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来人是赵祗,李逸云顿时面露喜色地迎了上去。赵祗看着李逸云,脸上也露出一丝微笑,但仔细看去,笑容却似乎有些复杂。
几人见过礼后分别落座。姬远先出言问道:“赵大人不远万里前来,应当不是闲来出游吧?不知有何见教?”赵祗拱手施礼:“燕公果然聪慧,小人到此,是奉了天子陛下之令前来,有诏令下达。”
“哦?”姬远一惊,忙站起身来,作势便要躬身施礼。赵祗赶忙将他拦住:“燕公无须多礼,陛下说了,这次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请求,因此也没有明文行令,只是让小人口头传达。”姬远疑惑地站直身子:“哦?那大人请讲。”赵祗清了清嗓子,语气严肃地说:“陛下希望您能率领燕国除防御雁门关外的全部军队,包括山海关的驻军,随小人赶赴洛邑。”
“嗯?”姬远疑惑地瞧了李逸云一眼,而对方也同样是满脸的迷茫。姬远不由地问道:“恕我斗胆问一句,究竟出了什么样的变故?难道是犬戎再次大规模进犯?”也难怪他惊讶。要知道,自武王分封天下之时,便明令禁止诸侯军在非战时,进入洛邑以西的王域。违者天下共诛之。
赵祗惨兮兮地一笑:“这个小人稍候自然会告知,不过时间紧迫,若是燕公愿派兵随小人前往,便请先抓紧时间召集队伍吧。”姬远垂下头,思索了片刻,站起身来说:“我这就去下令召集军队。”说着转身朝屋外走出。李逸云也站起身,想随着出去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却听赵祗喊道:“辽公留步!”
李逸云止住脚步,转身再次看向赵祗:“大人还有何事?”赵祗勉强笑了笑,神色有些古怪地说:“陛下还有一道有些奇怪的命令,要小人带给大人。”李逸云心中生疑:“哦?但说无妨!”赵祗轻声道:“陛下的原话是‘若你能在二月十五之前见到辽文公,并且他还能立刻召集起军队的话。便告诉他,朕希望他也能来一趟,若非如此,便派人将这个送给他’。”
说着,赵祗从怀中拿出一块金牌,递了过来。李逸云接过一看,玉牌的样式,与姬远用来证明身份的金牌的制式相同,只是仔细观察便能发现,金牌背面的所雕之物略有差别,姬远的金牌,所雕刻的龙爪有四根脚趾,而李逸云手上的这块金牌所雕刻的龙,每个龙爪之上都有五根脚趾。
龙是姬氏一族的图腾,而拥有五根脚趾的神龙,则更是代表了周王室的嫡系正统。李逸云将金牌翻到正面,只见金牌的正中,被从后面探来的龙爪围绕的区域,雕着一个凸起的“云”字。
李逸云已经猜到了一些端倪,周王室定是遭遇了极大的变故,甚至有可能穆王本人也深陷危险之中,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一反常规的调动一直忠于王室且同为姬氏子孙的燕国军队。
而更让李逸云有所触动的是第二条命令,比起那些养尊处优的诸侯,新兴的辽国自然是一个相对的虎狼之邦,调动辽国军队定然是极为有效的一招,但今日便是二月十四,而穆王所下的调动命令要求的是在二月十五之前有效,若非李逸云恰巧领军驻扎幽州,即使明日赵祗赶到幽州,李逸云也定然无法及时调集军队,命令也就无效。
而再看赵祗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再加上毫不客套的与姬远直来直去的相告,定是节省了一切时间。这样的一路赶来,尚且无法赶到辽阳,看来穆王的本意便是送给自己这代表着身份的金牌,并让自己置身事外。可巧合的是,自己刚好身在幽州,又能快速调集军队,这才让这本不该生效的命令传达了出来。
“三年了!”李逸云心中暗暗揣度着:我离开镐京已经整整三年了,这三年来我只顾着自己的执拗,却没考虑到已经不再年轻的父亲对自己的思念,好不容易才等到的儿子,却因为造化弄人,刚刚相认便分道扬镳。这对一个年老的父亲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啊!而这危急关头,父亲虽然想寻求儿子的帮助,却又变相的下达了“若是时间过于紧迫,便别让他身陷险境。”这样的命令。
“赵大人还请等我一等,我这便去召集军队。”李逸云只是略微拱了拱手,便一言不发的转身而出,消失在大殿的门口。身后的赵祗瞧着他那有些落寞的背影,微微叹了口气,轻轻地垂下了头。
仅仅半日之后,军队便已集结完毕,不过天色已晚。只能休息一晚后再行出发。李逸云麾下的五万辽军倾巢而动,姬远也调动了包括山海关驻军在内的三万余人随之出发,只是因为他刚刚登基,国内形势还不稳定才没有亲自领军,而是派了山海关的守将王汉统领军队,并吩咐他再见到天子之前,一切听从李逸云的号令。
第二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数万大军便从幽州城西门开拔,背对着刚刚升起的太阳开始行进。赵祗以及几名随从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偶尔也和李逸云闲聊几句,但却始终没有提起镐京的变故到底为何,李逸云这些年也见惯了这些人“不到时候不开口”的惯例,便也不急着询问,只是不时的想起穆王的处境,心中有些担忧。
数万人马一直向西南而行,傍晚时分便进入了晋国的地界,赵祗在亮明身份后,没有遭遇任何阻拦,大军长驱直入,到了第二天傍晚,便到达了晋国的国都晋阳。李逸云惊讶地发现,晋阳城外也已聚集了枕戈待旦的数万人马,看样子准备随时出发。
刚到了晋阳城门口,城门便豁然而开,一身华服的晋国国主姬福从城中亲自迎出,见了与赵祗并骑而行的李逸云,他先是愣了一愣,之后才惊讶的道:“竟然是辽公?我不是做梦吧?辽公竟然亲自前来?”李逸云也笑着道:“多年不见,晋公可还安好?”说着瞧了瞧晋国整齐的军队说:“晋公果然是勇毅之人,仅仅三年,贵国的军队让李某刮目相看呀!”
晋公寒暄道:“哪里比得上辽公的铁骑?不过是略有小成罢了,辽公快请入城,我已安排了宴席,不过不是我亲手做的了。”又与赵祗等人打过招呼,便引着众人进入了晋阳城中。
一路来到招待宾客的大殿,几人分宾主落座后,李逸云再也忍不住,开口向赵祗问道:“赵大人,晋阳城外的数万兵马也是要与我们一同启程的吧?这样的话总兵力已经超过十万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要调集如此多的兵马?”
晋公也跟着一愣,瞧着赵祗疑惑道:“赵大人……这是?”赵祗也愣了,反而瞧着李逸云:“我昨天便已告知燕国国主,今日见你也不开口问,还以为你已从他那里知晓了呢!”李逸云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哦?看来是怪我了,我还以为又是什么‘不到时候不能说’的规矩呢!”
在座几人都忍不住笑了几声,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略有缓和。笑声过后,赵祗敛起笑容,面色凝重的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姬福已经听过一遍,所以神色没什么变化。李逸云听着赵祗的讲诉,神色却是一变再变。
等到赵祗说完,他已经明白,这一切的根源,便是来自三年前师兄刘甫所推行的新法。尽管新法有失仁慈,但李逸云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不得不相信,一套严苛而精确的法令,的确比仁德而笼统的政策能使命令的执行变得更加迅捷,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若是哪一天周王室丧失了绝对的实力,恐怕便岌岌可危了。
自新法推行以来,整个天下的形势都为之一变。天子发出的政令。有了严苛的惩罚作保证,执行起来变得更加迅捷,歹人的非法之举也因为担心受到砍手削足的惩罚而大大减少。造成变故的问题也不是出在法令的严苛惩罚上,而恰恰出在李逸云当初唯一赞同的关于释放奴隶的规定。
依据新法,除了各国诸侯有权招收少量犯者的家属充当奴隶外,其余人一律不准进行奴隶买卖,对于做工的奴隶可以将他们遣散,对于做工需要留下的人,则要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
这样的举措,自然使那些除诸侯以外的贵族心存不满,而那些被释放了的奴隶,也不见得有多么的感谢天子。因为根据法令,继续雇佣他们需要给予报酬,而事实上贵族们的工作是用不了那么多的人的,于是众多的奴隶便在法令颁布后被遣散了。
而奴隶们在被遣散之后,却又很难融入平民的生活之中,政令取消了奴隶的身份,却没有消除千余年积累之下人们对于奴隶的歧视,奴隶的身体之上都有主人烙印下的印记,很容易识别。普通的百姓们见了这些人,大都心存鄙视。
一些奴隶凭着原本主人赏赐的财物开了个小买卖,却也是鲜有人问津,而那些身无分文的奴隶,想在平民中找到一份差事,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一来,那些无处可去的奴隶反而怨恨起新法来,那些从前的主人慈善些的,更是怀念起作为奴隶时的生活来。
而最大的反对者,却是一些诸侯国的国主。自武王时期便在军事上规定,大国的军队不得超过三个军,小国则不能超过一个军,但这些年随着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口的增加,以及周王室率领下的开疆辟土,各个诸侯国的军队人数便显得有些不够用了,而这时,那些奴隶便成为了变相的应急部队,这一遣散奴隶,各国的一些事务便有些捉襟见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股暗涌便悄然兴起。朝中的诸多贵族开始联合起来,在各方面利用人脉网络制造不安事件,从而向穆王施压。诸侯国也纷纷提出抗议。对于这些异议,穆王不予理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股趋势并没有消除,反而在渐渐滋长。而今年又赶上了一个灾年,许多诸侯国的粮食歉收,不少地方饿死了人。于是更多抱怨的声音出现了,甚至还有“天灾便是因为新法的失德引起的”这样的说法。朝中的贵族更是乘势而入,加大对穆王的压力。
几人见过礼后分别落座。姬远先出言问道:“赵大人不远万里前来,应当不是闲来出游吧?不知有何见教?”赵祗拱手施礼:“燕公果然聪慧,小人到此,是奉了天子陛下之令前来,有诏令下达。”
“哦?”姬远一惊,忙站起身来,作势便要躬身施礼。赵祗赶忙将他拦住:“燕公无须多礼,陛下说了,这次与其说是命令,不如说是请求,因此也没有明文行令,只是让小人口头传达。”姬远疑惑地站直身子:“哦?那大人请讲。”赵祗清了清嗓子,语气严肃地说:“陛下希望您能率领燕国除防御雁门关外的全部军队,包括山海关的驻军,随小人赶赴洛邑。”
“嗯?”姬远疑惑地瞧了李逸云一眼,而对方也同样是满脸的迷茫。姬远不由地问道:“恕我斗胆问一句,究竟出了什么样的变故?难道是犬戎再次大规模进犯?”也难怪他惊讶。要知道,自武王分封天下之时,便明令禁止诸侯军在非战时,进入洛邑以西的王域。违者天下共诛之。
赵祗惨兮兮地一笑:“这个小人稍候自然会告知,不过时间紧迫,若是燕公愿派兵随小人前往,便请先抓紧时间召集队伍吧。”姬远垂下头,思索了片刻,站起身来说:“我这就去下令召集军队。”说着转身朝屋外走出。李逸云也站起身,想随着出去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却听赵祗喊道:“辽公留步!”
李逸云止住脚步,转身再次看向赵祗:“大人还有何事?”赵祗勉强笑了笑,神色有些古怪地说:“陛下还有一道有些奇怪的命令,要小人带给大人。”李逸云心中生疑:“哦?但说无妨!”赵祗轻声道:“陛下的原话是‘若你能在二月十五之前见到辽文公,并且他还能立刻召集起军队的话。便告诉他,朕希望他也能来一趟,若非如此,便派人将这个送给他’。”
说着,赵祗从怀中拿出一块金牌,递了过来。李逸云接过一看,玉牌的样式,与姬远用来证明身份的金牌的制式相同,只是仔细观察便能发现,金牌背面的所雕之物略有差别,姬远的金牌,所雕刻的龙爪有四根脚趾,而李逸云手上的这块金牌所雕刻的龙,每个龙爪之上都有五根脚趾。
龙是姬氏一族的图腾,而拥有五根脚趾的神龙,则更是代表了周王室的嫡系正统。李逸云将金牌翻到正面,只见金牌的正中,被从后面探来的龙爪围绕的区域,雕着一个凸起的“云”字。
李逸云已经猜到了一些端倪,周王室定是遭遇了极大的变故,甚至有可能穆王本人也深陷危险之中,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一反常规的调动一直忠于王室且同为姬氏子孙的燕国军队。
而更让李逸云有所触动的是第二条命令,比起那些养尊处优的诸侯,新兴的辽国自然是一个相对的虎狼之邦,调动辽国军队定然是极为有效的一招,但今日便是二月十四,而穆王所下的调动命令要求的是在二月十五之前有效,若非李逸云恰巧领军驻扎幽州,即使明日赵祗赶到幽州,李逸云也定然无法及时调集军队,命令也就无效。
而再看赵祗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再加上毫不客套的与姬远直来直去的相告,定是节省了一切时间。这样的一路赶来,尚且无法赶到辽阳,看来穆王的本意便是送给自己这代表着身份的金牌,并让自己置身事外。可巧合的是,自己刚好身在幽州,又能快速调集军队,这才让这本不该生效的命令传达了出来。
“三年了!”李逸云心中暗暗揣度着:我离开镐京已经整整三年了,这三年来我只顾着自己的执拗,却没考虑到已经不再年轻的父亲对自己的思念,好不容易才等到的儿子,却因为造化弄人,刚刚相认便分道扬镳。这对一个年老的父亲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啊!而这危急关头,父亲虽然想寻求儿子的帮助,却又变相的下达了“若是时间过于紧迫,便别让他身陷险境。”这样的命令。
“赵大人还请等我一等,我这便去召集军队。”李逸云只是略微拱了拱手,便一言不发的转身而出,消失在大殿的门口。身后的赵祗瞧着他那有些落寞的背影,微微叹了口气,轻轻地垂下了头。
仅仅半日之后,军队便已集结完毕,不过天色已晚。只能休息一晚后再行出发。李逸云麾下的五万辽军倾巢而动,姬远也调动了包括山海关驻军在内的三万余人随之出发,只是因为他刚刚登基,国内形势还不稳定才没有亲自领军,而是派了山海关的守将王汉统领军队,并吩咐他再见到天子之前,一切听从李逸云的号令。
第二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数万大军便从幽州城西门开拔,背对着刚刚升起的太阳开始行进。赵祗以及几名随从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偶尔也和李逸云闲聊几句,但却始终没有提起镐京的变故到底为何,李逸云这些年也见惯了这些人“不到时候不开口”的惯例,便也不急着询问,只是不时的想起穆王的处境,心中有些担忧。
数万人马一直向西南而行,傍晚时分便进入了晋国的地界,赵祗在亮明身份后,没有遭遇任何阻拦,大军长驱直入,到了第二天傍晚,便到达了晋国的国都晋阳。李逸云惊讶地发现,晋阳城外也已聚集了枕戈待旦的数万人马,看样子准备随时出发。
刚到了晋阳城门口,城门便豁然而开,一身华服的晋国国主姬福从城中亲自迎出,见了与赵祗并骑而行的李逸云,他先是愣了一愣,之后才惊讶的道:“竟然是辽公?我不是做梦吧?辽公竟然亲自前来?”李逸云也笑着道:“多年不见,晋公可还安好?”说着瞧了瞧晋国整齐的军队说:“晋公果然是勇毅之人,仅仅三年,贵国的军队让李某刮目相看呀!”
晋公寒暄道:“哪里比得上辽公的铁骑?不过是略有小成罢了,辽公快请入城,我已安排了宴席,不过不是我亲手做的了。”又与赵祗等人打过招呼,便引着众人进入了晋阳城中。
一路来到招待宾客的大殿,几人分宾主落座后,李逸云再也忍不住,开口向赵祗问道:“赵大人,晋阳城外的数万兵马也是要与我们一同启程的吧?这样的话总兵力已经超过十万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要调集如此多的兵马?”
晋公也跟着一愣,瞧着赵祗疑惑道:“赵大人……这是?”赵祗也愣了,反而瞧着李逸云:“我昨天便已告知燕国国主,今日见你也不开口问,还以为你已从他那里知晓了呢!”李逸云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哦?看来是怪我了,我还以为又是什么‘不到时候不能说’的规矩呢!”
在座几人都忍不住笑了几声,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略有缓和。笑声过后,赵祗敛起笑容,面色凝重的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姬福已经听过一遍,所以神色没什么变化。李逸云听着赵祗的讲诉,神色却是一变再变。
等到赵祗说完,他已经明白,这一切的根源,便是来自三年前师兄刘甫所推行的新法。尽管新法有失仁慈,但李逸云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却让他不得不相信,一套严苛而精确的法令,的确比仁德而笼统的政策能使命令的执行变得更加迅捷,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若是哪一天周王室丧失了绝对的实力,恐怕便岌岌可危了。
自新法推行以来,整个天下的形势都为之一变。天子发出的政令。有了严苛的惩罚作保证,执行起来变得更加迅捷,歹人的非法之举也因为担心受到砍手削足的惩罚而大大减少。造成变故的问题也不是出在法令的严苛惩罚上,而恰恰出在李逸云当初唯一赞同的关于释放奴隶的规定。
依据新法,除了各国诸侯有权招收少量犯者的家属充当奴隶外,其余人一律不准进行奴隶买卖,对于做工的奴隶可以将他们遣散,对于做工需要留下的人,则要给予他们合理的报酬。
这样的举措,自然使那些除诸侯以外的贵族心存不满,而那些被释放了的奴隶,也不见得有多么的感谢天子。因为根据法令,继续雇佣他们需要给予报酬,而事实上贵族们的工作是用不了那么多的人的,于是众多的奴隶便在法令颁布后被遣散了。
而奴隶们在被遣散之后,却又很难融入平民的生活之中,政令取消了奴隶的身份,却没有消除千余年积累之下人们对于奴隶的歧视,奴隶的身体之上都有主人烙印下的印记,很容易识别。普通的百姓们见了这些人,大都心存鄙视。
一些奴隶凭着原本主人赏赐的财物开了个小买卖,却也是鲜有人问津,而那些身无分文的奴隶,想在平民中找到一份差事,更是难上加难。这样一来,那些无处可去的奴隶反而怨恨起新法来,那些从前的主人慈善些的,更是怀念起作为奴隶时的生活来。
而最大的反对者,却是一些诸侯国的国主。自武王时期便在军事上规定,大国的军队不得超过三个军,小国则不能超过一个军,但这些年随着百姓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口的增加,以及周王室率领下的开疆辟土,各个诸侯国的军队人数便显得有些不够用了,而这时,那些奴隶便成为了变相的应急部队,这一遣散奴隶,各国的一些事务便有些捉襟见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股暗涌便悄然兴起。朝中的诸多贵族开始联合起来,在各方面利用人脉网络制造不安事件,从而向穆王施压。诸侯国也纷纷提出抗议。对于这些异议,穆王不予理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股趋势并没有消除,反而在渐渐滋长。而今年又赶上了一个灾年,许多诸侯国的粮食歉收,不少地方饿死了人。于是更多抱怨的声音出现了,甚至还有“天灾便是因为新法的失德引起的”这样的说法。朝中的贵族更是乘势而入,加大对穆王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