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最新章节!
宋应升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弟弟竟然会产生了放弃科举的想法。
莫非是出门一趟中了邪?
宋应星拉住了准备去找郎中过来的兄长宋应升道:“大哥别担心,小弟没得病。”
宋应升却一把打开了宋应星拉着自己的手,怒道:“还没病!我看你是病得不轻!十余年寒窗,说放弃就放弃了?不是说今年的恩科再拼一回的?”
宋应星却是满脸认真的盯着宋应升道:“大哥,兄弟我今天才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想要为国为民的做一番事,倒也不必非得要科举为官了才行。哪怕是不为官,弟弟一样可以研究些自己喜欢而又能利国利民的东西。”
见宋应升依旧是满脸怒色,宋应星又接着道:“咱们兄弟当初所学横渠先生之学,本就是通经致用为本,以躬行礼教为主,又何必非要科举为官?”
宋应升气极,训斥道:“就算是如此,怎么就不科举了?科举跟你捣鼓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什么冲突?莫非你还真个打算不读书了,专门去研究那些奇技淫巧?”
宋应星道:“大哥说的不对,如何就是奇技淫巧了?无百工之术,你我身上的衣服从何而来?
咱们兄弟所读的书,也是印刷出来的罢?若是没有故宋毕升先生所创印刷之术,单靠雕版,你我兄弟能不能买的起?”
宋应升一时哑然。
宋应星所说的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后,由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这种印刷之术,基本上一页就是一张刻板。而一旦刻错了一个字,整个雕板也就宣告报废,这就意味着雕版印刷的成本是极高的。
成本高,卖的书价格就贵。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穷书生们都喜欢借书来抄的原因。
可是,这书不是你想借就能借的到的,除非关系真的是极好,否则谁愿意冒着书籍被损坏的风险将书借出去?
而且,成本高,也就意味着想要读书的门槛被提高,许多想要读书的学子往往因为买不起书,或者借不到书,就此中断了求学之路。
而毕升所研究出来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就好很多了。
一个字能反复使用,就算是坏了,也不过是一个字模而已,再弄一个出来也就是了。
印书成本的降低,书的价格也相应的降低,同样的,能买的起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在讲究通经致用和躬行礼教的横渠学派来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儿。
宋应升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活字印刷也是奇技淫巧这种屁话来。
而宋应星见兄长被自己驳倒,一时之间心中也是有些过意不去。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宋应星与兄长一起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史长则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兄弟二人中举,故又被称之为“奉新二宋”。
只是自己兄弟两人时运不济,后来多次科举都是名落孙山,不曾得中进士。
原本是打算崇祯元年的恩科就是最后一次打算了,能中就中,不能中则就此返乡。
只是不曾想当时恩科还没有开考,有就传言说崇祯二年会继续再开一次恩科。
果然,自己兄弟二人再一次的名落孙山。
因为左右都还在京城,再加上殿试之时传出的崇祯皇帝怒斥学子的言论,让兄弟二人觉得当今皇帝开始重视通经致用之学,因此决定不如再试一次算了,这才拖到了今年。
而如今恩科在即,自己却不打算参加考试,反而想要放弃,这让自己的兄长会怎么想?心中能舒坦?
自觉心中有愧的宋应星作揖道:“大哥勿恼。小弟愿意再试一次可好?”
宋应升叹气道:“你啊,别考进士科了,去应试格物科罢。”
宋应星好奇的道:“为何?大哥此前不是一直反对小弟去应试格物科?”
宋应升叹道:“此前或许是哥哥想的差了,格物科未必就比进士科等了一低。
前宋至今,读书人不知凡几,为官者更是不知几何,可是真真做到青史留名的,又有谁能超过毕升先生?
再者说,当今天子重视的乃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这格物科既得你喜欢,又得天子看重,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罢了罢了,你去应试格物科罢。”
想了想,宋应升又接着道:“为兄这几天里,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宋应星好奇的问道:“不知大哥想明白了什么事?”
宋应升斟酌着道:“你我一直以为天子看重的是通经致用之所,其实你我都想的差了。以为兄看来,当今天子重视的乃是经世致用之学。
通经致用,经世致用,两者一字先后之差,相隔却是万里之别。今年恩科再试,也不过是再一次名落孙山罢了,倒不如你好生的去参加格物科,也算是一条出路。”
宋应星闻言,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从今上登基即位后先行设立了皇家学院这件事情上来说,大哥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是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就此付诸东流?
自己还好说,好歹跟着皇家学院的院正徐光启大人相识,也算是有些交情,可是自己的大哥呢?
就此回乡种地?
想到这里,宋应星心中一痛,开口道:“大哥?不如你我一起应试格物科?”
宋应升却笑道:“行了,你好好的准备应试你的格物科罢。那些东西为兄懂的可不如你多,应试估计也是应试不上的。
为兄打算先应试进士科,进士科不成了,为兄再去应试明律科,总有成的希望不是?”
宋应升的一番话,总算是让宋应星稍稍有了些安慰,也再一次燃起了心头火,打算好生的准备应试之事。
而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也开始忙活开了。
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一众可以被称之为帝党走狗的大臣和五军都护府的军方大佬,外加上两厂一卫的特务头子们,又一次被召进了宫中。
扫了眼前众人一眼,崇祯皇帝咳了咳嗓子道:“今儿个把大家伙儿喊进宫来,为的是商量一下琉球之事。”
温体仁一听到崇祯皇帝提到琉球两个字,脑仁儿就开始隐隐作痛。
琉球自古以来就是受天朝册封,也是天朝属国一事毫无疑问,不管走到哪儿都是这么个理儿。
现在琉球被日本给欺负了,这事儿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要不然的话天朝上国颜面何在?
说句最直接的,如果说大明连一个把自己当成亲爹一样的属国都保护不了,反而被一帮矮矬子给欺负了,那天下间其他的蕃国怎么看待大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小弟的大佬,大家凭什么跟着他混?
蕃国离心,哪儿还会有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景象?后世史书之上,自己和朝堂诸公就是大明的罪人!
尤其是自己,就是那个罪无可赦的幸进小人。
哪怕是为了这一点,温体仁觉得崇祯皇帝提出来琉球的事儿也是对的,大明就应该替琉球做主。
要不然的话万历年间大明为了朝鲜李氏而和日本大打出手的事儿不就成了千古笑话?
可是心中再怎么赞成,崇祯皇帝觉得这事儿也不能这样看。
大明自己还有一屁股屎没擦干净呢!
远了不说,辽东的建奴还没有摆弄明白呢,这就想着怼日本?
您老人家这是打算跟始皇帝嬴政和隋炀帝杨广学习?把啥事儿都自己全干利索?
这事儿没这么办的啊。
斟酌一番后,温体仁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琉球之事,以缓为上,不若等辽东建奴彻底平定之后再议,眼下还是下旨申饬为上。”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却没有说话。
虽然说在宫外闲逛的时候没有想出来什么好办法,但是临回宫了,却突然想到了可以先搞日本一波。
大明不是藩王多么,不是有总些想要移封的?大不了弄一个过去?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把这个主意给否了。
谁敢保证藩王就一定会永远心向着大明?万一哪一天地处日本的藩王想要搞些什么妖蛾子,闹心的不还是自己?
可是眼下温体仁说的这招也不成。
下旨申饬有个屁用?人家会听你的?
再说了,眼下的日本跟大明还有个屁的朝贡体系?
想到这儿,崇祯皇帝也是一阵头疼。
日本原本也是大明的蕃国之一,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原本在老朱把蒙元给怼了之后,倒是想让日本恢复朝贡关系来着。
可是当时日本人的脑袋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了,总觉得大明不是大宋,换句话说就是你丫不是当初的天朝上国,你怼蒙元,老子也怼过,凭啥老子就得给你上贡?
这么一合计,那些矮矬子干脆把老朱派去的使臣给宰了。
老朱被打脸之后本来想着派兵把这些个矮矬子也给怼了,好好教他们做人。
可是最后也不知道老朱是怎么想的,反正最后的决定是永不与其往来,并以此为祖训告诫后世子孙。
只是大家都挨着,这么近的距离要想说没有一点儿的关系,那纯属是扯蛋。
建文四年的时候,矮矬子里边儿的大个儿,足利义满觉得还是得抱天朝上国的大腿,想了想又上书给建文帝,想要恢复朝贡关系。
建文帝一瞅这事儿行啊,这不是说明老子英明神武四夷来朝么,正好拿这事儿压一下四叔那个不要脸的,这么一合计,建文就同意了。
同年,老四把自己侄儿的皇位夺过来自己坐了之后,倒是把日本朝贡这事儿给延续了下来,双方还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
可惜好景不长,不光大明自己内部能折腾,矮矬子们自己内部同样很能折腾,到了嘉靖二年的时候,就闹出乱子来了。
其实这事儿,还是矮矬子自己作出来的。
当时日本国内两大势力,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分别派出了一队使臣到明朝进行朝贡,也就是勘合贸易,他们都在宁波登陆。
同时来了两大使团,肯定有一个是不合法的,而且本来两大势力在国内就是互相争斗,来到中国后同对方一起受明朝市舶司官员的接待,这么一对眼,两大使团的关系就显得剑拔弩张,随时都可能擦出火花。
而抢擦走火的时间点,就在市舶太监赖恩收受细川氏使团贿赂后。在接待宴会上让细川氏坐上座,并在验货时先验了后到的细川氏货船,这让大内氏使团觉得自己丢了脸面了。
大内氏派赴明商人中素以海盗为业者多,心想凭什么他们后到却先验货,还坐上席!
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后,更是激起了其对细川氏的仇恨。
依着小鬼子那种动不动就切腹玩命的武士道精神,两波互相看不对眼的日本使团就此产生内讧,直接在宁波爆发了武斗。
大内氏杀掉了大部分细川氏使团成员,取得武斗的胜利,但他们也同时祸害了宁波百姓和守军。
这下子完了,在大明爸爸的地盘上犯了事儿还想好?情知不妙的大内氏使团成员迅速乘船想要返回日本。
但是现实往往比小说还要扯蛋,大内氏使团途中遭遇海风,连人带船都给吹到了朝鲜。
朝鲜守军诛杀其中一部分后,擒获了其中的三十余人。朝鲜国王知道后,一瞅是在大明爸爸那边犯事儿了逃跑的,干脆又派人将他们押送到浙江,交给大明爸爸来处置。
可惜的是嘉靖那家伙修仙把脑子给修坏了,再被大臣们一忽悠,丫的也认为倭乱就是这倒霉催的市舶司引起的,最后一拍脑门子,关了丫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矮矬子们与大明爸爸的朝贡关系就此结束,而大明爸爸也因此裁撤了浙江、福建的市舶司,只保留广东一处。
别管咋说,反正现在这朝贡关系已经凉透了,再扯什么下旨申饬,也就是图个自我安慰罢了——去宣旨的人都够呛都回的来。
不过好在,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不是原本的那个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崇祯皇帝,反而是个缺德带冒烟的家伙。
宋应升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弟弟竟然会产生了放弃科举的想法。
莫非是出门一趟中了邪?
宋应星拉住了准备去找郎中过来的兄长宋应升道:“大哥别担心,小弟没得病。”
宋应升却一把打开了宋应星拉着自己的手,怒道:“还没病!我看你是病得不轻!十余年寒窗,说放弃就放弃了?不是说今年的恩科再拼一回的?”
宋应星却是满脸认真的盯着宋应升道:“大哥,兄弟我今天才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
真想要为国为民的做一番事,倒也不必非得要科举为官了才行。哪怕是不为官,弟弟一样可以研究些自己喜欢而又能利国利民的东西。”
见宋应升依旧是满脸怒色,宋应星又接着道:“咱们兄弟当初所学横渠先生之学,本就是通经致用为本,以躬行礼教为主,又何必非要科举为官?”
宋应升气极,训斥道:“就算是如此,怎么就不科举了?科举跟你捣鼓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什么冲突?莫非你还真个打算不读书了,专门去研究那些奇技淫巧?”
宋应星道:“大哥说的不对,如何就是奇技淫巧了?无百工之术,你我身上的衣服从何而来?
咱们兄弟所读的书,也是印刷出来的罢?若是没有故宋毕升先生所创印刷之术,单靠雕版,你我兄弟能不能买的起?”
宋应升一时哑然。
宋应星所说的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后,由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这种印刷之术,基本上一页就是一张刻板。而一旦刻错了一个字,整个雕板也就宣告报废,这就意味着雕版印刷的成本是极高的。
成本高,卖的书价格就贵。这也是为什么以前的穷书生们都喜欢借书来抄的原因。
可是,这书不是你想借就能借的到的,除非关系真的是极好,否则谁愿意冒着书籍被损坏的风险将书借出去?
而且,成本高,也就意味着想要读书的门槛被提高,许多想要读书的学子往往因为买不起书,或者借不到书,就此中断了求学之路。
而毕升所研究出来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这种情况就好很多了。
一个字能反复使用,就算是坏了,也不过是一个字模而已,再弄一个出来也就是了。
印书成本的降低,书的价格也相应的降低,同样的,能买的起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在讲究通经致用和躬行礼教的横渠学派来看,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儿。
宋应升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活字印刷也是奇技淫巧这种屁话来。
而宋应星见兄长被自己驳倒,一时之间心中也是有些过意不去。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宋应星与兄长一起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
在一万多名考生中,二十九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史长则名列第六。
奉新诸生中只有兄弟二人中举,故又被称之为“奉新二宋”。
只是自己兄弟两人时运不济,后来多次科举都是名落孙山,不曾得中进士。
原本是打算崇祯元年的恩科就是最后一次打算了,能中就中,不能中则就此返乡。
只是不曾想当时恩科还没有开考,有就传言说崇祯二年会继续再开一次恩科。
果然,自己兄弟二人再一次的名落孙山。
因为左右都还在京城,再加上殿试之时传出的崇祯皇帝怒斥学子的言论,让兄弟二人觉得当今皇帝开始重视通经致用之学,因此决定不如再试一次算了,这才拖到了今年。
而如今恩科在即,自己却不打算参加考试,反而想要放弃,这让自己的兄长会怎么想?心中能舒坦?
自觉心中有愧的宋应星作揖道:“大哥勿恼。小弟愿意再试一次可好?”
宋应升叹气道:“你啊,别考进士科了,去应试格物科罢。”
宋应星好奇的道:“为何?大哥此前不是一直反对小弟去应试格物科?”
宋应升叹道:“此前或许是哥哥想的差了,格物科未必就比进士科等了一低。
前宋至今,读书人不知凡几,为官者更是不知几何,可是真真做到青史留名的,又有谁能超过毕升先生?
再者说,当今天子重视的乃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这格物科既得你喜欢,又得天子看重,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罢了罢了,你去应试格物科罢。”
想了想,宋应升又接着道:“为兄这几天里,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宋应星好奇的问道:“不知大哥想明白了什么事?”
宋应升斟酌着道:“你我一直以为天子看重的是通经致用之所,其实你我都想的差了。以为兄看来,当今天子重视的乃是经世致用之学。
通经致用,经世致用,两者一字先后之差,相隔却是万里之别。今年恩科再试,也不过是再一次名落孙山罢了,倒不如你好生的去参加格物科,也算是一条出路。”
宋应星闻言,便陷入了沉思之中。
从今上登基即位后先行设立了皇家学院这件事情上来说,大哥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是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就此付诸东流?
自己还好说,好歹跟着皇家学院的院正徐光启大人相识,也算是有些交情,可是自己的大哥呢?
就此回乡种地?
想到这里,宋应星心中一痛,开口道:“大哥?不如你我一起应试格物科?”
宋应升却笑道:“行了,你好好的准备应试你的格物科罢。那些东西为兄懂的可不如你多,应试估计也是应试不上的。
为兄打算先应试进士科,进士科不成了,为兄再去应试明律科,总有成的希望不是?”
宋应升的一番话,总算是让宋应星稍稍有了些安慰,也再一次燃起了心头火,打算好生的准备应试之事。
而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也开始忙活开了。
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一众可以被称之为帝党走狗的大臣和五军都护府的军方大佬,外加上两厂一卫的特务头子们,又一次被召进了宫中。
扫了眼前众人一眼,崇祯皇帝咳了咳嗓子道:“今儿个把大家伙儿喊进宫来,为的是商量一下琉球之事。”
温体仁一听到崇祯皇帝提到琉球两个字,脑仁儿就开始隐隐作痛。
琉球自古以来就是受天朝册封,也是天朝属国一事毫无疑问,不管走到哪儿都是这么个理儿。
现在琉球被日本给欺负了,这事儿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要不然的话天朝上国颜面何在?
说句最直接的,如果说大明连一个把自己当成亲爹一样的属国都保护不了,反而被一帮矮矬子给欺负了,那天下间其他的蕃国怎么看待大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小弟的大佬,大家凭什么跟着他混?
蕃国离心,哪儿还会有四夷宾服,八方来朝的景象?后世史书之上,自己和朝堂诸公就是大明的罪人!
尤其是自己,就是那个罪无可赦的幸进小人。
哪怕是为了这一点,温体仁觉得崇祯皇帝提出来琉球的事儿也是对的,大明就应该替琉球做主。
要不然的话万历年间大明为了朝鲜李氏而和日本大打出手的事儿不就成了千古笑话?
可是心中再怎么赞成,崇祯皇帝觉得这事儿也不能这样看。
大明自己还有一屁股屎没擦干净呢!
远了不说,辽东的建奴还没有摆弄明白呢,这就想着怼日本?
您老人家这是打算跟始皇帝嬴政和隋炀帝杨广学习?把啥事儿都自己全干利索?
这事儿没这么办的啊。
斟酌一番后,温体仁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琉球之事,以缓为上,不若等辽东建奴彻底平定之后再议,眼下还是下旨申饬为上。”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却没有说话。
虽然说在宫外闲逛的时候没有想出来什么好办法,但是临回宫了,却突然想到了可以先搞日本一波。
大明不是藩王多么,不是有总些想要移封的?大不了弄一个过去?
想了想,崇祯皇帝又把这个主意给否了。
谁敢保证藩王就一定会永远心向着大明?万一哪一天地处日本的藩王想要搞些什么妖蛾子,闹心的不还是自己?
可是眼下温体仁说的这招也不成。
下旨申饬有个屁用?人家会听你的?
再说了,眼下的日本跟大明还有个屁的朝贡体系?
想到这儿,崇祯皇帝也是一阵头疼。
日本原本也是大明的蕃国之一,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原本在老朱把蒙元给怼了之后,倒是想让日本恢复朝贡关系来着。
可是当时日本人的脑袋不知道哪里不对劲了,总觉得大明不是大宋,换句话说就是你丫不是当初的天朝上国,你怼蒙元,老子也怼过,凭啥老子就得给你上贡?
这么一合计,那些矮矬子干脆把老朱派去的使臣给宰了。
老朱被打脸之后本来想着派兵把这些个矮矬子也给怼了,好好教他们做人。
可是最后也不知道老朱是怎么想的,反正最后的决定是永不与其往来,并以此为祖训告诫后世子孙。
只是大家都挨着,这么近的距离要想说没有一点儿的关系,那纯属是扯蛋。
建文四年的时候,矮矬子里边儿的大个儿,足利义满觉得还是得抱天朝上国的大腿,想了想又上书给建文帝,想要恢复朝贡关系。
建文帝一瞅这事儿行啊,这不是说明老子英明神武四夷来朝么,正好拿这事儿压一下四叔那个不要脸的,这么一合计,建文就同意了。
同年,老四把自己侄儿的皇位夺过来自己坐了之后,倒是把日本朝贡这事儿给延续了下来,双方还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
可惜好景不长,不光大明自己内部能折腾,矮矬子们自己内部同样很能折腾,到了嘉靖二年的时候,就闹出乱子来了。
其实这事儿,还是矮矬子自己作出来的。
当时日本国内两大势力,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分别派出了一队使臣到明朝进行朝贡,也就是勘合贸易,他们都在宁波登陆。
同时来了两大使团,肯定有一个是不合法的,而且本来两大势力在国内就是互相争斗,来到中国后同对方一起受明朝市舶司官员的接待,这么一对眼,两大使团的关系就显得剑拔弩张,随时都可能擦出火花。
而抢擦走火的时间点,就在市舶太监赖恩收受细川氏使团贿赂后。在接待宴会上让细川氏坐上座,并在验货时先验了后到的细川氏货船,这让大内氏使团觉得自己丢了脸面了。
大内氏派赴明商人中素以海盗为业者多,心想凭什么他们后到却先验货,还坐上席!
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后,更是激起了其对细川氏的仇恨。
依着小鬼子那种动不动就切腹玩命的武士道精神,两波互相看不对眼的日本使团就此产生内讧,直接在宁波爆发了武斗。
大内氏杀掉了大部分细川氏使团成员,取得武斗的胜利,但他们也同时祸害了宁波百姓和守军。
这下子完了,在大明爸爸的地盘上犯了事儿还想好?情知不妙的大内氏使团成员迅速乘船想要返回日本。
但是现实往往比小说还要扯蛋,大内氏使团途中遭遇海风,连人带船都给吹到了朝鲜。
朝鲜守军诛杀其中一部分后,擒获了其中的三十余人。朝鲜国王知道后,一瞅是在大明爸爸那边犯事儿了逃跑的,干脆又派人将他们押送到浙江,交给大明爸爸来处置。
可惜的是嘉靖那家伙修仙把脑子给修坏了,再被大臣们一忽悠,丫的也认为倭乱就是这倒霉催的市舶司引起的,最后一拍脑门子,关了丫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矮矬子们与大明爸爸的朝贡关系就此结束,而大明爸爸也因此裁撤了浙江、福建的市舶司,只保留广东一处。
别管咋说,反正现在这朝贡关系已经凉透了,再扯什么下旨申饬,也就是图个自我安慰罢了——去宣旨的人都够呛都回的来。
不过好在,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不是原本的那个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崇祯皇帝,反而是个缺德带冒烟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