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太古时代君主之地皇氏
在位起讫: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市西)。
立都: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 年号:地皇氏。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
在天皇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中华人的活动中心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
这时,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各领一支队伍占据平原中的高地,建立起新的氏族部落。推举一人为领袖,号称地皇。其余兄弟十人也各据一方,各传国一万八千年。
地皇执政时期对人类有三大贡献。
一为“定三辰”:地皇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定三辰”。
二为“分昼夜”:地皇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分昼夜”。
三是“有岁月”:地皇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统称为“有岁月”。
地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万——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是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它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
据考证“匼河文化”的主人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以前,“匼河文化”和“蓝田文化”为研究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他们当时过着群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他们把石块磨制成锋利的武器用来打猎,打到动物后,先喝干动物身上的血,然后再切割猎物的肉分享。他们此时还不知羞耻,男女老少常年都**着身体。也没有男婚女嫁,男女随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负责外出猎取食物。
在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
地皇时期的人类除一部分居住在华北平原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1975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现了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郧县人”。1976年又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同属于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被命名为“郧西人”。 “郧县人”和“郧西人”的发现,证明在距今100万年前后,中华人种的一个分支已经生活在长江流域。
考古为古史的地皇时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距今70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文明靠近。
地皇时期的世界考古发现,除中国的蓝田人(距今约110万年)、匼河人(距今约70万年)、郧西人(距今约9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90万年)外,还有十九世纪西方考古学者在南非德兰士瓦的石灰岩洞穴发现的,距今约15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遗骸化石。
南方古猿分粗壮型和瘦小型两种:粗壮型体态笨重,以食用植物为生,后来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灭绝。瘦小型体态灵巧,以植物和肉类为生,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人类。
在位起讫: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
生卒年:略。 出生地: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市西)。
立都:龙门(今河南洛阳市南)。 年号:地皇氏。
地皇又称地皇氏,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史书上说:“天皇之后,地皇兴起”。地皇共有兄弟十一人,兴起于熊耳、龙门等山。
在天皇晚期由于全球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猛涨,陆地大面积被洪水淹没,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人类和动物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当时天皇的统治已经衰落,中华人的活动中心从云贵高原转移到水草繁茂的华北平原。
这时,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各领一支队伍占据平原中的高地,建立起新的氏族部落。推举一人为领袖,号称地皇。其余兄弟十人也各据一方,各传国一万八千年。
地皇执政时期对人类有三大贡献。
一为“定三辰”:地皇以前虽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无名称,统称为“光”,太阳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细光。地皇给“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细光叫“星”。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定三辰”。
二为“分昼夜”:地皇把有太阳的时间称为“白昼”,把有星星、月亮的时间称为“黑夜”,白昼与黑夜合称为“一日”。人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分昼夜”。
三是“有岁月”:地皇以三十日为周期定为一个小循环,称作“月”,又把每个月与十二支相配,构成以十二个月为周期的大循环,称作“岁”,统称为“有岁月”。
地皇时期的地质年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中期。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196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于陕西蓝田发现了距今约115万——110万年前的古蓝田遗址,挖掘出许多当时古人所使用的石器。其中有刮削器、大型砍砸器还有一种一头尖一头厚钝,断面呈三角形的尖状器,是利用石英砾石制成的。它和1957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匼河涧的石器基本相同。
据考证“匼河文化”的主人约生活在距今70万年以前,“匼河文化”和“蓝田文化”为研究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皇时期的人类社会组织仍属于血缘家族公社,婚姻形式依然是血缘群婚。他们当时过着群居生活,食物主要是猎取动物和采集野果野菜。他们把石块磨制成锋利的武器用来打猎,打到动物后,先喝干动物身上的血,然后再切割猎物的肉分享。他们此时还不知羞耻,男女老少常年都**着身体。也没有男婚女嫁,男女随意交合,生了孩子由女人照看,男人负责外出猎取食物。
在匼河与蓝田两处遗址都发现有用火的痕迹,进一步证明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用火。
地皇时期的人类除一部分居住在华北平原外,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1975年,我国考古界在湖北十堰市郧县龙骨洞发现了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郧县人”。1976年又在湖北十堰市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发现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据考证同属于距今100万——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被命名为“郧西人”。 “郧县人”和“郧西人”的发现,证明在距今100万年前后,中华人种的一个分支已经生活在长江流域。
考古为古史的地皇时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距今70万年前,中华人种的两个分支分别居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正缓慢的向着远古时代的文明靠近。
地皇时期的世界考古发现,除中国的蓝田人(距今约110万年)、匼河人(距今约70万年)、郧西人(距今约9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90万年)外,还有十九世纪西方考古学者在南非德兰士瓦的石灰岩洞穴发现的,距今约15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遗骸化石。
南方古猿分粗壮型和瘦小型两种:粗壮型体态笨重,以食用植物为生,后来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灭绝。瘦小型体态灵巧,以植物和肉类为生,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发展成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