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苍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之色:
“僵持,僵持好啊。”
白晓文微笑说道:“田公所言极是。”
田丰侧过脸,看着白晓文道:“二公子亦能明白,老朽所言之意?”
语气之间,似乎有一丝不信。
白晓文心知,原本的袁熙,在这一众河北文臣武将心中,评价并不高。
袁绍不看重二儿子,是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袁熙本身能力也较为平庸。
所以要说服田丰,就得展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眼光,而且又不能过于急切地卖弄。古华夏位面不同于古欧洲,老庄儒家的文化背景,讲究含蓄,就算有些见识,过分卖弄也只会让有识之士看轻。
这也是很多歪果仁在古华夏背景混不好的原因,进退法度,需要细心掌握。
白晓文持子侄礼,恭谨地施礼说道:“田公之深意,小子不能尽数知晓,唯有将胸中一点浅见说出,错漏之处还望田公勿怪。”
田丰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心中已经起了一丝波澜,袁二公子对自己这般的家臣谋士,似乎并没有这么恭敬过。
但这一丝波澜,也并未溅起水花。田丰见过的人多了,这种礼仪上的恭敬,并不足以让他改观重视。
当初袁绍初定冀州,也是卑辞厚币,聘请他为别驾,现在如何?
“二公子可试言之。”田丰咳嗽了一声说道。
白晓文点头:“两军交锋,争的不是一时之胜败,必须纵观全局形势。”
“我河北四州,休养已久,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曹操连年大战,灭吕布、逐刘备,如今又和我军争持,粮草短缺之弊端可以预见。然而我军号令不一,战阵不熟,论精锐程度,却不如连年征战的曹军。基于这两点,曹操利在速战,而我军贵在消耗。现在官渡僵持的战况,显然符合我军的利益。”
袁绍大军众多,但经历过战争考验的精兵部队较少,这一点不如曹军。
如果用战斗力数据化来衡量,袁绍的士兵,平均战斗力可能只有五六点,而曹军却有八点以上。
折合双方实际的大军数量来算,袁绍三十万大军(实际数量),战斗力约有一百五十万,而曹军的战斗力约有八九十万。
当然实际打起来,不是靠着纸面上的战斗力来算的。战局瞬息万变,统帅的能力、将领的勇武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胜负。
而且战斗力相差不大的时候,精兵更能发挥优势——毕竟战争是一场一场打的,在同一个战场上,能够投入的军兵数量有限,袁绍庞大臃肿的部队,很难充分发力。
但是,袁绍准备的粮草充足,大军支取数月都没有压力。曹操的军粮,能支撑一个月都危险——演义中的曹军,在许攸来投的时候已经快断粮了;灵界三国的曹氏集团,形势与演义相仿,自然也有粮草方面的弊病。
田丰听了,点头说道:“二公子说的不错,曹军连战连捷,兵锋正盛。我当初力谏主公,不要与曹军决战,而是采取徐图缓进,施加压力的策略,便是出于这个原因。主公若能用我之言,不出三年曹操必然势穷力竭,我军不战而胜。”
顿了一下,田丰站起身来,续道:“不过现在官渡僵持,正暗合我谏言之意。如此相持下去,用不了数月,曹操必然退兵,让出河南门户!届时我军兵锋直指谯、许等重地,如同利刃抵曹操腹心,彼昼夜难寐,安能不败?这便是天下大势。老朽在此,遥为主公贺!”
田丰向着官渡大营的方向,躬身行礼。
白晓文暗暗感慨这位老谋事的忠诚,脸上丝毫不见被黜落的沮丧。此等忠贞大才,却因言获罪,袁绍在用人方面的弱点可见一斑。
“田公之言是也。”白晓文出言赞同,随田丰一同遥祝袁绍早日成功。
礼毕之后,田丰捋须说道:“公子此来,必有要务。不知有什么事情,要找我这戴罪之人呢?”
不知不觉,田丰对“袁熙”的观感已经产生了改变:【以前竟未发现,二公子有这样的眼光。只可惜他不是长子……】
田丰的念头一闪而过,脸上并没有丝毫表情外露。
正题来了。
白晓文正容说道:“小子此来,同样是因为公事,恳请田公相助!”说着一躬到地。
田丰刚刚坐下,连忙站起来:“不敢当公子之大礼。还请公子明言,若是老朽分内之事,必不推辞。”
白晓文暗叹,我所要求的,并不是你的分内事啊。
“如今官渡鏖兵,两者僵持,确是利于我军。不过,以曹操之诡诈,麾下荀彧、郭嘉、戏志才等谋士之智计,又怎么会甘心坐以待毙?田公请慎思。”
演义中,戏志才死的早,不过在灵界三国,他还活的很健康,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田丰皱眉陷入沉默,在囚室中走了两圈说道:
“老朽素闻颍川才俊之名。这种大势之争,我既然能洞见,想必荀彧之流,亦能察觉。”
白晓文点头说道:“不错,以小子之见,曹军必然不会甘于正面僵持,必然会出奇计制胜。而且还有一个难以启齿之处。”
田丰奇道:“何谓难以启齿?”
白晓文吸了口气说道:“父亲并没有采纳田公的持久战、消耗战谏言,而是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身边跟随的谋士,如郭图逢纪等人,皆是如此。如今在官渡僵持,只是暗合了田公的谏言,并非父亲本意。”
看着田丰皱起来的眉头,白晓文续道:“父亲的心中,恐怕也是和曹操一样,想要速战速决。若父亲抱持着这种心态,必然会被曹军所趁。”
田丰说道:“有沮授随军,必会劝谏主公。”
白晓文摇头说道:“田公对父亲的了解,应当比小子更清楚。沮授性刚,不如逢纪郭图等人擅长揣摩上意、阿谀奉承,若是一意进谏,难免重蹈田公覆辙。”
田丰看向白晓文,欲言又止。
“僵持,僵持好啊。”
白晓文微笑说道:“田公所言极是。”
田丰侧过脸,看着白晓文道:“二公子亦能明白,老朽所言之意?”
语气之间,似乎有一丝不信。
白晓文心知,原本的袁熙,在这一众河北文臣武将心中,评价并不高。
袁绍不看重二儿子,是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袁熙本身能力也较为平庸。
所以要说服田丰,就得展现出自己非同一般的眼光,而且又不能过于急切地卖弄。古华夏位面不同于古欧洲,老庄儒家的文化背景,讲究含蓄,就算有些见识,过分卖弄也只会让有识之士看轻。
这也是很多歪果仁在古华夏背景混不好的原因,进退法度,需要细心掌握。
白晓文持子侄礼,恭谨地施礼说道:“田公之深意,小子不能尽数知晓,唯有将胸中一点浅见说出,错漏之处还望田公勿怪。”
田丰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心中已经起了一丝波澜,袁二公子对自己这般的家臣谋士,似乎并没有这么恭敬过。
但这一丝波澜,也并未溅起水花。田丰见过的人多了,这种礼仪上的恭敬,并不足以让他改观重视。
当初袁绍初定冀州,也是卑辞厚币,聘请他为别驾,现在如何?
“二公子可试言之。”田丰咳嗽了一声说道。
白晓文点头:“两军交锋,争的不是一时之胜败,必须纵观全局形势。”
“我河北四州,休养已久,粮草充足,兵多将广。曹操连年大战,灭吕布、逐刘备,如今又和我军争持,粮草短缺之弊端可以预见。然而我军号令不一,战阵不熟,论精锐程度,却不如连年征战的曹军。基于这两点,曹操利在速战,而我军贵在消耗。现在官渡僵持的战况,显然符合我军的利益。”
袁绍大军众多,但经历过战争考验的精兵部队较少,这一点不如曹军。
如果用战斗力数据化来衡量,袁绍的士兵,平均战斗力可能只有五六点,而曹军却有八点以上。
折合双方实际的大军数量来算,袁绍三十万大军(实际数量),战斗力约有一百五十万,而曹军的战斗力约有八九十万。
当然实际打起来,不是靠着纸面上的战斗力来算的。战局瞬息万变,统帅的能力、将领的勇武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胜负。
而且战斗力相差不大的时候,精兵更能发挥优势——毕竟战争是一场一场打的,在同一个战场上,能够投入的军兵数量有限,袁绍庞大臃肿的部队,很难充分发力。
但是,袁绍准备的粮草充足,大军支取数月都没有压力。曹操的军粮,能支撑一个月都危险——演义中的曹军,在许攸来投的时候已经快断粮了;灵界三国的曹氏集团,形势与演义相仿,自然也有粮草方面的弊病。
田丰听了,点头说道:“二公子说的不错,曹军连战连捷,兵锋正盛。我当初力谏主公,不要与曹军决战,而是采取徐图缓进,施加压力的策略,便是出于这个原因。主公若能用我之言,不出三年曹操必然势穷力竭,我军不战而胜。”
顿了一下,田丰站起身来,续道:“不过现在官渡僵持,正暗合我谏言之意。如此相持下去,用不了数月,曹操必然退兵,让出河南门户!届时我军兵锋直指谯、许等重地,如同利刃抵曹操腹心,彼昼夜难寐,安能不败?这便是天下大势。老朽在此,遥为主公贺!”
田丰向着官渡大营的方向,躬身行礼。
白晓文暗暗感慨这位老谋事的忠诚,脸上丝毫不见被黜落的沮丧。此等忠贞大才,却因言获罪,袁绍在用人方面的弱点可见一斑。
“田公之言是也。”白晓文出言赞同,随田丰一同遥祝袁绍早日成功。
礼毕之后,田丰捋须说道:“公子此来,必有要务。不知有什么事情,要找我这戴罪之人呢?”
不知不觉,田丰对“袁熙”的观感已经产生了改变:【以前竟未发现,二公子有这样的眼光。只可惜他不是长子……】
田丰的念头一闪而过,脸上并没有丝毫表情外露。
正题来了。
白晓文正容说道:“小子此来,同样是因为公事,恳请田公相助!”说着一躬到地。
田丰刚刚坐下,连忙站起来:“不敢当公子之大礼。还请公子明言,若是老朽分内之事,必不推辞。”
白晓文暗叹,我所要求的,并不是你的分内事啊。
“如今官渡鏖兵,两者僵持,确是利于我军。不过,以曹操之诡诈,麾下荀彧、郭嘉、戏志才等谋士之智计,又怎么会甘心坐以待毙?田公请慎思。”
演义中,戏志才死的早,不过在灵界三国,他还活的很健康,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田丰皱眉陷入沉默,在囚室中走了两圈说道:
“老朽素闻颍川才俊之名。这种大势之争,我既然能洞见,想必荀彧之流,亦能察觉。”
白晓文点头说道:“不错,以小子之见,曹军必然不会甘于正面僵持,必然会出奇计制胜。而且还有一个难以启齿之处。”
田丰奇道:“何谓难以启齿?”
白晓文吸了口气说道:“父亲并没有采纳田公的持久战、消耗战谏言,而是想着毕其功于一役,身边跟随的谋士,如郭图逢纪等人,皆是如此。如今在官渡僵持,只是暗合了田公的谏言,并非父亲本意。”
看着田丰皱起来的眉头,白晓文续道:“父亲的心中,恐怕也是和曹操一样,想要速战速决。若父亲抱持着这种心态,必然会被曹军所趁。”
田丰说道:“有沮授随军,必会劝谏主公。”
白晓文摇头说道:“田公对父亲的了解,应当比小子更清楚。沮授性刚,不如逢纪郭图等人擅长揣摩上意、阿谀奉承,若是一意进谏,难免重蹈田公覆辙。”
田丰看向白晓文,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