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mab.p 三叠纪──一个大陆张裂、海洋形成的年代;在三叠纪末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开来。 大约在三叠纪(248~208mab.p)时期组合而成的盘古大陆(pangea),使得陆地上的动物得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生命在经过二叠-三叠的大灭绝之后,重新开始多样、丰富起来。同时暖水种生物的分布则横越了整个古地中海。由一片片组合而成的盘古大陆,它的形成是始于泥盆纪,经由大陆与大陆彼此之间持续的碰撞,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晚期,才导致了这块超大陆的成形。
    盘古大陆并没有立刻就支解开来,它是以相类似的三个阶段分裂成较小的陆块。第一阶段在侏罗纪中叶(大约距今1.8亿年前),张裂的活动开始进行。经过一个阶段,沿着北美(north america)东岸、非洲(africa)岸和大西洋(atlantic ocean)中央的火成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开始成。就在同一个时刻,位于另一边的非洲,由于延伸在东非、南极(antarctica)和马达加斯加
    matagascar)边界的火山喷发,预告了西印度洋(west indian ocean)的形成。
    245~220mab.p(三叠纪中叶到晚期)秦岭洋自东至西逐渐关闭;
    220~195mab.p(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华南洋自东至西逐渐关闭。
    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我们有时称之为劳伦西亚laurentia)。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于是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大陆则向南移动。侏罗纪早期在东亚大量出现的煤炭已不复见,由于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干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晚侏罗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从冈瓦那大陆分离开来的v型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开始闭合。
    195mab.p 侏罗纪──恐龙的年代,恐龙在侏罗纪时期,遍布整个盘古大陆
    在侏罗纪早期(早侏罗世208~188mab.p),东南亚(southeast asia)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那大陆(gondwana)分隔两处。虽然此时盘古大陆(pangea)仍是原封不动,但是最早关于大陆分裂的传闻已经可以隐约的听见了。
    152mab.p 晚侏罗世──盘古大陆开始张裂盘古大陆(pangea)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罗纪晚期(晚侏罗世163~135mab.p),中央大西洋(central atlantic ocean)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那(gondwana)也同时与西冈瓦那开始分裂。
    94mab.p 白垩纪──新的海洋开始打开。
    在白垩纪(135~65mab.p)时期,南大西洋(south atlantic ocean)张开。印度(india)从马达加斯加(matagascar)分离开来,并加速向北,往欧亚大陆(eurasia)碰撞的地点前进。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north america)与欧洲此时仍然相连,而且澳洲大陆(australia)此时也还属于南极洲(antarctica)的一部份。
    盘古大陆(pangea)分裂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白垩纪的早期,大约1.4亿年前。冈瓦那大陆(gondwana)不断地变得破碎,包括南大西洋的张裂,隔开了南美和非洲;以及印度和马达
    加斯加一起从南极洲漂移开来;还有发生在澳洲西缘的东印度洋张裂等等。此时的南大西洋
    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像拉开拉链一般地由南向北渐渐张开。这也是为什么南大西洋比较宽
    的原因。
    另外有一些重要的板块运动事件也发生于白垩纪时期。这包括:北美与欧洲开始漂移开
    来,伊伯利亚半岛(iberia)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离开法国(france),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古巴(cuba)与希斯盘纽拉(hispaniola,西印度群岛。从太平洋(pacific ocean)衍生出来,洛矶山脉(rocky mountains)的抬升,外来的陆块蓝格尔(wrangellia,阿拉斯加附近)、史提金尼亚(stikinia,加拿大附近)到达北美洲西缘。
    白垩纪时期全球的气候与侏罗纪、三叠纪时期类似,比今天要温暖许多。恐龙与棕榈树
    可以出现在今天的北极圈(artic),南极(antarctica)以及澳洲(australia)南部地区。虽然早白垩纪时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白垩纪时期这样温和的天气状况,部分是因为浅海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所导致。温暖的
    海水从赤道地区可以被往北输送,为极区带来温暖。这些浅海同时也使得部分地区的气候变
    得温和,就像今天的地中海可以改善欧洲的气候一样有用。
    由于当时海水面的高度要比今天高出100~200公尺,使得这些浅海得以覆盖许多陆地。造成高海水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海盆开始张裂,大洋中的中洋脊取代了海水,使得海水溢
    到陆地上来。白垩纪同时也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由于它们宽阔的外形和和迅速扩张的中洋脊取代更多的海水,因此在海床迅速扩张的时期,海水面会趋于上升。
    66mab.p k/t灭绝──恐龙的末日。眼睛标志的位置指出了恰克斯拉伯(chicxulub)撞击的地点,这个直径10mile(16km)大小的彗星撞击结果,导致全球气候的变迁,杀死了恐龙以及其它许多形式的生命。海洋在白垩纪晚期便得更为宽阔,而印度(india)也越来越接近亚洲(asia)的南缘。
    50.2mab.p 始新世──印度开始撞击亚洲大陆大约在55~50mab.p,印度(india)开始撞上亚洲大陆(asia),形成了西藏高原(tibetan)和西马拉雅山(himalayas)。原本与南极大陆
    (antarctica)相连的澳洲陆地(australia),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向北漂移。
    盘古大陆(pangea)分裂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新生代早期开始发生。北
    美(north america)与格陵兰(greenland)从欧洲(europe)漂移开来,南极大陆释放出澳洲陆
    块,正如同五千万年前释放出的印度板块,后来迅速向北移动并撞上亚洲的东南位置。今天
    大部分的张裂活动,都是发生在两千万年前,包括有:红海(red sea)的张裂使阿拉伯半岛(arabia)自非洲(africa)漂移开来,东非张裂系统的产生,日本海(japan sea)的张裂,让日本往东移动进入太平洋(pacific ocean),以及加里福尼亚湾(gulf of california)的开启,使得墨西哥(mexico)北部及加州(california)一起往北运动。
    虽然许多新的海盆在新生代(65mab.p开始)时张开,但是过去六千六百万年以来的地球历史可以说是各大陆在激烈碰撞的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碰撞就是大约50mab.p(始新世)印度撞上欧亚大陆的事件。
    在白垩纪晚期的时候,印度是以每年15~20cm的速度在接近欧亚大陆,这可以说是板块运动速度的世界记录了。经过白垩纪晚期与边缘岛弧的碰撞之后,北印度(great india, 大印度)开始隐没到欧亚大陆之下,抬起了西藏高原。令人惊奇的是亚洲,甚至印度,由碰撞所造成地壳变动的作用至今仍然持续着,这是因为印度是一片固态的大陆地壳岩石圈“骑”
    在主要由较坚硬的海洋地壳岩石圈所构成的板块之上,而另一方面亚洲则是由较松散的大陆碎块接合、拼凑而成。因此在碰撞带(或称缝合带)的地区,由于欧亚大陆内这些碎块与碎块之间仍然热络,而很容易产生反应。于是当印度撞上亚洲的时候,这些大陆碎块便沿着滑移断层(顺着老的缝合带)被挤往北边和东边,而沿着这些断层所发生的地震则至今仍然持续着。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其实只是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在闭合过程中一系列大陆与大陆碰撞的一部份罢了。从东到西所有的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包括有:西班牙(spain)与法国(france)的碰撞,形成了本宁山脉(pyrenees);意大利(italy)、法国与瑞士(switzerland)的碰撞形成了阿尔卑斯山(alps);希腊(greece)、土耳其(turkey)与巴尔干
    (balkan)的碰撞,形成了西奈山(hellenide)和底那瑞(dinaride);阿拉伯半岛与伊朗(iran)
    的碰撞;以及最后、也是最年轻的碰撞,澳洲(australia)撞上了印尼群岛(indonesia)。

章节目录

救世神王前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小小金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小金王并收藏救世神王前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