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国防军在西陵峡与川江上的行帮水匪发生了小规模的交战,赵率教命令一营出动两个连以此为借口占领秭归,剿灭盘踞在秭归的行帮。
秭归是属于宜昌(夷陵州)的,直到巫峡的巴东都是属于湖广的宜昌州。按照既定的方针,从进入三峡起,不管其地盘归湖广还是四川,全部军事占领,并且接管政权,设置临时军事管制下的官府,军政全部接收。
政务人员将在军队的配合下,从县城向周边扩展,彻底掌握所属的全部地区,政权要建到乡一级。
地方的官军,不管是卫所兵、营兵、民团全部收编。收编的部队采用特别的编制,目的就是让他们变为国防军控制之下的二流武装,以解决国防军人数过少的弱点。
但是这个地区有一支特别的民团,驻地忠州,忠州地处万州、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这支部队名曰“白杆兵”,首领就是鼎鼎大名的秦良玉。
“白杆”是他们使用的武器的名字,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是枪杆所用木料是当地自产木料,为白色而已。但是它的枪头却不是普通的长矛,而是带有一个回钩。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有个金枪将徐宁,他用的就是“钩镰枪”。白杆枪就是这种枪,据说打击骑兵特别有效,不过,想必伤亡率也不会低,马蹄子也不是那么好钩的。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正史史籍上作为将相等级写出列传的女将军,凭战功封侯拜将。单凭这一点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豪杰的人物。
花木兰属于民间传说、文艺作品,并非史料,而秦良玉却是正史列传的,为其写传记的也是大大的名人——张廷玉。
秦良玉,土家族人,祖籍四川忠州,作为女人,她不但有姓名,还有字,这在古代是少有的,她的字是“贞素”。她生于1574年,卒于1648年。崇祯六年时她应该是59岁,已经进入老年了。
秦良玉生于士绅家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文武全才。她之所以从军,戎马一生,得益于她参加的第一次战争就表露出来的军事天才。那是她25岁那年,跟随她的丈夫“马千乘”出征贵州,史书记载秦良玉“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初露锋芒,一战奠定了名将的地位。
在封建礼教之下,女子纵有才华,出头也是不容易的,她能够以主将的身份走上战场,并且得到公认,是因为她的丈夫有特殊的身份,并且意外身亡。在她39岁那年,她的丈夫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所害,入狱身亡。
又是太监,太监中的恶人太多了!
马千乘的身份特殊,官职是石柱(地名,马家的老家)宣抚使,是个小官,“宣抚”二字说白了就是可有可无,某一个地方可以有这个宣抚使,没有什么必不可少的职能,也可以没有宣抚使。但是这个官的地位特别,是“土官”,土地的土,所谓土官就是当地的氏族首领(实际上就是大奴隶主),被官府封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官,这种官职是他马家世袭的,别人做不了。
后世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与刘伯承元帅结拜为兄弟的“小叶丹”就是这种人,在官府中他们有一个世袭的官职,在乡间他们就是土地、奴隶的占有者,是领主,或者叫做奴隶主。
明朝和后来的清朝都不断的有“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就是把土官纳入到正常的官僚机构中,实际上就是取消奴隶制)的举动,就是朝廷一直在努力的铲除这种封闭落后的奴隶制度。这种土官在偏远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石柱宣抚使的继承人当然是秦良玉儿子了,但是,那一年她的儿子太小了,于是按照规定(这也是有规矩的)这个土官的官职就落在了秦良玉的头上,而秦良玉又非等闲之辈,恰巧又逢乱世,于是秦良玉就以主将的身份上了战场。数次出战中原,曾经多次到达京师,最远曾经血战辽河(沈阳)。她在京城有常驻的兵营,就是宣武门内的四川营胡同。
这就是她以女人而拥有正式的官职(最高到太子太保),和国家正规军(民团属于正规军)的缘由。其他女子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有这种地位。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这么多机缘巧合,就没有秦良玉留名青史的一生。
崇祯为她写下了诗,御笔亲誊(就是亲自提笔撰写):
“蜀锦征袍自剪成,
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
谁肯沙场万里行?”
这首诗无需解释,大家都能看懂。
崇祯的笔力不错,这诗写的相当的好。崇祯亲自赋诗也是有来由的。崇祯二年底、三年初后金鞑子入寇(就是遵化之战的那一次),并占据了永平等四城,屯兵据守不退。朝廷调动十几万大军进行四城之战,众多将领畏敌不敢出战,秦良玉率先出马力战,为收复四城立下了战功。因此,事后皇帝于平台召见秦良玉,上面那首诗就是召见时题写的。
由于朱万化的到来,朱家军保住了四城,鞑子没能占据它们,因此也就没有了四城之战,秦良玉也就少了一份战功,那首诗也就没有了,算是秦良玉的遗憾吧。
还有其他的遗憾:历史上张献忠第一次进四川就被秦良玉打了个落花流水,望风而逃。这个功劳也不可能有了。
但是,也有好事:历史上秦良玉的白杆兵大败,全军覆没,对阵的主将就是李定国。从另一个角度说张献忠屠杀四川,李定国就是急先锋!现在李定国被朱万化俘获,送到台湾去上学了,因此,也免去了她的这一次惨败,也为李定国免去了一个罪恶。
有损有益,扯平了。
......
对待秦良玉,朱万化将秉持什么态度呢?
在朱万化看来,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对于朱家一系列的政策及社会的改革秦良玉会秉持什么态度呢?
首先,朱万化估计秦良玉绝对不会是彻底的支持者,如果她是坚决的反对者倒是容易理解。原因很简单,她本人就是大奴隶主,她的功绩越大,地位越高,她拥有的奴隶和财产就越多。目前朱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上,至多还有一个提高工商的社会地位。议会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并没有实际的运作起来。单单就减租减息和一体纳粮这两项就已经触犯了秦良玉的利益。
秦良玉本身是官,有爵位,在她自己的范围内,官府就是她自家的祠堂。她只有征别人的粮,收别人的税,自己怎么会纳粮、纳税呢?她根本就没有佃租问题,因为给她种田的都是她的奴隶,她能恩赐一些口粮给他们就已经是慈悲为怀了。
朱万化很少提奴隶制问题,是因为在大明朝的主流社会没有这个问题。在有奴隶制度存在的地方朱万化绝对不会手软,例如台湾:朱家占领台湾之后第一年就取缔了土著少数民族的奴隶制度,绝不会以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容忍他们,那些头人领主没有几个能有好下场,原因就是他们必然反抗!如果他们不反抗,朱万化是可以忽略或者赦免他们历史上的罪恶的。但是反抗就必须镇压!
从另一个角度说,朱万化知道历史,知道秦良玉抗击后金和后来的满清政权,抵抗乱民,至少他打退了他们的几次进攻,延缓了四川被屠杀的时间。从这些功绩上应该尊重她。
这就是朱万化的态度。
具体到这一次入川,如果赵率教动作足够的快,能够抢在乱民入川之前堵住他们。那么,国防军就会从达州改走陆路奔广元,那就碰不上秦良玉了。否则,执行第二套方案,国防军要占领四川全境,过了达州就是忠州,必然会碰上秦良玉。对于这种情况,朱万化指示的政策是:只要她不出兵对抗,暂时宽容她,允许她在忠州这个小范围内延续她原来的利益,然后给予劝导,这种容忍时间不会太长,按朱万化的想法至多两年。此后必须改变,落后残忍的奴隶制度必须废除。这就像新中国的政权暂时容忍西藏的奴隶制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利用她的才能,利用她的一些势力、部属、亲属等等,朱万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她如果主动投靠,主动的有所作为则另当别论。
......
国防军的四川派遣军以剿匪的借口占领了秭归,围剿抓捕帮会水匪是必然的,凡是国防军到达的地点都会剿灭各种土匪。
秭归也是一个县,当然也就有卫所军,只是数量太少了,名义上有五百人,实际上三百都不到,这让赵率教有些失望。国防军入川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收编官军,用以补充国防军的兵力不足。这三百人再经过筛选,剔除老弱病残之后,能剩下200人就不错了,与预想的差距太大。
赵率教与教官朱明秋商议办法,朱明秋说:“赵大人,我们使用卫所兵也会解除他们的军户身份,也要发军饷,实际上与募兵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因此我们就不必太过拘泥,秭归也是个县,十里八乡的人口也不少,不如张贴告示,公开募兵。”
赵率教原来是大明的官员,年龄又比较大,所以朱明秋总是习惯称呼他为赵大人。
赵率教一听有道理,附和着说道:“管饱饭,有军饷,招兵应该不难。原有的卫所兵也很少训练,与新兵区别不大,反正要训练,干脆就用招兵的办法扩充兵员。”
这些改编过来的官军用什么组织方式呢?朱万化草拟了一个办法,让他们在参照执行,在实践中修改完善。
首先是名称,原来的卫所、营兵的名称都不能用了。这些官军也不符合武警的要求,因此不能用武警的名字。因为是临时编制,所以朱万化就定了一个“临”字。以营为基本单位,从临时1营(简称临1营)开始顺序往下编,暂定六个营左右。
营之下同样是连、排、班,但是人员不定编。例如班,15人、20人都可以,最多可以30人,一个排可以有四个班,以此类推一个营就可以达到2000多人,六个营就是一万多人,这样一来,人员的数量就基本够用了。临时营的辎重以连为单位设辎重班和炊事班,以独轮车为主要运输工具,以适应四川多山的环境,物资主要是粮食、蔬菜和野营帐篷,冷兵器不需要弹药。
训练方面,就有两个重点:一是队列训练,目的是保持比较好的军纪。二是战场上的集结、进攻、撤退和听军号的实战训练。
他们的武器一律使用冷兵器,主要是长枪和盾牌,辅助少量的短刀。服装采用国防军普遍使用的鸳鸯战袄,佩戴胸牌以区别营、连的归属。为了照顾他们的习惯,排以上的单位配发军旗,一个营就是十几面旗子。军旗要用颜色和文字给出明显区别,这就有点像鞑子的八旗了,没办法,兵丁们基本都是文盲,只能用颜色配合文字。不认识字的,就从军旗上的这几个字开始认字,军旗挂在旗杆的位置是一条白布,上面用黑线、红线、蓝线刺绣文字,就是某营某连某排,多说十天这几个字总能认识了,十天认不了五六个字就干脆辞退算了。
需要的这些物资也已经提前做了准备,像盾牌、长枪、短刀、服装、鞋帽、军用水壶、碗筷、军旗、军号、口哨、帐篷、炊事车等等早就准备就绪了,拿过来就能用,个别缺少的也容易补充。
军饷按列兵标准每月五钱银,低级军官一两银。
连长以上的军官均由国防军士兵充任。国防军的一个连固定配属一个临时营,训练、作战、行军、驻防都由这个连负责。这种安排下,国防军的一个营出击战斗就可以带上6000人左右的队伍,兵力就足够用了。
六个临时营,由国防军的两个营就可以带着他们进行作战了。这样一来,国防军的两个团,战斗兵力6000人,带上一万多人的临时营,也就接近两万人了,大小战役都可以应付了。
---第280章完---
秭归是属于宜昌(夷陵州)的,直到巫峡的巴东都是属于湖广的宜昌州。按照既定的方针,从进入三峡起,不管其地盘归湖广还是四川,全部军事占领,并且接管政权,设置临时军事管制下的官府,军政全部接收。
政务人员将在军队的配合下,从县城向周边扩展,彻底掌握所属的全部地区,政权要建到乡一级。
地方的官军,不管是卫所兵、营兵、民团全部收编。收编的部队采用特别的编制,目的就是让他们变为国防军控制之下的二流武装,以解决国防军人数过少的弱点。
但是这个地区有一支特别的民团,驻地忠州,忠州地处万州、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这支部队名曰“白杆兵”,首领就是鼎鼎大名的秦良玉。
“白杆”是他们使用的武器的名字,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是枪杆所用木料是当地自产木料,为白色而已。但是它的枪头却不是普通的长矛,而是带有一个回钩。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有个金枪将徐宁,他用的就是“钩镰枪”。白杆枪就是这种枪,据说打击骑兵特别有效,不过,想必伤亡率也不会低,马蹄子也不是那么好钩的。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正史史籍上作为将相等级写出列传的女将军,凭战功封侯拜将。单凭这一点她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豪杰的人物。
花木兰属于民间传说、文艺作品,并非史料,而秦良玉却是正史列传的,为其写传记的也是大大的名人——张廷玉。
秦良玉,土家族人,祖籍四川忠州,作为女人,她不但有姓名,还有字,这在古代是少有的,她的字是“贞素”。她生于1574年,卒于1648年。崇祯六年时她应该是59岁,已经进入老年了。
秦良玉生于士绅家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文武全才。她之所以从军,戎马一生,得益于她参加的第一次战争就表露出来的军事天才。那是她25岁那年,跟随她的丈夫“马千乘”出征贵州,史书记载秦良玉“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初露锋芒,一战奠定了名将的地位。
在封建礼教之下,女子纵有才华,出头也是不容易的,她能够以主将的身份走上战场,并且得到公认,是因为她的丈夫有特殊的身份,并且意外身亡。在她39岁那年,她的丈夫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所害,入狱身亡。
又是太监,太监中的恶人太多了!
马千乘的身份特殊,官职是石柱(地名,马家的老家)宣抚使,是个小官,“宣抚”二字说白了就是可有可无,某一个地方可以有这个宣抚使,没有什么必不可少的职能,也可以没有宣抚使。但是这个官的地位特别,是“土官”,土地的土,所谓土官就是当地的氏族首领(实际上就是大奴隶主),被官府封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官,这种官职是他马家世袭的,别人做不了。
后世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与刘伯承元帅结拜为兄弟的“小叶丹”就是这种人,在官府中他们有一个世袭的官职,在乡间他们就是土地、奴隶的占有者,是领主,或者叫做奴隶主。
明朝和后来的清朝都不断的有“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就是把土官纳入到正常的官僚机构中,实际上就是取消奴隶制)的举动,就是朝廷一直在努力的铲除这种封闭落后的奴隶制度。这种土官在偏远地区是普遍存在的。
石柱宣抚使的继承人当然是秦良玉儿子了,但是,那一年她的儿子太小了,于是按照规定(这也是有规矩的)这个土官的官职就落在了秦良玉的头上,而秦良玉又非等闲之辈,恰巧又逢乱世,于是秦良玉就以主将的身份上了战场。数次出战中原,曾经多次到达京师,最远曾经血战辽河(沈阳)。她在京城有常驻的兵营,就是宣武门内的四川营胡同。
这就是她以女人而拥有正式的官职(最高到太子太保),和国家正规军(民团属于正规军)的缘由。其他女子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有这种地位。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这么多机缘巧合,就没有秦良玉留名青史的一生。
崇祯为她写下了诗,御笔亲誊(就是亲自提笔撰写):
“蜀锦征袍自剪成,
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
谁肯沙场万里行?”
这首诗无需解释,大家都能看懂。
崇祯的笔力不错,这诗写的相当的好。崇祯亲自赋诗也是有来由的。崇祯二年底、三年初后金鞑子入寇(就是遵化之战的那一次),并占据了永平等四城,屯兵据守不退。朝廷调动十几万大军进行四城之战,众多将领畏敌不敢出战,秦良玉率先出马力战,为收复四城立下了战功。因此,事后皇帝于平台召见秦良玉,上面那首诗就是召见时题写的。
由于朱万化的到来,朱家军保住了四城,鞑子没能占据它们,因此也就没有了四城之战,秦良玉也就少了一份战功,那首诗也就没有了,算是秦良玉的遗憾吧。
还有其他的遗憾:历史上张献忠第一次进四川就被秦良玉打了个落花流水,望风而逃。这个功劳也不可能有了。
但是,也有好事:历史上秦良玉的白杆兵大败,全军覆没,对阵的主将就是李定国。从另一个角度说张献忠屠杀四川,李定国就是急先锋!现在李定国被朱万化俘获,送到台湾去上学了,因此,也免去了她的这一次惨败,也为李定国免去了一个罪恶。
有损有益,扯平了。
......
对待秦良玉,朱万化将秉持什么态度呢?
在朱万化看来,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对于朱家一系列的政策及社会的改革秦良玉会秉持什么态度呢?
首先,朱万化估计秦良玉绝对不会是彻底的支持者,如果她是坚决的反对者倒是容易理解。原因很简单,她本人就是大奴隶主,她的功绩越大,地位越高,她拥有的奴隶和财产就越多。目前朱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减租减息和官绅一体纳粮上,至多还有一个提高工商的社会地位。议会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并没有实际的运作起来。单单就减租减息和一体纳粮这两项就已经触犯了秦良玉的利益。
秦良玉本身是官,有爵位,在她自己的范围内,官府就是她自家的祠堂。她只有征别人的粮,收别人的税,自己怎么会纳粮、纳税呢?她根本就没有佃租问题,因为给她种田的都是她的奴隶,她能恩赐一些口粮给他们就已经是慈悲为怀了。
朱万化很少提奴隶制问题,是因为在大明朝的主流社会没有这个问题。在有奴隶制度存在的地方朱万化绝对不会手软,例如台湾:朱家占领台湾之后第一年就取缔了土著少数民族的奴隶制度,绝不会以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容忍他们,那些头人领主没有几个能有好下场,原因就是他们必然反抗!如果他们不反抗,朱万化是可以忽略或者赦免他们历史上的罪恶的。但是反抗就必须镇压!
从另一个角度说,朱万化知道历史,知道秦良玉抗击后金和后来的满清政权,抵抗乱民,至少他打退了他们的几次进攻,延缓了四川被屠杀的时间。从这些功绩上应该尊重她。
这就是朱万化的态度。
具体到这一次入川,如果赵率教动作足够的快,能够抢在乱民入川之前堵住他们。那么,国防军就会从达州改走陆路奔广元,那就碰不上秦良玉了。否则,执行第二套方案,国防军要占领四川全境,过了达州就是忠州,必然会碰上秦良玉。对于这种情况,朱万化指示的政策是:只要她不出兵对抗,暂时宽容她,允许她在忠州这个小范围内延续她原来的利益,然后给予劝导,这种容忍时间不会太长,按朱万化的想法至多两年。此后必须改变,落后残忍的奴隶制度必须废除。这就像新中国的政权暂时容忍西藏的奴隶制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利用她的才能,利用她的一些势力、部属、亲属等等,朱万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她如果主动投靠,主动的有所作为则另当别论。
......
国防军的四川派遣军以剿匪的借口占领了秭归,围剿抓捕帮会水匪是必然的,凡是国防军到达的地点都会剿灭各种土匪。
秭归也是一个县,当然也就有卫所军,只是数量太少了,名义上有五百人,实际上三百都不到,这让赵率教有些失望。国防军入川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收编官军,用以补充国防军的兵力不足。这三百人再经过筛选,剔除老弱病残之后,能剩下200人就不错了,与预想的差距太大。
赵率教与教官朱明秋商议办法,朱明秋说:“赵大人,我们使用卫所兵也会解除他们的军户身份,也要发军饷,实际上与募兵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因此我们就不必太过拘泥,秭归也是个县,十里八乡的人口也不少,不如张贴告示,公开募兵。”
赵率教原来是大明的官员,年龄又比较大,所以朱明秋总是习惯称呼他为赵大人。
赵率教一听有道理,附和着说道:“管饱饭,有军饷,招兵应该不难。原有的卫所兵也很少训练,与新兵区别不大,反正要训练,干脆就用招兵的办法扩充兵员。”
这些改编过来的官军用什么组织方式呢?朱万化草拟了一个办法,让他们在参照执行,在实践中修改完善。
首先是名称,原来的卫所、营兵的名称都不能用了。这些官军也不符合武警的要求,因此不能用武警的名字。因为是临时编制,所以朱万化就定了一个“临”字。以营为基本单位,从临时1营(简称临1营)开始顺序往下编,暂定六个营左右。
营之下同样是连、排、班,但是人员不定编。例如班,15人、20人都可以,最多可以30人,一个排可以有四个班,以此类推一个营就可以达到2000多人,六个营就是一万多人,这样一来,人员的数量就基本够用了。临时营的辎重以连为单位设辎重班和炊事班,以独轮车为主要运输工具,以适应四川多山的环境,物资主要是粮食、蔬菜和野营帐篷,冷兵器不需要弹药。
训练方面,就有两个重点:一是队列训练,目的是保持比较好的军纪。二是战场上的集结、进攻、撤退和听军号的实战训练。
他们的武器一律使用冷兵器,主要是长枪和盾牌,辅助少量的短刀。服装采用国防军普遍使用的鸳鸯战袄,佩戴胸牌以区别营、连的归属。为了照顾他们的习惯,排以上的单位配发军旗,一个营就是十几面旗子。军旗要用颜色和文字给出明显区别,这就有点像鞑子的八旗了,没办法,兵丁们基本都是文盲,只能用颜色配合文字。不认识字的,就从军旗上的这几个字开始认字,军旗挂在旗杆的位置是一条白布,上面用黑线、红线、蓝线刺绣文字,就是某营某连某排,多说十天这几个字总能认识了,十天认不了五六个字就干脆辞退算了。
需要的这些物资也已经提前做了准备,像盾牌、长枪、短刀、服装、鞋帽、军用水壶、碗筷、军旗、军号、口哨、帐篷、炊事车等等早就准备就绪了,拿过来就能用,个别缺少的也容易补充。
军饷按列兵标准每月五钱银,低级军官一两银。
连长以上的军官均由国防军士兵充任。国防军的一个连固定配属一个临时营,训练、作战、行军、驻防都由这个连负责。这种安排下,国防军的一个营出击战斗就可以带上6000人左右的队伍,兵力就足够用了。
六个临时营,由国防军的两个营就可以带着他们进行作战了。这样一来,国防军的两个团,战斗兵力6000人,带上一万多人的临时营,也就接近两万人了,大小战役都可以应付了。
---第28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