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钞拿在手里轻飘飘的,就跟废纸一样,完全感觉不到它有多少价值。
拿着一万两,杨丛义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花,感觉就像身上突然多了累赘,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放在房间里怕被偷,装在身上怕丢。
当杨丛义为这些外财烦恼时,汤鷽又告诉他,两辆马车他也带回来了,马都是从北方带过来的,比他们之前买的马要好。
杨丛义听到这个消息大喜,当即出门一看,发现那两匹马虽然不算特别高大,但看起来还是很健壮,马龄也不大,绝对比他骑的马要好上很多,此去泉州可算得一助力。
两匹好马,当然是一人一匹。
喜事说完,剩下的就是悲剧。
四个老掌柜,早上不声不响,全都走了,房里留下了不少纸钞,全是银票,加起来也有四万多两,可见他们这几个月搜刮的钱财不少,汤鷽不相信留下的这些就是全部,他们应该也带走了一部分,但他们都算是家里人,也不能让他爹脸上挂不住,就不想再追究。
留下的这些钱,不知道是从哪些商人那里来的,还也还不回去。两人一商量,暂列在回易督造处,当作公使钱,以备不时之需。
马的问题解决了,杨丛义还在为万两黄金纸钞的事儿闹心,悄悄问汤鷽他准备怎么处理这些纸钞。
汤鷽告诉他,有急用就留着,不急用就用来做生意,他的这部分准备用来做生意,现在回易督造处物资采购的也差不多了,但还有很多商贾在等待交易,他可以私人采购一批物资囤积起来,过几个月,等市场上物资短缺的时候,稍稍提点价,也能卖出去,小赚一笔。
杨丛义一听,暗叹汤鷽不愧家里是做生意的,就是有头脑。回易处采购了一千两百多万的物资,准备运到海外,那么今年市场上丝绸、瓷器、茶叶等收购量大的物资必然短缺,物以稀为贵,到时候肯定会涨价,也许过不了两个月,等所有物资都往泉州运,全国各地都缺这些物资的时候,商品开始涨价的时候,有这些东西商人就可以赚一笔。
这么多钱拿在手上不安全,也浪费,可他自己不会做生意,也没心思做生意,当即就留下二十张,共两千黄金纸钞,其他的全给汤鷽,让他帮忙保管一下,能赚钱的话,也帮忙赚点。
汤鷽也不推辞,直接就接在手里,他了解杨丛义,既然把钱给他,那就是随他支配。
两人就如此随意的交割了八千两黄金,也就是三十多万贯钱,没有用文字记录下只言片语。因为是两年同吃同睡的同窗,有生死相交的友情,所以彼此信任。
能不能赚钱,杨丛义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汤鷽会替他保管好这些钱,他自己东奔西走,钱都带在身上实在不安全。
纸钞交割完毕,汤鷽便接着去忙回易采购的事情,今天就他一人了,该做的还是要做,不能突然就停。
杨丛义上街找了一闲人,让他把一份信送到金使行馆,然后凭送到的凭证,来领一贯钱。如此,他没去行馆,就把给完颜亮的信送了出去。
等他半个时辰后回到回易督造处,就见黄大人已经在等候。
宣威军建军编制情况,杨丛义跟高大人做了比较详细的汇报,军中上下军官名册也给了他一份,这些都是作为宣威军统领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高大人对杨丛义等人的工作十分满意,当即就是一番鼓励和表扬,军官任职之事,他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却说出海之事再正式任命。
对于军费不足的问题,让杨丛义跟汤鷽协调,从回易经费中支取。
之后杨丛义又将船只预估不足的问题汇报,打算再建造一批,不然到时候可能有些商品物资无法全部装船运出去。
海船建造的费用并不算贵,多造几十艘,应该也不会有问题。高大人无异议,让他跟汤鷽商讨之后,自行处理。只是特意强调一次,船队年内必须出海,拖延不得。
杨丛义听那意思,如过年内船队不能出海,他们不仅不会升官,估计还得受罚,收回授予的官位。他当即保证,一定竭尽全力督造回易船队,绝不会辜负高大人的信任。
随后杨丛义提出要先支取十万贯银钱,继续用于督造海船,先前预定建造的六十艘船后续钱款要支付,再造新船也要一大笔钱。
高大人不说二话,自然是同意支取。十万贯是小数目,账上还有多少钱,他很清楚。
诸事办完,当天杨丛义离开临安。
乘船过江后,催快马一路直往泉州。
年初已经到泉州去过一次,再去已是轻车熟路,路上基本不耽搁,但遇到狂风暴雨的天气,就不得不歇在驿站里。
天气稍好,便日夜赶路,十天之后,终于顺利抵达泉州。
杨丛义还不休息,迫不及待的就去看造船厂,看造船进度。
船厂里热火朝天,各种木料堆积,有的已经处理好,有的还是原木,等待加工。造船工匠各有分工,一切都还算有序,全都在忙碌。
当即找来一个船厂老吏,询问造船信息。
杨丛义年初来过,找他们商讨过造船的问题,老吏在场,自然认识杨丛义。
不等杨丛义发问,老史直接汇报道:“杨大人,我们这几个月,造船进度很顺利,已经有二十艘海船建造完成,有十艘正在上油,预计六月中旬这十艘就能建成下水,有十艘船正在建造船舱,另有十艘船已经开始铺设龙骨,预计这些船在中秋之前就能建造完成。”
看他们建造速度如此之快,杨丛义心里自然高兴。但高兴之余,却忽然想起一事,随即问道:“建好的和在建的都是什么船,有没有战船?”
老吏回道:“回大人,战船正在准备中,没有开始建。”
“为什么没有?”杨丛义眉头一皱,没有战船,宣威军如何熟悉大海,练习海战,等九月十月战船造好,那留给宣威军的时间就太少。
老吏回道:“大人息怒,战船建造需要坚固的上等木料。这种木料船厂里没有储存多少,近处也买不到,这些木料也最近才刚刚运回来不到一半,等全部运回来,也在半个月后。按我们的建造速度,三个月之内肯定能把十艘战船全部建好。”
“那还有一艘四千料大船呢,有没有动静?”过去了五个月,只建好二十艘海船,剩余的全都没有建好,这十一艘居然还没开始动工,这让杨丛义很不满意,他现在只想让他们越早建好船越好,船造好,什么都好说,能练军,商品物资也能随时装船。
老吏道:“大船所需的龙骨木料也是前几天才运回来,已经开始处理了,这艘大船肯定能在四个月内建好。”
杨丛义有些头疼了,他们虽然能卡在时间点上把这些船造好,但对回易船队来说,显然进度有些慢。
“船厂里有多少人,多招些人能加快造船进度吗?”杨丛义想起了人海战术。
老史回道:“现在船厂里有将近八百人,勉强够用。造船很费人工,要是人多些,造船肯定快。”
“好,那就行。”
随后杨丛义让老吏带他去看造好的船,和在建的船。
二十艘建好的大船已经下水,停在浅海中,用重锚固定在海岸边。在太阳照射下,整个船身散发出明晃晃的金黄色。那是刷的桐油,防水泡防虫蚀,桐油刷的次数越多,木头的颜色也明亮,也越结实耐用。
杨丛义乘着小船来到一艘大船边,顺着软梯爬上甲板。三根桅杆,一主两副,全都放倒在船头,没有立起。
老史也随后跟上,把船上的情况做了一番解释和介绍。
整艘船里里外外都是全新的,船舱里生活五六十人不成问题,甲板下的空间也很大,能装不少商品物资和生活物资。这海船跟年初看过的海船想比,减少了一些东西,当然也增加了一些,全是根据要适应长时间出海,做的更改设计,年初造船之前大家一起讨论商议过,在造船时也都按当初的讨论结果施工建造。
站在船头,看着远处那些同样造好的海船,杨丛义心里很满意,只是造好的船还是太少,让他心有忧虑。
之后杨丛义离开船厂,找到负责造船厂的官员,费大人。
两人坐下,没寒暄几句,费大人就开始叫苦,说船厂人多,后续造船款项迟迟没付,工匠们的薪俸已经一两个月没发了,材料钱也不够用等等。
杨丛义当即拿出一万两银票放在桌上,笑道:“费大人,杨某这几个月一直在忙其他事情,没时间来过问造船进度。四月初你派人去临安支取了一万贯钱,所差也不过是五月份的五千贯钱而已,造船厂怎么就如此拮据了,不会吧?”
费大人一看到桌上的银票,眼睛立马就亮了,干笑道:“杨大人有所不知啊,为了赶进度,船厂招了上千人,每月薪俸就要开支好大一部分。另外还要购买木材、桐油、铁钉等材料物资,又是好大一笔钱。之前那点钱真是不够用。”
拿着一万两,杨丛义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花,感觉就像身上突然多了累赘,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放在房间里怕被偷,装在身上怕丢。
当杨丛义为这些外财烦恼时,汤鷽又告诉他,两辆马车他也带回来了,马都是从北方带过来的,比他们之前买的马要好。
杨丛义听到这个消息大喜,当即出门一看,发现那两匹马虽然不算特别高大,但看起来还是很健壮,马龄也不大,绝对比他骑的马要好上很多,此去泉州可算得一助力。
两匹好马,当然是一人一匹。
喜事说完,剩下的就是悲剧。
四个老掌柜,早上不声不响,全都走了,房里留下了不少纸钞,全是银票,加起来也有四万多两,可见他们这几个月搜刮的钱财不少,汤鷽不相信留下的这些就是全部,他们应该也带走了一部分,但他们都算是家里人,也不能让他爹脸上挂不住,就不想再追究。
留下的这些钱,不知道是从哪些商人那里来的,还也还不回去。两人一商量,暂列在回易督造处,当作公使钱,以备不时之需。
马的问题解决了,杨丛义还在为万两黄金纸钞的事儿闹心,悄悄问汤鷽他准备怎么处理这些纸钞。
汤鷽告诉他,有急用就留着,不急用就用来做生意,他的这部分准备用来做生意,现在回易督造处物资采购的也差不多了,但还有很多商贾在等待交易,他可以私人采购一批物资囤积起来,过几个月,等市场上物资短缺的时候,稍稍提点价,也能卖出去,小赚一笔。
杨丛义一听,暗叹汤鷽不愧家里是做生意的,就是有头脑。回易处采购了一千两百多万的物资,准备运到海外,那么今年市场上丝绸、瓷器、茶叶等收购量大的物资必然短缺,物以稀为贵,到时候肯定会涨价,也许过不了两个月,等所有物资都往泉州运,全国各地都缺这些物资的时候,商品开始涨价的时候,有这些东西商人就可以赚一笔。
这么多钱拿在手上不安全,也浪费,可他自己不会做生意,也没心思做生意,当即就留下二十张,共两千黄金纸钞,其他的全给汤鷽,让他帮忙保管一下,能赚钱的话,也帮忙赚点。
汤鷽也不推辞,直接就接在手里,他了解杨丛义,既然把钱给他,那就是随他支配。
两人就如此随意的交割了八千两黄金,也就是三十多万贯钱,没有用文字记录下只言片语。因为是两年同吃同睡的同窗,有生死相交的友情,所以彼此信任。
能不能赚钱,杨丛义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汤鷽会替他保管好这些钱,他自己东奔西走,钱都带在身上实在不安全。
纸钞交割完毕,汤鷽便接着去忙回易采购的事情,今天就他一人了,该做的还是要做,不能突然就停。
杨丛义上街找了一闲人,让他把一份信送到金使行馆,然后凭送到的凭证,来领一贯钱。如此,他没去行馆,就把给完颜亮的信送了出去。
等他半个时辰后回到回易督造处,就见黄大人已经在等候。
宣威军建军编制情况,杨丛义跟高大人做了比较详细的汇报,军中上下军官名册也给了他一份,这些都是作为宣威军统领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高大人对杨丛义等人的工作十分满意,当即就是一番鼓励和表扬,军官任职之事,他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却说出海之事再正式任命。
对于军费不足的问题,让杨丛义跟汤鷽协调,从回易经费中支取。
之后杨丛义又将船只预估不足的问题汇报,打算再建造一批,不然到时候可能有些商品物资无法全部装船运出去。
海船建造的费用并不算贵,多造几十艘,应该也不会有问题。高大人无异议,让他跟汤鷽商讨之后,自行处理。只是特意强调一次,船队年内必须出海,拖延不得。
杨丛义听那意思,如过年内船队不能出海,他们不仅不会升官,估计还得受罚,收回授予的官位。他当即保证,一定竭尽全力督造回易船队,绝不会辜负高大人的信任。
随后杨丛义提出要先支取十万贯银钱,继续用于督造海船,先前预定建造的六十艘船后续钱款要支付,再造新船也要一大笔钱。
高大人不说二话,自然是同意支取。十万贯是小数目,账上还有多少钱,他很清楚。
诸事办完,当天杨丛义离开临安。
乘船过江后,催快马一路直往泉州。
年初已经到泉州去过一次,再去已是轻车熟路,路上基本不耽搁,但遇到狂风暴雨的天气,就不得不歇在驿站里。
天气稍好,便日夜赶路,十天之后,终于顺利抵达泉州。
杨丛义还不休息,迫不及待的就去看造船厂,看造船进度。
船厂里热火朝天,各种木料堆积,有的已经处理好,有的还是原木,等待加工。造船工匠各有分工,一切都还算有序,全都在忙碌。
当即找来一个船厂老吏,询问造船信息。
杨丛义年初来过,找他们商讨过造船的问题,老吏在场,自然认识杨丛义。
不等杨丛义发问,老史直接汇报道:“杨大人,我们这几个月,造船进度很顺利,已经有二十艘海船建造完成,有十艘正在上油,预计六月中旬这十艘就能建成下水,有十艘船正在建造船舱,另有十艘船已经开始铺设龙骨,预计这些船在中秋之前就能建造完成。”
看他们建造速度如此之快,杨丛义心里自然高兴。但高兴之余,却忽然想起一事,随即问道:“建好的和在建的都是什么船,有没有战船?”
老吏回道:“回大人,战船正在准备中,没有开始建。”
“为什么没有?”杨丛义眉头一皱,没有战船,宣威军如何熟悉大海,练习海战,等九月十月战船造好,那留给宣威军的时间就太少。
老吏回道:“大人息怒,战船建造需要坚固的上等木料。这种木料船厂里没有储存多少,近处也买不到,这些木料也最近才刚刚运回来不到一半,等全部运回来,也在半个月后。按我们的建造速度,三个月之内肯定能把十艘战船全部建好。”
“那还有一艘四千料大船呢,有没有动静?”过去了五个月,只建好二十艘海船,剩余的全都没有建好,这十一艘居然还没开始动工,这让杨丛义很不满意,他现在只想让他们越早建好船越好,船造好,什么都好说,能练军,商品物资也能随时装船。
老吏道:“大船所需的龙骨木料也是前几天才运回来,已经开始处理了,这艘大船肯定能在四个月内建好。”
杨丛义有些头疼了,他们虽然能卡在时间点上把这些船造好,但对回易船队来说,显然进度有些慢。
“船厂里有多少人,多招些人能加快造船进度吗?”杨丛义想起了人海战术。
老史回道:“现在船厂里有将近八百人,勉强够用。造船很费人工,要是人多些,造船肯定快。”
“好,那就行。”
随后杨丛义让老吏带他去看造好的船,和在建的船。
二十艘建好的大船已经下水,停在浅海中,用重锚固定在海岸边。在太阳照射下,整个船身散发出明晃晃的金黄色。那是刷的桐油,防水泡防虫蚀,桐油刷的次数越多,木头的颜色也明亮,也越结实耐用。
杨丛义乘着小船来到一艘大船边,顺着软梯爬上甲板。三根桅杆,一主两副,全都放倒在船头,没有立起。
老史也随后跟上,把船上的情况做了一番解释和介绍。
整艘船里里外外都是全新的,船舱里生活五六十人不成问题,甲板下的空间也很大,能装不少商品物资和生活物资。这海船跟年初看过的海船想比,减少了一些东西,当然也增加了一些,全是根据要适应长时间出海,做的更改设计,年初造船之前大家一起讨论商议过,在造船时也都按当初的讨论结果施工建造。
站在船头,看着远处那些同样造好的海船,杨丛义心里很满意,只是造好的船还是太少,让他心有忧虑。
之后杨丛义离开船厂,找到负责造船厂的官员,费大人。
两人坐下,没寒暄几句,费大人就开始叫苦,说船厂人多,后续造船款项迟迟没付,工匠们的薪俸已经一两个月没发了,材料钱也不够用等等。
杨丛义当即拿出一万两银票放在桌上,笑道:“费大人,杨某这几个月一直在忙其他事情,没时间来过问造船进度。四月初你派人去临安支取了一万贯钱,所差也不过是五月份的五千贯钱而已,造船厂怎么就如此拮据了,不会吧?”
费大人一看到桌上的银票,眼睛立马就亮了,干笑道:“杨大人有所不知啊,为了赶进度,船厂招了上千人,每月薪俸就要开支好大一部分。另外还要购买木材、桐油、铁钉等材料物资,又是好大一笔钱。之前那点钱真是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