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继武的学识,太过丰富,观念太过先进,执政理念也太过意想不到。刚刚掀翻鳌拜,坐稳皇位的康熙,虽然表面敬重老师,但其实内心相当不踏实。
精致舒适的养心殿,正在托腮思索的康熙,忽然听见脚步声。
没有内侍通报,就能直接步入养心殿,一定是亲近之人。这串脚步声,节奏很缓,略有滞顿,但落地却很干脆,踏实、稳重,步幅犹如墨斗标出一般,几乎没有丝毫变化。
康熙急忙起身前去迎接:“玛法,烨儿给您请安!”
玛法,满语,老爷爷。
谁这么大派头?
汤若望。
德意志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如今已经八十多岁。在华五十余年的时间,熟悉华夏学识,可谓是学贯中西,知识极为渊博。
汤若望是太皇太后的义父,治好了玄烨少时的天花,并在当年顺治立储之时,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他是当今大清,康熙最敬重的老人。
养心殿乃静心修养之处,私下场合,汤若望略一还礼,便坐了下来。
然而对康熙来说,猜忌老师,属于小人行径,纵使眼前是最敬爱的老人,他也不愿表露出来,于是借给汤若望倒茶的机会来掩饰。
康熙可谓是汤若望看着长大的,所以他的心思,根本瞒不住睿智的老人。所以老人没有打扰他献茶的殷勤,而是捋须微笑,欣然接受。
等康熙坐了下去,氛围缓冲的差不多了,汤若望抿了一小口茶,捋须微微一笑:“齐桓公与管仲,魏文侯与李悝,楚悼王与吴起,韩昭侯与申不害,秦孝公与公孙鞅,燕昭王与乐毅,此乃先贤之旧事,陛下可曾耳闻?”
这些典故,乃华夏经典,康熙如何不知?汤若望一连提起这么多经典,全是明君和名相的典范,明显是在提醒,当今曹继武,正是管仲、李悝之流在世。
康熙恍然大悟,急忙起身,又给汤若望行了大礼,以示感谢。
然而屁股刚刚坐稳,康熙又有疑惑了:“玛法,这些经典,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毕竟年代久远啊!”
汤若望笑了:“华夏文明,先秦之后,相对于先秦之前,明显的倒退,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不知陛下可否认同?”
先秦之前,百家争鸣,思想开放,商业发达,军力强胜。先秦之后,儒家独大,思想保守,重农抑商,军力严重倒退,先被蒙古人消灭,死灰复燃之后,又被满洲团灭。无论感情上认不认同,先秦之后的华夏,黄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的事实,板上钉钉。
康熙不由得点了点头。
汤若望点头:“作为新兴的东亚之主,陛下带领之下的大清,是向先进学习,还是向落后学习?”
康熙一愣:这不废话吗?谁会向落后学习?除非是傻狍子!
汤若望笑了:“满洲文明,明显落后于华夏。然而华夏真正的先进,是在先秦时代。后世华夏的流行观念,几乎全部继承先秦。即便是鼎盛之时的大唐,在思想观念领域,也没有超出先秦。
按照摩西先生的论断,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行为。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先秦之后,华夏三百年一轮回的怪圈,一直都在转来转去。陛下也想手下的大清,也是这么白白地转上一圈吗?”
康熙连连摇头:“先辈无数流血牺牲,换来的却是白白转上一圈,如果真是这样,烨儿也有什么脸面,去面见祖宗?”
汤若望点头,慢慢分析:
君相结合,历史证明,这是最完美的政体制度。君为首,相为辅。君要明智,维持大体,掌控决断。相要睿智,经纬大纲,调控政治。齐桓公、魏文侯之流,乃明君之典范。管仲、李悝之流,乃名相之经典。
明君名相完美结合,都会富国强民,催生繁荣盛世。秦始皇与李斯,隋文帝与高颖,唐太宗与房玄龄,宋太宗与赵普,皆是如此。
帝王往往出身富贵,位居高层,他能熟悉高层的情况,但作为帝国的基础——中层和底层,他根本无法亲身体会。这就是帝王天生的短板,根基不牢,高层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在见识和阅历两方面,明君远远赶不上名相。
人生百年,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每个帝国都很庞大,事务繁多,帝王一人,根本无法事无巨细。鉴于见识和阅历的短板,帝王也根本关注不到中层和底层。所以为了老百姓,华夏的帝王几乎都会挂在嘴边,但统统都是废话。
所以身居高位的帝王,只能抓住主干,掌握决断。具体的枝叶细节,则有见识和阅历更为丰富的名相去处理。
历史上,凡是君王干涉相权的时代,往往会给帝国带来重大失误,造成灾难性后果。比如汉武帝,大权独揽,手下的丞相犹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一个又一个。东方不亮西方亮,上帝之鞭匈奴人,在西方同样创造了辉煌。而反观大汉帝国,国力断崖式衰落,直至最终崩溃。
反观秦始皇,一世只有李斯一个丞相。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修建秦驰道等等,秦始皇决断,具体的事务,全部出自李斯之手。比如小篆,正是李斯的手笔。秦始皇没有因为自己是九五之尊,而把自己的字体作为文字标版。
不光是秦始皇,齐桓公、魏文侯、楚悼王、韩昭侯、秦孝公和燕昭王,几乎没听他们干涉过相权。名相主持之下,明君引领之下的国度,几乎没有重大失误发生。
而反观先秦之后的华夏,帝王经常性干涉相权,见识和阅历方面的短板,导致帝国失误连连。尤其是朱元璋,小农思想,根本就没有见识,直接废了丞相。闭关锁国之下的华夏文明,严重倒退。最终哥伦布开创大航海时代,西方文明反超华夏,明国却还在梦中意淫。
汤若望博古通今,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康熙还有疑惑:“都说老师是曹操在世,玛法可曾听闻?”
汤若望无奈摇头:“曹操贵为丞相,但陛下是否听闻,曹操篡位?”
康熙顿时无言以对。
篡汉的是曹丕,终曹操一生,他有这个想法,但他却没做。历史上有丞相直接篡位的,几乎没有。凡是篡位成功的,都是手握重兵之人。五代十国,就十分的具有代表性。包括明朝的朱棣,清国的皇太极,多尔衮也曾差点夺回自己的皇位,但他们都不是相。
鳌拜所以谋反的罪名,全都不成立。康熙与鳌拜之争,纯属皇权与相权之争。鳌拜的失误,正是干涉了康熙的决断权。而康熙的失策之处,也正是干涉了相权,竟然插手具体事务,手伸的也太长了。
先秦之前,君王才能不如丞相,也是常态,齐桓公、秦始皇等人,都能坦然处之,从不去干涉相权。先秦之后,帝王才能不如丞相,这也是常态,可是却成了大忌。所以鳌拜时间,纯属康熙年少轻狂所致。
说来说去,康熙还是害怕曹继武抢了他的位置。毕竟齐桓公、秦始皇的心胸坦荡,成了远古的传说。康熙也号称心胸坦荡,但他这个坦荡是嘴上的,是手下一帮喽啰粉饰出来的。他能坦荡的,是他能掌控的。
管仲、李悝、公孙鞅之流,他们的君王,根本无法掌控他们。但齐桓公、魏文侯、秦孝公之流,也没打算掌控他们。君干君的决断,相来处理具体事务,各干各的,密切配合,所以齐国、魏国、秦国,都先后强大起来。
失误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汉武帝的失误。重大失误,邦国根本承受不起,比如崇祯的接连失误。
有了鳌拜先例的康熙,时刻担心曹继武。纵使最为尊敬的汤若望出面,还是抹不去他心中的阴影。
可是眼前是救过自己性命的老人,也是扶持自己上位的关键人物。康熙在没良心,也不能是拂了老人的面子。于是他转移话题:“听说路先生等人,身居工部高位,却只教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西洋学识,从来不教技术,玛法,这是怎么回事?”
汤若望摇了摇头:“摩西先生早就说过,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行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华夏的观念虽然古老,但根本不适合技术发展。所以学了技术,而没有西洋理念指导,根本没用。按照华夏的说法,路德威等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真心帮助大清,才会如此卖力,陛下万不可下里巴人之见,而望断阳春白雪之音啊!”
这话说的直接,九五之尊的颜面有些挂不住:“华夏人很聪明,看一看就会了。目前大清继续的是技术,路先生等人是固本之策,可是这时间花费也太长了吧?”
汤若望叹了口气:“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淳于髡说齐王,想得到的多,付出的却少,岂不是痴心妄想?技术的积累,同样需要时间。华夏是很聪明,简单的技术,的确看一看就会了。然而技术一旦复杂起来,牵涉的数学、物理等知识支撑的基础工艺,华夏即使看会了,也造不出来。如今路德威、安瑞松等人,带来的都是我西方最为前沿的科技成果,先进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这五十多年的技术,对于当今的大清来说,可谓是机不可失啊!”
德意志人,古板严谨。汤若望虽然在华生活了五十余年,但对华夏的人情学问,还是不上趟。他说话如此直接,九五之尊的康熙,开始有些不耐烦了。
华夏儒家观念,只适合钻营。所提倡的高尚精神追求,完全脱离民生基础。君子和小人什么区别?
有高尚的就是君子,没有高尚的就是小人。
然而评判的标准——高尚,却是一堆虚伪的玩意。所以朱元璋的八股文,教出了一大堆明国高尚。然而满洲铁骑一到,他们谁也没把高尚当回事。那些深陷其中的史可法等人,连带着无数老百姓白白当了炮灰。
所以按照才能的标准,君子和小人,都是属于庸人。
什么是庸人?
直观就是没本事的人。
为什么会有能人和庸人之分?
有熊氏,熊通能,炎帝、黄帝、帝尧等等,几乎全部来自有熊氏。所以能人,就代指掌控先进技术和理念之人。而有庸氏的人,后来大多成了奴隶。所以庸人就代表了没有本事的人。
所以大清要想改变,急需是能人,而不是庸人。
然而目前的康熙,最先被熏陶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虽然他有所防备,但内心深处,还是和高尚们同气连枝。大清如果有这些把控,能有什么希望?最多不过把大明的过往,重新走过一遍而已。
汤若望又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一番,康熙一直没说话,明显是左耳进右耳出。
老人年龄也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干耗。小皇帝表面虽然恭敬,但内心却在抵触。汤若望不想虚与委蛇,于是起身告辞。
皇帝表面很恭敬,亲自送出门外。
精致舒适的养心殿,正在托腮思索的康熙,忽然听见脚步声。
没有内侍通报,就能直接步入养心殿,一定是亲近之人。这串脚步声,节奏很缓,略有滞顿,但落地却很干脆,踏实、稳重,步幅犹如墨斗标出一般,几乎没有丝毫变化。
康熙急忙起身前去迎接:“玛法,烨儿给您请安!”
玛法,满语,老爷爷。
谁这么大派头?
汤若望。
德意志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华,如今已经八十多岁。在华五十余年的时间,熟悉华夏学识,可谓是学贯中西,知识极为渊博。
汤若望是太皇太后的义父,治好了玄烨少时的天花,并在当年顺治立储之时,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他是当今大清,康熙最敬重的老人。
养心殿乃静心修养之处,私下场合,汤若望略一还礼,便坐了下来。
然而对康熙来说,猜忌老师,属于小人行径,纵使眼前是最敬爱的老人,他也不愿表露出来,于是借给汤若望倒茶的机会来掩饰。
康熙可谓是汤若望看着长大的,所以他的心思,根本瞒不住睿智的老人。所以老人没有打扰他献茶的殷勤,而是捋须微笑,欣然接受。
等康熙坐了下去,氛围缓冲的差不多了,汤若望抿了一小口茶,捋须微微一笑:“齐桓公与管仲,魏文侯与李悝,楚悼王与吴起,韩昭侯与申不害,秦孝公与公孙鞅,燕昭王与乐毅,此乃先贤之旧事,陛下可曾耳闻?”
这些典故,乃华夏经典,康熙如何不知?汤若望一连提起这么多经典,全是明君和名相的典范,明显是在提醒,当今曹继武,正是管仲、李悝之流在世。
康熙恍然大悟,急忙起身,又给汤若望行了大礼,以示感谢。
然而屁股刚刚坐稳,康熙又有疑惑了:“玛法,这些经典,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毕竟年代久远啊!”
汤若望笑了:“华夏文明,先秦之后,相对于先秦之前,明显的倒退,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不知陛下可否认同?”
先秦之前,百家争鸣,思想开放,商业发达,军力强胜。先秦之后,儒家独大,思想保守,重农抑商,军力严重倒退,先被蒙古人消灭,死灰复燃之后,又被满洲团灭。无论感情上认不认同,先秦之后的华夏,黄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的事实,板上钉钉。
康熙不由得点了点头。
汤若望点头:“作为新兴的东亚之主,陛下带领之下的大清,是向先进学习,还是向落后学习?”
康熙一愣:这不废话吗?谁会向落后学习?除非是傻狍子!
汤若望笑了:“满洲文明,明显落后于华夏。然而华夏真正的先进,是在先秦时代。后世华夏的流行观念,几乎全部继承先秦。即便是鼎盛之时的大唐,在思想观念领域,也没有超出先秦。
按照摩西先生的论断,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行为。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先秦之后,华夏三百年一轮回的怪圈,一直都在转来转去。陛下也想手下的大清,也是这么白白地转上一圈吗?”
康熙连连摇头:“先辈无数流血牺牲,换来的却是白白转上一圈,如果真是这样,烨儿也有什么脸面,去面见祖宗?”
汤若望点头,慢慢分析:
君相结合,历史证明,这是最完美的政体制度。君为首,相为辅。君要明智,维持大体,掌控决断。相要睿智,经纬大纲,调控政治。齐桓公、魏文侯之流,乃明君之典范。管仲、李悝之流,乃名相之经典。
明君名相完美结合,都会富国强民,催生繁荣盛世。秦始皇与李斯,隋文帝与高颖,唐太宗与房玄龄,宋太宗与赵普,皆是如此。
帝王往往出身富贵,位居高层,他能熟悉高层的情况,但作为帝国的基础——中层和底层,他根本无法亲身体会。这就是帝王天生的短板,根基不牢,高层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在见识和阅历两方面,明君远远赶不上名相。
人生百年,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每个帝国都很庞大,事务繁多,帝王一人,根本无法事无巨细。鉴于见识和阅历的短板,帝王也根本关注不到中层和底层。所以为了老百姓,华夏的帝王几乎都会挂在嘴边,但统统都是废话。
所以身居高位的帝王,只能抓住主干,掌握决断。具体的枝叶细节,则有见识和阅历更为丰富的名相去处理。
历史上,凡是君王干涉相权的时代,往往会给帝国带来重大失误,造成灾难性后果。比如汉武帝,大权独揽,手下的丞相犹如走马灯一般,换了一个又一个。东方不亮西方亮,上帝之鞭匈奴人,在西方同样创造了辉煌。而反观大汉帝国,国力断崖式衰落,直至最终崩溃。
反观秦始皇,一世只有李斯一个丞相。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修建秦驰道等等,秦始皇决断,具体的事务,全部出自李斯之手。比如小篆,正是李斯的手笔。秦始皇没有因为自己是九五之尊,而把自己的字体作为文字标版。
不光是秦始皇,齐桓公、魏文侯、楚悼王、韩昭侯、秦孝公和燕昭王,几乎没听他们干涉过相权。名相主持之下,明君引领之下的国度,几乎没有重大失误发生。
而反观先秦之后的华夏,帝王经常性干涉相权,见识和阅历方面的短板,导致帝国失误连连。尤其是朱元璋,小农思想,根本就没有见识,直接废了丞相。闭关锁国之下的华夏文明,严重倒退。最终哥伦布开创大航海时代,西方文明反超华夏,明国却还在梦中意淫。
汤若望博古通今,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康熙还有疑惑:“都说老师是曹操在世,玛法可曾听闻?”
汤若望无奈摇头:“曹操贵为丞相,但陛下是否听闻,曹操篡位?”
康熙顿时无言以对。
篡汉的是曹丕,终曹操一生,他有这个想法,但他却没做。历史上有丞相直接篡位的,几乎没有。凡是篡位成功的,都是手握重兵之人。五代十国,就十分的具有代表性。包括明朝的朱棣,清国的皇太极,多尔衮也曾差点夺回自己的皇位,但他们都不是相。
鳌拜所以谋反的罪名,全都不成立。康熙与鳌拜之争,纯属皇权与相权之争。鳌拜的失误,正是干涉了康熙的决断权。而康熙的失策之处,也正是干涉了相权,竟然插手具体事务,手伸的也太长了。
先秦之前,君王才能不如丞相,也是常态,齐桓公、秦始皇等人,都能坦然处之,从不去干涉相权。先秦之后,帝王才能不如丞相,这也是常态,可是却成了大忌。所以鳌拜时间,纯属康熙年少轻狂所致。
说来说去,康熙还是害怕曹继武抢了他的位置。毕竟齐桓公、秦始皇的心胸坦荡,成了远古的传说。康熙也号称心胸坦荡,但他这个坦荡是嘴上的,是手下一帮喽啰粉饰出来的。他能坦荡的,是他能掌控的。
管仲、李悝、公孙鞅之流,他们的君王,根本无法掌控他们。但齐桓公、魏文侯、秦孝公之流,也没打算掌控他们。君干君的决断,相来处理具体事务,各干各的,密切配合,所以齐国、魏国、秦国,都先后强大起来。
失误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汉武帝的失误。重大失误,邦国根本承受不起,比如崇祯的接连失误。
有了鳌拜先例的康熙,时刻担心曹继武。纵使最为尊敬的汤若望出面,还是抹不去他心中的阴影。
可是眼前是救过自己性命的老人,也是扶持自己上位的关键人物。康熙在没良心,也不能是拂了老人的面子。于是他转移话题:“听说路先生等人,身居工部高位,却只教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西洋学识,从来不教技术,玛法,这是怎么回事?”
汤若望摇了摇头:“摩西先生早就说过,观念是认知的综合,指导行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华夏的观念虽然古老,但根本不适合技术发展。所以学了技术,而没有西洋理念指导,根本没用。按照华夏的说法,路德威等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是按照上帝的旨意,真心帮助大清,才会如此卖力,陛下万不可下里巴人之见,而望断阳春白雪之音啊!”
这话说的直接,九五之尊的颜面有些挂不住:“华夏人很聪明,看一看就会了。目前大清继续的是技术,路先生等人是固本之策,可是这时间花费也太长了吧?”
汤若望叹了口气:“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淳于髡说齐王,想得到的多,付出的却少,岂不是痴心妄想?技术的积累,同样需要时间。华夏是很聪明,简单的技术,的确看一看就会了。然而技术一旦复杂起来,牵涉的数学、物理等知识支撑的基础工艺,华夏即使看会了,也造不出来。如今路德威、安瑞松等人,带来的都是我西方最为前沿的科技成果,先进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这五十多年的技术,对于当今的大清来说,可谓是机不可失啊!”
德意志人,古板严谨。汤若望虽然在华生活了五十余年,但对华夏的人情学问,还是不上趟。他说话如此直接,九五之尊的康熙,开始有些不耐烦了。
华夏儒家观念,只适合钻营。所提倡的高尚精神追求,完全脱离民生基础。君子和小人什么区别?
有高尚的就是君子,没有高尚的就是小人。
然而评判的标准——高尚,却是一堆虚伪的玩意。所以朱元璋的八股文,教出了一大堆明国高尚。然而满洲铁骑一到,他们谁也没把高尚当回事。那些深陷其中的史可法等人,连带着无数老百姓白白当了炮灰。
所以按照才能的标准,君子和小人,都是属于庸人。
什么是庸人?
直观就是没本事的人。
为什么会有能人和庸人之分?
有熊氏,熊通能,炎帝、黄帝、帝尧等等,几乎全部来自有熊氏。所以能人,就代指掌控先进技术和理念之人。而有庸氏的人,后来大多成了奴隶。所以庸人就代表了没有本事的人。
所以大清要想改变,急需是能人,而不是庸人。
然而目前的康熙,最先被熏陶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虽然他有所防备,但内心深处,还是和高尚们同气连枝。大清如果有这些把控,能有什么希望?最多不过把大明的过往,重新走过一遍而已。
汤若望又引经据典,苦口婆心一番,康熙一直没说话,明显是左耳进右耳出。
老人年龄也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干耗。小皇帝表面虽然恭敬,但内心却在抵触。汤若望不想虚与委蛇,于是起身告辞。
皇帝表面很恭敬,亲自送出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