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九月八日,在开封大都督府中,吃过晚饭后稍事休息会议继续进行。
已经有证据表明刺杀是朝廷所为,那么联省将采用什么报复措施,将有那些应对的手段。这些都要讨论,拟定出万全之策。
首先是舆论,联省应该如何宣传,其次是要不要与朝廷交涉。
朱万杰说道:“与朝廷交涉就不必了,他们使出这种手段已经没有说话的余地了。我的意见就是动用我们的宣传力量,揭破真像,公布证据,谴责他们在罪行。然后就可以考虑用兵。”
周延儒说道:“我以为交涉一下也有好处,刺杀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皇帝或者内阁的决策,也许是个别人的行为。即便是朝廷决策的,谈一谈也许能有收获。即使不能公开道歉,他们能认个错,对于争取民心还是大有好处的。”
最后由洪承畴和朱大典两人定下最后的决策:第一,报纸公布、宣传。第二,派出使者,到朝廷问罪。第三,按照朝廷的态度,决定下一步的报复手段。
报复的手段就包括用兵,有关军事的话题,本来应该是兵部的事情,议论也要以兵部为主。但是朱万武不在,就要洪承畴决策了。按联省的规矩用兵与否,用兵的方向,是联省衙门的权利,大都督可以参与意见,不能决策。
洪承畴首先说话,他说道:“在新皇登基,我中华帝国开国之前,是不宜大动刀兵的。现在督军大人还在养伤期间,我联省应该持观望态度,静观事态的演变,再做出反映。”
朱万杰说道:“刺杀乃朝廷的锦衣卫和宦官所为,此事已经明了,我联省如果没有反应,是不是太示弱了?我的意见是选择一地,或进攻,或占领,这也是必要的报复手段。”
朱大典说道:“我也同意打一下,我看徐州可以考虑。徐州紧邻着山东,用兵方便。并且徐州乃中原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我联省占领徐州,则南直隶长江以北地区就戳手可得了。”
最后决定:部队做攻取徐州的准备,同时观察朝廷的态度,缓一段时间在做决定。
联省的大佬们还是大意了,没有想到那几条水上航线的单薄,也许是时间太久了,与朝廷一直相安无事,也就麻痹了,小看了朝廷的决心。
新朝的建立,新皇帝孔胤植登基的日期,只能等日后形势稳定之后再做决定了,现在就是无限期的拖延。
至此全部大事议定。
......
朝廷方面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禁止中华日报的发行了,这还是崇祯皇帝采纳了薛国观的建议而执行的,也算是薛国观的最后业绩了,因为此后不久他就被撵回老家养老去了,至此温体仁一党在朝堂上被彻底的扫除干净。
崇祯同志禁止别人看中华日报,可是他不禁止自己,他还是每一期都要看的。九月初七朱万化遇刺的消息,联省方面暂时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市面上有些风闻,并没有准确的消息。由于骆养性、张彝宪这一队刺客全军覆没,自然就没有人回来报信,否则,崇祯或许能提前知道。
直到九月初十中华日报公开发布刺杀的真像,督军大人负伤,崇祯才算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这个消息让崇祯来了精神,似乎解了心头之恨,也让他高兴不已。但是,对于朱万化没有死,他还是有些遗憾,觉得没有根除隐患。
崇祯的好心情没能持续多久,就有太监禀报,说杨嗣昌请求进见。其原因很简单,杨嗣昌也是能看到报纸的,当然也是为了刺杀之事。
南京是长江沿岸城市,长江的各个码头上都有国防军的势力,朝廷想要禁绝中华日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不但杨嗣昌这种重要的朝臣,市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哪个还搞不来一份报纸?所以这消息是禁不住的。
十日的报纸是以刺杀事件、督军朱万化负伤等内容为主的,并没有披露全部的消息,杨嗣昌就是为“刺杀”这二字而来!因为他很清楚,此事倘若与朝廷沾上瓜葛,则大明朝廷危亦!
崇祯还处于兴奋之中,他觉得朱万化负伤让他称心如意,花皮那边也应该知道朝廷的厉害。说不定还会有几个官员改邪归正重新投靠朝廷的呢?那么对于这些认贼为父之人要不要惩治一下呢?总之都是美梦,有点白日梦的意思。他当然不知道杨嗣昌此来何事,于是传话到御书房面圣。
杨嗣昌见礼之后第一句话就问:“陛下,刺杀朱万化可是陛下的旨意?”
问的崇祯愣愣的,这杨嗣昌也是知礼之人,今日这是怎么了?哪有臣子这么问皇上的。太失礼了吧?不过现在崇祯还是蛮信任杨嗣昌的,不计较就算了吧!
崇祯说道:“此乃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所为。杨爱卿,有什么不对吗?”
杨嗣昌一听果然如此,立时就捶胸顿足的说道:“陛下呀,骆养性该杀!他馅我大明于危难之中了!”
崇祯有点惊异了,心说有那么严重吗?
他说道:“杨爱卿,危难何来?骆养性尚在滁州未回,治罪也要等他回来嘛?”
报纸上还没有公布刺客一方的伤亡情况,抓捕了锦衣卫,击毙了骆养性、张彝宪的情况尚未公布,因此,崇祯以为骆养性还在滁州。
杨嗣昌说道:“陛下,倘若他能回来,则立即抓捕,我要亲自把他送到开封向朱家谢罪。即便如此,也未必能避开大祸啊!”
“啊?”
杨嗣昌大急,他说道:“陛下,那联省的官员、花皮的将领何止成千上万?这些人都受那朱万化之恩惠方有今日之荣华富贵,再说他那几个兄弟,有好惹的吗?花皮的军火如此之强,都是朱万化的二弟朱万文一手主持制造的,他的三弟、四弟都是征战沙场多年的常胜将军。单只说崇祯三年在遵化水淹鞑子数万之兵,就是朱家老四朱万杰所为,如此的猛将,如此的用兵计谋我朝廷可有?他的五弟带领着数十艘的铁甲巨舰,哪怕开过来一艘炮舰,炮击我南京城,哪一个能抵挡?那花皮二十几万强军的大都督就是朱大典,他能忍气吞声吗?
倘若他们认为行刺者是我朝廷主使,他们能善罢甘休?花皮的总兵力是不多,但是现在二三十万也不止了,以花皮军之战力,就是兴兵五万,我官军能当得住吗?就算这南京城怕也是危在旦夕了!陛下还看不到危险吗?”
他的这一番话可是说得崇祯直冒冷汗,当时他同意骆养性的刺杀策划之时,只是想如何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哪里会想到有这样的后果?早知如此就应该与朝臣们商议一下了。可是......
崇祯有些慌了,他强作镇静,说道:“事已如此,当如何挽救?”
是呀!天下可没有后悔药,事情已经发生,当如何补救呢?
杨嗣昌也是一时的性急,把这严重性都说出来了,如何补救还真没想过。他说道:“最要紧的是尽快找到骆养性、张彝宪,哪怕找到一个也好。立即抓捕他们,有了这两个人,才有解脱求和的一线希望。当然刺杀只能是骆养性、张彝宪他们个人所为,与朝廷无关。派出得力的使臣,前往开封道歉,尽力的弥合。如果没有骆养性、张彝宪,此事的确有口难辩,即便派出使臣也未必能化解。至于其他当然是加强布防备战了,但匆忙之间,臣尚不能筹划周全,还要容微臣想一想,也要汇集众多朝臣共同谋划。”
要把骆养性、张彝宪当替死鬼!这种事情做帝王的倒是没有心理负担,皇帝的过错由臣子承担这是天经地义的,死几个手下臣子算什么?崇祯杀的大臣还少吗?与自己的帝位,大明的天下相比,那都不算什么。但是,这两个人能不能回来的确不好说。
他们还不知道,此二人已经当场死亡,并且尸首在国防军的手中。
事实上也没有让他们多等,第二天的中华日报就刊登了行刺的事实,还公布了指挥者骆养性和另外两名锦衣卫番子被当场活捉,张彝宪现场毙命的消息。
消息大体上是真实的,抓到三个刺客不假,但是没有骆养性。当然也不会讲述详细的刺杀作战过程,有些还是要保密的。活捉骆养性绝对是假消息,这是策略,目的是造成朝廷的恐慌。
骆养性是在外围的围捕过程中自杀身亡的,知道真情的就是个别人了,下一个保密的命令就能封闭真相。张彝宪死在刺杀过程中,有太多的人目睹了张彝宪的死亡现场,联省一方当然会选择“活捉骆养性”的假消息,这对宣传有利,可以更好的揭露朝廷的阴谋,对朝廷施加压力,争取百姓的同情,争夺舆论制高点。这是政治、军事谋略的需要,政治是没有诚实可言的。反正骆养性的尸体在手上,朝廷拿不出一个活的骆养性来。骆养性是有名、有地位的官员,认识他的人太多了,造不了假的。
至此,朝廷一方的压力猛增,朝廷自己知道:骆养性是策划指挥者,刺杀行动也是皇上同意了的。当然不会有书面的东西落在花皮的手中,即便崇祯有圣旨、手谕什么的,骆养性也不会带到刺杀现场,国防军一方绝对拿不到这种铁证。但是有活口在国防军的手中,朝廷想狡辩也是心虚,矢口抵赖也不会令人信服。
在这种危局的情况之下,朝廷的小型御前会议,又一次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会讨论些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527章完---
已经有证据表明刺杀是朝廷所为,那么联省将采用什么报复措施,将有那些应对的手段。这些都要讨论,拟定出万全之策。
首先是舆论,联省应该如何宣传,其次是要不要与朝廷交涉。
朱万杰说道:“与朝廷交涉就不必了,他们使出这种手段已经没有说话的余地了。我的意见就是动用我们的宣传力量,揭破真像,公布证据,谴责他们在罪行。然后就可以考虑用兵。”
周延儒说道:“我以为交涉一下也有好处,刺杀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皇帝或者内阁的决策,也许是个别人的行为。即便是朝廷决策的,谈一谈也许能有收获。即使不能公开道歉,他们能认个错,对于争取民心还是大有好处的。”
最后由洪承畴和朱大典两人定下最后的决策:第一,报纸公布、宣传。第二,派出使者,到朝廷问罪。第三,按照朝廷的态度,决定下一步的报复手段。
报复的手段就包括用兵,有关军事的话题,本来应该是兵部的事情,议论也要以兵部为主。但是朱万武不在,就要洪承畴决策了。按联省的规矩用兵与否,用兵的方向,是联省衙门的权利,大都督可以参与意见,不能决策。
洪承畴首先说话,他说道:“在新皇登基,我中华帝国开国之前,是不宜大动刀兵的。现在督军大人还在养伤期间,我联省应该持观望态度,静观事态的演变,再做出反映。”
朱万杰说道:“刺杀乃朝廷的锦衣卫和宦官所为,此事已经明了,我联省如果没有反应,是不是太示弱了?我的意见是选择一地,或进攻,或占领,这也是必要的报复手段。”
朱大典说道:“我也同意打一下,我看徐州可以考虑。徐州紧邻着山东,用兵方便。并且徐州乃中原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我联省占领徐州,则南直隶长江以北地区就戳手可得了。”
最后决定:部队做攻取徐州的准备,同时观察朝廷的态度,缓一段时间在做决定。
联省的大佬们还是大意了,没有想到那几条水上航线的单薄,也许是时间太久了,与朝廷一直相安无事,也就麻痹了,小看了朝廷的决心。
新朝的建立,新皇帝孔胤植登基的日期,只能等日后形势稳定之后再做决定了,现在就是无限期的拖延。
至此全部大事议定。
......
朝廷方面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禁止中华日报的发行了,这还是崇祯皇帝采纳了薛国观的建议而执行的,也算是薛国观的最后业绩了,因为此后不久他就被撵回老家养老去了,至此温体仁一党在朝堂上被彻底的扫除干净。
崇祯同志禁止别人看中华日报,可是他不禁止自己,他还是每一期都要看的。九月初七朱万化遇刺的消息,联省方面暂时采取了保密措施,因此市面上有些风闻,并没有准确的消息。由于骆养性、张彝宪这一队刺客全军覆没,自然就没有人回来报信,否则,崇祯或许能提前知道。
直到九月初十中华日报公开发布刺杀的真像,督军大人负伤,崇祯才算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这个消息让崇祯来了精神,似乎解了心头之恨,也让他高兴不已。但是,对于朱万化没有死,他还是有些遗憾,觉得没有根除隐患。
崇祯的好心情没能持续多久,就有太监禀报,说杨嗣昌请求进见。其原因很简单,杨嗣昌也是能看到报纸的,当然也是为了刺杀之事。
南京是长江沿岸城市,长江的各个码头上都有国防军的势力,朝廷想要禁绝中华日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不但杨嗣昌这种重要的朝臣,市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哪个还搞不来一份报纸?所以这消息是禁不住的。
十日的报纸是以刺杀事件、督军朱万化负伤等内容为主的,并没有披露全部的消息,杨嗣昌就是为“刺杀”这二字而来!因为他很清楚,此事倘若与朝廷沾上瓜葛,则大明朝廷危亦!
崇祯还处于兴奋之中,他觉得朱万化负伤让他称心如意,花皮那边也应该知道朝廷的厉害。说不定还会有几个官员改邪归正重新投靠朝廷的呢?那么对于这些认贼为父之人要不要惩治一下呢?总之都是美梦,有点白日梦的意思。他当然不知道杨嗣昌此来何事,于是传话到御书房面圣。
杨嗣昌见礼之后第一句话就问:“陛下,刺杀朱万化可是陛下的旨意?”
问的崇祯愣愣的,这杨嗣昌也是知礼之人,今日这是怎么了?哪有臣子这么问皇上的。太失礼了吧?不过现在崇祯还是蛮信任杨嗣昌的,不计较就算了吧!
崇祯说道:“此乃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所为。杨爱卿,有什么不对吗?”
杨嗣昌一听果然如此,立时就捶胸顿足的说道:“陛下呀,骆养性该杀!他馅我大明于危难之中了!”
崇祯有点惊异了,心说有那么严重吗?
他说道:“杨爱卿,危难何来?骆养性尚在滁州未回,治罪也要等他回来嘛?”
报纸上还没有公布刺客一方的伤亡情况,抓捕了锦衣卫,击毙了骆养性、张彝宪的情况尚未公布,因此,崇祯以为骆养性还在滁州。
杨嗣昌说道:“陛下,倘若他能回来,则立即抓捕,我要亲自把他送到开封向朱家谢罪。即便如此,也未必能避开大祸啊!”
“啊?”
杨嗣昌大急,他说道:“陛下,那联省的官员、花皮的将领何止成千上万?这些人都受那朱万化之恩惠方有今日之荣华富贵,再说他那几个兄弟,有好惹的吗?花皮的军火如此之强,都是朱万化的二弟朱万文一手主持制造的,他的三弟、四弟都是征战沙场多年的常胜将军。单只说崇祯三年在遵化水淹鞑子数万之兵,就是朱家老四朱万杰所为,如此的猛将,如此的用兵计谋我朝廷可有?他的五弟带领着数十艘的铁甲巨舰,哪怕开过来一艘炮舰,炮击我南京城,哪一个能抵挡?那花皮二十几万强军的大都督就是朱大典,他能忍气吞声吗?
倘若他们认为行刺者是我朝廷主使,他们能善罢甘休?花皮的总兵力是不多,但是现在二三十万也不止了,以花皮军之战力,就是兴兵五万,我官军能当得住吗?就算这南京城怕也是危在旦夕了!陛下还看不到危险吗?”
他的这一番话可是说得崇祯直冒冷汗,当时他同意骆养性的刺杀策划之时,只是想如何除掉自己的心头大患,哪里会想到有这样的后果?早知如此就应该与朝臣们商议一下了。可是......
崇祯有些慌了,他强作镇静,说道:“事已如此,当如何挽救?”
是呀!天下可没有后悔药,事情已经发生,当如何补救呢?
杨嗣昌也是一时的性急,把这严重性都说出来了,如何补救还真没想过。他说道:“最要紧的是尽快找到骆养性、张彝宪,哪怕找到一个也好。立即抓捕他们,有了这两个人,才有解脱求和的一线希望。当然刺杀只能是骆养性、张彝宪他们个人所为,与朝廷无关。派出得力的使臣,前往开封道歉,尽力的弥合。如果没有骆养性、张彝宪,此事的确有口难辩,即便派出使臣也未必能化解。至于其他当然是加强布防备战了,但匆忙之间,臣尚不能筹划周全,还要容微臣想一想,也要汇集众多朝臣共同谋划。”
要把骆养性、张彝宪当替死鬼!这种事情做帝王的倒是没有心理负担,皇帝的过错由臣子承担这是天经地义的,死几个手下臣子算什么?崇祯杀的大臣还少吗?与自己的帝位,大明的天下相比,那都不算什么。但是,这两个人能不能回来的确不好说。
他们还不知道,此二人已经当场死亡,并且尸首在国防军的手中。
事实上也没有让他们多等,第二天的中华日报就刊登了行刺的事实,还公布了指挥者骆养性和另外两名锦衣卫番子被当场活捉,张彝宪现场毙命的消息。
消息大体上是真实的,抓到三个刺客不假,但是没有骆养性。当然也不会讲述详细的刺杀作战过程,有些还是要保密的。活捉骆养性绝对是假消息,这是策略,目的是造成朝廷的恐慌。
骆养性是在外围的围捕过程中自杀身亡的,知道真情的就是个别人了,下一个保密的命令就能封闭真相。张彝宪死在刺杀过程中,有太多的人目睹了张彝宪的死亡现场,联省一方当然会选择“活捉骆养性”的假消息,这对宣传有利,可以更好的揭露朝廷的阴谋,对朝廷施加压力,争取百姓的同情,争夺舆论制高点。这是政治、军事谋略的需要,政治是没有诚实可言的。反正骆养性的尸体在手上,朝廷拿不出一个活的骆养性来。骆养性是有名、有地位的官员,认识他的人太多了,造不了假的。
至此,朝廷一方的压力猛增,朝廷自己知道:骆养性是策划指挥者,刺杀行动也是皇上同意了的。当然不会有书面的东西落在花皮的手中,即便崇祯有圣旨、手谕什么的,骆养性也不会带到刺杀现场,国防军一方绝对拿不到这种铁证。但是有活口在国防军的手中,朝廷想狡辩也是心虚,矢口抵赖也不会令人信服。
在这种危局的情况之下,朝廷的小型御前会议,又一次召开了。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会讨论些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52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