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心中暗想:我做不做这个执政都还未必,定不定都,在哪里定,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他冷笑了一声,“军部既然全都做主,又何必来征求我的意见?”说完看着天花板,再不言语。
三上泽田眼中凶光一闪即灭,看来溥仪对就任满洲执政一事,十分不满啊。
他当然可以用一些强硬手段使溥仪就范,不过本庄繁特地嘱咐了,不要闹得太不愉快,溥仪虽然号称皇帝,但自幼在紫禁城生活,身边有的是人伺候他,人虽然聪明,但接触的人有限,实在谈不上阅历老练,对付这样的一个人,就必须要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连哄带骗才行。
沉默了半晌,三上泽田接着说道:“‘满洲国’的年号叫做大同,今年就是大同元年,这个国家有五个民族组成:满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以及朝鲜族。”见溥仪还没有什么反应,他停顿了一下,“如果不是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流血牺牲,现在的满洲已经是俄国人的地盘了。所以我们大和民族不是外人,我们和满族人、汉族人一样热爱这片土地,都是‘满洲国’的主人,将来我们共同治理这个国家……”
他本以为溥仪可能会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未曾想溥仪依然铁青着脸一语不发。
三上泽田又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从里面拿出了一面黄色的旗子,“这是‘满洲国’的国旗,我们军部全都准备好了。”一边说着,一边将那面旗子往茶几上摊开。
溥仪一把按住三上泽田的手腕,声色俱厉地问道:“这是个什么国家?难道这是我大清帝国吗?”由于太过激动,溥仪的声音也略带颤抖。
三上泽田却不紧不慢地说道:“自然了,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军部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拥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也就是‘满洲国’的执政。”
三上泽田居然称呼溥仪为“阁下”而不是“陛下”,溥仪再也按捺不住,要知道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阁下是个人就能用,这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
溥仪浑身发抖,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拍着茶几,吼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满洲人心所向,不是我个人,而是大清的皇帝,若是取消了这个称谓,满洲人心必失!”
三上泽田立即反唇相讥:“满洲人民拥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这不正是民心所向?这也是关东军同意的!”弦外之音似乎有以关东军作为要挟之嫌。
可溥仪对此并不买账,他情绪激动,坚持不放弃皇帝称号。
三上泽田只好又骗他,“‘满洲’实行的不是共和制,而是‘执政’制。”
这个世界只有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哪有什么“执政”制的国家,溥仪对这些也不是很明白,因此也不随便回答。
三上泽田又承诺:“‘执政’仅仅是个过渡,等将来国会成立之后,一定通过决议,恢复君主制。”
溥仪不为所动,冷哼道:“凭什么要让国会通过决议?我们大清的皇帝也不是国会封的,那是大清的列祖列宗打下来的。”
“但是你现在还打得下来吗?”三上泽田冷笑道。
溥仪满脸怒容,又是一语不发。三上泽田却滔滔不绝,说起来没完没了,这次谈话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最后三上泽田阴沉着脸,道,“此事明天再谈,告辞!”说完收起黄旗和皮箱,灰溜溜地走了。
他前脚刚走,郑东胥就来求见,一起前来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郑陲平和郑陲安。
郑陲安逃离上海,坐着苏小坡安排的一艘小船逃到旅顺,然后就一直跟着父亲郑东胥留在溥仪的身边做事。
溥仪是不是做皇帝,对他们这些汉奸来说,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要的是自己飞黄腾达,见溥仪与三上泽田闹得不亦乐乎,郑东胥是特地来劝说溥仪的,溥仪现在正在气头上,如何听得进去。
可郑陲安的一句话,却叫溥仪觉得不寒而栗,“事到如今,无论如何不能跟关东军翻脸,否则张作霖的下场,便是前车之鉴!”
溥仪听到这句话,又急又恨又怕,却偏偏无可奈何。只好说道:“大不了不建什么‘满洲国’,我们回天津!”
郑陲平摆着手说道:“谈何容易?这半年来我们和日本军部沟通密切,知道太多的秘密。现在肉在砧板上,万岁你想放手,日本关东军会放手吗?”
郑陲安又补充道:“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中华民国元首的张作霖,他们也是说杀就杀啊。皇上三思!退一步说,皇上来东北已经三个多月了,现在我们和日本人合作,这件事几乎是全中国都知道的事情。就算日本关东军肯放我们走,可中国还有我们的容身之地吗?”
郑东胥又说道:“老臣最后奉劝皇上两句话:第一句、好汉不吃眼前亏;第二句,日本人说得出,做得出,请皇上明断!”
溥仪闻听如遭五雷轰顶,瘫坐在沙发上,过了半晌,却依然喃喃说道:“我是大清的皇帝,这个称号,万万不能放弃,否则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父子三人见依然说不拢,只好告退。
本来约好第二日三上泽田再来和溥仪谈话,但是他回去之后思索了一夜,觉得溥仪虽然对于皇帝的称号,据理力争,却始终没有说要立即离开的意思。因此他决定不再和溥仪废话,直接采用强硬手段,不怕他不屈服!
他找来郑东胥以及罗阵育,多余的话也不想多说,用蹩脚的中文告诉二人:“溥仪先生是聪明人,你们向溥仪先生转达一句话:军部的决定再不能够更改,如果不接受,只能被看作是敌对态度,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做答复!”说完站起身,走到门口,头也不回,咬着牙补充了一句,“这是军部最后的话!”
他冷笑了一声,“军部既然全都做主,又何必来征求我的意见?”说完看着天花板,再不言语。
三上泽田眼中凶光一闪即灭,看来溥仪对就任满洲执政一事,十分不满啊。
他当然可以用一些强硬手段使溥仪就范,不过本庄繁特地嘱咐了,不要闹得太不愉快,溥仪虽然号称皇帝,但自幼在紫禁城生活,身边有的是人伺候他,人虽然聪明,但接触的人有限,实在谈不上阅历老练,对付这样的一个人,就必须要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连哄带骗才行。
沉默了半晌,三上泽田接着说道:“‘满洲国’的年号叫做大同,今年就是大同元年,这个国家有五个民族组成:满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以及朝鲜族。”见溥仪还没有什么反应,他停顿了一下,“如果不是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流血牺牲,现在的满洲已经是俄国人的地盘了。所以我们大和民族不是外人,我们和满族人、汉族人一样热爱这片土地,都是‘满洲国’的主人,将来我们共同治理这个国家……”
他本以为溥仪可能会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未曾想溥仪依然铁青着脸一语不发。
三上泽田又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从里面拿出了一面黄色的旗子,“这是‘满洲国’的国旗,我们军部全都准备好了。”一边说着,一边将那面旗子往茶几上摊开。
溥仪一把按住三上泽田的手腕,声色俱厉地问道:“这是个什么国家?难道这是我大清帝国吗?”由于太过激动,溥仪的声音也略带颤抖。
三上泽田却不紧不慢地说道:“自然了,这不是大清帝国的复辟,这是一个新国家,军部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决议,一致拥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也就是‘满洲国’的执政。”
三上泽田居然称呼溥仪为“阁下”而不是“陛下”,溥仪再也按捺不住,要知道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阁下是个人就能用,这两者怎么能混为一谈?
溥仪浑身发抖,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拍着茶几,吼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满洲人心所向,不是我个人,而是大清的皇帝,若是取消了这个称谓,满洲人心必失!”
三上泽田立即反唇相讥:“满洲人民拥戴阁下为新国家的元首,这不正是民心所向?这也是关东军同意的!”弦外之音似乎有以关东军作为要挟之嫌。
可溥仪对此并不买账,他情绪激动,坚持不放弃皇帝称号。
三上泽田只好又骗他,“‘满洲’实行的不是共和制,而是‘执政’制。”
这个世界只有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哪有什么“执政”制的国家,溥仪对这些也不是很明白,因此也不随便回答。
三上泽田又承诺:“‘执政’仅仅是个过渡,等将来国会成立之后,一定通过决议,恢复君主制。”
溥仪不为所动,冷哼道:“凭什么要让国会通过决议?我们大清的皇帝也不是国会封的,那是大清的列祖列宗打下来的。”
“但是你现在还打得下来吗?”三上泽田冷笑道。
溥仪满脸怒容,又是一语不发。三上泽田却滔滔不绝,说起来没完没了,这次谈话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
最后三上泽田阴沉着脸,道,“此事明天再谈,告辞!”说完收起黄旗和皮箱,灰溜溜地走了。
他前脚刚走,郑东胥就来求见,一起前来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郑陲平和郑陲安。
郑陲安逃离上海,坐着苏小坡安排的一艘小船逃到旅顺,然后就一直跟着父亲郑东胥留在溥仪的身边做事。
溥仪是不是做皇帝,对他们这些汉奸来说,根本不放在心上,他们要的是自己飞黄腾达,见溥仪与三上泽田闹得不亦乐乎,郑东胥是特地来劝说溥仪的,溥仪现在正在气头上,如何听得进去。
可郑陲安的一句话,却叫溥仪觉得不寒而栗,“事到如今,无论如何不能跟关东军翻脸,否则张作霖的下场,便是前车之鉴!”
溥仪听到这句话,又急又恨又怕,却偏偏无可奈何。只好说道:“大不了不建什么‘满洲国’,我们回天津!”
郑陲平摆着手说道:“谈何容易?这半年来我们和日本军部沟通密切,知道太多的秘密。现在肉在砧板上,万岁你想放手,日本关东军会放手吗?”
郑陲安又补充道:“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中华民国元首的张作霖,他们也是说杀就杀啊。皇上三思!退一步说,皇上来东北已经三个多月了,现在我们和日本人合作,这件事几乎是全中国都知道的事情。就算日本关东军肯放我们走,可中国还有我们的容身之地吗?”
郑东胥又说道:“老臣最后奉劝皇上两句话:第一句、好汉不吃眼前亏;第二句,日本人说得出,做得出,请皇上明断!”
溥仪闻听如遭五雷轰顶,瘫坐在沙发上,过了半晌,却依然喃喃说道:“我是大清的皇帝,这个称号,万万不能放弃,否则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父子三人见依然说不拢,只好告退。
本来约好第二日三上泽田再来和溥仪谈话,但是他回去之后思索了一夜,觉得溥仪虽然对于皇帝的称号,据理力争,却始终没有说要立即离开的意思。因此他决定不再和溥仪废话,直接采用强硬手段,不怕他不屈服!
他找来郑东胥以及罗阵育,多余的话也不想多说,用蹩脚的中文告诉二人:“溥仪先生是聪明人,你们向溥仪先生转达一句话:军部的决定再不能够更改,如果不接受,只能被看作是敌对态度,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做答复!”说完站起身,走到门口,头也不回,咬着牙补充了一句,“这是军部最后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