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是十一月底,按规定须在下月初就发榜,所以时间很是紧迫。不过,这科举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制度,大家也是按着制度来行事即可。
在考生将试卷交上之后,审卷的机制几乎是同时启动。
考生用墨笔作答的原卷称“墨卷”,收卷官将试卷收集起来之后,从号舍沿着甬道往北,送到静思楼后的一个院落中,这里是阅卷场所的外帘部分。
负责考场纪律的外帘官在此地坐镇,巡抚亦在此监督着试卷的前期处理工作。
收卷官将这些试卷送到收卷所,在其中整理码放,清点数目,并进行初步的剔选。像雨水淋湿的、留下笔墨记号的、被火烧了的,这类有问题的试卷都会直接拿出来,送到至公堂,由监临官审核之后,用蓝笔誊录,这就是所谓的‘登蓝榜’。
合格的试卷则用印钤记,再送至弥封所,由其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厚纸严密糊住。这样,考生的信息就不再外露,谁也不会知道该份试卷是哪位考生的卷子。
经过弥封之后,交给了由百多名善书文吏组成的誊录所。由于考生的信息被封住,这百多名文吏并不知道所抄的试卷是哪位考生,这避免了舞弊的可能。文吏将考生的试卷用朱笔誊写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朱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考生的卷子出现错别字,这些书吏必须照写,并在页顶标注出来。
誊录完毕,试卷还要交给隔壁的对读所,由负责对读的书吏,检查誊录的“朱卷”与考生亲笔所写的“墨卷”是否一致,标注是否正确。
在检查无误之后,试卷再送到紧挨着至公堂的掌卷所,由掌卷所的书吏将朱卷与墨卷统一编号后,送回至公堂中。
监督官留下“墨卷”封存,将“朱卷”分为六捆,用印钤记之后,亲自转送试卷。从外帘门出来,径直往北走,在一道飞虹桥前停住,并不能上桥。
由桥上一队军士,将试卷送过守在对面桥的一众考官。
这便是外帘部分的流程,斩断考生和考官间所有可能的信息传递,从而让到考官公平审卷。
负责阅卷的后帘院,更是绝对独立于整个贡院,除了接卷,不准任何人进出。
内帘审阅官由正副两位主考官和六位同考官组成。正副主考官出自翰林院,而这六位同考官是教官和进士出身的知县、推官充任。
在审卷过程中,主考官和同考官各司其职:去留在同考,高下则在主考。
这六位同考官从数千位考生中选取优秀的试卷,被选中的试卷叫“荐卷”,而没有被选上的则为“落卷”。
只是如些巨量的试卷,仅由同考官在短时间内审阅出来,这工作量无疑是很要命。但为了防止同考官敷衍了事,保证能选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又制定了“磨勘”。
‘磨勘’,就是将中举的试卷送到礼部复查,而礼部会让翰林院完成。这些翰林会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查出,都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轻则降一级、罚俸一年,重则降几级,罚俸数年。
正是如此,同考官根本不敢一目数行,他们必须逐字逐句的阅过,不仅要注意文字通顺与否、是否有错别字,还要给每份试卷写上评语,并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
另外,为了防止同考官工作不够细致,以致一些优秀的人才被埋没,所以又设立了“搜遗”制度。主考官在发榜前复阅落选的考卷,发现优异者临时补取。
这种层层的制度之下,几乎是杜绝了舞弊的可能,同时又极大地监管着同考官。
但成了祖制,败也祖制。
这套始于洪武十七年的审卷制度,确实是大大地维护了科举的公平性,同时挑出真正的八股人才。但是在严格监管同考官的同时,却让同考官的积极性消退。
洪武时期,国家刚刚经过战乱,人口税减,而读书人少之又少,一个乡试仅是一千多人参加。但是经过历代的休养生息,而科举又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虽然设置了科考淘汰一部分生员,但是参加乡试的人数多出了数倍。
现在同考官人数不变,所用的审卷时间不变,但是试卷却增多了数倍,这工作量不是一加一那般简单。一天工作八小时是轻松,但是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会要人命,而且还逼着你效率不能降低,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正是如此,考官们为了提高审卷的速度,同时不被上面挑出毛病而担责,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阅卷只重第一场,而第一场只重头三篇四书文,无形中又大大地抬高了八股文的地位。
八股文,有着它先天的优越性,因为他能满足统治者所要求的公平性。由于八股文格式极为严格,比较容易把握对与错、优与劣,不易给上面揪小辫子,所以为考官们所喜。
比如,八股文开篇即是破题。
若这题破错了,则为“落卷”。
若这题破对了,则再往下看承题。承题若是没问题,再看起讲……这每一股都有严格的格式和章法的要求,很容易判断出对错优劣。只要其中一股出了毛病,则马上可评为“落卷”,这将大大地节省时间。
估计朱重八在最初定下这种科举制度时,还是想要找比较全面的人才。只是制度没有适时改变,最终让到八股为尊,众多书生也是一头扎入八股再也出不来。
外面的天色已经昏暗,又下了一场冬雪,而屋里的灯火通明,这些考官在忙碌着批阅试卷。得益于第一道四书题出得刁钻,几乎不需要动脑,旁边的“落卷”越积越多。
天香楼,一片欢声笑语。
这乡试刚刚考完,众书生仿佛是约好般,都聚到了这种风月场所。外面是北风瑟瑟、雨花弥漫,里面却是热水朝天,姑娘的香肩坦露,桌间众书生斛筹交错,好不热闹。
叶无尽坐在大厅的一张圆桌前,醉身于这时代的风气中,享受着这青楼的热闹。同桌的有肖东城、范山和一个宁州府的同届考生范仲严,这次是由范山作东。
“来!今晚我们不醉不归!”
范山举着酒杯,大声地冲着大家说道。这位跟陈林称为宁州府双杰的才子,如今也是算放低了姿态,刻意跟叶无尽交好,化解二人先前的那点不愉快。
叶无尽举杯,喝着这时代清纯的酒水,很乐意沉醉在这里气氛之中。陪酒的女孩虽然长得一般,但身材很好,很乖巧地给他添着菜,似乎对科举的事情很有兴趣。
“东城,你就别哭丧着脸了,不就是第一道题没做好吗?就算这次没中,还有下次,你还这么年轻,急什么嘛!”叶无尽看着整晚都是郁郁寡欢的肖东城,冲着他说教道。
范山停下了筷子,同样好奇地望向肖东城:“东城兄,你第一道如何破题?”
正这时,旁边的两桌突然间就吵了起来!
“还真巧了?楚白河和杨子君!”范山看了一眼,当即跟叶无尽介绍,似乎看出叶无尽的迷茫又是补充道:“他们一个是去年的院试第一和第二,大家都说本届恩科会从他们二人中决出。”
“我话就放在这里,此次解元必是我楚白河的囊中之物!”
“哈哈……可笑!你还真当整个西南无人,当我杨子君不存在啊?”
“就你!手下败将,你还拿什么刚我争?”
……
争执的原由大致是,有个书生跑去祝楚白河必将高中,结果楚白河却回了一句是必定解元之类的话。这话传到邻桌的杨子君耳中,杨子君当即就不干了,认为楚白河狂妄自大。
就在大家在这里争执的时候,云山贡院后帘院却仍然在忙碌着。
这次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学士唐绌文,这时坐在桌前阅卷。虽然贵为主考,但是还得按着流程行事,同考荐卷先给副主考官,副主考官进行筛选,最后才到他这里定中否。
他持笔正要写下“中”字时,结果门“吱呀”地被推开,一股冷风迎面吹了出来,却看到是副主考官宋子厚亲自来送卷。
“子厚兄,何故亲自过来?”唐绌文停下笔,抬头望向副主考官笑问道。
“出了一份好卷子!这四书做得极妙,当为经魁!”宋子厚一脸欣喜地摊开一份试卷,一边有些高兴地说道。
唐绌文来了点兴趣,所谓经魁,则是暂定为乡试前五名的意思,而解元再从经魁中选取。仔细地看了那份试卷,捋着胡须微微点头:“文章流畅爽利,辞藻华丽深远,当列文魁!”
正要持笔作批示时,结果门“吱呀”地被推开,又是一阵冷风迎面吹了出来,却看到是五十多岁的孙同考拿着试卷走了出来。
按说一般同考都会选四十岁以下的进士进身官员,但也会有例外,像这位孙同考屡届作为同考都很称职,故而本届乡试仍然是入选。但这种人其实不被主考官所喜,事因双方其实没有实际从属关系,经常会有越俎代庖的举动。
“老夫治书经三十余载,可从没看过这般好经文,当为经魁!”孙同考进来之后,那张老脸很是兴奋地说道。
呃?
副主考官宋子厚似乎没有什么不满,微微地凑了过来,似乎对那份试卷很是有兴趣的样子。
唐绌文接过卷子,很是认真地查看了一番,感慨道:“凡乡试四篇,士子皆重头三篇,而此考生却反之。头三篇中上之资,但后四篇如同海波,一篇胜过一篇,令人心惊不已!子厚兄,你请过目!”
宋子厚点了点头,暗想这唐绌文果然是官场的老人,给他留足了面子,双手接过试卷开始审阅。
唐绌文刚欲持笔批示先前宋子厚送进来的那份经魁试卷,结果门“吱呀”地被推开,又是一阵冷风迎面吹了出来,却看到是另一个同考拿着试卷走了出来。
“宋主考,请看这一篇!”
这位同考打了招呼之后,先将试卷先递给宋子厚,只是宋子厚正在阅卷,当即故作不满地说道:“没看到唐主考在吗?”
唐绌文放下笔,不客气地拿着那份试卷,第一眼……浑身一震,接着眼睛仿佛被纸张吸住了一般。
屋里的众人都不敢声张,好奇地望着主考官大人,直到良久,唐绌文将试卷放下,用手将试卷按在桌面上,目光徐徐地扫过众人,说了一句令全场震惊的话。
“当为解元!”
在考生将试卷交上之后,审卷的机制几乎是同时启动。
考生用墨笔作答的原卷称“墨卷”,收卷官将试卷收集起来之后,从号舍沿着甬道往北,送到静思楼后的一个院落中,这里是阅卷场所的外帘部分。
负责考场纪律的外帘官在此地坐镇,巡抚亦在此监督着试卷的前期处理工作。
收卷官将这些试卷送到收卷所,在其中整理码放,清点数目,并进行初步的剔选。像雨水淋湿的、留下笔墨记号的、被火烧了的,这类有问题的试卷都会直接拿出来,送到至公堂,由监临官审核之后,用蓝笔誊录,这就是所谓的‘登蓝榜’。
合格的试卷则用印钤记,再送至弥封所,由其将试卷上的考生信息,用厚纸严密糊住。这样,考生的信息就不再外露,谁也不会知道该份试卷是哪位考生的卷子。
经过弥封之后,交给了由百多名善书文吏组成的誊录所。由于考生的信息被封住,这百多名文吏并不知道所抄的试卷是哪位考生,这避免了舞弊的可能。文吏将考生的试卷用朱笔誊写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朱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考生的卷子出现错别字,这些书吏必须照写,并在页顶标注出来。
誊录完毕,试卷还要交给隔壁的对读所,由负责对读的书吏,检查誊录的“朱卷”与考生亲笔所写的“墨卷”是否一致,标注是否正确。
在检查无误之后,试卷再送到紧挨着至公堂的掌卷所,由掌卷所的书吏将朱卷与墨卷统一编号后,送回至公堂中。
监督官留下“墨卷”封存,将“朱卷”分为六捆,用印钤记之后,亲自转送试卷。从外帘门出来,径直往北走,在一道飞虹桥前停住,并不能上桥。
由桥上一队军士,将试卷送过守在对面桥的一众考官。
这便是外帘部分的流程,斩断考生和考官间所有可能的信息传递,从而让到考官公平审卷。
负责阅卷的后帘院,更是绝对独立于整个贡院,除了接卷,不准任何人进出。
内帘审阅官由正副两位主考官和六位同考官组成。正副主考官出自翰林院,而这六位同考官是教官和进士出身的知县、推官充任。
在审卷过程中,主考官和同考官各司其职:去留在同考,高下则在主考。
这六位同考官从数千位考生中选取优秀的试卷,被选中的试卷叫“荐卷”,而没有被选上的则为“落卷”。
只是如些巨量的试卷,仅由同考官在短时间内审阅出来,这工作量无疑是很要命。但为了防止同考官敷衍了事,保证能选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又制定了“磨勘”。
‘磨勘’,就是将中举的试卷送到礼部复查,而礼部会让翰林院完成。这些翰林会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查出,都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轻则降一级、罚俸一年,重则降几级,罚俸数年。
正是如此,同考官根本不敢一目数行,他们必须逐字逐句的阅过,不仅要注意文字通顺与否、是否有错别字,还要给每份试卷写上评语,并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
另外,为了防止同考官工作不够细致,以致一些优秀的人才被埋没,所以又设立了“搜遗”制度。主考官在发榜前复阅落选的考卷,发现优异者临时补取。
这种层层的制度之下,几乎是杜绝了舞弊的可能,同时又极大地监管着同考官。
但成了祖制,败也祖制。
这套始于洪武十七年的审卷制度,确实是大大地维护了科举的公平性,同时挑出真正的八股人才。但是在严格监管同考官的同时,却让同考官的积极性消退。
洪武时期,国家刚刚经过战乱,人口税减,而读书人少之又少,一个乡试仅是一千多人参加。但是经过历代的休养生息,而科举又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虽然设置了科考淘汰一部分生员,但是参加乡试的人数多出了数倍。
现在同考官人数不变,所用的审卷时间不变,但是试卷却增多了数倍,这工作量不是一加一那般简单。一天工作八小时是轻松,但是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会要人命,而且还逼着你效率不能降低,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正是如此,考官们为了提高审卷的速度,同时不被上面挑出毛病而担责,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阅卷只重第一场,而第一场只重头三篇四书文,无形中又大大地抬高了八股文的地位。
八股文,有着它先天的优越性,因为他能满足统治者所要求的公平性。由于八股文格式极为严格,比较容易把握对与错、优与劣,不易给上面揪小辫子,所以为考官们所喜。
比如,八股文开篇即是破题。
若这题破错了,则为“落卷”。
若这题破对了,则再往下看承题。承题若是没问题,再看起讲……这每一股都有严格的格式和章法的要求,很容易判断出对错优劣。只要其中一股出了毛病,则马上可评为“落卷”,这将大大地节省时间。
估计朱重八在最初定下这种科举制度时,还是想要找比较全面的人才。只是制度没有适时改变,最终让到八股为尊,众多书生也是一头扎入八股再也出不来。
外面的天色已经昏暗,又下了一场冬雪,而屋里的灯火通明,这些考官在忙碌着批阅试卷。得益于第一道四书题出得刁钻,几乎不需要动脑,旁边的“落卷”越积越多。
天香楼,一片欢声笑语。
这乡试刚刚考完,众书生仿佛是约好般,都聚到了这种风月场所。外面是北风瑟瑟、雨花弥漫,里面却是热水朝天,姑娘的香肩坦露,桌间众书生斛筹交错,好不热闹。
叶无尽坐在大厅的一张圆桌前,醉身于这时代的风气中,享受着这青楼的热闹。同桌的有肖东城、范山和一个宁州府的同届考生范仲严,这次是由范山作东。
“来!今晚我们不醉不归!”
范山举着酒杯,大声地冲着大家说道。这位跟陈林称为宁州府双杰的才子,如今也是算放低了姿态,刻意跟叶无尽交好,化解二人先前的那点不愉快。
叶无尽举杯,喝着这时代清纯的酒水,很乐意沉醉在这里气氛之中。陪酒的女孩虽然长得一般,但身材很好,很乖巧地给他添着菜,似乎对科举的事情很有兴趣。
“东城,你就别哭丧着脸了,不就是第一道题没做好吗?就算这次没中,还有下次,你还这么年轻,急什么嘛!”叶无尽看着整晚都是郁郁寡欢的肖东城,冲着他说教道。
范山停下了筷子,同样好奇地望向肖东城:“东城兄,你第一道如何破题?”
正这时,旁边的两桌突然间就吵了起来!
“还真巧了?楚白河和杨子君!”范山看了一眼,当即跟叶无尽介绍,似乎看出叶无尽的迷茫又是补充道:“他们一个是去年的院试第一和第二,大家都说本届恩科会从他们二人中决出。”
“我话就放在这里,此次解元必是我楚白河的囊中之物!”
“哈哈……可笑!你还真当整个西南无人,当我杨子君不存在啊?”
“就你!手下败将,你还拿什么刚我争?”
……
争执的原由大致是,有个书生跑去祝楚白河必将高中,结果楚白河却回了一句是必定解元之类的话。这话传到邻桌的杨子君耳中,杨子君当即就不干了,认为楚白河狂妄自大。
就在大家在这里争执的时候,云山贡院后帘院却仍然在忙碌着。
这次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学士唐绌文,这时坐在桌前阅卷。虽然贵为主考,但是还得按着流程行事,同考荐卷先给副主考官,副主考官进行筛选,最后才到他这里定中否。
他持笔正要写下“中”字时,结果门“吱呀”地被推开,一股冷风迎面吹了出来,却看到是副主考官宋子厚亲自来送卷。
“子厚兄,何故亲自过来?”唐绌文停下笔,抬头望向副主考官笑问道。
“出了一份好卷子!这四书做得极妙,当为经魁!”宋子厚一脸欣喜地摊开一份试卷,一边有些高兴地说道。
唐绌文来了点兴趣,所谓经魁,则是暂定为乡试前五名的意思,而解元再从经魁中选取。仔细地看了那份试卷,捋着胡须微微点头:“文章流畅爽利,辞藻华丽深远,当列文魁!”
正要持笔作批示时,结果门“吱呀”地被推开,又是一阵冷风迎面吹了出来,却看到是五十多岁的孙同考拿着试卷走了出来。
按说一般同考都会选四十岁以下的进士进身官员,但也会有例外,像这位孙同考屡届作为同考都很称职,故而本届乡试仍然是入选。但这种人其实不被主考官所喜,事因双方其实没有实际从属关系,经常会有越俎代庖的举动。
“老夫治书经三十余载,可从没看过这般好经文,当为经魁!”孙同考进来之后,那张老脸很是兴奋地说道。
呃?
副主考官宋子厚似乎没有什么不满,微微地凑了过来,似乎对那份试卷很是有兴趣的样子。
唐绌文接过卷子,很是认真地查看了一番,感慨道:“凡乡试四篇,士子皆重头三篇,而此考生却反之。头三篇中上之资,但后四篇如同海波,一篇胜过一篇,令人心惊不已!子厚兄,你请过目!”
宋子厚点了点头,暗想这唐绌文果然是官场的老人,给他留足了面子,双手接过试卷开始审阅。
唐绌文刚欲持笔批示先前宋子厚送进来的那份经魁试卷,结果门“吱呀”地被推开,又是一阵冷风迎面吹了出来,却看到是另一个同考拿着试卷走了出来。
“宋主考,请看这一篇!”
这位同考打了招呼之后,先将试卷先递给宋子厚,只是宋子厚正在阅卷,当即故作不满地说道:“没看到唐主考在吗?”
唐绌文放下笔,不客气地拿着那份试卷,第一眼……浑身一震,接着眼睛仿佛被纸张吸住了一般。
屋里的众人都不敢声张,好奇地望着主考官大人,直到良久,唐绌文将试卷放下,用手将试卷按在桌面上,目光徐徐地扫过众人,说了一句令全场震惊的话。
“当为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