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www.qbwu.net"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bwu.net</a> ,真正已完结甲壳狂潮全文阅读!
脱掉宇航服,只穿着连体服钻进打开的动力装甲却不往身上穿,按说明书上的介绍把头盔扣到脑袋上,眼前的屏幕立刻点亮。
有门!
叶涵心头愉悦,屏幕上出现一个代表无线电的闪烁符号,他赶紧集中精神想着无线电,直到符号不再闪烁,如是重复再重复,直到念头一动就能启动无线电;接着又换成望远功能,也是不断地重复,直到控制系统将他的脑波特征记录下来为止。
记录的过程很是枯燥,而且每一种功能都必须记录下来,不然需要启动某种功能的时候,就会有失败的可能。
将全部“课程”完成之后,还要打乱顺序进行测试,而且测试也分成有意和无意两种,前者是确实想启动某种功能,后者只是随便想想,其中的差别非常微小,叶涵必须在系统的帮助下不断练习,直到彻底熟练。
这一过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繁复,叶涵花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能熟练。
他本来还想把其他军事组成员也叫过来一起记录,可惜2.0版装甲只能绑定一个人的信息。
再者隶属军事组的成员虽然不少,可动装兵出身的却只有他自己。
三组交给段志阳负责之后,叶涵唯一的工作重心就是军事组,而军事组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熟悉动力装甲。
不过叶涵并不这么认为,他每天最多在动力装甲上用半天时间,另外半天时间主要用来监控国际基地的情况,偶尔也跑去三组帮帮忙。
激光枪确实好用,虽然击发后的光束看起来又细又弱,实际威力却不比激光凿岩机差——月球上没有大气,激光也好,其他什么光也罢,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光束,航天员能看到光束是面罩玻璃的功劳。
摆弄了一阵子,叶涵总算把激光枪的性能摸了个八九不离十,又和其他人讨论了一番之后,才将最终成型的改进意见报回地面。
指挥中心对来自月球的第一手使用体验十分重视,针对月球军事组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没几天就拿出了激光枪2.0版。
2.0版激光枪本质上没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部件,但是外形却进行了一定的更改,增加了体积,更适合穿宇航服时使用,也更适合动力装甲;增加了重量,而且主要是以增加电池的方法增加重量,提高续航力;激光枪的外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改,看起来是件真正的武器,而不是怎么看都像玩具枪。
一成不变的日子继续,又过了两个月,环形山内已经拥有六座临时基地,八十多位航天员,同时在六个位置开凿山壁,自山体中挖出来的月岩在洞外规程如山。
从事制氧工作的小组也增加了一个,避免设备负担过重出现故障。
这时距离空天一号抵达月球已经过了四个月,日以继夜的施工总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队负责的一号基地初步成型,即将进入内部整修阶段,二号基地也将在半个月内完成一期工程。
按计划,一号基地是月宫计划的后勤基地,为整个基地提供主副食,减轻给养的输送压力,最终目标是让月球基地拥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抵达月球的航天员越来越多,循环水和冰水足以保障基地的日常用水,可每天消耗的给养越来越多,输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飞船每发射一次,光是给养就要占用有效载荷的一多半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来飞船不必再运别的物资了,光是给养就能把整个飞船塞满。
而且无土栽培基地是最容易建设的功能区之一,做好气密防护再把照明设备、灌溉设备和温控设备安装到位就完成了一多半,剩下的工作就是栽种和田间管理。
除了种植部分蔬菜之外,整个一号基地的绝大多数区域都用来种植主食,虽然一号基地内部的空间并不大,但是可以采用多层栽培的办法增加种植面积,将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利用起来。
为了能让一号基地尽快投入使用,高凯组织了月球基地的首次攻坚战,在不影响其他基地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抽调人员优先完成一号基地。
首先是处理基地内部的墙体、地面和穹顶,所有裸露的岩石都要进行喷涂处理。
特制的喷漆可以将石墙上细小的缝隙全部堵死,初步形成气密环境,接着对墙体进一步处理,直到在墙面糊上几层气密材料。
一号基地虽然是农业基地,但内部并不是连成一片的巨型洞室,而是分成几大部分,这样一来就算某个区域失压损失也不会太大。
但是这样的结构也让气密工程工作量大增,包括叶涵在内的几十个人忙活了一个多星期,才完成了一号基地的气密工程。
很快气闸安装到位,为了检验气密质量,高凯在一号基地内部释放了一些有色气体,通过气体的扩散检查有没有漏气的地方。
结果还不错。
接着大家又花了几天时间安装设备,半个月后,所有栽培容器全部就位,一大批种苗在月球的洞窟里生根发芽。
一号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但是现有的种植面积只能说勉勉强强,二期工程必须继续向下挖掘,不过二期工程不忙着开始,因为二号基地已经完工,三号基地也即将完工,必须尽快完成后续工作,尽快让二号三号基地投入使用。
等这两处基地投入使用,其他基地也该完成的差不多了。
转眼之间就是大半年时间,一至六号基地相继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如期展开。
月球基地初步建成,但草创的月球基地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要走。
这一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曾出现过生活舱失压、航天员突发急病、宇航服破损等三十余次意外事故,牺牲航天员三人,病故一人,十余人次因航天服故障或舱室失压不同程度受伤,伤亡率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强。
脱掉宇航服,只穿着连体服钻进打开的动力装甲却不往身上穿,按说明书上的介绍把头盔扣到脑袋上,眼前的屏幕立刻点亮。
有门!
叶涵心头愉悦,屏幕上出现一个代表无线电的闪烁符号,他赶紧集中精神想着无线电,直到符号不再闪烁,如是重复再重复,直到念头一动就能启动无线电;接着又换成望远功能,也是不断地重复,直到控制系统将他的脑波特征记录下来为止。
记录的过程很是枯燥,而且每一种功能都必须记录下来,不然需要启动某种功能的时候,就会有失败的可能。
将全部“课程”完成之后,还要打乱顺序进行测试,而且测试也分成有意和无意两种,前者是确实想启动某种功能,后者只是随便想想,其中的差别非常微小,叶涵必须在系统的帮助下不断练习,直到彻底熟练。
这一过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繁复,叶涵花了一个多星期也没能熟练。
他本来还想把其他军事组成员也叫过来一起记录,可惜2.0版装甲只能绑定一个人的信息。
再者隶属军事组的成员虽然不少,可动装兵出身的却只有他自己。
三组交给段志阳负责之后,叶涵唯一的工作重心就是军事组,而军事组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熟悉动力装甲。
不过叶涵并不这么认为,他每天最多在动力装甲上用半天时间,另外半天时间主要用来监控国际基地的情况,偶尔也跑去三组帮帮忙。
激光枪确实好用,虽然击发后的光束看起来又细又弱,实际威力却不比激光凿岩机差——月球上没有大气,激光也好,其他什么光也罢,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光束,航天员能看到光束是面罩玻璃的功劳。
摆弄了一阵子,叶涵总算把激光枪的性能摸了个八九不离十,又和其他人讨论了一番之后,才将最终成型的改进意见报回地面。
指挥中心对来自月球的第一手使用体验十分重视,针对月球军事组提出的改进意见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没几天就拿出了激光枪2.0版。
2.0版激光枪本质上没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部件,但是外形却进行了一定的更改,增加了体积,更适合穿宇航服时使用,也更适合动力装甲;增加了重量,而且主要是以增加电池的方法增加重量,提高续航力;激光枪的外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改,看起来是件真正的武器,而不是怎么看都像玩具枪。
一成不变的日子继续,又过了两个月,环形山内已经拥有六座临时基地,八十多位航天员,同时在六个位置开凿山壁,自山体中挖出来的月岩在洞外规程如山。
从事制氧工作的小组也增加了一个,避免设备负担过重出现故障。
这时距离空天一号抵达月球已经过了四个月,日以继夜的施工总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队负责的一号基地初步成型,即将进入内部整修阶段,二号基地也将在半个月内完成一期工程。
按计划,一号基地是月宫计划的后勤基地,为整个基地提供主副食,减轻给养的输送压力,最终目标是让月球基地拥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抵达月球的航天员越来越多,循环水和冰水足以保障基地的日常用水,可每天消耗的给养越来越多,输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飞船每发射一次,光是给养就要占用有效载荷的一多半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来飞船不必再运别的物资了,光是给养就能把整个飞船塞满。
而且无土栽培基地是最容易建设的功能区之一,做好气密防护再把照明设备、灌溉设备和温控设备安装到位就完成了一多半,剩下的工作就是栽种和田间管理。
除了种植部分蔬菜之外,整个一号基地的绝大多数区域都用来种植主食,虽然一号基地内部的空间并不大,但是可以采用多层栽培的办法增加种植面积,将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部利用起来。
为了能让一号基地尽快投入使用,高凯组织了月球基地的首次攻坚战,在不影响其他基地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抽调人员优先完成一号基地。
首先是处理基地内部的墙体、地面和穹顶,所有裸露的岩石都要进行喷涂处理。
特制的喷漆可以将石墙上细小的缝隙全部堵死,初步形成气密环境,接着对墙体进一步处理,直到在墙面糊上几层气密材料。
一号基地虽然是农业基地,但内部并不是连成一片的巨型洞室,而是分成几大部分,这样一来就算某个区域失压损失也不会太大。
但是这样的结构也让气密工程工作量大增,包括叶涵在内的几十个人忙活了一个多星期,才完成了一号基地的气密工程。
很快气闸安装到位,为了检验气密质量,高凯在一号基地内部释放了一些有色气体,通过气体的扩散检查有没有漏气的地方。
结果还不错。
接着大家又花了几天时间安装设备,半个月后,所有栽培容器全部就位,一大批种苗在月球的洞窟里生根发芽。
一号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但是现有的种植面积只能说勉勉强强,二期工程必须继续向下挖掘,不过二期工程不忙着开始,因为二号基地已经完工,三号基地也即将完工,必须尽快完成后续工作,尽快让二号三号基地投入使用。
等这两处基地投入使用,其他基地也该完成的差不多了。
转眼之间就是大半年时间,一至六号基地相继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如期展开。
月球基地初步建成,但草创的月球基地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要走。
这一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曾出现过生活舱失压、航天员突发急病、宇航服破损等三十余次意外事故,牺牲航天员三人,病故一人,十余人次因航天服故障或舱室失压不同程度受伤,伤亡率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