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
在大明开国之初,东方的邻居也正陷入激烈的纷争之中。南北朝的战争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衰退,无数人流离失所,不得不成为明朝海盗的雇佣军,转过来在大明沿海烧杀抢掠。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在洪武后期,因为流离到东海的张士诚集团覆灭,加上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终于结束了南北战争,所以大明的海盗,包括倭寇几乎绝迹。
足利义满此人也算是个能人,狠人,被视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他同时痴迷大明文化,除了主宅采用大明风格。同时搜求大明珍宝、商品、书画。
他还广集汉学造诣深厚学者及画家,为其从事文学研究、出版事业提供优良条件,从而形成中国风格明显的北山文化。
除了文化方面,他在经济方面除繁荣本国商品经济外,努力发展明日贸易。
建文三年,遣使祖阿与肥富赴明,在国书中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建立明日贸易关系。
永乐元年,朱棣称帝。明日贸易关系进一步扩大,形成十年一贡的进贡贸易,又称勘合贸易的明日官方贸易关系。
在大明主动敞开国门,允许东瀛有条件的进行贸易的时候,足利义满开始负责对东瀛国内那些倭寇的清剿。
东瀛的倭寇没有生存的土壤,加上大明海军势力的扩张,这已经有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倭寇了。
但是,永乐六年,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庶子足利义持继承了将军一职。因为足利义满更偏爱小儿子,他跟父亲势力割裂,笼络的全是在倭寇中占到便宜的一帮人,成为了一个对大明有着偏见的领导者。
他主动中断了勘合贸易,并且停止了足利义满时期,主动打击倭寇的行动。
东瀛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再一次出现。
不过他们畏惧大明舰队的威力,基本都只是将朝鲜当做抢劫目标。而这次他们向南进发,应该是知道郑和的舰队不在,所以才会想来看看有没有机会占点便宜。
以朱瞻基的想法,他肯定是想集中大明的海军势力,对整个倭寇势力集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目前倭寇只是出于死灰复燃的时期,各个团伙的势力都很小。许多倭寇连一艘大船都没有,只能靠小舢板抢劫。在这个时期掐断他们发展的势头,他们就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
他们也要比草原势力容易清除的多,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双方的天时地利都是一个层次,关键就是看谁的力量更强。
但是,海军出动,比陆军更耗军粮,一个船队,也可能几个月找不到敌人,而倭寇的力量分散,想要一举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朱瞻基虽然知道这种清剿是必须的,但是大臣们不知道,如果消耗了太多的钱粮却抓不到敌人,任何将领都不敢担这个责任。
所以,这个决定只能朱棣来做。
大明现在不缺船,不缺海军,不缺军费,以朱棣的脾气,知道有倭寇想要来大明占便宜,绝对轻易息战。
“太孙殿下,皇上驾到。”
朱瞻基抬起头来,只见朱棣已经龙行虎步,进入了门中。
见他的身后还跟着好几个文武大臣,朱瞻基不敢怠慢,站起身来,绕出了案后,躬身行礼。“孙瞻基见过皇祖父。”
朱棣的心情显然很好,并没有受到倭寇的影响。“免礼,基儿求见有何事?”
朱瞻基的视线在他身后扫了一圈,除了纪纲,王彦他们,还有兵部尚书方宾,通政使姚振邦等人。
李亮在他们的身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朱瞻基就明白了过来。他已经把事情跟朱棣说了,朱棣也知道他的心意,现在还这样问,只是为了用他的嘴,把这件事说开。
所以,朱瞻基一边请朱棣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安排其他人就坐,心里也打好了腹稿。
等朱棣坐好,他站在他面前的文案左侧说道:“孙儿闻听朝鲜又遭倭寇袭掠,并且倭寇还有向大明海域进发的迹象,故此在此查阅倭寇资料,希望能从根源上解决倭寇问题。”
朱棣笑问:“何为根源?”
“根基,起源。”朱瞻基胸有成竹地说道:“倭寇的根基在东瀛,起源于东瀛,所以想要解决倭寇问题,仅靠在大明防御,是解决不了倭寇问题的。我们必须溯根求源,找到倭寇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基儿有何所得?”
“孙儿以为,倭寇的出现,有三个根本原因,想要解决倭寇问题,就必须解决这三个根本。”
朱棣这次没有开口,朱瞻基看了一下他的表情,眼睛从其他人脸上掠了一圈,继续说道:“其一,倭寇是从一百年前的蒙元时代开始出现,孙儿注意到,当时东瀛施行海禁政策。但日本商人锐意搜求中国货物,违禁前往元朝的浙江、福建一带经商。元朝政府则通过庆元、泉州市舶司收税来接待东瀛商人。这些商人多是流劫日本西部沿海的武装商人。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并勾引本夷为犯中国。日本商人在中国不满所欲,卒蟠劫而去。故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
“其二,源自于东瀛百年混乱的社会局势。百年来,东瀛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国供给。当中国货物缺乏时,价格就会大涨。如丝每百斤在大明值银五、六两,而在日本其价格是在中国的十倍。”
“自东瀛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武士、商人和浪人因贸易暴利,就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当正当的生意受阻,他们就只能依靠抢掠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此乃根源之二。”
“其三……”朱瞻基又看了看朱棣的脸色,硬着头皮说道:“根源其三源于大明严厉的海禁政策,东瀛生活贫苦,需要大明货物,可大明严禁东瀛人士来大明易货贸易,在正当渠道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劫掠来获取货物。”
大明的海禁政策是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朱棣上台以后,仍然执行了这个政策。不过,依附皇室的內监成为了皇室的代理人,操控了大明的勘合贸易以及出口贸易。
为了垄断此项暴利,朱棣在某种程度实际上已经打破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但是对民间的限制依旧严厉无比,大笔的利润被赚进了内库。
虽然朱瞻基因此也赚取了数百万两白银,成为既得利益者。但是他的眼光当然不会局限于此。一家赚的钱再多,也不如放开管制后所有人共同赚钱多。
在如今的皇权时代,皇家不应该成为垄断者,而应该成为管理者。当所有人都能因此赚钱,不仅活跃了经济,光是收税一项,就能远远超过如今的皇家的垄断利润。
但是,放开海禁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麻烦,管理也是需要耐心学习引导的。这与封建时代的管理制度是相悖的,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也是相悖的。
听了朱瞻基的分析,朱棣笑了笑,看向了几位近臣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纪纲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朱瞻基的人。所以知道自己的这个小主不喜夸夸其谈,只重视结论,结果,贸然拍马屁只会适得其反。
兵部尚书方宾却已经率先回禀道:“陛下,臣以为太孙所言极是,倭寇源自东瀛,解决东瀛问题,才能解决倭寇的根本。”
方宾,浙江钱塘县人,此人性格警敏,能揣上意,所以颇得朱棣宠信。
朱瞻基对他不太了解,所有的了解也是在这个时代得到的。
朱棣闻言笑道:“小儿之言,不可当真。东瀛乃是先行父皇亲自确定的不征之国,怎可轻于言兵?”
纪纲是知道朱瞻基的想法的,虽然还没有与朱瞻基详谈,但是也知道此次倭寇出现,其实刚好契合了朱瞻基的计划。
所以他俯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既然有此分析,想必也不仅仅只有起兵一计。东瀛乃不征之国,但是也不仅仅只有起兵,才能解决倭寇问题。”
他将话题轻易又交到了朱瞻基的手中,虽然看似推脱责任,其实这才是真正符和朱瞻基想法的。
朱棣闻言却笑道:“他才多大年纪,此乃国家大事,不可断于他一小儿之手。”不过,他又看向朱瞻基,话锋一转说道:“既然你对倭寇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那就说说自己有什么想法吧!”
来到这个时代十几年了,朱瞻基仍然有些不习惯这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
就像这个时候,哪怕朱棣再喜欢朱瞻基,也会欲扬先抑,故意自贬一番,谦虚一番,才会假装故意给你一个机会表现一番。
虽然这个时候即使朱瞻基说错了话也没关系,但是就不能有事说事,有话说话吗?
(今天第一更,我今天争取三更。)
在大明开国之初,东方的邻居也正陷入激烈的纷争之中。南北朝的战争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衰退,无数人流离失所,不得不成为明朝海盗的雇佣军,转过来在大明沿海烧杀抢掠。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在洪武后期,因为流离到东海的张士诚集团覆灭,加上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终于结束了南北战争,所以大明的海盗,包括倭寇几乎绝迹。
足利义满此人也算是个能人,狠人,被视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他同时痴迷大明文化,除了主宅采用大明风格。同时搜求大明珍宝、商品、书画。
他还广集汉学造诣深厚学者及画家,为其从事文学研究、出版事业提供优良条件,从而形成中国风格明显的北山文化。
除了文化方面,他在经济方面除繁荣本国商品经济外,努力发展明日贸易。
建文三年,遣使祖阿与肥富赴明,在国书中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建立明日贸易关系。
永乐元年,朱棣称帝。明日贸易关系进一步扩大,形成十年一贡的进贡贸易,又称勘合贸易的明日官方贸易关系。
在大明主动敞开国门,允许东瀛有条件的进行贸易的时候,足利义满开始负责对东瀛国内那些倭寇的清剿。
东瀛的倭寇没有生存的土壤,加上大明海军势力的扩张,这已经有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倭寇了。
但是,永乐六年,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庶子足利义持继承了将军一职。因为足利义满更偏爱小儿子,他跟父亲势力割裂,笼络的全是在倭寇中占到便宜的一帮人,成为了一个对大明有着偏见的领导者。
他主动中断了勘合贸易,并且停止了足利义满时期,主动打击倭寇的行动。
东瀛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再一次出现。
不过他们畏惧大明舰队的威力,基本都只是将朝鲜当做抢劫目标。而这次他们向南进发,应该是知道郑和的舰队不在,所以才会想来看看有没有机会占点便宜。
以朱瞻基的想法,他肯定是想集中大明的海军势力,对整个倭寇势力集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目前倭寇只是出于死灰复燃的时期,各个团伙的势力都很小。许多倭寇连一艘大船都没有,只能靠小舢板抢劫。在这个时期掐断他们发展的势头,他们就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
他们也要比草原势力容易清除的多,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双方的天时地利都是一个层次,关键就是看谁的力量更强。
但是,海军出动,比陆军更耗军粮,一个船队,也可能几个月找不到敌人,而倭寇的力量分散,想要一举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朱瞻基虽然知道这种清剿是必须的,但是大臣们不知道,如果消耗了太多的钱粮却抓不到敌人,任何将领都不敢担这个责任。
所以,这个决定只能朱棣来做。
大明现在不缺船,不缺海军,不缺军费,以朱棣的脾气,知道有倭寇想要来大明占便宜,绝对轻易息战。
“太孙殿下,皇上驾到。”
朱瞻基抬起头来,只见朱棣已经龙行虎步,进入了门中。
见他的身后还跟着好几个文武大臣,朱瞻基不敢怠慢,站起身来,绕出了案后,躬身行礼。“孙瞻基见过皇祖父。”
朱棣的心情显然很好,并没有受到倭寇的影响。“免礼,基儿求见有何事?”
朱瞻基的视线在他身后扫了一圈,除了纪纲,王彦他们,还有兵部尚书方宾,通政使姚振邦等人。
李亮在他们的身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朱瞻基就明白了过来。他已经把事情跟朱棣说了,朱棣也知道他的心意,现在还这样问,只是为了用他的嘴,把这件事说开。
所以,朱瞻基一边请朱棣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安排其他人就坐,心里也打好了腹稿。
等朱棣坐好,他站在他面前的文案左侧说道:“孙儿闻听朝鲜又遭倭寇袭掠,并且倭寇还有向大明海域进发的迹象,故此在此查阅倭寇资料,希望能从根源上解决倭寇问题。”
朱棣笑问:“何为根源?”
“根基,起源。”朱瞻基胸有成竹地说道:“倭寇的根基在东瀛,起源于东瀛,所以想要解决倭寇问题,仅靠在大明防御,是解决不了倭寇问题的。我们必须溯根求源,找到倭寇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基儿有何所得?”
“孙儿以为,倭寇的出现,有三个根本原因,想要解决倭寇问题,就必须解决这三个根本。”
朱棣这次没有开口,朱瞻基看了一下他的表情,眼睛从其他人脸上掠了一圈,继续说道:“其一,倭寇是从一百年前的蒙元时代开始出现,孙儿注意到,当时东瀛施行海禁政策。但日本商人锐意搜求中国货物,违禁前往元朝的浙江、福建一带经商。元朝政府则通过庆元、泉州市舶司收税来接待东瀛商人。这些商人多是流劫日本西部沿海的武装商人。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并勾引本夷为犯中国。日本商人在中国不满所欲,卒蟠劫而去。故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
“其二,源自于东瀛百年混乱的社会局势。百年来,东瀛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国供给。当中国货物缺乏时,价格就会大涨。如丝每百斤在大明值银五、六两,而在日本其价格是在中国的十倍。”
“自东瀛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武士、商人和浪人因贸易暴利,就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当正当的生意受阻,他们就只能依靠抢掠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此乃根源之二。”
“其三……”朱瞻基又看了看朱棣的脸色,硬着头皮说道:“根源其三源于大明严厉的海禁政策,东瀛生活贫苦,需要大明货物,可大明严禁东瀛人士来大明易货贸易,在正当渠道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劫掠来获取货物。”
大明的海禁政策是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朱棣上台以后,仍然执行了这个政策。不过,依附皇室的內监成为了皇室的代理人,操控了大明的勘合贸易以及出口贸易。
为了垄断此项暴利,朱棣在某种程度实际上已经打破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但是对民间的限制依旧严厉无比,大笔的利润被赚进了内库。
虽然朱瞻基因此也赚取了数百万两白银,成为既得利益者。但是他的眼光当然不会局限于此。一家赚的钱再多,也不如放开管制后所有人共同赚钱多。
在如今的皇权时代,皇家不应该成为垄断者,而应该成为管理者。当所有人都能因此赚钱,不仅活跃了经济,光是收税一项,就能远远超过如今的皇家的垄断利润。
但是,放开海禁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麻烦,管理也是需要耐心学习引导的。这与封建时代的管理制度是相悖的,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也是相悖的。
听了朱瞻基的分析,朱棣笑了笑,看向了几位近臣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纪纲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朱瞻基的人。所以知道自己的这个小主不喜夸夸其谈,只重视结论,结果,贸然拍马屁只会适得其反。
兵部尚书方宾却已经率先回禀道:“陛下,臣以为太孙所言极是,倭寇源自东瀛,解决东瀛问题,才能解决倭寇的根本。”
方宾,浙江钱塘县人,此人性格警敏,能揣上意,所以颇得朱棣宠信。
朱瞻基对他不太了解,所有的了解也是在这个时代得到的。
朱棣闻言笑道:“小儿之言,不可当真。东瀛乃是先行父皇亲自确定的不征之国,怎可轻于言兵?”
纪纲是知道朱瞻基的想法的,虽然还没有与朱瞻基详谈,但是也知道此次倭寇出现,其实刚好契合了朱瞻基的计划。
所以他俯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既然有此分析,想必也不仅仅只有起兵一计。东瀛乃不征之国,但是也不仅仅只有起兵,才能解决倭寇问题。”
他将话题轻易又交到了朱瞻基的手中,虽然看似推脱责任,其实这才是真正符和朱瞻基想法的。
朱棣闻言却笑道:“他才多大年纪,此乃国家大事,不可断于他一小儿之手。”不过,他又看向朱瞻基,话锋一转说道:“既然你对倭寇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那就说说自己有什么想法吧!”
来到这个时代十几年了,朱瞻基仍然有些不习惯这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
就像这个时候,哪怕朱棣再喜欢朱瞻基,也会欲扬先抑,故意自贬一番,谦虚一番,才会假装故意给你一个机会表现一番。
虽然这个时候即使朱瞻基说错了话也没关系,但是就不能有事说事,有话说话吗?
(今天第一更,我今天争取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