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之后便是阅卷。楼观书院现如今学生不下五千,而且每人考核的内容众多,按照刘彻的估计,就楼观书院这一次大考所用的纸张不下三千斤,还不包括笔墨、人员等不同的耗损,粗略估计一场大考比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科考无论从规模还是耗费上来说都要大很多。
为了尽快让那些焦急等待的学生父母早日看到自家孩子这一年的成绩,当然其间不能有任何错漏,所以楼观书院开始了十二个时辰全天候工作模式。即便是董仲舒这样的山长,也都亲自上阵,总督一切,务求不让任何一个学子的闪光点被埋没。
很久没有露面的主父偃趁着夜色和众人都在阅卷的机会一头钻进了苏任的办公室。自从上次在丞相府见过苏任一面之后,主父偃如同消失了一般再没有在人前出现过。他算是苏任潜邸的人物,身上烙着很深的苏氏门徒印记,在朝中自然有人庇护和张目。也正因为如此,主父偃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似乎不那么重,所以自从他任黄门侍郎两年多,一直并未得到升迁。
主父偃是个很会钻营的人,只是这时候的大汉已经没有了给他发挥这种才能的余地。当然主父偃也是有些真才实学,要不然苏任也不会将他放在身边。从岭南的事情上可以看出主父偃是有能力的,只是有时候他并未将这种能力用在该用的地方。主父偃也明白,在他表达了想要入世的意愿之后,苏任立刻给他谋了差事,自然他就有给苏任提供必要支持的义务,这就是聪明人不用多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两人见面没有遇见旧主的辛酸,也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谁都没有客气。苏任开门见山:“谁给皇帝出的主意?”
“郦世宗。”
听到这三个字,苏任不禁莞尔。这个楼观书院的弃徒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明白楼观书院的重要性之后,很快就在皇帝身边显示出了自己的重要性。怎么说郦世宗也是在楼观书院学习了好几年,也知道朝堂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楼观书院学子让郦世宗似乎明白了苏任的想法。
皇帝是楼观书院名义上的院长,可这个院长从来没有亲临过书院,也没有在书院的建设中出过力,只不过担了一个名声,根本就不能说已经完全控制着楼观书院。因为楼观书院本就是个不将礼放在首位的地方,这里的学生心中可没有多少忠君的意思。他们忠于的只是大汉,而不是坐在那个高高皇位上的刘姓皇帝。所以,郦世宗给皇帝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意思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能将楼观书院控制在皇家,让他成为刘姓王朝永远的基石。
苏任点点头:“我也猜到是他,这个人对楼观书院了解的还算深刻,只不过也只是皮毛而已,还有谁赞成?”
主父偃摇摇头:“其他人到没有什么,也就是和他走的进的几个,包括赵周、李蔡。”
“李蔡?他不是和王温舒交好吗?”
“似乎已经决裂,在王温舒不断针对先生您的时候,李蔡就已经导向了郦世宗,这个人很有想法他也看出了王温舒的将来似乎不怎么好,所以走的很干脆。”
苏任点点头:“这么看来王温舒的死期快到了,关东的诸侯王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王温舒的作用已经没有了,正是用他的头颅安慰人心的时候。”说完话,见主父偃还没有走,苏任看了他一眼:“朝堂上的事情说完了,接下来说说你的事情吧?在黄门侍郎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两年的确有些取材,但是我现在说话恐怕没有多大用处,如果你希望我替你向陛下推荐恐怕不行。”
主父偃连忙摇摇头:“先生,这几年我已经看明白了,朝堂已经大变,早已经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希望重回先生麾下,替先生效力。”
苏任呵呵一笑:“出去容易,回来就好回来了,一个堂堂黄门侍郎入骠骑将军府算怎么回事?你不要脸面,陛下还要面子的,这一点行不通,不过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让你留在书院,书院看上去很恢弘却都是如董师、韩师、庄师、老公输这些老家伙和做学问的人,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就不行了,以前我还能照看,但是书院越来越大,总有我看不过来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可入书院做个掌印,说出去也是书院博士,也不算埋没你的才干。”
“谢先生!”主父偃连忙道谢,这才是他今日过来最大的目的。
刘彻亲自上阵批阅试卷这让苏任很惊讶。刘彻对于法家、兵家、道家、儒家那些高深的理论研究不熟悉,但他对于策论和时政有绝对的发言权,为了满足皇帝的这一爱好,董仲舒非常大方的将这两道题交给了刘彻,这让刘彻格外高兴。
大衣服穿不上,那就穿小衣,和一帮子博士、教授坐在密闭的屋子里刘彻格外认真。一手抓着朱笔一手捧着试卷,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怒目相对,时而咬着笔杆仔细琢磨,时而转身与旁边的教授交流。刘如意从来没见过皇帝这般认真过,即便是在批阅奏折的时候也都是粗略的看一眼,随手写几个字了事。但是今天皇帝不但看的认真,就连字句中错字都会格外谨慎的用红笔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幸好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有策略一道,所以摆在皇帝面前的试卷并不多,更何况其他几名博士和教授也替皇帝分担了一部分,放在皇帝面前应该都是能看得过眼的文章。
果然,霍光的试卷就在其中。本次考试的题目是董仲舒出的,并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说一说天下长治久安的举措。令皇帝意外的是,这些试卷中并没有空洞的套话和敷衍,更多的却是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和预判,有些时候还会举例说明,清晰明了,看一遍就知道不仅仅是自己想的,还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好文章。
霍光的文章题目叫作《经济与社会》,针对当前大汉朝蓬勃的社会发展和兴盛的物品流通做了详细的讲述,并提出了物品生产与流通之间微妙的关系,看的皇帝深有体会。如今的大汉早就不是原本那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作坊已经成了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真正的农民变少了却并没有影响粮食生产和供给,皇帝一直没有想通这个问题,看了霍光的文章之后似乎有所领会。
金日磾的文章也在其中,他写的是《周边地域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个匈奴人,自然关心塞外的莽莽草原,虽然大部分匈奴人被打跑了,但是牧场却还在原来的地方,放牧的牛羊也同样在原来的地方。如何才能让这些人不再继续入侵大汉腹地?在文章中金日磾提出的方法是加强交流和合作,现在的纺织作坊就是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见证,牧人放牧出售羊毛、羊肉,换取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就这么一代代的传下去用不了多年,就全都是汉人。
还有一篇文章刘彻也非常喜欢,说的是军队和社会的关系。文章中将军队的作用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自然是常备军,认为只有一直保持着一定数量且精锐的常备军,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其二是郡兵,文章认为郡兵的设置过于笼统,应该将郡兵一分为二,一部分如同军队一样训练和装备,这部分人只针对内部的叛乱和盗匪,但并不接受郡县节制,有朝廷统一调度,也是常备军的有利补充。另一部分也就其三,将剩余的郡兵重新组织,他们的任务就是维持治安,查盗捕贼,专门替百姓打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对这片文章,刘彻深以为然也非常赞同,翻看名字之后便记住了上官桀这三个字。
等苏任来的时候,正是皇帝干的最起劲的时候。连忙招手将刘如意叫过去,亲手将一个食盒递给刘如意:“这是书院给每位博士和教授准备的夜宵,这一份我已经找人检验过,内侍可以再看看,没有问题就送给陛下,也顺便让陛下歇息一下,不要如此劳累。”
刘如意连忙点头,进去和刘彻耳语几句。刘彻看看左近的博士和教授也在用餐,这才停下手里的笔,洗了手开始吃自己的那一份。或许是因为高兴,也或者是真的饿了。原本预备的两人份被刘彻吃了一个精光,看皇帝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苏任连忙派人再去那些,亲自送到刘彻面前。
不等刘如意拿出试毒的银针,苏任抢先吃了一口。刘彻摇头苦笑,对刘如意道:“把你那东西收起来,太子给朕说过,有很多毒是银针试不出来的,还当着朕的面用银针插进一枚煮熟的鸡子中,拔出来的时候银针乌黑,被苏康那小子一口吃了。”
刘如意吓的一身冷汗,连忙跪倒磕头。刘彻踢了刘如意一脚:“滚吧,你也去吃些东西,朕没事。”
刘如意坚决的摇摇头,始终站在刘彻身后。苏任将手里的馒头分给刘如意一个:“刘中书忠心耿耿,陛下好福气,我身边的那些狗才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这会儿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呼呼大睡呢,要不陛下将刘中书接我几天,让刘中书好好训练训练那些家伙?”
刘彻白了苏任一眼,没有理会苏任的问题,看着那一摞试卷:“天下人才都在此呀!朕今日才觉得我大汉万年可期!可期!”
为了尽快让那些焦急等待的学生父母早日看到自家孩子这一年的成绩,当然其间不能有任何错漏,所以楼观书院开始了十二个时辰全天候工作模式。即便是董仲舒这样的山长,也都亲自上阵,总督一切,务求不让任何一个学子的闪光点被埋没。
很久没有露面的主父偃趁着夜色和众人都在阅卷的机会一头钻进了苏任的办公室。自从上次在丞相府见过苏任一面之后,主父偃如同消失了一般再没有在人前出现过。他算是苏任潜邸的人物,身上烙着很深的苏氏门徒印记,在朝中自然有人庇护和张目。也正因为如此,主父偃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似乎不那么重,所以自从他任黄门侍郎两年多,一直并未得到升迁。
主父偃是个很会钻营的人,只是这时候的大汉已经没有了给他发挥这种才能的余地。当然主父偃也是有些真才实学,要不然苏任也不会将他放在身边。从岭南的事情上可以看出主父偃是有能力的,只是有时候他并未将这种能力用在该用的地方。主父偃也明白,在他表达了想要入世的意愿之后,苏任立刻给他谋了差事,自然他就有给苏任提供必要支持的义务,这就是聪明人不用多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两人见面没有遇见旧主的辛酸,也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谁都没有客气。苏任开门见山:“谁给皇帝出的主意?”
“郦世宗。”
听到这三个字,苏任不禁莞尔。这个楼观书院的弃徒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明白楼观书院的重要性之后,很快就在皇帝身边显示出了自己的重要性。怎么说郦世宗也是在楼观书院学习了好几年,也知道朝堂上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楼观书院学子让郦世宗似乎明白了苏任的想法。
皇帝是楼观书院名义上的院长,可这个院长从来没有亲临过书院,也没有在书院的建设中出过力,只不过担了一个名声,根本就不能说已经完全控制着楼观书院。因为楼观书院本就是个不将礼放在首位的地方,这里的学生心中可没有多少忠君的意思。他们忠于的只是大汉,而不是坐在那个高高皇位上的刘姓皇帝。所以,郦世宗给皇帝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意思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能将楼观书院控制在皇家,让他成为刘姓王朝永远的基石。
苏任点点头:“我也猜到是他,这个人对楼观书院了解的还算深刻,只不过也只是皮毛而已,还有谁赞成?”
主父偃摇摇头:“其他人到没有什么,也就是和他走的进的几个,包括赵周、李蔡。”
“李蔡?他不是和王温舒交好吗?”
“似乎已经决裂,在王温舒不断针对先生您的时候,李蔡就已经导向了郦世宗,这个人很有想法他也看出了王温舒的将来似乎不怎么好,所以走的很干脆。”
苏任点点头:“这么看来王温舒的死期快到了,关东的诸侯王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王温舒的作用已经没有了,正是用他的头颅安慰人心的时候。”说完话,见主父偃还没有走,苏任看了他一眼:“朝堂上的事情说完了,接下来说说你的事情吧?在黄门侍郎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两年的确有些取材,但是我现在说话恐怕没有多大用处,如果你希望我替你向陛下推荐恐怕不行。”
主父偃连忙摇摇头:“先生,这几年我已经看明白了,朝堂已经大变,早已经没有我的立足之地,我希望重回先生麾下,替先生效力。”
苏任呵呵一笑:“出去容易,回来就好回来了,一个堂堂黄门侍郎入骠骑将军府算怎么回事?你不要脸面,陛下还要面子的,这一点行不通,不过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让你留在书院,书院看上去很恢弘却都是如董师、韩师、庄师、老公输这些老家伙和做学问的人,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就不行了,以前我还能照看,但是书院越来越大,总有我看不过来的地方,如果你愿意,可入书院做个掌印,说出去也是书院博士,也不算埋没你的才干。”
“谢先生!”主父偃连忙道谢,这才是他今日过来最大的目的。
刘彻亲自上阵批阅试卷这让苏任很惊讶。刘彻对于法家、兵家、道家、儒家那些高深的理论研究不熟悉,但他对于策论和时政有绝对的发言权,为了满足皇帝的这一爱好,董仲舒非常大方的将这两道题交给了刘彻,这让刘彻格外高兴。
大衣服穿不上,那就穿小衣,和一帮子博士、教授坐在密闭的屋子里刘彻格外认真。一手抓着朱笔一手捧着试卷,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怒目相对,时而咬着笔杆仔细琢磨,时而转身与旁边的教授交流。刘如意从来没见过皇帝这般认真过,即便是在批阅奏折的时候也都是粗略的看一眼,随手写几个字了事。但是今天皇帝不但看的认真,就连字句中错字都会格外谨慎的用红笔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幸好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有策略一道,所以摆在皇帝面前的试卷并不多,更何况其他几名博士和教授也替皇帝分担了一部分,放在皇帝面前应该都是能看得过眼的文章。
果然,霍光的试卷就在其中。本次考试的题目是董仲舒出的,并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说一说天下长治久安的举措。令皇帝意外的是,这些试卷中并没有空洞的套话和敷衍,更多的却是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和预判,有些时候还会举例说明,清晰明了,看一遍就知道不仅仅是自己想的,还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好文章。
霍光的文章题目叫作《经济与社会》,针对当前大汉朝蓬勃的社会发展和兴盛的物品流通做了详细的讲述,并提出了物品生产与流通之间微妙的关系,看的皇帝深有体会。如今的大汉早就不是原本那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作坊已经成了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真正的农民变少了却并没有影响粮食生产和供给,皇帝一直没有想通这个问题,看了霍光的文章之后似乎有所领会。
金日磾的文章也在其中,他写的是《周边地域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个匈奴人,自然关心塞外的莽莽草原,虽然大部分匈奴人被打跑了,但是牧场却还在原来的地方,放牧的牛羊也同样在原来的地方。如何才能让这些人不再继续入侵大汉腹地?在文章中金日磾提出的方法是加强交流和合作,现在的纺织作坊就是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见证,牧人放牧出售羊毛、羊肉,换取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就这么一代代的传下去用不了多年,就全都是汉人。
还有一篇文章刘彻也非常喜欢,说的是军队和社会的关系。文章中将军队的作用分为三个部分,其一自然是常备军,认为只有一直保持着一定数量且精锐的常备军,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其二是郡兵,文章认为郡兵的设置过于笼统,应该将郡兵一分为二,一部分如同军队一样训练和装备,这部分人只针对内部的叛乱和盗匪,但并不接受郡县节制,有朝廷统一调度,也是常备军的有利补充。另一部分也就其三,将剩余的郡兵重新组织,他们的任务就是维持治安,查盗捕贼,专门替百姓打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对这片文章,刘彻深以为然也非常赞同,翻看名字之后便记住了上官桀这三个字。
等苏任来的时候,正是皇帝干的最起劲的时候。连忙招手将刘如意叫过去,亲手将一个食盒递给刘如意:“这是书院给每位博士和教授准备的夜宵,这一份我已经找人检验过,内侍可以再看看,没有问题就送给陛下,也顺便让陛下歇息一下,不要如此劳累。”
刘如意连忙点头,进去和刘彻耳语几句。刘彻看看左近的博士和教授也在用餐,这才停下手里的笔,洗了手开始吃自己的那一份。或许是因为高兴,也或者是真的饿了。原本预备的两人份被刘彻吃了一个精光,看皇帝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苏任连忙派人再去那些,亲自送到刘彻面前。
不等刘如意拿出试毒的银针,苏任抢先吃了一口。刘彻摇头苦笑,对刘如意道:“把你那东西收起来,太子给朕说过,有很多毒是银针试不出来的,还当着朕的面用银针插进一枚煮熟的鸡子中,拔出来的时候银针乌黑,被苏康那小子一口吃了。”
刘如意吓的一身冷汗,连忙跪倒磕头。刘彻踢了刘如意一脚:“滚吧,你也去吃些东西,朕没事。”
刘如意坚决的摇摇头,始终站在刘彻身后。苏任将手里的馒头分给刘如意一个:“刘中书忠心耿耿,陛下好福气,我身边的那些狗才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这会儿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呼呼大睡呢,要不陛下将刘中书接我几天,让刘中书好好训练训练那些家伙?”
刘彻白了苏任一眼,没有理会苏任的问题,看着那一摞试卷:“天下人才都在此呀!朕今日才觉得我大汉万年可期!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