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过后,依照双方协议,谢鹏举就开始派人购买房舍地皮,准备开设商馆、银行,准备商品展厅,请华人领袖程志明召集华商,进行交易。
同时,按计划也不排斥土著商人,土著人无论生产,还是经商远远比不上华商。当地土著人不从事生产是有原因的。南洋海岛上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生长。因此大地上到处都是可以食用的果子,香蕉、椰子、榴莲、菠萝等随手就可以摘到。甚至还有一种面包树,它的果实吃起来就像是面包,营养丰富又可口。所以当地土著最重要的就是保住可以给他们提供食物的山林,祖祖辈辈也不需要劳作换取食物。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吃、睡觉、唱歌跳舞、男女之事。就是后世的21世纪里,在非洲、南亚、太平洋岛屿上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如此。
中国援助建设非洲的坦赞铁路时的有趣故事,便说明了这些人的习性。建设铁路需要大批的劳工,当地的官员出动军队招来一批劳工(应该是抓来的)。吃饭的时候蜂拥而上,干活就没人去了,在军队的胁迫之下,总算能勉强工作了。可是到了发工钱的时候又出了问题,领了工钱的民工全部逃亡了!不过也没有关系,过不了两天他们全部能够回来。原因是钱花完了,回来继续吃饭,等待下一次发工钱。中国人没办法,只好给他们记上账,再也不敢发放工资了。
......
但是,土著人之中,富人、头脑精明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也要做生意。朱万化的原则是一视同仁,适当关照华人。对土著民族不能歧视,这些人都是地头蛇,与他们搞好关系,对稳定局面有好处。另一方面,也是对南洋华商的牵制,不能华商一家独大。分而治之,在当地造成多头势力,多头政治,复杂争斗的局面,这样才能使大明的利益最大化。
西洋人在南洋的统治,朱万化暂时也不会动他们,只要不影响大明的贸易就好。对大明来说谁统治南洋的国家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谁触犯了大明的利益,朱万化就要出手了。待自己的海军足够强大时,几个重要的通道,战略要点是要出兵占领的,有的地方设立海军基地,有的地方就会被宣布为大明的海外领土。这都是后话,现在的能力还做不到。
朱家在南洋出售的商品中,有大量的奢侈商品,如镜子、玻璃、明磁等。南洋的富人也不少,不缺少奢侈品的市场。这部分商品利润丰厚,当然是首推商品。其他的就是丝绸、普通瓷器、茶叶、桐油、猪鬃等传统商品了。如果出口商品不足,朱家就准备用白银平衡贸易。
朱万化定下的原则:铁器不在南洋出售,凡是与现代工业沾边的产品,一律不在南洋出售。
其原因有两条:第一:不能刺激欧洲的技术进步,欧洲的科学技术储备是有深厚功底的,一旦受到大明众多先进产品的刺激,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发展欲望,其科技进步速度也会很快的。东方的科技进步早晚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西方,朱万化要努力阻止,晚一天是一天。大明现在还处于混乱的局面,还不能全力发展科技、工业,拖延欧洲的脚步,无疑有利于大明。第二,先进的工具,就会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无论南洋本地力量还是西方力量,朱万化都不希望他们迅速壮大。
那么为什么对朝鲜无所顾忌的出口铁制品,甚至还有武器?这是因为朝鲜远离西方,这些现代化的产品短时间还到不了西方人的手中,朝鲜自己没有科技能力。另外,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也可以说是大明的工具。朱万化目前利用他们抵抗后金,将来他们还是对付日本的工具。在朱万化的计划中,日本是需要分解的,分解日本的工具之一便是朝鲜。
南洋的华人大多从事农耕,大小农庄极多,出产大量稻米。南洋也是较早种植玉米的地区,产量也不小。所以这次谢鹏举得到的明确指令就是大量收购稻米、玉米,总之出口货物得来的银两全部用在粮食上。
南洋的稻米价格非常低,一石不到五钱银,荷兰人加了出口关税之后也只有五钱五分银,加上运到台湾的费用才六钱银一石。有了这个粮食渠道,朱家可以在台湾囤积大量的粮食。应对大陆上的粮荒就多了一条办法。
第一批采购的稻米、玉米等粮食就达到十五万石(合9000吨),价值九万两白银。
谢鹏举的船队只有五条商船,这些粮食是运不回来的,并且今后的贸易是长期的,要充分利用南洋华人的海运船只。因此,谢鹏举给参与贸易的船只发放一面专门制作的旗帜:蓝色的旗子上绣着黄色的“大明商贸”四个字,使用这个旗子的船只,朱家将保证它的航海安全,如果被海盗打劫受到损失朱家负责赔偿,并剿灭海盗。这个旗子也不能白用,每面旗子每年1000白银的管理费,充作海上巡逻,打击海盗的费用。也可以理解为海上交通税,不拿出交通税,就不准你进入南洋的航道。仅此一项,一年的收入就是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
不要以为租一面旗子一年1000两银子太贵了。郑芝龙全盛时期,规定南海航行的商船,必须悬挂郑家发放的保护安全的旗子,那面旗子的租金是每年3000两白银。那仅仅是保证郑家不打劫你,并不能保证其他海盗不打劫你。
另外海上贸易利润极大,出一次海赚得银两数以万计,只要安全,1000两真的不算什么。
结束了东印度群岛的任务,留下设立领事馆的人员后。又安排一艘炮舰、一艘西洋护卫舰,作为东印度群岛的贸易商船队的护卫军舰,留在雅加达。等待那里的华商组成贸易船队后,保护他们到台湾。现在还是南海海盗横行的年代,不得不小心。
谢鹏举带领特遣舰队向吕宋进发,开始出访的下一站。
......
三月初十,就是出访南洋的南海特遣舰队出发的那天,东海舰队剿灭海盗的海军编队也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金门。
经过近两个月的侦查,已经完全掌握了骚扰澎湖的海盗的底细。他们是钟斌的属下,贼窝就在金门岛。
钟斌属于郑芝龙这一系的一个分支。既然牵连到了郑芝龙和他的属下,就要简单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郑芝龙的历史记载可以抄几千上万字,那就太对不起读者了,在这里只能选一些有趣的,与本故事有关系的简介一二。
郑芝龙这一年应该是27岁,正是大有可为的年龄,他57岁时死于满清朝廷之手。他的小名‘一官’却是大大的出名,西方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屡次提到他,英文名「iquan」。
郑芝龙长的英俊潇洒,历史上提到他的文字都免不了赞一下他的外貌,属于人见人爱的那种,据说也很有神采,很多人见了都会折服。他一生这么成功可能与他的外貌有一定关系。
他是福建泉州府人,祖籍河南,发迹於日本平户藩,娶的是日本老婆,就是郑成功的亲娘。
郑芝龙极有语言天赋,福建闽南语是他的母语,南京官话同样流利。在日本多年,他的日语不次于日本人。日本人与西班牙人关系密切,作为海上的活跃分子,他的西班牙语同样讲得很好。到了福建台湾一带,这里是荷兰人的势力范围,他又学会了荷兰话。葡萄牙人不常接触,他居然也会葡萄牙语。可以说是个万国通,无论碰到谁,他是用不着翻译的。绝对够外语博士后水平。
他的父亲是泉州的一个小吏,他有三个弟弟:郑芝虎、郑鸿逵(郑芝凤)、郑芝豹。
不知道是郑芝龙幸运还是灾星高照,他先后投了两个海盗大佬,一个叫李旦,另一个叫颜思齐。都是投到门下不久,刚刚取得信任,大佬就死了。连续两次接班,就收罗了大批海盗、船只、财物,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海盗首领。
各路海盗聚集在一起,主要的首领有十八个,以郑芝龙为首,就取了个名字叫十八芝。大小战船一千多艘(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不是虚数)!
正因为郑芝龙发迹太快了,根基不牢,到他接受朝廷招安之后,这些首领心存异志,离心离德,纷纷离他而去。骚扰澎湖的钟斌就是这种头领之一。这个时候他名义上还是郑芝龙的手下,驻地就是金门。如果不是东海舰队去剿灭他,一两年后他将死于郑芝龙之手。
东海舰队这次出击,几乎是倾巢而出。基隆军港只留下一艘炮舰和五艘武装商船。
护1号(1000料)作为旗舰,护3号(800料铁甲舰),护103号、护104号(西洋战舰),炮1号、炮3号(500料铁甲炮舰),共六艘战舰。还有三艘商船担任辎重运输任务,海军陆战队一营,就在这三艘船上。陆战队的登陆艇母船也跟随着舰队。另外就是一艘快速通信船和一艘交通船。整个舰队大小共12艘船只。
航行线路沿着台湾西海岸向南到澎湖列岛,这一段大约500里,然后向西北,顺风直奔金门,这一段300里。三月春风已经起来了,基本就是东南风。一共是两天的航程,三月十二日下午到达金门外海大约100里处,舰队就停下来,抛锚集结。如果马上出击,战斗时间不长就会进入夜间,有利于海盗逃跑,所以就准备明日一早出击。
东海舰队司令吴盛有,舰队教官张志勋召集各舰船的舰长、海军陆战队一营营长石怀亮等军官,集中在旗舰的会议室中开战前会议。正中的桌子上是大小金门及中左所(就是厦门,明代称为中左所)沿海这一地区的地形沙盘。
会议首先由作战参谋讲解战场态势,和整个战役的构想。朱家的部队,按照朱万化的要求,要逐步建立参谋制度,参谋将在部队的管理和作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战参谋是个年轻人,是曙光军事学校培养出来的,首次站在军官面前讲解,还很紧张。
他清了清嗓子,指着沙盘开始讲解:“金门是大小两个金门岛组成,小金门岛在西侧,靠近中左所岛(厦门岛)。大金门岛在东侧,面向大海。两岛之间距离最近处只有6里左右。小金门岛基本是个长圆形岛屿,方圆不过六七里,非常小。据侦查,岛上人不多,海盗人数大约30多人。大金门岛是个丫丫葫芦形,中间细东西两头粗。地形平坦,东部有一处丘陵地略高。东西长约35里,细腰处南北只有7里。较大的码头在东南侧。岛上有几个渔村,海盗人数大约800人,多数海盗都在大金门岛的东部。拥有大小船只70多条,其中大船22条,有火炮的战船8条。船只大部分集中在码头上,特别是大船,全部在码头附近停泊。码头处有两门佛朗机炮。”
作战参谋停了一下,似乎看看大家有没有疑问,然后继续说道:“作战的基本构想是:切断大小金门岛与大陆一侧的联系。东南侧码头的船只尽量保留,因为我们想俘虏这些船只。第一波进攻击毁其他方向上的所有船只,目的是防止海盗从其他方向逃窜。”
“炮1号、炮3号负责金门岛北侧、西侧,截断海盗逃向大陆的通道。护103号配合陆战队登陆艇从大小金门岛之间,同时登陆两个岛屿,快速清理小金门岛之后,从西侧向东清剿大金门岛。其余舰船在大金门岛的南北两侧,等待海盗出逃。海盗一旦逃离金门岛,则全部军舰赶上来包围他们,在海上全歼这股海盗。”
---第142章完---
同时,按计划也不排斥土著商人,土著人无论生产,还是经商远远比不上华商。当地土著人不从事生产是有原因的。南洋海岛上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生长。因此大地上到处都是可以食用的果子,香蕉、椰子、榴莲、菠萝等随手就可以摘到。甚至还有一种面包树,它的果实吃起来就像是面包,营养丰富又可口。所以当地土著最重要的就是保住可以给他们提供食物的山林,祖祖辈辈也不需要劳作换取食物。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吃、睡觉、唱歌跳舞、男女之事。就是后世的21世纪里,在非洲、南亚、太平洋岛屿上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如此。
中国援助建设非洲的坦赞铁路时的有趣故事,便说明了这些人的习性。建设铁路需要大批的劳工,当地的官员出动军队招来一批劳工(应该是抓来的)。吃饭的时候蜂拥而上,干活就没人去了,在军队的胁迫之下,总算能勉强工作了。可是到了发工钱的时候又出了问题,领了工钱的民工全部逃亡了!不过也没有关系,过不了两天他们全部能够回来。原因是钱花完了,回来继续吃饭,等待下一次发工钱。中国人没办法,只好给他们记上账,再也不敢发放工资了。
......
但是,土著人之中,富人、头脑精明的人还是有的,他们也要做生意。朱万化的原则是一视同仁,适当关照华人。对土著民族不能歧视,这些人都是地头蛇,与他们搞好关系,对稳定局面有好处。另一方面,也是对南洋华商的牵制,不能华商一家独大。分而治之,在当地造成多头势力,多头政治,复杂争斗的局面,这样才能使大明的利益最大化。
西洋人在南洋的统治,朱万化暂时也不会动他们,只要不影响大明的贸易就好。对大明来说谁统治南洋的国家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谁触犯了大明的利益,朱万化就要出手了。待自己的海军足够强大时,几个重要的通道,战略要点是要出兵占领的,有的地方设立海军基地,有的地方就会被宣布为大明的海外领土。这都是后话,现在的能力还做不到。
朱家在南洋出售的商品中,有大量的奢侈商品,如镜子、玻璃、明磁等。南洋的富人也不少,不缺少奢侈品的市场。这部分商品利润丰厚,当然是首推商品。其他的就是丝绸、普通瓷器、茶叶、桐油、猪鬃等传统商品了。如果出口商品不足,朱家就准备用白银平衡贸易。
朱万化定下的原则:铁器不在南洋出售,凡是与现代工业沾边的产品,一律不在南洋出售。
其原因有两条:第一:不能刺激欧洲的技术进步,欧洲的科学技术储备是有深厚功底的,一旦受到大明众多先进产品的刺激,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发展欲望,其科技进步速度也会很快的。东方的科技进步早晚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西方,朱万化要努力阻止,晚一天是一天。大明现在还处于混乱的局面,还不能全力发展科技、工业,拖延欧洲的脚步,无疑有利于大明。第二,先进的工具,就会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无论南洋本地力量还是西方力量,朱万化都不希望他们迅速壮大。
那么为什么对朝鲜无所顾忌的出口铁制品,甚至还有武器?这是因为朝鲜远离西方,这些现代化的产品短时间还到不了西方人的手中,朝鲜自己没有科技能力。另外,朝鲜是大明的属国,也可以说是大明的工具。朱万化目前利用他们抵抗后金,将来他们还是对付日本的工具。在朱万化的计划中,日本是需要分解的,分解日本的工具之一便是朝鲜。
南洋的华人大多从事农耕,大小农庄极多,出产大量稻米。南洋也是较早种植玉米的地区,产量也不小。所以这次谢鹏举得到的明确指令就是大量收购稻米、玉米,总之出口货物得来的银两全部用在粮食上。
南洋的稻米价格非常低,一石不到五钱银,荷兰人加了出口关税之后也只有五钱五分银,加上运到台湾的费用才六钱银一石。有了这个粮食渠道,朱家可以在台湾囤积大量的粮食。应对大陆上的粮荒就多了一条办法。
第一批采购的稻米、玉米等粮食就达到十五万石(合9000吨),价值九万两白银。
谢鹏举的船队只有五条商船,这些粮食是运不回来的,并且今后的贸易是长期的,要充分利用南洋华人的海运船只。因此,谢鹏举给参与贸易的船只发放一面专门制作的旗帜:蓝色的旗子上绣着黄色的“大明商贸”四个字,使用这个旗子的船只,朱家将保证它的航海安全,如果被海盗打劫受到损失朱家负责赔偿,并剿灭海盗。这个旗子也不能白用,每面旗子每年1000白银的管理费,充作海上巡逻,打击海盗的费用。也可以理解为海上交通税,不拿出交通税,就不准你进入南洋的航道。仅此一项,一年的收入就是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
不要以为租一面旗子一年1000两银子太贵了。郑芝龙全盛时期,规定南海航行的商船,必须悬挂郑家发放的保护安全的旗子,那面旗子的租金是每年3000两白银。那仅仅是保证郑家不打劫你,并不能保证其他海盗不打劫你。
另外海上贸易利润极大,出一次海赚得银两数以万计,只要安全,1000两真的不算什么。
结束了东印度群岛的任务,留下设立领事馆的人员后。又安排一艘炮舰、一艘西洋护卫舰,作为东印度群岛的贸易商船队的护卫军舰,留在雅加达。等待那里的华商组成贸易船队后,保护他们到台湾。现在还是南海海盗横行的年代,不得不小心。
谢鹏举带领特遣舰队向吕宋进发,开始出访的下一站。
......
三月初十,就是出访南洋的南海特遣舰队出发的那天,东海舰队剿灭海盗的海军编队也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金门。
经过近两个月的侦查,已经完全掌握了骚扰澎湖的海盗的底细。他们是钟斌的属下,贼窝就在金门岛。
钟斌属于郑芝龙这一系的一个分支。既然牵连到了郑芝龙和他的属下,就要简单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郑芝龙的历史记载可以抄几千上万字,那就太对不起读者了,在这里只能选一些有趣的,与本故事有关系的简介一二。
郑芝龙这一年应该是27岁,正是大有可为的年龄,他57岁时死于满清朝廷之手。他的小名‘一官’却是大大的出名,西方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屡次提到他,英文名「iquan」。
郑芝龙长的英俊潇洒,历史上提到他的文字都免不了赞一下他的外貌,属于人见人爱的那种,据说也很有神采,很多人见了都会折服。他一生这么成功可能与他的外貌有一定关系。
他是福建泉州府人,祖籍河南,发迹於日本平户藩,娶的是日本老婆,就是郑成功的亲娘。
郑芝龙极有语言天赋,福建闽南语是他的母语,南京官话同样流利。在日本多年,他的日语不次于日本人。日本人与西班牙人关系密切,作为海上的活跃分子,他的西班牙语同样讲得很好。到了福建台湾一带,这里是荷兰人的势力范围,他又学会了荷兰话。葡萄牙人不常接触,他居然也会葡萄牙语。可以说是个万国通,无论碰到谁,他是用不着翻译的。绝对够外语博士后水平。
他的父亲是泉州的一个小吏,他有三个弟弟:郑芝虎、郑鸿逵(郑芝凤)、郑芝豹。
不知道是郑芝龙幸运还是灾星高照,他先后投了两个海盗大佬,一个叫李旦,另一个叫颜思齐。都是投到门下不久,刚刚取得信任,大佬就死了。连续两次接班,就收罗了大批海盗、船只、财物,成了中国沿海最大的海盗首领。
各路海盗聚集在一起,主要的首领有十八个,以郑芝龙为首,就取了个名字叫十八芝。大小战船一千多艘(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不是虚数)!
正因为郑芝龙发迹太快了,根基不牢,到他接受朝廷招安之后,这些首领心存异志,离心离德,纷纷离他而去。骚扰澎湖的钟斌就是这种头领之一。这个时候他名义上还是郑芝龙的手下,驻地就是金门。如果不是东海舰队去剿灭他,一两年后他将死于郑芝龙之手。
东海舰队这次出击,几乎是倾巢而出。基隆军港只留下一艘炮舰和五艘武装商船。
护1号(1000料)作为旗舰,护3号(800料铁甲舰),护103号、护104号(西洋战舰),炮1号、炮3号(500料铁甲炮舰),共六艘战舰。还有三艘商船担任辎重运输任务,海军陆战队一营,就在这三艘船上。陆战队的登陆艇母船也跟随着舰队。另外就是一艘快速通信船和一艘交通船。整个舰队大小共12艘船只。
航行线路沿着台湾西海岸向南到澎湖列岛,这一段大约500里,然后向西北,顺风直奔金门,这一段300里。三月春风已经起来了,基本就是东南风。一共是两天的航程,三月十二日下午到达金门外海大约100里处,舰队就停下来,抛锚集结。如果马上出击,战斗时间不长就会进入夜间,有利于海盗逃跑,所以就准备明日一早出击。
东海舰队司令吴盛有,舰队教官张志勋召集各舰船的舰长、海军陆战队一营营长石怀亮等军官,集中在旗舰的会议室中开战前会议。正中的桌子上是大小金门及中左所(就是厦门,明代称为中左所)沿海这一地区的地形沙盘。
会议首先由作战参谋讲解战场态势,和整个战役的构想。朱家的部队,按照朱万化的要求,要逐步建立参谋制度,参谋将在部队的管理和作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战参谋是个年轻人,是曙光军事学校培养出来的,首次站在军官面前讲解,还很紧张。
他清了清嗓子,指着沙盘开始讲解:“金门是大小两个金门岛组成,小金门岛在西侧,靠近中左所岛(厦门岛)。大金门岛在东侧,面向大海。两岛之间距离最近处只有6里左右。小金门岛基本是个长圆形岛屿,方圆不过六七里,非常小。据侦查,岛上人不多,海盗人数大约30多人。大金门岛是个丫丫葫芦形,中间细东西两头粗。地形平坦,东部有一处丘陵地略高。东西长约35里,细腰处南北只有7里。较大的码头在东南侧。岛上有几个渔村,海盗人数大约800人,多数海盗都在大金门岛的东部。拥有大小船只70多条,其中大船22条,有火炮的战船8条。船只大部分集中在码头上,特别是大船,全部在码头附近停泊。码头处有两门佛朗机炮。”
作战参谋停了一下,似乎看看大家有没有疑问,然后继续说道:“作战的基本构想是:切断大小金门岛与大陆一侧的联系。东南侧码头的船只尽量保留,因为我们想俘虏这些船只。第一波进攻击毁其他方向上的所有船只,目的是防止海盗从其他方向逃窜。”
“炮1号、炮3号负责金门岛北侧、西侧,截断海盗逃向大陆的通道。护103号配合陆战队登陆艇从大小金门岛之间,同时登陆两个岛屿,快速清理小金门岛之后,从西侧向东清剿大金门岛。其余舰船在大金门岛的南北两侧,等待海盗出逃。海盗一旦逃离金门岛,则全部军舰赶上来包围他们,在海上全歼这股海盗。”
---第14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