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国公诸论
陈三严、周文海两人是自己从死牢中扒出来的,近十年来一直帮着他掌着河运,陈三严虽有诸多江湖汉子身上劣迹,但掌着十年河运却有大功,如今河运虽还在手里,漕帮却如同散了伙一般,打散成了十几个小帮会,想着漕帮乱局,心下一阵感慨。
陈三严为异姓王,周文海为国公,身死的几个头领或国公,或侯伯,多多少少都给了个荣誉爵位,美洲土地较多,分封数百王都无问题,周文海家里情况要好一些,多多少少还有叔伯老人看顾,陈三严家中除了妇人就只有一些年幼的孩子。
看着最年长也只有七岁孩子,刘卫民叹气一声,说道:“灿儿尚还年幼,三严若我之兄弟,三严不在了,三严孩儿若我之孩儿,孩子年幼尚无法出海,先在皇家学堂就读吧。”
秦氏听闻,忙要带着一干妇孺下跪,又被大手阻止,一干妇人心下也安稳了许多,万里外再好,一干妇人心下也是担忧不断,但刘卫民点头,如同认下了四个孩子为养子养女,今后生活自是无虑。
陈三严是漕帮帮主,秦氏性子也非普通民妇,跟随的兄弟还是有一些的,刘卫民安置一些人前去海外垦殖,或许一开始会苦一些,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漕帮遇袭,陈三严、周文海及一些头领身死,对漕帮的伤害尤重,看着魏忠贤强行捏合在了一起,实际上却成了各自为政,情况如此,刘卫民也不打算武力强压,毕竟漕帮曾经确实对他的帮助颇大,十几个分支散伙,各自组成商会,对整个运河货运码头重新划分,让其自主经营。
刘卫民知道这种划分并不能完美解决所有矛盾,总会因为竞争而争执冲突不断,但这是今后朝廷的事情了。
秦氏的到来,一些漕帮遗孀纷纷登门诉苦,他也没二话,不管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一律答应给予照拂,答应在万里外的土地给予支持,北京城的货运苦力全部归入刘家寨名下,组成刘记南北货运商会。
货运经营不用他过问,京城内却连连刊发了他的文章,先是《货币诸问》,以问答的形式,将货币的本质,将货币如何引起灾祸的方方面面说了遍,又说了如何防止货币造成灾祸,从律法的制定到监管部门的监管,一一说了个通透,最后以大明钱庄为例,从东林党、不良商贾们的审理口述,将各种蛊惑百姓手段,以及他们的最终目的说起,最后造成如何之多的损失进行了大致估算,两千来万两的存银,发行数倍纸币,真金实银存银一再侵吞流失,造成数千万两银钱的蒸发,继而造成数亿两巨大损失。
数亿两损失,数千万两纸币泡沫蒸发,明票无实银支撑已如废纸,为了阻止明票作废,新朝做出哪些补救措施……等等。
《货币诸问》刊发之后,紧接着刊发了《君权天授》、《大国之国》、《权利之牢》、《朋、党之别》、《一党治国之思考》、《卫党党纲党章之思》……
一个月内,刘卫民连连在《卫民报》发文,一波又一波炸弹在死水潭中炸响,不仅仅是南北文人士子,民间百姓同样坐在读报书童前吵成了一锅粥。
儒家宿老前来敲门,驸马府的大门却紧闭概不见客,纷纷转而卫民报社,原有报社宿老们,甭管是不是文坛大家,哪怕原本只是没事混吃混喝的老秀才,哪怕私下里对大明镇国公的观点有些不认同,但在组团前来与他们吵架的儒家大家前,面对话语权危机,这些老人们空前的团结一致,竟然成了“凡是国公爷话语都是对的”论调,统一认定《君权天授》中的“天”就是指“天下民、天下百姓”之论调,千年来,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朝代更迭,期间夹杂着黑暗、凶残五胡乱华之期,夹杂着五代十国之动乱,都证明了“天下百姓将权利交给一人是错误的”结论。
擂台厮杀极为激烈,传统儒家宿老,甚至孔府、孟府圣门入京参与公开大辩论,就在孔府圣门代表们抓住由“君权”转给“权臣”,以历朝历代“权臣们”对国家造成的伤害,论证由“权臣治国”的不妥时,《大国之国》又在《卫民报》刊发了出来。
《大国之国》一文,先是讲了南北之别,讲平原、山岭、草原民风民俗,讲各地富庶、贫困之因,最后才转入大国之下,强权政治带来的诸多优点和缺点,从各个时期的强权变弱时的国朝动荡,以大明钱庄灾祸下无序造成的损失为例,以驸马府如何以军卒、卫民钱庄,以海运粮食,以小朝廷官吏强行恢复秩序为例,证明大国之下强权的必要性。
《大国之国》后刊发《权利之牢》一文,着重说明权利的无节制对国家、百姓带来的灾害,着重将“法制”提拔到一个高度,提出“律法是权利的枷锁、牢笼”观点。
《大国之国》、《权利牢笼》两文瞬间扭转了孟府圣门和卫民报社诸多文人颓势。
《朋、党之别》一文,刘卫民分析各朝各代,分析大明朝所谓的“党”人,最后将之全部归入“朋”一类,给“朋”、“党”人下了明确定义。
《一党治国之思考》一文中,将一群人代替一人行强权政治,大国因地域广阔,因民风民俗诧异,因贫富之别……大国治国必须以强权治国,这是保证大国存在、强盛必要条件,在《大国之国》一文中,刘卫民就提出此论调,之后以各朝诸多帝王施政优劣大篇幅分析,认为一人治国存在的诸多不足,一党治国下,以朝廷始终由精英为首下的诸多好处,以一党避免的内部纷争下诸多好处。
虚君之下,朝中各大臣必然争夺代表“君权”下放的权利,朝臣官吏,在野文人士子自是心知肚明,就是大字不识的民间百姓,天天听着报童一再读报解释,也能说出三两句来。
没人不愿意皇帝放弃权利,关键是这种权利在谁手里,“朋”人目的是自己利益,或是参与者一群人利益,“党”人代表的更加广泛,政治目的极为明确,刘卫民发表《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刘卫民大致将《卫党党章》分成十四章四十五条,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卫党成立组建的政治目的,第二章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从党魁到下面成员担负的权利、义务,从最高代表会议到县、村寨代表会议,从最高委员会到村寨级委员选拔、权利、义务,党内纪律、奖惩,以及党内活动经费等等,刘卫民在《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中,逐条逐章分析,为何他要有这么一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卫党代表百姓实施权利,权利又归属百姓,以维护百姓利益为目的为卫党信仰,以保家护国为终身信仰……
《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刊发,魏广微、魏忠贤、孙世纪、刘之坤、刘文炳、方逢年、黎鸿业……等十三内阁第一时间照搬刘卫民撰写的《卫党党纲党章》组建卫民党,十三内阁阁老和三百多文武官员第一时间跑到驸马府,在刘卫民终身荣誉党魁主持宣誓下成为卫民党一员,十三内阁并刘卫山、刘卫海、余丛升、刘忠国四将领并为最高委员会十七委员。
《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影响太大了,党争各个朝代都有,自宋朝有了“党朋”之论,这才有了“党人”一词,但所有人都没弄明白什么是“党”一字含义,刘卫民不仅明确了“党”与“朋”的区别,更是手把手教会怎样组建政党。
刘卫民点名“一党”治国,而且他绝不允许多党治国,这是他与皇帝儿子放弃权利的唯一条件,是“虚君治国”之下文人必须答应的条件,虽“一党”治国,但并不是说他禁止其他党派的成立。
多党为辅,多党监督、建议施政是被允许的,但这要重新制定律法,对其有明确规定,刘卫民在与内阁十三阁老谈话时也提起朝廷、地方各地官吏、民间士绅共同聚在一起,重新制订大明朝律法。
自长子登基,刘卫民独自一人在家中,除了每日入宫一趟陪陪孩子们,他都是待在驸马府查阅典籍撰写文章,其余的纷乱一概不闻不问。
数篇文章发表、传阅天下后,引起大明朝士林极大的震动,在刘卫民入京后,官场就有“非卫民党”不可为官一说,各地一开始还有些犹疑,等到《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出来后,卫民党正式成立后,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本以为在他强压下,以军令形式,强令幼军所属军将、军卒加入卫民党,慢慢影响地方,谁知道大明朝官吏如此现实,竟然雪花般入党申请堆在他桌案上。
为民为国、护民护国为最高政治目的,最高人生信仰,哪个官吏敢明着说是为了自个?报童天天蹲在城墙根宣传读报,朝廷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更是散出无数御史言官游走天下宣传,刘卫民见过挺着胸口硬顶敌人刀枪“憨傻”军卒,就没见过哪个憨傻文官的。
陈三严为异姓王,周文海为国公,身死的几个头领或国公,或侯伯,多多少少都给了个荣誉爵位,美洲土地较多,分封数百王都无问题,周文海家里情况要好一些,多多少少还有叔伯老人看顾,陈三严家中除了妇人就只有一些年幼的孩子。
看着最年长也只有七岁孩子,刘卫民叹气一声,说道:“灿儿尚还年幼,三严若我之兄弟,三严不在了,三严孩儿若我之孩儿,孩子年幼尚无法出海,先在皇家学堂就读吧。”
秦氏听闻,忙要带着一干妇孺下跪,又被大手阻止,一干妇人心下也安稳了许多,万里外再好,一干妇人心下也是担忧不断,但刘卫民点头,如同认下了四个孩子为养子养女,今后生活自是无虑。
陈三严是漕帮帮主,秦氏性子也非普通民妇,跟随的兄弟还是有一些的,刘卫民安置一些人前去海外垦殖,或许一开始会苦一些,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漕帮遇袭,陈三严、周文海及一些头领身死,对漕帮的伤害尤重,看着魏忠贤强行捏合在了一起,实际上却成了各自为政,情况如此,刘卫民也不打算武力强压,毕竟漕帮曾经确实对他的帮助颇大,十几个分支散伙,各自组成商会,对整个运河货运码头重新划分,让其自主经营。
刘卫民知道这种划分并不能完美解决所有矛盾,总会因为竞争而争执冲突不断,但这是今后朝廷的事情了。
秦氏的到来,一些漕帮遗孀纷纷登门诉苦,他也没二话,不管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一律答应给予照拂,答应在万里外的土地给予支持,北京城的货运苦力全部归入刘家寨名下,组成刘记南北货运商会。
货运经营不用他过问,京城内却连连刊发了他的文章,先是《货币诸问》,以问答的形式,将货币的本质,将货币如何引起灾祸的方方面面说了遍,又说了如何防止货币造成灾祸,从律法的制定到监管部门的监管,一一说了个通透,最后以大明钱庄为例,从东林党、不良商贾们的审理口述,将各种蛊惑百姓手段,以及他们的最终目的说起,最后造成如何之多的损失进行了大致估算,两千来万两的存银,发行数倍纸币,真金实银存银一再侵吞流失,造成数千万两银钱的蒸发,继而造成数亿两巨大损失。
数亿两损失,数千万两纸币泡沫蒸发,明票无实银支撑已如废纸,为了阻止明票作废,新朝做出哪些补救措施……等等。
《货币诸问》刊发之后,紧接着刊发了《君权天授》、《大国之国》、《权利之牢》、《朋、党之别》、《一党治国之思考》、《卫党党纲党章之思》……
一个月内,刘卫民连连在《卫民报》发文,一波又一波炸弹在死水潭中炸响,不仅仅是南北文人士子,民间百姓同样坐在读报书童前吵成了一锅粥。
儒家宿老前来敲门,驸马府的大门却紧闭概不见客,纷纷转而卫民报社,原有报社宿老们,甭管是不是文坛大家,哪怕原本只是没事混吃混喝的老秀才,哪怕私下里对大明镇国公的观点有些不认同,但在组团前来与他们吵架的儒家大家前,面对话语权危机,这些老人们空前的团结一致,竟然成了“凡是国公爷话语都是对的”论调,统一认定《君权天授》中的“天”就是指“天下民、天下百姓”之论调,千年来,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朝代更迭,期间夹杂着黑暗、凶残五胡乱华之期,夹杂着五代十国之动乱,都证明了“天下百姓将权利交给一人是错误的”结论。
擂台厮杀极为激烈,传统儒家宿老,甚至孔府、孟府圣门入京参与公开大辩论,就在孔府圣门代表们抓住由“君权”转给“权臣”,以历朝历代“权臣们”对国家造成的伤害,论证由“权臣治国”的不妥时,《大国之国》又在《卫民报》刊发了出来。
《大国之国》一文,先是讲了南北之别,讲平原、山岭、草原民风民俗,讲各地富庶、贫困之因,最后才转入大国之下,强权政治带来的诸多优点和缺点,从各个时期的强权变弱时的国朝动荡,以大明钱庄灾祸下无序造成的损失为例,以驸马府如何以军卒、卫民钱庄,以海运粮食,以小朝廷官吏强行恢复秩序为例,证明大国之下强权的必要性。
《大国之国》后刊发《权利之牢》一文,着重说明权利的无节制对国家、百姓带来的灾害,着重将“法制”提拔到一个高度,提出“律法是权利的枷锁、牢笼”观点。
《大国之国》、《权利牢笼》两文瞬间扭转了孟府圣门和卫民报社诸多文人颓势。
《朋、党之别》一文,刘卫民分析各朝各代,分析大明朝所谓的“党”人,最后将之全部归入“朋”一类,给“朋”、“党”人下了明确定义。
《一党治国之思考》一文中,将一群人代替一人行强权政治,大国因地域广阔,因民风民俗诧异,因贫富之别……大国治国必须以强权治国,这是保证大国存在、强盛必要条件,在《大国之国》一文中,刘卫民就提出此论调,之后以各朝诸多帝王施政优劣大篇幅分析,认为一人治国存在的诸多不足,一党治国下,以朝廷始终由精英为首下的诸多好处,以一党避免的内部纷争下诸多好处。
虚君之下,朝中各大臣必然争夺代表“君权”下放的权利,朝臣官吏,在野文人士子自是心知肚明,就是大字不识的民间百姓,天天听着报童一再读报解释,也能说出三两句来。
没人不愿意皇帝放弃权利,关键是这种权利在谁手里,“朋”人目的是自己利益,或是参与者一群人利益,“党”人代表的更加广泛,政治目的极为明确,刘卫民发表《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刘卫民大致将《卫党党章》分成十四章四十五条,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卫党成立组建的政治目的,第二章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从党魁到下面成员担负的权利、义务,从最高代表会议到县、村寨代表会议,从最高委员会到村寨级委员选拔、权利、义务,党内纪律、奖惩,以及党内活动经费等等,刘卫民在《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中,逐条逐章分析,为何他要有这么一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卫党代表百姓实施权利,权利又归属百姓,以维护百姓利益为目的为卫党信仰,以保家护国为终身信仰……
《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刊发,魏广微、魏忠贤、孙世纪、刘之坤、刘文炳、方逢年、黎鸿业……等十三内阁第一时间照搬刘卫民撰写的《卫党党纲党章》组建卫民党,十三内阁阁老和三百多文武官员第一时间跑到驸马府,在刘卫民终身荣誉党魁主持宣誓下成为卫民党一员,十三内阁并刘卫山、刘卫海、余丛升、刘忠国四将领并为最高委员会十七委员。
《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影响太大了,党争各个朝代都有,自宋朝有了“党朋”之论,这才有了“党人”一词,但所有人都没弄明白什么是“党”一字含义,刘卫民不仅明确了“党”与“朋”的区别,更是手把手教会怎样组建政党。
刘卫民点名“一党”治国,而且他绝不允许多党治国,这是他与皇帝儿子放弃权利的唯一条件,是“虚君治国”之下文人必须答应的条件,虽“一党”治国,但并不是说他禁止其他党派的成立。
多党为辅,多党监督、建议施政是被允许的,但这要重新制定律法,对其有明确规定,刘卫民在与内阁十三阁老谈话时也提起朝廷、地方各地官吏、民间士绅共同聚在一起,重新制订大明朝律法。
自长子登基,刘卫民独自一人在家中,除了每日入宫一趟陪陪孩子们,他都是待在驸马府查阅典籍撰写文章,其余的纷乱一概不闻不问。
数篇文章发表、传阅天下后,引起大明朝士林极大的震动,在刘卫民入京后,官场就有“非卫民党”不可为官一说,各地一开始还有些犹疑,等到《卫党党纲党章之思》一文出来后,卫民党正式成立后,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本以为在他强压下,以军令形式,强令幼军所属军将、军卒加入卫民党,慢慢影响地方,谁知道大明朝官吏如此现实,竟然雪花般入党申请堆在他桌案上。
为民为国、护民护国为最高政治目的,最高人生信仰,哪个官吏敢明着说是为了自个?报童天天蹲在城墙根宣传读报,朝廷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更是散出无数御史言官游走天下宣传,刘卫民见过挺着胸口硬顶敌人刀枪“憨傻”军卒,就没见过哪个憨傻文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