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他身侧之人忙他了一把,道:“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能在今日来王府道贺之人非富即贵,咱们实在惹不起,算了罢孔贤弟。”一旁也有人劝。
这孔兄若说恼也不是真恼,毕竟能考中功名又入朝为官,甭管这官大小与否,能做京官几载,不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他只是下意识如此,又有同伴劝阻,见没有失了颜面,首先怒气就去了几分,谁知旁边有个不懂趣的耿直人竟说惹不起。
他当即恼道:“我等也是朝廷命官,王兄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是个小小的车夫,还有什么惹得起惹不起的?”
车夫是小,可打狗也要看主人啊。
这王兄也是个有个性,见点不透,就懒得再搭理他了,倒是旁边的人纷纷劝他。
“今日到底是魏王殿下有喜,不要多生事端,不然到罔顾我们来这一趟的意思了。”
听闻此言,所有人不禁为之一震。
他们这帮人说起来是朝中新贵,其实不过是些七八品的小官,甚至还有人是不入流的杂官,只因身处关键,今日才能与同窗同行。
是的,这些人不管是何身份,什么年纪,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没考中功名之前,都是晋江书院的学生。
还是受过书院资助的学生。
自打书院一切都步入正轨,书院里的章程也是日渐规范起来。
书院本就多有补贴家中贫困的学生,头一年就免了入院学生束脩食宿费用,之后更是寻着法子补贴出身寒门的子弟。到底人多口杂,为了免生是非,书院就拟定了一系列的资助章程。
诸如每年书院都有勤工俭学的名额,学生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换取免掉食宿费用,或者束脩;书院有月考季考年考,能考入甲等者,又能考入特定的名次,都有不同的奖励。
所以说只有是有才之人,在书院里读书,非但花不了什么银钱,反而能自给自足。像书院中有几个公认的才子,每年大小奖励拿下来,抵充了束脩食宿之外,反而能存下一笔银钱,供以养家或者添补其他花销。
甚至若是能在科场斩获名次,书院这边都有奖赏,中举一笔银子,中了进士又是一笔银子。
书院中有人戏称这是安家费,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书院刻意收买人才出众的学生纳为己用,结合书院背后的魏王,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这些是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的。曾经就有人不接受,书院这边也没有说什么,害怕被人报复自是枉做担忧,但更多人都会接受,因为打从入了书院开始,已经被盖上了魏王的印记。
这些别人也许不懂,那些入了朝做了官的,再明白不过。哪怕你主动去跟人说自己不是魏王系,旁人表面上不说什么,打个哈哈敷衍过去,实际上背地里该怎么想还是怎么想。
这么一来二去后,自然就认命了。
当然,会动这些心思的人到底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报着感恩的心。毕竟时下养一个读书人不难,难的是考中功名以后如何出人头地。
他们这些人要出身没出身,也不是什么惊艳绝才之人,能被人高看一眼,少在官场上被人刁难排挤,更多的是背后有这块金字招牌。
所以即使入了朝做了官,他们彼此之间也没有断了联系的,依旧维持着同窗之谊。像这次魏王府大喜,不管平时怎么避嫌,这种时候不露面,未免落个薄情寡义的名头,所以几人商量了一下,择了个日子悄悄从角门送了礼。
虽然礼轻,但代表的是一份心意。
本想着恐怕连热茶都落不上一杯,谁知王府里却出来了管事,还说既然是来道贺,还是正日子来,别的招待不起,薄酒一杯定是有的。
这话貌似不起眼,恰恰透露了一个信息——王府准他们上门,是将他们视做自己的人了。
也因此才会有今日结伴而来。
“范兄所言甚是有理,咱们还是少生事端。”
几番言语之后,这些人倒也恢复了安之若素的表象,一路避着车马往前行去。
等到了王府门前,这里实在太忙碌了,幸亏王府下人训练有素,才能忙而不乱。见大家都排队等着,他们也就静静地跟在方才差点跟他们起了冲突的那队人马后面。
走的近了才看见马车上徽记,是榆阳侯府的人。
这些低阶官员也不太懂这些王公贵族之间的道道,只知道这是侯府的,庆幸方才没有惹事。
而对方也没认出他们来,可能认出了,只是见这些人衣着穷酸,根本没放在眼里。
就这么顶着寒风等了差不多两刻钟,终于轮到他们了。
榆阳侯府的人因为有车马,而方才为了给出去的马车让道,避到了一边去。等再行过来,已经让这一行人走到了前头。
“哪来的穷酸,抢什么道……”剩下的话没说完,在看到王府管事看了对方拜帖后,亲自将这些人领进去后,主动消了音。
“噤声!”是马车里主子发话了,车夫更是不敢说话了。
见此,方才被嘲讽的一行人不禁挺了挺腰杆,随着人进去了。
*
与此同时,王府里也是一片忙碌热闹。
打从昨天开始,府里就为了今日的酒宴忙上了,宾客该怎么安排,男宾怎么安排,女宾怎么安排,这些都是事。
尤其王府这边也不知道是时到底有什么人上门道贺,只能大概估摸一下,更多的都是要随机应变。幸亏王府的下人多,平时凤笙还觉得王府养了这么多下人,主子就这么几个,未免太过浪费,真正用起来就见真章了。
今日凤笙的事不太多,她刚出月子,今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抱着玹哥儿出去露脸,还有就是招待各王府来的妯娌们。
梁王妃早就到了,帮着凤笙先出来撑场面。
这几年下来,借着妯娌二人的来往,两个王府关系还算亲近。如今魏王既入了朝,梁王更是成了坚定的魏王党,所以旁人对梁王妃的大包大揽不太诧异。
免不了有人说些酸话,例如安王妃,她向来看凤笙不顺眼,也不是秘密。不过这几年安王妃过得可不太好,旁人也许不知道,这妯娌之间太明白彼此的处境,所以她的酸话让梁王妃和凤笙来听,不过就是当个笑话听罢了。
“七弟妹这是羡慕三嫂了?谁不知道七弟妹最是有福气,膝下养了不少孩子。”
这话一出,安王妃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第119章
说这话的人是秦王妃。
凤笙倒不诧异安王妃的脸色, 诧异的是秦王妃竟主动帮自己说话。要知道这些建了府的皇子们,看着平时兄友弟恭的,实际上那都是假的,触及关键问题,从不轻易表明态度。
就好像因为梁王妃的态度,所以梁王府被归类成了魏王系, 府上的女主人的态度, 恰恰也能代表着各王府的态度。
所以秦王妃的突如其来,不光让凤笙诧异了一下,其他人都非常吃惊。
至于安王妃,那就是全然的恼羞成怒了。
也是秦王妃说话太刺人, 有道是打人不打脸, 骂人不揭短,她方才所言恰恰揭了安王妃的短。
这还与安王府的内务有关。
认真来说, 根子出在安王两口子身上。
安王是个老实人, 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 实际上说是木讷也不为过。建平帝膝下有十六子,最不得宠的就属安王。外家无权无势,母妃侍候建平帝多年不过是个嫔位, 而安王本人愚笨木讷, 样样都不出挑,就注定他这一生碌碌无为。
从建平帝赐他的封号就能看出, 所以安王还算是有自知之明, 打定主意当个逍遥王, 平时也不沾染兄弟们之间的争斗。而安王妃也心知肚明这一切,平时拿酸话刺刺这个酸酸那个,大家也不与她计较,便与这事有关。
俗话说,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既然连皇帝都不想当了,总得找点什么事做来打发时间,安王没有什么别的嗜好,唯二稍微冒尖的,一是养鸟,二是生孩子。
养鸟就不用说,总而言之安王府什么都不多,各种珍稀的鸟类倒是不少,城外的庄子上还专门建了个鸟园,不过凤笙也没去过,只是有所耳闻。至于生孩子,还是与他的身份有关。
老子是皇帝,坐拥天下,当儿子的自然少不了好处,荣华富贵不必说,貌美的女人也从来不愁。
三年一次采选,每年各番邦进贡从来少不了女人,如今建平帝年纪大了,于女色上倒也不注重,这些多出来的女人自然就被分了出去。
往哪儿分?
朝廷重臣以及皇亲国戚府上。
而身为皇子,有替皇族绵延子嗣之责,自然少不了分担一二。
也可能是安王府上的风水好,没见着别家王府上大多子嗣单薄,愁生儿子愁得头发都快白了,人家安王府从来不愁这事。
安王如今不过是而立之年,膝下已有九个儿子,十四个女儿,可谓是人丁兴旺。每年宫里办家宴,别家都是寥寥几人,安王一家却要霸占许多位置,建平帝每年家宴上都不夸赞安王一句,便与他府上添丁有关。
不过近几年倒不问了,可能也是陈词滥调问厌了。
但安王却十分引以为傲,估计也是难得有拔尖儿被父皇夸的时候,平时除了养鸟,精力都往生孩子上使去了。
这事乍一看去,似乎有些惹人发笑,实际上明白人都知道于富贵人家有多么难得。难道真是安王府上风水好,所以孩子养的多?其实不然,不过是安王府上后宅阴私事少罢了。
凤笙虽极少在外走动,但也知道安王妃在京中贵妇圈儿里有个蠢的名号。
因为安王妃蠢,所以自己只得了一子,其他孩子都是府里别的女人生的。再是正室嫡母,王妃之尊,京里又不是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某国公夫人于子嗣上无缘,一生只得一子,可府里其他妾室生的孩子倒是不少。
你养的少,别人养的多,男人免不了对自己的孩子关心一二,久而久之人就被妾室给拉走了。也是她没福气,手段也不中用,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英年早逝,最后爵位便宜了庶子,等老国公一命归了西,庶子袭爵当了家,说起来是个老封君,人家亲娘没死,过得还不如个下人。
类似这种事历来不少发生,所以正室和妾室,嫡出和庶子,天生就是敌人。
也因此任由那些庶子一个一个像养猪仔似的生的安王妃,没少被人暗地里笑话。她大抵心里也清楚,这两年似乎开窍了(其实没有),那些年纪大了庶子就算了,如今安王府有孩子出生,她便抱来正院养着,反正她是嫡母,旁人也说不了什么。
因为这事,她又闹了不少笑话,给人增添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倒是凤笙,恰恰因为这些,不管安王妃寻常怎么酸她,她都不怎么生对方的气。因为她知道,安王妃就算有诸多毛病,但绝不是坏人。
蠢这个字,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
*
因为这些,明知道秦王妃在主动卖好,凤笙也没接她的腔,反而借着其他话茬,将这事绕了过去。
在场的都是人精,秦王妃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估计是想多了,忍不住暗自揣测是不是哪处得罪了魏王妃,或是魏王没有接受秦王的意思。
而安王妃则是愣了一下。
在她心里她觉得自己是得罪了魏王妃的,她这人从来管不住嘴,即使事后知道自己做错了,明面上也不会认错。再加上她心知肚明她家王爷置身事外的态度,光凭这点,其他人也不会对她做什么,所以平时就算嘴上惹祸,她也觉得没什么。
可魏王妃竟没有借机嘲讽她,说实话她是有些吃惊的。
这到底是件小事,一切不过是发生在须臾之间,再加上这时惠王妃来了。惠王为长,惠王妃便是长嫂,所以即使她年纪比几个妯娌都小,大家也都按照礼数站了起来,算是迎了迎她。
“我来晚了,三弟妹莫怪。”孙氏一如既往言语简练,十分符合她将门虎女的人设。若不是妯娌一做就是五年,凤笙心知肚明惠王的‘改变’,少不了孙氏的作用,真要当她是个耿直人。
这可能是聪明人都有的通病,一般聪明人都不太喜欢聪明人,所以即使当初孙氏嫁给惠王,凤笙还替她惋惜过,当初婚宴上还帮过她一次,这几年两人交情也都浮在表面上,不过是个面子情。
甚至是有些警惕她的。
“大嫂来得不晚,瞧我们也没什么事,正在说闲话。”凤笙笑了笑道。
“这就是玹哥儿吧?长得真好,像三弟。”
见孙氏看向让奶娘抱着的玹哥儿,凤笙招了招手,让奶娘把孩子抱来给她看。孙氏看得十分认真,脸上带笑,从袖中掏出个赤金的长命锁,放在包被里。
玹哥儿今儿已经收了很多礼了,大多价值不菲,能这么收下的礼物都是近亲送的,凤笙甚至专门找了个丫鬟在边上帮着把东西收起来。
“谢谢大嫂。”
“不谢,谢什么。”
至此,就没玹哥儿什么事了,奶娘抱着玹哥儿回到原位,凤笙则招待孙氏坐下。
“能在今日来王府道贺之人非富即贵,咱们实在惹不起,算了罢孔贤弟。”一旁也有人劝。
这孔兄若说恼也不是真恼,毕竟能考中功名又入朝为官,甭管这官大小与否,能做京官几载,不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他只是下意识如此,又有同伴劝阻,见没有失了颜面,首先怒气就去了几分,谁知旁边有个不懂趣的耿直人竟说惹不起。
他当即恼道:“我等也是朝廷命官,王兄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是个小小的车夫,还有什么惹得起惹不起的?”
车夫是小,可打狗也要看主人啊。
这王兄也是个有个性,见点不透,就懒得再搭理他了,倒是旁边的人纷纷劝他。
“今日到底是魏王殿下有喜,不要多生事端,不然到罔顾我们来这一趟的意思了。”
听闻此言,所有人不禁为之一震。
他们这帮人说起来是朝中新贵,其实不过是些七八品的小官,甚至还有人是不入流的杂官,只因身处关键,今日才能与同窗同行。
是的,这些人不管是何身份,什么年纪,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没考中功名之前,都是晋江书院的学生。
还是受过书院资助的学生。
自打书院一切都步入正轨,书院里的章程也是日渐规范起来。
书院本就多有补贴家中贫困的学生,头一年就免了入院学生束脩食宿费用,之后更是寻着法子补贴出身寒门的子弟。到底人多口杂,为了免生是非,书院就拟定了一系列的资助章程。
诸如每年书院都有勤工俭学的名额,学生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换取免掉食宿费用,或者束脩;书院有月考季考年考,能考入甲等者,又能考入特定的名次,都有不同的奖励。
所以说只有是有才之人,在书院里读书,非但花不了什么银钱,反而能自给自足。像书院中有几个公认的才子,每年大小奖励拿下来,抵充了束脩食宿之外,反而能存下一笔银钱,供以养家或者添补其他花销。
甚至若是能在科场斩获名次,书院这边都有奖赏,中举一笔银子,中了进士又是一笔银子。
书院中有人戏称这是安家费,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书院刻意收买人才出众的学生纳为己用,结合书院背后的魏王,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这些是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的。曾经就有人不接受,书院这边也没有说什么,害怕被人报复自是枉做担忧,但更多人都会接受,因为打从入了书院开始,已经被盖上了魏王的印记。
这些别人也许不懂,那些入了朝做了官的,再明白不过。哪怕你主动去跟人说自己不是魏王系,旁人表面上不说什么,打个哈哈敷衍过去,实际上背地里该怎么想还是怎么想。
这么一来二去后,自然就认命了。
当然,会动这些心思的人到底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报着感恩的心。毕竟时下养一个读书人不难,难的是考中功名以后如何出人头地。
他们这些人要出身没出身,也不是什么惊艳绝才之人,能被人高看一眼,少在官场上被人刁难排挤,更多的是背后有这块金字招牌。
所以即使入了朝做了官,他们彼此之间也没有断了联系的,依旧维持着同窗之谊。像这次魏王府大喜,不管平时怎么避嫌,这种时候不露面,未免落个薄情寡义的名头,所以几人商量了一下,择了个日子悄悄从角门送了礼。
虽然礼轻,但代表的是一份心意。
本想着恐怕连热茶都落不上一杯,谁知王府里却出来了管事,还说既然是来道贺,还是正日子来,别的招待不起,薄酒一杯定是有的。
这话貌似不起眼,恰恰透露了一个信息——王府准他们上门,是将他们视做自己的人了。
也因此才会有今日结伴而来。
“范兄所言甚是有理,咱们还是少生事端。”
几番言语之后,这些人倒也恢复了安之若素的表象,一路避着车马往前行去。
等到了王府门前,这里实在太忙碌了,幸亏王府下人训练有素,才能忙而不乱。见大家都排队等着,他们也就静静地跟在方才差点跟他们起了冲突的那队人马后面。
走的近了才看见马车上徽记,是榆阳侯府的人。
这些低阶官员也不太懂这些王公贵族之间的道道,只知道这是侯府的,庆幸方才没有惹事。
而对方也没认出他们来,可能认出了,只是见这些人衣着穷酸,根本没放在眼里。
就这么顶着寒风等了差不多两刻钟,终于轮到他们了。
榆阳侯府的人因为有车马,而方才为了给出去的马车让道,避到了一边去。等再行过来,已经让这一行人走到了前头。
“哪来的穷酸,抢什么道……”剩下的话没说完,在看到王府管事看了对方拜帖后,亲自将这些人领进去后,主动消了音。
“噤声!”是马车里主子发话了,车夫更是不敢说话了。
见此,方才被嘲讽的一行人不禁挺了挺腰杆,随着人进去了。
*
与此同时,王府里也是一片忙碌热闹。
打从昨天开始,府里就为了今日的酒宴忙上了,宾客该怎么安排,男宾怎么安排,女宾怎么安排,这些都是事。
尤其王府这边也不知道是时到底有什么人上门道贺,只能大概估摸一下,更多的都是要随机应变。幸亏王府的下人多,平时凤笙还觉得王府养了这么多下人,主子就这么几个,未免太过浪费,真正用起来就见真章了。
今日凤笙的事不太多,她刚出月子,今天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抱着玹哥儿出去露脸,还有就是招待各王府来的妯娌们。
梁王妃早就到了,帮着凤笙先出来撑场面。
这几年下来,借着妯娌二人的来往,两个王府关系还算亲近。如今魏王既入了朝,梁王更是成了坚定的魏王党,所以旁人对梁王妃的大包大揽不太诧异。
免不了有人说些酸话,例如安王妃,她向来看凤笙不顺眼,也不是秘密。不过这几年安王妃过得可不太好,旁人也许不知道,这妯娌之间太明白彼此的处境,所以她的酸话让梁王妃和凤笙来听,不过就是当个笑话听罢了。
“七弟妹这是羡慕三嫂了?谁不知道七弟妹最是有福气,膝下养了不少孩子。”
这话一出,安王妃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
第119章
说这话的人是秦王妃。
凤笙倒不诧异安王妃的脸色, 诧异的是秦王妃竟主动帮自己说话。要知道这些建了府的皇子们,看着平时兄友弟恭的,实际上那都是假的,触及关键问题,从不轻易表明态度。
就好像因为梁王妃的态度,所以梁王府被归类成了魏王系, 府上的女主人的态度, 恰恰也能代表着各王府的态度。
所以秦王妃的突如其来,不光让凤笙诧异了一下,其他人都非常吃惊。
至于安王妃,那就是全然的恼羞成怒了。
也是秦王妃说话太刺人, 有道是打人不打脸, 骂人不揭短,她方才所言恰恰揭了安王妃的短。
这还与安王府的内务有关。
认真来说, 根子出在安王两口子身上。
安王是个老实人, 当然这是好听的说法, 实际上说是木讷也不为过。建平帝膝下有十六子,最不得宠的就属安王。外家无权无势,母妃侍候建平帝多年不过是个嫔位, 而安王本人愚笨木讷, 样样都不出挑,就注定他这一生碌碌无为。
从建平帝赐他的封号就能看出, 所以安王还算是有自知之明, 打定主意当个逍遥王, 平时也不沾染兄弟们之间的争斗。而安王妃也心知肚明这一切,平时拿酸话刺刺这个酸酸那个,大家也不与她计较,便与这事有关。
俗话说,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既然连皇帝都不想当了,总得找点什么事做来打发时间,安王没有什么别的嗜好,唯二稍微冒尖的,一是养鸟,二是生孩子。
养鸟就不用说,总而言之安王府什么都不多,各种珍稀的鸟类倒是不少,城外的庄子上还专门建了个鸟园,不过凤笙也没去过,只是有所耳闻。至于生孩子,还是与他的身份有关。
老子是皇帝,坐拥天下,当儿子的自然少不了好处,荣华富贵不必说,貌美的女人也从来不愁。
三年一次采选,每年各番邦进贡从来少不了女人,如今建平帝年纪大了,于女色上倒也不注重,这些多出来的女人自然就被分了出去。
往哪儿分?
朝廷重臣以及皇亲国戚府上。
而身为皇子,有替皇族绵延子嗣之责,自然少不了分担一二。
也可能是安王府上的风水好,没见着别家王府上大多子嗣单薄,愁生儿子愁得头发都快白了,人家安王府从来不愁这事。
安王如今不过是而立之年,膝下已有九个儿子,十四个女儿,可谓是人丁兴旺。每年宫里办家宴,别家都是寥寥几人,安王一家却要霸占许多位置,建平帝每年家宴上都不夸赞安王一句,便与他府上添丁有关。
不过近几年倒不问了,可能也是陈词滥调问厌了。
但安王却十分引以为傲,估计也是难得有拔尖儿被父皇夸的时候,平时除了养鸟,精力都往生孩子上使去了。
这事乍一看去,似乎有些惹人发笑,实际上明白人都知道于富贵人家有多么难得。难道真是安王府上风水好,所以孩子养的多?其实不然,不过是安王府上后宅阴私事少罢了。
凤笙虽极少在外走动,但也知道安王妃在京中贵妇圈儿里有个蠢的名号。
因为安王妃蠢,所以自己只得了一子,其他孩子都是府里别的女人生的。再是正室嫡母,王妃之尊,京里又不是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某国公夫人于子嗣上无缘,一生只得一子,可府里其他妾室生的孩子倒是不少。
你养的少,别人养的多,男人免不了对自己的孩子关心一二,久而久之人就被妾室给拉走了。也是她没福气,手段也不中用,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英年早逝,最后爵位便宜了庶子,等老国公一命归了西,庶子袭爵当了家,说起来是个老封君,人家亲娘没死,过得还不如个下人。
类似这种事历来不少发生,所以正室和妾室,嫡出和庶子,天生就是敌人。
也因此任由那些庶子一个一个像养猪仔似的生的安王妃,没少被人暗地里笑话。她大抵心里也清楚,这两年似乎开窍了(其实没有),那些年纪大了庶子就算了,如今安王府有孩子出生,她便抱来正院养着,反正她是嫡母,旁人也说不了什么。
因为这事,她又闹了不少笑话,给人增添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倒是凤笙,恰恰因为这些,不管安王妃寻常怎么酸她,她都不怎么生对方的气。因为她知道,安王妃就算有诸多毛病,但绝不是坏人。
蠢这个字,不过是见仁见智罢了。
*
因为这些,明知道秦王妃在主动卖好,凤笙也没接她的腔,反而借着其他话茬,将这事绕了过去。
在场的都是人精,秦王妃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估计是想多了,忍不住暗自揣测是不是哪处得罪了魏王妃,或是魏王没有接受秦王的意思。
而安王妃则是愣了一下。
在她心里她觉得自己是得罪了魏王妃的,她这人从来管不住嘴,即使事后知道自己做错了,明面上也不会认错。再加上她心知肚明她家王爷置身事外的态度,光凭这点,其他人也不会对她做什么,所以平时就算嘴上惹祸,她也觉得没什么。
可魏王妃竟没有借机嘲讽她,说实话她是有些吃惊的。
这到底是件小事,一切不过是发生在须臾之间,再加上这时惠王妃来了。惠王为长,惠王妃便是长嫂,所以即使她年纪比几个妯娌都小,大家也都按照礼数站了起来,算是迎了迎她。
“我来晚了,三弟妹莫怪。”孙氏一如既往言语简练,十分符合她将门虎女的人设。若不是妯娌一做就是五年,凤笙心知肚明惠王的‘改变’,少不了孙氏的作用,真要当她是个耿直人。
这可能是聪明人都有的通病,一般聪明人都不太喜欢聪明人,所以即使当初孙氏嫁给惠王,凤笙还替她惋惜过,当初婚宴上还帮过她一次,这几年两人交情也都浮在表面上,不过是个面子情。
甚至是有些警惕她的。
“大嫂来得不晚,瞧我们也没什么事,正在说闲话。”凤笙笑了笑道。
“这就是玹哥儿吧?长得真好,像三弟。”
见孙氏看向让奶娘抱着的玹哥儿,凤笙招了招手,让奶娘把孩子抱来给她看。孙氏看得十分认真,脸上带笑,从袖中掏出个赤金的长命锁,放在包被里。
玹哥儿今儿已经收了很多礼了,大多价值不菲,能这么收下的礼物都是近亲送的,凤笙甚至专门找了个丫鬟在边上帮着把东西收起来。
“谢谢大嫂。”
“不谢,谢什么。”
至此,就没玹哥儿什么事了,奶娘抱着玹哥儿回到原位,凤笙则招待孙氏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