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先发了三千,然后又修改成四千。因为修改有规定:字数只能多不能少,且多出来的字数不再调整计费,所以,这四千章节就按三千收费了,是对上一章的补偿。看了不对的朋友请再刷新看一遍,不然连不上。
    *********
    这气象刺痛了他的双眼,刺痛了他的心。
    谢家赔偿的十万两忽然显得微不足道起来。
    若是明辉还活着,若是郭清哑嫁入了江家,江家肯定也是像这样。正如郭里正对张李两家人说的:人活着才最重要!明辉要和郭清哑成亲了,这辈子何止挣十万两!
    所以,他见了江大娘怎能不恨!
    江大娘忽然也大哭起来,像孩子一样坐在了地上。
    江家兄弟和媳妇急忙两头劝,混乱中相互看着叹气。
    再回头说郭家。
    江家人走后,郭大有便安排卸货,用小船将纱线运到郭家西坊门前水道。搬运工都是村里的庄稼汉,得郭家照顾在农忙之余挣这份工钱。反正又不用整天守在这,有活计叫一声就是,搬完了就走,一点不耽误农活。
    吴氏就被婆子媳妇们围住了,招呼奉承之声不绝入耳。
    有夸郭家船大、坚固牢实的,有骂李红枣不是东西得报应的,有赞郭家有威望、一来就压住一场大闹的,有赞郭家仁义不记仇的,还有就是纯碎来讨好招呼的。
    吴氏都笑脸相迎。一面招呼一面急忙往家赶去。
    清哑和二嫂等人先走,早上了围堤了。
    离了喧嚣的人群,触目都是水乡景色。心情才明朗了。
    因见一边田地里绿茵茵的成片,煞是养眼,恍惚间好像到了春天一样,便问道:“这不是麦子,是……胡萝卜!怎么种这许多?”
    阮氏不禁笑了,道:“你忘了?这些都是要卖给咱家工人吃的。一千多人,一天要吃多少菜!这还不算多呢。别的地方还有。”
    清哑恍然大悟,是她糊涂了。
    杨安平家的忙凑趣道:“还有白萝卜。姑娘,这些人家可占大光了。光一个冬天卖菜都能抵得上以往一年的庄稼收成呢。这萝卜拔完了,开春再种棉花,一点都不耽误。萝卜缨也不白丢,也挑去咱们家喂猪喂羊。换肥料回来肥田。隔年那田照样收成好……”
    她呱啦呱啦说起种田经,清哑听了觉得挺有趣。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本来大家都种白萝卜的,是清哑觉得,工人们上夜班熬夜伤眼睛,而胡萝卜对眼睛好,所以才种的多了。
    工人多,需求大。萝卜吃了,萝卜缨却剩下了。
    郭守业是多精明会算计的人。一看这个情形,忙叫多喂猪。从十里八乡搜买许多小猪仔回来,再从族中和村里挑选那些无力种地,或无田地又本分的老弱来喂猪,算是帮扶照顾。
    这些猪长大也不卖,有时宰杀给工人们加菜。
    清哑听见了,忙说逮些羊喂吧,她想喝羊奶。
    郭守业立即叫人连母羊带小羊买了几十只回来。喂了一年发现:这畜生比猪还好伺候,春夏割草喂,秋冬喂萝卜缨,一点都不用额外花本钱的。不但他闺女有羊奶喝了,且羊肉烧萝卜大家都喜欢吃,大夫也说冬季羊肉最温补,比猪肉养人,于是他便叫多多的买种羊和小羊回来,扩大养殖。
    羊喂多了,羊奶也多了。
    郭家老小都喝羊奶,这还用不完。
    清哑便用羊奶做点心,又教给厨房的媳妇和作坊的大师傅。于是连郭家下人也跟着沾光了;作坊里人多,只能今日供应这一班,明日供应那一班,隔三差五的,织工们也能尝一尝没吃过的好点心。
    郭家这些举措笼络了人心,在郭家做工的人感觉特别幸福:工钱高还在其次,这吃的伙食好,比在家里强百倍——谁家没事常吃猪羊肉?更别说那些点心了,你就有钱吃,也没处凑齐那些材料来做是不是!也不能有空闲常去城里买。
    因此,不但先来的工人舍不得走,再不说熬两年学了手艺就回家的话了,便是没来的听见这样好差事,都求爷爷告奶奶托人找关系想要进来。无奈郭家现在招人可严格了,轻易进不来的。
    说到这还有一桩奇事不能不交代,因为涉及郭家工坊规制改革。
    在坊子做工的大多是媳妇姑娘。姑娘还好,媳妇有许多的牵挂和不方便:回家少了,跟男人在一起的机会就少了。家人看在那么高工钱的份上,也能体谅,舍不得让她辞工,只能熬着。可长久下来,必然影响夫妻生活。已经生了娃的还好,那没生娃的可就急了,照这样下去,不影响传宗接代了?
    于是,有个女工的男人想了个绝妙的主意:他花几两银子买了个丫头回来做妾!这多划算,钱也有人挣了,也有人为他暖脚生娃了,家里家务活也有人干了。
    得知消息后,那女工躲在墙角哭泣。
    郭家从婆婆到媳妇到闺女都大怒!
    吴氏是想到清哑,这情形太像清哑帮了江家后,结果江家另挑了媳妇,还想让清哑做妾;蔡氏和阮氏因为自己身为媳妇,将心比心,自然看不惯这样的事——哦,媳妇累死累活挣钱养家,做丈夫的不但不心疼还用这钱买小妾快活,这不是往女人心上捅刀子吗!清哑是新社会的女性,不用说对这行为义愤填膺。
    吴氏告诫那家人:要不把这妾给退了,就让他媳妇回家。
    没钱挣了看你还纳妾去!
    郭大全亲自上门去传话。
    他对那男人笑道:“我说兄弟,你真想得开!晓得不委屈自个。我郭家兄弟三个。撑起这么大家业,从没想要讨个小老婆回来生养。你还怕你这家业将来没人接手?”
    说着目光在他屋内一扫,不过几件破桌椅而已。
    那男人羞愧万分。嗫嚅道:“总不能不养娃……”
    郭大全道:“你急什么!我二弟不也只有一个女娃,也没说急着要讨个小老婆回来生儿子。这女人生娃她也得赶时候不是,不是说生就能生的。你先忍忍。为了你这事,我们家要调整上工和休假的规矩了,总不能叫大家断了香火,那时没人敢来了。”
    那男人见郭家这样给面子,急忙保证把那丫头送走。
    这件事了结后。郭家调整了工人上工和休假的规定,保证每个成亲的女织工每三天可以回家歇一晚,这空挡由未婚的女孩来替补。当然要加酬劳的。并且,还新规定了产假:凡是怀孕的女工可保留差事回家待产,等生产完再来上工。回来还有产期补贴呢。
    这是郭家的经营策略:无论从忠诚度上,还是手艺的熟练上考虑。留住老织工很重要。总换人可不行。
    新规定一出,女织工们都感激万分,尤其是郭家为那家丈夫纳妾的女工出头,保护了她在家的地位,更令所有女织工感动。
    从此大家不但用心做工,还把郭家当娘家和靠山一样,有了烦难心事都愿意和郭家婆媳说。
    人心所归,这儿仿佛成了女儿国。吴氏就是那女王。
    清哑自然就是公主了,织工们提起来都称“我们家姑娘”。
    此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必多说,且说眼前。
    清哑和二嫂等人坐船久了,一路疏散活动往家走。
    前面是绿竹夹道,直通向郭家院门。
    清哑四下张望,虽然冬季草木凋零,但竹子却依然翠绿。竹林中偶露出一角屋檐,上面停着一只鸟儿欢快地鸣叫,再加一两声狗叫、稚童呼唤等,乡村风味浓郁。
    她不大出门的,一般出门也是从门前水上坐船离开。
    算一算,走这条路居然是她穿过来后第一次。
    想想忍不住微笑,觉得自己跟那些养在深闺的小姐也不强些。
    她这么想,阮氏可不这么想。
    她觉得小姑是娇小姐,就不该轻易抛头露面,尤其是在乡下,因此不住催清哑“小妹,走快些!”说着前后张望,生怕再有人来。因为这一路上,来来去去的走过好几拨人了,路过的人都好奇地将目光重点放在清哑主仆身上。
    阮氏不禁后悔,该坐船从前面绕的。
    她有意将清哑挤在中间,害得清哑总被挡住目光。
    好在很快到了郭家西坊院门口。
    西坊已经彻底同郭家住处隔开,这道院门是专给织工们进出用的。前面还有一道门,才是郭家人自己进出的东院门。
    西坊守门的护院一色都是年轻汉子和少年,见了阮氏忙都出来打招呼,“东家**奶回来了?哎哟,姑娘也回来了!”
    护院头领阮秀恰是阮氏的族人,认得清哑,见她出现在这很意外。其他人都不认得,听见他叫传说中的“姑娘”,急忙就寻找目标。没费神,目光一下就落在人群正中的清哑和细腰身上。再一看眉眼,就定在清哑身上了——她身上有郭家人相貌特征。
    确定后,一个个都想“姑娘真好!”
    他们不知如何形容清哑的纯净,只觉“真好”。
    阮氏笑着应一声,拉着清哑脚下不停地直往前走。
    郭俭和巧儿好奇地跑到院门口,扶着门边对里面张望。
    清哑也侧首打量门房设置,见护院们都看着她笑,她也礼貌地微笑致意。
    一个少年问道:“俭哥儿和小姐想进去瞧?”
    说着话,眼角余光偷偷地瞄清哑,有些紧张。
    郭俭眼中露出渴望的神色。
    阮氏忙喊:“巧儿、俭娃子走了!”
    巧儿忙拉弟弟跑来跟上,又越过众人,直冲向东院。
    一行人走过去,几个少年还在后边张望。
    阮秀喝道:“看什么看!盯着姑娘看太没规矩了。”
    众人方收回目光。
    一个少年小声嘀咕道:“张福田真是瞎了眼的混账东西!”
    想想又道:“江明辉也混账!”
    另一个少年性直些,说得更露,道:“定了这样好的姑娘还不知足,活该他们倒霉!”口气很是愤愤不平,想姑娘要是选了他,他一辈子都把姑娘捧在手心里,才不舍得让她伤心呢。
    江家人来找李红枣算账,闹那么大动静,他们都听见了,自然有一番感慨。
    阮秀哪里不明白这些小子的心思,有些好笑。
    清哑进了东院门,熟悉的景象扑面而来:干净的小路,路尽头的房屋,屋周的树木竹林,屋前的菜地被遮住只露出一块边角,还有屋前面的水流等,霎时觉得宁静归心。
    看见巧儿和郭俭向前飞跑,她也拎起裙子小跑。
    阮氏没有阻拦。
    到家了,总要松泛些。
    听见动静,好几条看家狗迎上来,又叫又跳,围着清哑姑侄打转,摇头摆尾的,还伸舌头到处舔。巧儿和郭俭一点不怕,清哑忙抬高手臂,生恐被它们舔着了。
    “狗!别讨嫌!”蔡大娘赶了出来。
    “外婆,我回来了!”郭俭大喊。
    “哎哟,我的乖乖!怎么才待了这几天就回来了?”蔡大娘冲他张开双臂,接他扑进怀,一面笑着问。
    “想回来就回来呗!”巧儿煞有介事地说道。
    蔡大娘听了呵呵笑,看向清哑,还有后面的阮氏等人。
    “大娘!”清哑微笑叫她。
    “累了吧?怎不坐船来家,要走路过来?”蔡大娘奇怪地问。
    “坐僵了,想活动活动。”清哑道。
    “哦!那是,这么老远呢。快回去歇歇。”她冲大家招呼后,又对屋里高喊,“朱顺媳妇,东家回来了!快准备着,叫她们烧热水,去园子扯些菜回来煮饭!”
    朱顺媳妇高声答应,带着几个媳妇就忙开了。
    郭大贵成亲,郭家全家都进城去了,西坊那边交由郭里正管理,下面又有大小管事头儿,十分稳妥;东院这边则托了蔡大娘看守主事。
    当下,大家进去,各归各屋。
    等小船将行李运送来,又忙着整理。
    清哑带的东西最多,因为她打算在家研究织毛巾,在城里搜的许多资料和相关书籍等都搬了回来,一一归类摆放。
    郭大有来家后,去西坊将织毛巾的机器都搬了出来,找了几个心腹来,全敲散了,劈成木柴送进厨房当柴烧。清哑也将收藏的相关图纸翻出来一把火烧了。从此,底稿就存在兄妹俩的脑海里。
    唯一留存的一台机器放在后院清哑屋里,方便她研究。
    郭大有要改进机器,也来这里。
    从此,兄妹二人就一心钻研毛巾。
    三日后,冬儿等几个研究小组的女工也都回来了,还带了郭大全口授、郭勤写的一封家书给清哑。
    ******
    谢谢大家支持,肥章求月票!(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水乡人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乡村原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乡村原野并收藏水乡人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