伊朗战争。
在此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不但没有同盟的可能性,没成为敌人就是万幸的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幕卷全球的大萧条,让以美国为的西方国家自顾不暇,也让才刚点燃野心的俄罗斯老实了下来,恐怕在伊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就会利用俄罗斯牵制共和国,甚至先让共和国与俄罗斯干上一架。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不硕大萧条的影响,集中力量扫荡周边地区,就有警告俄罗斯的作用。特别是三场规模宏大的地区战争。共和国先风卷残云般的扫荡朝鲜半岛,再摧枯拉朽般的干掉日本,最后泰山压顶般的打垮印度,对俄罗斯都有很大的震慑作用。甚至可以说,俄罗斯总统在伦敦峰会上做出让步,签署了《伦教条约》,与共和国在前面三场地区战争中的表现,特别是对付日本与印度核力量时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没人否认俄罗斯的核大国地位。可是更加没人否认,随着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日渐成熟,俄罗斯的核武器迟早会成为摆设,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事实上,当时共和国已经当美国达成了默契,如果俄罗斯不肯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谈判中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除了考虑各种制裁手段之外,两个级大国很有可能联手推翻俄罗斯政权。
由此可见,伊朗战争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更多的是竞争与对抗关系。
虽然共和国的几任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明确表示。共和国与俄罗斯不存在严重的领土纠纷,历史遗留问题早就得到了妥善解决,为了让俄罗斯当局放心。共和国领导人甚至多次公开表示,共和国不会谋求改变与俄罗斯关系的现行状态,也不会做出任何会损害两国关系的事情,为此在2西年之后。共和国当局连续3次拒绝了蒙古的回归要求,并且一再限制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在蒙古的经营活动。但是共和国越是刻意淡化与俄罗斯的矛盾,越是让俄罗斯当局不安。用俄罗斯国家杜马的一名议员的话来说:共和国敢于干掉一亿多日本人,能够向拥有十七亿人口的印度开刀,肯定不会在吞并西伯利亚准确的说应该是远东地区的问题上有所顾虑。
事实上,力多年来,俄罗斯一直在加强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
半岛战争之后,俄罗斯加快了巩固远东地区的战略步伐。四年,从秋明到共青城的第二条贯通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铁路干线开工,虽然俄罗斯当局宣称将在力年内,投入数万亿卢布修通该铁路,但是工程的实际进展要快得到,到矿年初已经分段通车,预计在比年之前就能全线通车。也就是说,原本计用刀年修通的铁路,实际上只用了旧年,为此俄罗斯当局将多支付卢布、也就是计利工程款的耽的费用。显然,俄罗斯当局非常重视这条铁路,而根本原因就是俄罗斯当局对共和国的高度担忧,认为共和国在解决了其他周边问题之后,会将矛头对准俄罗斯。
事实是,面对共和国的威胁,俄罗斯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虽然没有人否认俄罗斯拥有毁灭任何一个对手、甚至整个人类的实力,但是更没人否认共和国的战略打击实力,以及战略防御实力。因为俄罗斯的国家防御系统远没到具备实战能力的阶段,所以在比拼战略力量的时候,俄罗斯的差距太明显了。
也就是说。除非俄罗斯的领导人愿意承受全民族灭绝的风险,不然不可能在与共和国这样的级大国的对抗中使用核武器。当然俄罗斯当局也有理由相信。在有限核威胁的情况下,只要共和国当局把美国视为头号对手,就不会冒着本土几个斤。大城市遭到核打击、损失几…八的风险。向俄罗斯起战争。正是如此,俄罗斯应对共和国威胁的主要办法还是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
俄罗斯当局没有在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过分指责共和国。甚至暗中支持共和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简单点,共和国与俄罗斯既有矛盾,又有合作。
矛盾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缘政治。
虽然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边境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只剩下半个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两国在众多热点地区都存在矛盾。比较有代表性就有三个地区,一是中亚、二是南美洲、三是中东。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虽然共和国在大萧条时期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在中亚地区很有作为。但是随着大萧条结束,俄罗斯经济好转,局面再次变得对俄罗斯有利。别的不说,乌兹别克生军事政变之后,上台的临时政府总理先访问的不是北京,而是莫斯科。南美洲的情况则截然相反,虽然俄罗斯早就开始向该地区渗透,但是该地区终究是美国的后院,俄罗斯的影响非常有限,就连委内瑞拉也在几年前投入了共和国的怀抱。
随着马岛冲尖结束,共和国在该的区的影响会大大增强,原先那些投靠俄罗斯的国家都会重新做出选择。
真正悬而未决的就是中东地区。
母庸置疑,中东地区的老大仍然是美国。
伊朗战争之后,美国倾尽全力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促进巴以和解。看上去,美国这一举动是在战略退缩。事实上却是以守为攻。
当时共和国与俄罗斯风头正盛,仅共和国就把军火卖给了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与阿曼,算是一直在向共和国购买武器装备的叙利亚与埃及,除了黎巴嫩、约旦与伊拉克没有向共和国购买过武器之外,其他中东国家都成了共和**火商的顾客。军火贸易是政治走向的风向标,虽然除了叙利亚之外。其他从共和国购买武器的中东国家也是美**火商的顾客,而且从美国购买的军火比从共和国购买的多的多,但是这些国家花钱从共和国购买军火,实际上已经表达了某种对美国不太有利的信息,即在必要的情况下。它们会投靠共和国。
美国逼迫以色列让步不惜搞掉了两个以色列总理,就是要缓解中东地区的矛盾,从而稳住那些心猿意马的阿拉伯国家。
更重要的是,伊朗战争之后,共和国迎来了一场冲突与三场战争,根本没有精力向西挺进。虽然借南海战争、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的影响,共和国迅跃居为全球最大军火出口国,其中中东地区国家就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归根结底。在共和国暂时无力向西挺进的情况下。美国仍然是中东地区的老大。
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谁来与美国抗衡?
有点实力的国家都想在中东地区插上一脚,因为中东地区就算没有石油。哪怕只有不值钱的黄沙,也是战略要地。在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了。中东地区的西面就是地中海、以及正在努力完成统一的欧盟,北面是近跟美国步伐的土耳其、以及蠢蠢欲动的俄罗斯,东面则是刚刚落入共和国手中的南亚地区,往西南、则是最后一块没有被级大国控制、而且是人类源地的非州大6。说形象一点,中东地区就是各大势力与各大文明的个字路口,不管是以美国为的西方世界、还是共和国率领的东方集团、以及意图获得更高的位的欧盟与俄罗斯,只要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就得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
美国住住以色列不放,共和国大打军火牌,都是为了在该地区有所作为。
毫无疑问,俄罗斯没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
对俄罗斯来说,要想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唯一的选择就是利用伊朗的野心,即积极支持伊朗成为地区霸主。
反过来看,伊朗也没有别的选择。
不管是美国、还是共和国,都不支持伊朗成为地区霸主,因为两个级大国不希望在中东地区出现一个地区性强国。显然,伊朗当局不可能指望美国。在共和国的态度非常暧昧的时候,伊朗当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俄罗斯身上。事实上,这也是伊朗当局在伊朗战争之后搭上俄罗斯战车的关键原因。
除了俄罗斯之外,欧盟也在积极染指中东地区。
虽然欧盟的举措并不明显,只在利比亚、黎巴嫩与约旦有所作为,但是法国、德国等传统强国与中东地区的国家本来就有不错的关系,所以欧盟的影响卓不可低估,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改变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
由此可见,中东地区是世界上局势最复杂的地区。
母庸置疑,这正是共和国迟迟不肯插手中东地区的关键原因。
举报错误和落后的章节是对来书最大的帮助。章节出错 | 更新慢了
查看评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国策目录
下一页
推荐本书
事实果真如此吗?
前往总参谋部的路上,裴承毅与袁晨皓没有谈军队内部的事情,而是重点讨论了平一个热点地区。也就是中东地区的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的区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算上四7年的伊朗战争,在短短刃多年内,该地区连续爆了三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总计7场战争,以及大大小小无数次武装冲突。若论战争频率,中东地区无疑是世界上最热闹的地区。直到伊朗战争结束,该地区才稍微平静了一点。原因无二,之前该地区的所有战争都与石油有关,当石油不再是头号战略资源的时候,该地区的局势自然缓和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能够与阿拉伯国家和解,特别是允许巴勒斯坦建国。就是因为中东不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因石油而兴起。又因石油而衰落。恐怕是中东地区最真实的写照。
更重要的是现实是,随着大萧条结束,受中美冷战的格局逐渐形成,欧罚与俄罗斯不甘心成为二流国家,伊朗、以色列、埃及等地区性强国与地区性大国立求在国际事务中挥更重要的作用等因素影响,中东地区再次成为了战略热点地区。其中最“热”的无非就是以色列与伊朗的宿怨。
单纯的讲,以色列与伊朗没有矛盾。
从历史上看,犹夫人与波斯人也没有血海深仇。
可以说,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就是谁来控制中东地区的矛盾。
刀东前,美国悍然出兵攻打伊朗的时候,正是共和国与俄罗斯的鼎力支持,伊朗才没有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抗战后,最终赶做了侵略者,并且成为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国。
只是,现在的伊朗已经不是力年前的伊朗,现在的共和国也不是刃年前的共和国。
事实上,伊朗战争期间。积极支持伊朗的不是共和国,而是俄罗斯。当时共和国刚网经历了东海战争,军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赵润东正在大搞军事改革,并且借军事改革与彰茂邦争夺军权,所以不管是赵润东、还是彭茂邦,都不太关注中东局势。在俄罗斯明确表态会支持伊明之后,共和国自然乐得做好人,除了提供武器装备等必要的军事援助之外,并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
共和国的这一态度对伊朗战争之后的中东局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伊朗当局从来没有否认共和国提供的帮助,但是很多伊朗人,包括部分伊朗政治家与军人始终认为。如果共和国能够更加积极一些,比如像当初帮助巴基斯坦那样。在战争期间为伊朗提供更多的援助,伊朗战争就不会持续好几年,伊朗的损失就要小得多,美国付出的代价也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伊朗战争的最终结果不是美国从伊朗撤军,而是伊朗成为中东霸主。
这种想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伊朗在外交政策上更加倾向于与俄罗斯。
别的不说,伊朗战争结束后,伊朗当局除了按照在战争期间与共奉国达成的协议、将部分油田的开采权转让给共和国的石油企业之外,并没给予共和国石油企业更多的优惠,甚至在战后提高了油田的国有化率,并且通过退出欧佩克,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利比亚导叙利亚组建“石油天然气输出国集团”的方式,与欧佩克争夺能源定价权,最终导致两大能源集团对立的局面。
毫无疑问,这是共和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事实上,欧佩克的主导者为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集团,而新成立的能源集团的主导者为俄罗斯。因为欧佩克主要输出石油,而能源集团主要输出天然气,所以两大集团等于主宰了国际化石能源市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体系中没有共和国的席位,也就是说,共和国没有言权。没有定价权。在此之前,共和国一方面加快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开力度,另外一方面通过“国家间议价”的方式获取能源的定价权,并且借助毖年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能源集团成立,共和国的所有成就都付之东流。虽然能源集团的最大推手是俄罗斯,但是伊朗在其中挥的作用不可小看,要知道,在能源集团先控制的天然气出口定价权中,伊朗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而且也是共和国的第二大天
可以说,能源集团对共和国造成的影响远远过其他任何一个国际。
因为主要的能源定价权掌握在其他国家的手中,所以共和国不得不横下一条心,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了新能源上,也就是后来的可控聚变核电站。受此影响。从四年开始,共和国每年投入新能源开、以及与新能源推广普及相关的基础建设的费用以万亿计算。如果不是别无他途,可控聚变核电站也不可能在引世纪力年代正式投入使用,更不可能使共和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绝对的领先优势。
除了技术,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共和国的基本战略。
在此之前,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同盟倾向非常明显。虽然两国领导人心里都有数,两个相邻的、都有野心的大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盟友,加上两国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任何程度的合作都是暂时的利益合作,而不是长远的军事政治同盟,但是在半岛战争之前,也就是共和国不得不正面美国的挑战之前。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更像是准军事同盟,即在利益攸关的国际问题上,两国的态度与策略基本一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让美国在引世纪次尝到败绩的伊朗战争。
在此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不但没有同盟的可能性,没成为敌人就是万幸的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幕卷全球的大萧条,让以美国为的西方国家自顾不暇,也让才刚点燃野心的俄罗斯老实了下来,恐怕在伊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就会利用俄罗斯牵制共和国,甚至先让共和国与俄罗斯干上一架。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不硕大萧条的影响,集中力量扫荡周边地区,就有警告俄罗斯的作用。特别是三场规模宏大的地区战争。共和国先风卷残云般的扫荡朝鲜半岛,再摧枯拉朽般的干掉日本,最后泰山压顶般的打垮印度,对俄罗斯都有很大的震慑作用。甚至可以说,俄罗斯总统在伦敦峰会上做出让步,签署了《伦教条约》,与共和国在前面三场地区战争中的表现,特别是对付日本与印度核力量时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没人否认俄罗斯的核大国地位。可是更加没人否认,随着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日渐成熟,俄罗斯的核武器迟早会成为摆设,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事实上,当时共和国已经当美国达成了默契,如果俄罗斯不肯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谈判中做出实质性的让步,除了考虑各种制裁手段之外,两个级大国很有可能联手推翻俄罗斯政权。
由此可见,伊朗战争之后,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更多的是竞争与对抗关系。
虽然共和国的几任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明确表示。共和国与俄罗斯不存在严重的领土纠纷,历史遗留问题早就得到了妥善解决,为了让俄罗斯当局放心。共和国领导人甚至多次公开表示,共和国不会谋求改变与俄罗斯关系的现行状态,也不会做出任何会损害两国关系的事情,为此在2西年之后。共和国当局连续3次拒绝了蒙古的回归要求,并且一再限制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在蒙古的经营活动。但是共和国越是刻意淡化与俄罗斯的矛盾,越是让俄罗斯当局不安。用俄罗斯国家杜马的一名议员的话来说:共和国敢于干掉一亿多日本人,能够向拥有十七亿人口的印度开刀,肯定不会在吞并西伯利亚准确的说应该是远东地区的问题上有所顾虑。
事实上,力多年来,俄罗斯一直在加强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
半岛战争之后,俄罗斯加快了巩固远东地区的战略步伐。四年,从秋明到共青城的第二条贯通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铁路干线开工,虽然俄罗斯当局宣称将在力年内,投入数万亿卢布修通该铁路,但是工程的实际进展要快得到,到矿年初已经分段通车,预计在比年之前就能全线通车。也就是说,原本计用刀年修通的铁路,实际上只用了旧年,为此俄罗斯当局将多支付卢布、也就是计利工程款的耽的费用。显然,俄罗斯当局非常重视这条铁路,而根本原因就是俄罗斯当局对共和国的高度担忧,认为共和国在解决了其他周边问题之后,会将矛头对准俄罗斯。
事实是,面对共和国的威胁,俄罗斯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虽然没有人否认俄罗斯拥有毁灭任何一个对手、甚至整个人类的实力,但是更没人否认共和国的战略打击实力,以及战略防御实力。因为俄罗斯的国家防御系统远没到具备实战能力的阶段,所以在比拼战略力量的时候,俄罗斯的差距太明显了。
也就是说。除非俄罗斯的领导人愿意承受全民族灭绝的风险,不然不可能在与共和国这样的级大国的对抗中使用核武器。当然俄罗斯当局也有理由相信。在有限核威胁的情况下,只要共和国当局把美国视为头号对手,就不会冒着本土几个斤。大城市遭到核打击、损失几…八的风险。向俄罗斯起战争。正是如此,俄罗斯应对共和国威胁的主要办法还是选择正确的政治立场。
俄罗斯当局没有在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中过分指责共和国。甚至暗中支持共和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简单点,共和国与俄罗斯既有矛盾,又有合作。
矛盾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缘政治。
虽然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边境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只剩下半个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两国在众多热点地区都存在矛盾。比较有代表性就有三个地区,一是中亚、二是南美洲、三是中东。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虽然共和国在大萧条时期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在中亚地区很有作为。但是随着大萧条结束,俄罗斯经济好转,局面再次变得对俄罗斯有利。别的不说,乌兹别克生军事政变之后,上台的临时政府总理先访问的不是北京,而是莫斯科。南美洲的情况则截然相反,虽然俄罗斯早就开始向该地区渗透,但是该地区终究是美国的后院,俄罗斯的影响非常有限,就连委内瑞拉也在几年前投入了共和国的怀抱。
随着马岛冲尖结束,共和国在该的区的影响会大大增强,原先那些投靠俄罗斯的国家都会重新做出选择。
真正悬而未决的就是中东地区。
母庸置疑,中东地区的老大仍然是美国。
伊朗战争之后,美国倾尽全力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促进巴以和解。看上去,美国这一举动是在战略退缩。事实上却是以守为攻。
当时共和国与俄罗斯风头正盛,仅共和国就把军火卖给了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与阿曼,算是一直在向共和国购买武器装备的叙利亚与埃及,除了黎巴嫩、约旦与伊拉克没有向共和国购买过武器之外,其他中东国家都成了共和**火商的顾客。军火贸易是政治走向的风向标,虽然除了叙利亚之外。其他从共和国购买武器的中东国家也是美**火商的顾客,而且从美国购买的军火比从共和国购买的多的多,但是这些国家花钱从共和国购买军火,实际上已经表达了某种对美国不太有利的信息,即在必要的情况下。它们会投靠共和国。
美国逼迫以色列让步不惜搞掉了两个以色列总理,就是要缓解中东地区的矛盾,从而稳住那些心猿意马的阿拉伯国家。
更重要的是,伊朗战争之后,共和国迎来了一场冲突与三场战争,根本没有精力向西挺进。虽然借南海战争、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的影响,共和国迅跃居为全球最大军火出口国,其中中东地区国家就做了不小的贡献,但是归根结底。在共和国暂时无力向西挺进的情况下。美国仍然是中东地区的老大。
由此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谁来与美国抗衡?
有点实力的国家都想在中东地区插上一脚,因为中东地区就算没有石油。哪怕只有不值钱的黄沙,也是战略要地。在地图上看一下就知道了。中东地区的西面就是地中海、以及正在努力完成统一的欧盟,北面是近跟美国步伐的土耳其、以及蠢蠢欲动的俄罗斯,东面则是刚刚落入共和国手中的南亚地区,往西南、则是最后一块没有被级大国控制、而且是人类源地的非州大6。说形象一点,中东地区就是各大势力与各大文明的个字路口,不管是以美国为的西方世界、还是共和国率领的东方集团、以及意图获得更高的位的欧盟与俄罗斯,只要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就得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
美国住住以色列不放,共和国大打军火牌,都是为了在该地区有所作为。
毫无疑问,俄罗斯没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
对俄罗斯来说,要想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唯一的选择就是利用伊朗的野心,即积极支持伊朗成为地区霸主。
反过来看,伊朗也没有别的选择。
不管是美国、还是共和国,都不支持伊朗成为地区霸主,因为两个级大国不希望在中东地区出现一个地区性强国。显然,伊朗当局不可能指望美国。在共和国的态度非常暧昧的时候,伊朗当局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俄罗斯身上。事实上,这也是伊朗当局在伊朗战争之后搭上俄罗斯战车的关键原因。
除了俄罗斯之外,欧盟也在积极染指中东地区。
虽然欧盟的举措并不明显,只在利比亚、黎巴嫩与约旦有所作为,但是法国、德国等传统强国与中东地区的国家本来就有不错的关系,所以欧盟的影响卓不可低估,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改变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
由此可见,中东地区是世界上局势最复杂的地区。
母庸置疑,这正是共和国迟迟不肯插手中东地区的关键原因。
举报错误和落后的章节是对来书最大的帮助。章节出错 | 更新慢了
查看评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返回国策目录
下一页
推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