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黄河渡口可不一般,这个渡口是陕西省建设的,渡船是联省之内普遍使用的蒸汽机渡船,车马都可以渡过。这里的煤炭运输量大,因此渡船分为客货两种,货船运煤炭,客船摆渡旅客。
过了河,宋贤果然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大地同样是干旱的,同样的萧条,但是民无饥色,人们也都是很忙碌,他们可不是忙着挖野菜,忙忙碌碌的不知道做什么?
如果问一问,不是店铺的伙计,就是工场的雇工,也有到处寻找商机的商人,他们在忙自己的活计,集镇上更是一片的繁忙,茶楼酒肆,人来人往,店铺的伙计在招揽客人,小商小贩在兜售商品。
宋贤一行人没有在集镇停留,而是找到路边的村庄,搭讪着找几处民居安歇,为的是看看农民的生活,这才是最根本的实情。
这一行有三十多人,号了五六家的房子才算勉强住下。宋贤住的一家,从外观上看家境殷实,很大的院子有三孔窑(陕北多窑洞)。家中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女人们忙着给客人做饭,宋贤等几人就与这家的家长——一位老汉,坐在炕头上说话。在陕西,四十岁以上的男人称为“老汉儿”。
“老人家高寿啊?”宋贤问道。
老汉笑答:“客官你客气了,老汉儿我才五十六,算不的老人家啊,哈哈!”
农民风吹日晒,辛苦劳作,面像就显老。宋贤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们年龄差不多,所以老汉的话令他有点尴尬。
“呵呵!”宋贤干笑了两声。
“是我冒昧了,老哥有几个孩子呀?”
问到这里,老汉很自豪,他说:“三个男娃,一个女娃,女娃找婆家了,两个男娃也讨了婆姨,孙子都有了。”
“老哥好福气呀!怎么没见你儿子?”
“天旱,庄稼不保靠,地不敢多种了,就老汉我一个人将就着种了十几亩地,娃儿们都出民工了,很远,不再家里。”
官府的徭役叫做出民工,他儿子自己出去打工赚钱,老人也分不清,统统的叫出民工。山西、陕西是近邻,这个话宋贤还能听懂,那就是老汉的三个儿子都有工作。
“有工钱吗?”
看得出来,说这个事情老汉很高兴,他笑着说道:“老大带着老三在修路,一天三顿管饱饭,还有一套新衣服,一个月头关一两银子,两个娃一个月头就捎回二两银票。老二在矿上出民工,他辛苦,一个月头能关二两银字。”
新衣服是工作装,他把领薪水叫做“关”银子。他们的工钱对于农户的确不少,稻谷一两三钱一石(120斤),这些银子足以养家了,难怪看起来家境不错。
晚饭端上来了,竟然是白面馍馍小米粥,只是菜差一点:大罗卜咸菜。冬季里,难得有新鲜蔬菜。
这个生活水平可不低,也有可能是待客的饭,客人们给了银子,不能让人家吃的太差。即便如此,也要家中有米有面才行,这也就说明了他们家中有粮,不用饿肚子了。与家无隔夜粮的山西相比可就是天上地下了。
这一家人应该算是中上等的人家了,三个壮劳力,条件优越。不过也说明问题了,只要有力气,就能养家。
陕北的煤矿他们是知道的,就不必去看了,集镇上的商铺、作坊还是设法看了几家,也就有了一些印象。总之就是以工代赈,人人有事做,能够养家糊口。要点是官府、士绅要有钱拿出来做工程。联省之内做到了,可是山西做不到,原因是没有这个财力,朝廷也不下这种功夫。
短暂的考察,他们在陕西已经过了五日,基本的民情已经了解,宋贤就打算回去了,他不能在外耽搁太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偶然的情况让他又改变了行程。
他们深入陕西境内也有两百多里了,来的时候是考察,七拐八拐的没有固定路线,返回就要走大道,快速的赶路了。这一问,让他们知道了陕西还有驿车(长途客运),并且四通八达,速度也不慢。联省之内有驿车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首次到陕西居然碰上了。宋贤派人到驿站去问,经榆林、延安到韩城全程八百里,四天可以到达,如果包车直达只要三天,每辆车乘十人,十两银子,包食宿(夜间停车住宿)。
这倒是可以选择的,一来贯穿了陕西北部,哪怕是走马观花也能有个印象。另一方面,从河津渡返回山西,可以顺便考察临汾,这也等于是考察山西全省了。难得的是速度快,并不耽误时间。
于是他们派几个人把自己的车马送回保德,在驿站定了三辆包车直奔韩城的河津渡。
胶轮马车宋贤见过,这种驿车还是头一次看到。
做驿车用的马车是六轮车,前面两个是导向轮,后面的四个是载重轮,车的长度有一丈六尺(五米),车体宽敞,两侧临窗各有五个座位,可乘坐十人。因为是长途,座位是活动的,放倒就是躺椅,可以半躺着休息睡觉,行李放在车顶上。车下有弹簧缓冲,行走平稳,前面是三匹马拉车。
这一行人舒舒服服的坐了上去,车夫一挥马鞭子,就出发了。
马车上路是要收费的,关键的路段都要收费,这种稀罕的景致宋贤也看到了。
马车一上路,乘客们就感觉到不同于他们以往乘坐的马车了。现在胶轮车到处都是,他们也坐过,关键是道路不同。从车窗就可以看到,马路平整笔直,没有那些坑坑洼洼的,难怪走的快,三匹马都是一路小跑,半日就可以走一百多里。乘坐平稳舒适,就不会觉得劳累。中午会停下来吃饭,马匹也要休息吃草料,晚间会在驿馆住下。
马路是双车道,对面不时的驶过各种车辆,最多的还是货运马车,这种车形体更大,上面堆满了货物,货车没有驿车快,走的慢悠悠的,所以他们的驿车总是不时的超越货车,快速行进。
宋贤明白了,这就是官府和民间出资修的马路,动用了大量的劳工,耗费了大量的银两,上路收费就是收回投资,宽敞的公路带来了交通的便利,货物通达天下,人们出行方便。难怪中华日报上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山西做的到吗?
宋贤有了结论:联省富,无论灾荒年还是丰年都应对自如,这些办法山西学不了。要想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联省,否则就凑合着过吧!跟着朝廷就只能是混吃等死了。
......
利用崇祯九年到十年间的枯水期比较长的机会,黄河隧道工程施工时间就很充裕,这一期工程量更大,有五里之多,到了四月就完工了。朱万化又一次视察了隧道工地,他这一次的视察是带着一个重要的设想的,这个设想就是能不能利用已经竣工的这一段,让隧道试验通车,利用起来。
这个设想的前提是:这两年黄河的水量少,汛期也达不到常年的水位(崇祯十年依旧是干旱,灾情稍差,对此朱万化是知道的)。这样做有风险,关键就在于发生风险的时候,有没有补救的措施,化解风险。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就可以试验开通隧道,开通这条隧道的意义太重大了,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
朱督军亲自视察,工部、河南省的官员都会跟来陪同。
在章世照的陪同之下,朱万化一行人进入了隧道,里面的采光系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从竖井中引入的阳光用散射的方式提供照明,亮度不是很大,能够看清道路车辆,也够用了。每间隔二十米,墙壁上都悬挂着气死风灯,在日光不足时提供照明。每一孔隧道都是双车道,宽敞平整,工程质量还是不错。
隧道是两孔,其中的一孔是为铁路预留的。工程大掌柜章世照借此机会,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他说道:“督军大人,那一孔闲置的铁路隧道是可以利用起来的,方法就是施工的同时就修路基、铺铁轨,黄河的两岸各建一个火车站,这一段铁路专用于过隧道,以客运为主,两站间的里程也有三十里了,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对岸。即可方便客商快速通行,又可以减少隧道中步行的人流,保持隧道的畅通。”
他的这个建议很不错,朱万化回头对工部尚书周延儒说道:“工部讨论一下这个方案,如果可行,则开始工程设计,随着下一期工程开始施工。”
周延儒点头称是。
朱万化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试验通行的问题,重点就要查看河道中的出口。
他们在隧道出口的临时护堤上实际查看。
朱万化说道:“我们已经建成的隧道长度是六里,对于一般的河流说,六里的宽度就可以容纳很大的水量了,即便是长江中下游,很多河段也就是这个宽度。所以,只要河道畅通,没有障碍,六里的宽度完全可以容纳黄河的水量。”
章世照答道:“国公爷说的对,黄河的水量远远的小于长江,这一段隧道填埋之后河道的深度还有十五米左右,比其他地段的河道深的多,即便长江的主干道也不过如此。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洪水,完全可以通过。在这里修建一道临时的护堤,护住隧道出口到北岸的通道,这条隧道就可以使用了。只要渡过今年的汛期,明年我们又修建了五里,河道就有十一里宽了,这么宽的河道,即便是洪水到来也不怕了。”
朱万化说道:“临时护堤要修建的宽厚一些,采用一些防洪水冲刷的办法。汛期时准备一支至少五千人的抢险队伍,必要时河南省可以调动部队。即便如此,在隧道口也要准备足够的封堵材料,用草袋、麻袋装土,要保证半天之内可以封堵隧道口。隧道南出口外的护堤也要加强,以防万一。”
周延儒说道:“督军大人,汛期时还可以用定时开放通行的办法,一旦河水上涨,就暂时断绝交通,防止意外。如此可保万无一失。开通隧道可是我大明的福音啊!”
随后他们又实地查看各处临时的护堤,对于尚未施工的地点估算工程量。这些临时工程和必要的抢险准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工期比较紧,这又要投入大批的劳工。
这个临时开通隧道的决定,还要在联省衙门讨论一次。朱万化决定,此事暂时不要上中华日报,不要大肆宣扬,但是也无需保密。渡过汛期之后,中华日报就可以大力的宣传了,朱万化做事还是尽量的求稳。
从崇祯十年五月起,跨越黄河的陆地交通贯通了,通行费是:驮马、独轮车一分银(人民币五元)、马车两分银,行人免费。从此就避免了大明帝国一年两度被冰凌隔离的状态,同时交通也更加快速便捷了。有了这条隧道的成功经验,黄河上还可以建设几条隧道,让天堑变通途!
---第454章完---
过了河,宋贤果然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大地同样是干旱的,同样的萧条,但是民无饥色,人们也都是很忙碌,他们可不是忙着挖野菜,忙忙碌碌的不知道做什么?
如果问一问,不是店铺的伙计,就是工场的雇工,也有到处寻找商机的商人,他们在忙自己的活计,集镇上更是一片的繁忙,茶楼酒肆,人来人往,店铺的伙计在招揽客人,小商小贩在兜售商品。
宋贤一行人没有在集镇停留,而是找到路边的村庄,搭讪着找几处民居安歇,为的是看看农民的生活,这才是最根本的实情。
这一行有三十多人,号了五六家的房子才算勉强住下。宋贤住的一家,从外观上看家境殷实,很大的院子有三孔窑(陕北多窑洞)。家中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女人们忙着给客人做饭,宋贤等几人就与这家的家长——一位老汉,坐在炕头上说话。在陕西,四十岁以上的男人称为“老汉儿”。
“老人家高寿啊?”宋贤问道。
老汉笑答:“客官你客气了,老汉儿我才五十六,算不的老人家啊,哈哈!”
农民风吹日晒,辛苦劳作,面像就显老。宋贤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们年龄差不多,所以老汉的话令他有点尴尬。
“呵呵!”宋贤干笑了两声。
“是我冒昧了,老哥有几个孩子呀?”
问到这里,老汉很自豪,他说:“三个男娃,一个女娃,女娃找婆家了,两个男娃也讨了婆姨,孙子都有了。”
“老哥好福气呀!怎么没见你儿子?”
“天旱,庄稼不保靠,地不敢多种了,就老汉我一个人将就着种了十几亩地,娃儿们都出民工了,很远,不再家里。”
官府的徭役叫做出民工,他儿子自己出去打工赚钱,老人也分不清,统统的叫出民工。山西、陕西是近邻,这个话宋贤还能听懂,那就是老汉的三个儿子都有工作。
“有工钱吗?”
看得出来,说这个事情老汉很高兴,他笑着说道:“老大带着老三在修路,一天三顿管饱饭,还有一套新衣服,一个月头关一两银子,两个娃一个月头就捎回二两银票。老二在矿上出民工,他辛苦,一个月头能关二两银字。”
新衣服是工作装,他把领薪水叫做“关”银子。他们的工钱对于农户的确不少,稻谷一两三钱一石(120斤),这些银子足以养家了,难怪看起来家境不错。
晚饭端上来了,竟然是白面馍馍小米粥,只是菜差一点:大罗卜咸菜。冬季里,难得有新鲜蔬菜。
这个生活水平可不低,也有可能是待客的饭,客人们给了银子,不能让人家吃的太差。即便如此,也要家中有米有面才行,这也就说明了他们家中有粮,不用饿肚子了。与家无隔夜粮的山西相比可就是天上地下了。
这一家人应该算是中上等的人家了,三个壮劳力,条件优越。不过也说明问题了,只要有力气,就能养家。
陕北的煤矿他们是知道的,就不必去看了,集镇上的商铺、作坊还是设法看了几家,也就有了一些印象。总之就是以工代赈,人人有事做,能够养家糊口。要点是官府、士绅要有钱拿出来做工程。联省之内做到了,可是山西做不到,原因是没有这个财力,朝廷也不下这种功夫。
短暂的考察,他们在陕西已经过了五日,基本的民情已经了解,宋贤就打算回去了,他不能在外耽搁太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偶然的情况让他又改变了行程。
他们深入陕西境内也有两百多里了,来的时候是考察,七拐八拐的没有固定路线,返回就要走大道,快速的赶路了。这一问,让他们知道了陕西还有驿车(长途客运),并且四通八达,速度也不慢。联省之内有驿车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首次到陕西居然碰上了。宋贤派人到驿站去问,经榆林、延安到韩城全程八百里,四天可以到达,如果包车直达只要三天,每辆车乘十人,十两银子,包食宿(夜间停车住宿)。
这倒是可以选择的,一来贯穿了陕西北部,哪怕是走马观花也能有个印象。另一方面,从河津渡返回山西,可以顺便考察临汾,这也等于是考察山西全省了。难得的是速度快,并不耽误时间。
于是他们派几个人把自己的车马送回保德,在驿站定了三辆包车直奔韩城的河津渡。
胶轮马车宋贤见过,这种驿车还是头一次看到。
做驿车用的马车是六轮车,前面两个是导向轮,后面的四个是载重轮,车的长度有一丈六尺(五米),车体宽敞,两侧临窗各有五个座位,可乘坐十人。因为是长途,座位是活动的,放倒就是躺椅,可以半躺着休息睡觉,行李放在车顶上。车下有弹簧缓冲,行走平稳,前面是三匹马拉车。
这一行人舒舒服服的坐了上去,车夫一挥马鞭子,就出发了。
马车上路是要收费的,关键的路段都要收费,这种稀罕的景致宋贤也看到了。
马车一上路,乘客们就感觉到不同于他们以往乘坐的马车了。现在胶轮车到处都是,他们也坐过,关键是道路不同。从车窗就可以看到,马路平整笔直,没有那些坑坑洼洼的,难怪走的快,三匹马都是一路小跑,半日就可以走一百多里。乘坐平稳舒适,就不会觉得劳累。中午会停下来吃饭,马匹也要休息吃草料,晚间会在驿馆住下。
马路是双车道,对面不时的驶过各种车辆,最多的还是货运马车,这种车形体更大,上面堆满了货物,货车没有驿车快,走的慢悠悠的,所以他们的驿车总是不时的超越货车,快速行进。
宋贤明白了,这就是官府和民间出资修的马路,动用了大量的劳工,耗费了大量的银两,上路收费就是收回投资,宽敞的公路带来了交通的便利,货物通达天下,人们出行方便。难怪中华日报上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山西做的到吗?
宋贤有了结论:联省富,无论灾荒年还是丰年都应对自如,这些办法山西学不了。要想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入联省,否则就凑合着过吧!跟着朝廷就只能是混吃等死了。
......
利用崇祯九年到十年间的枯水期比较长的机会,黄河隧道工程施工时间就很充裕,这一期工程量更大,有五里之多,到了四月就完工了。朱万化又一次视察了隧道工地,他这一次的视察是带着一个重要的设想的,这个设想就是能不能利用已经竣工的这一段,让隧道试验通车,利用起来。
这个设想的前提是:这两年黄河的水量少,汛期也达不到常年的水位(崇祯十年依旧是干旱,灾情稍差,对此朱万化是知道的)。这样做有风险,关键就在于发生风险的时候,有没有补救的措施,化解风险。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就可以试验开通隧道,开通这条隧道的意义太重大了,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
朱督军亲自视察,工部、河南省的官员都会跟来陪同。
在章世照的陪同之下,朱万化一行人进入了隧道,里面的采光系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从竖井中引入的阳光用散射的方式提供照明,亮度不是很大,能够看清道路车辆,也够用了。每间隔二十米,墙壁上都悬挂着气死风灯,在日光不足时提供照明。每一孔隧道都是双车道,宽敞平整,工程质量还是不错。
隧道是两孔,其中的一孔是为铁路预留的。工程大掌柜章世照借此机会,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他说道:“督军大人,那一孔闲置的铁路隧道是可以利用起来的,方法就是施工的同时就修路基、铺铁轨,黄河的两岸各建一个火车站,这一段铁路专用于过隧道,以客运为主,两站间的里程也有三十里了,十多分钟即可到达对岸。即可方便客商快速通行,又可以减少隧道中步行的人流,保持隧道的畅通。”
他的这个建议很不错,朱万化回头对工部尚书周延儒说道:“工部讨论一下这个方案,如果可行,则开始工程设计,随着下一期工程开始施工。”
周延儒点头称是。
朱万化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试验通行的问题,重点就要查看河道中的出口。
他们在隧道出口的临时护堤上实际查看。
朱万化说道:“我们已经建成的隧道长度是六里,对于一般的河流说,六里的宽度就可以容纳很大的水量了,即便是长江中下游,很多河段也就是这个宽度。所以,只要河道畅通,没有障碍,六里的宽度完全可以容纳黄河的水量。”
章世照答道:“国公爷说的对,黄河的水量远远的小于长江,这一段隧道填埋之后河道的深度还有十五米左右,比其他地段的河道深的多,即便长江的主干道也不过如此。只要不是特别大的洪水,完全可以通过。在这里修建一道临时的护堤,护住隧道出口到北岸的通道,这条隧道就可以使用了。只要渡过今年的汛期,明年我们又修建了五里,河道就有十一里宽了,这么宽的河道,即便是洪水到来也不怕了。”
朱万化说道:“临时护堤要修建的宽厚一些,采用一些防洪水冲刷的办法。汛期时准备一支至少五千人的抢险队伍,必要时河南省可以调动部队。即便如此,在隧道口也要准备足够的封堵材料,用草袋、麻袋装土,要保证半天之内可以封堵隧道口。隧道南出口外的护堤也要加强,以防万一。”
周延儒说道:“督军大人,汛期时还可以用定时开放通行的办法,一旦河水上涨,就暂时断绝交通,防止意外。如此可保万无一失。开通隧道可是我大明的福音啊!”
随后他们又实地查看各处临时的护堤,对于尚未施工的地点估算工程量。这些临时工程和必要的抢险准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工期比较紧,这又要投入大批的劳工。
这个临时开通隧道的决定,还要在联省衙门讨论一次。朱万化决定,此事暂时不要上中华日报,不要大肆宣扬,但是也无需保密。渡过汛期之后,中华日报就可以大力的宣传了,朱万化做事还是尽量的求稳。
从崇祯十年五月起,跨越黄河的陆地交通贯通了,通行费是:驮马、独轮车一分银(人民币五元)、马车两分银,行人免费。从此就避免了大明帝国一年两度被冰凌隔离的状态,同时交通也更加快速便捷了。有了这条隧道的成功经验,黄河上还可以建设几条隧道,让天堑变通途!
---第45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