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身份的巨大悬殊,足以碾压一切的观感。
无论你对任何一个身居高位者颇有微词,可是当他折节下交,亲自到了你的家门,对你如春风一般的和蔼,这个时候,所有的微词都会烟消云散,有的只是激动。
周举人现在就是这样的心情,他太激动了,当朝帝师,内阁大学士啊,一句节哀,先父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周举人哽咽道:“王公,学生……学生……”
竟是凝噎无语,只是再三要拜。
其他生员见了,也顿时觉得王华亲切起来,这种感觉,实如一股春风吹拂在了大家的心田上。
都说王公对读书人不好,而亲近商贾,可是现在的状况不是明明白白地颠覆了这个说法了吗?一个这样老迈的人,竟然亲自跑来了这里,单凭这个,就足以让人感佩了。
你若说人家想要拉拢你,说句实在话,我们这些人,值几张票呢?
众人纷纷来见礼,王华一一点头,接着正色道:“老夫先去见周太公。”
众人这才想到王华此来的目的,心里对这周太公也忍不住羡慕起来,若是有朝一日,自己两腿一蹬的时候,能有个内阁大学士来祭奠,这辈子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于是周举人哽咽着当先领路,王华和叶春秋在后,其余诸人纷纷尾随。
等到了灵堂,王华和叶春秋面色凝重,至了灵堂前三拜,接着唏嘘,安慰了一旁守灵的几个周家子孙,方才由人领着出来。
周举人穿着白色的孝服,前襟已被泪水打湿了。
这时王华道:“弘治十年,顺义县修河堤,周太公带领本地士绅踊跃捐纳了银子,才使顺义县绝了水患,当时老夫还在詹师傅任善赞,正好见了顺义县的奏疏,先帝对此,好生褒扬了一番,说是有此乡贤,何至国家不太平,当时老夫看了邸报,也是有感而,很是欣赏令尊的善举,国家以士绅为奠基,所靠的,正是令尊这样的人。”
王华接着又感叹道:“只是想不到,令尊竟是驾鹤西去了,实是令人唏嘘。噢,这里可有笔墨吗?”
周举人听到笔墨,一时疑惑,诸生也看着王华,肃然起敬之余,也不由疑惑。
于是周家人忙取了笔墨来,王华摊开了纸,提笔疾书:“生荣死哀四字,叹口气,才幽幽道:“这四字,正是老夫的心情,周太公活着的时候,品德令老夫尊敬,而今驾鹤西去,令人悲痛。周贤侄,这一幅字,权当是追思藉慰吧。”
周举人瞪大了眼睛,他这时才意识到,这是王公题字啊!生荣死哀,这对先父这样的人,可谓是极高的赞赏了。
周举人又是感动又是激动地道:“学生这就让人装裱起来。”
王华只是点头,接着到了厅里坐下,诸生纷纷陪坐,叶春秋倒是不好坐,他虽是身份高贵,可王华是他的长辈,便侍立一边。
王华便道:“国家养士,为的是社稷长存,天子与士人共治天下,因此,若是人人都效周太公,何愁天下不能海晏河清呢?诸生们都在,顺义县有个叫张岩的举人,不知在不在这里?”
他这一说,便有个举人的身躯立即震了震,料不到王公竟会知道自己?
于是这叫张岩的举人连忙站了起身,要拜倒在地。
王华随即摇头道:“不必多礼,这里又不是公门,礼太多了也不好。你是正德三年高中的北直隶乡试吧,和春秋倒是同榜,算是同年了。你的那篇文章,老夫恰好看过,当初北直隶的试题是君子笃于亲,你那篇文章,我只记得那一句俯仰古今,得失昭然,是以君子贵先自尽也。这一句好啊,只有如周太公那般做了表率,才能使社会风气愈的好,朝廷的事,大抵就是如此,地方上只要有一个君子,这里的风气就不会坏,老夫对你的这番话,深以为然。”
这张岩顿感与有荣焉,激动得眼睛闪亮闪亮的,忙道:“学生受教。”
“是老夫受了你的教。”
这王华说起话来,简直娓娓动听,语气之中透着亲切,和大家坐一起,渐渐也让人开始自在起来。
他决口不提一句公推的事,令诸生们心里觉得很是舒服,此前倒是听说过不少关于王华的传闻,其实对王华,本就透着尊敬,只是觉得王华不该和商贾为伍,可现在却觉得,传言并不实,王公本就是士人嘛,他对士人还是挺关心的,尤其是他的博闻强记,真令人佩服。
眼看天色不早了,王华起身告辞,周举人和诸生连忙恭敬地将王华和叶春秋送到了门口。
王华在门前驻足,道:“不必相送了,且都请回吧,老夫还有俗务,走的匆忙,倒是抱歉得很。”
于是众人纷纷作揖相送,直到王华和叶春秋上了仙鹤车,也久久不肯散去。
在回去的路上,王华倒是显得精神了一些,叶春秋与老泰山同车,道:“泰山若是乏了,且睡一睡。”
王华却是带着幽幽地感叹道:“哎,说实在的,这样的拉拢人心,老夫有些于心不忍。”
叶春秋看了泰山一眼,心里觉得这位泰山大人还是那么的正人君子,不过这个时候,倒是觉得该给这位泰山大人一个正能量的心态。话说,他不也是熬得一手棒棒的心灵鸡汤吗?
叶春秋摇头道:“泰山大人何出此言?难道这不就是下体民情吗?泰山大人,借此机会,多与读书人说说话,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呢,也大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泰山大人是什么人。自然,期间也许会有些矫揉造作的地方,可是泰山大人说的很好,那些生员,也很是感动,我说实在话,顺义这儿,估计是多了几十个生员为泰山助选了,但是泰山大人今日来,得到的何止是周举人还有郑举人这些的支持,更多的,却是让整个顺义感受到泰山大人的关切之情,往后为人处世,也该当多学学泰山大人。”
无论你对任何一个身居高位者颇有微词,可是当他折节下交,亲自到了你的家门,对你如春风一般的和蔼,这个时候,所有的微词都会烟消云散,有的只是激动。
周举人现在就是这样的心情,他太激动了,当朝帝师,内阁大学士啊,一句节哀,先父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周举人哽咽道:“王公,学生……学生……”
竟是凝噎无语,只是再三要拜。
其他生员见了,也顿时觉得王华亲切起来,这种感觉,实如一股春风吹拂在了大家的心田上。
都说王公对读书人不好,而亲近商贾,可是现在的状况不是明明白白地颠覆了这个说法了吗?一个这样老迈的人,竟然亲自跑来了这里,单凭这个,就足以让人感佩了。
你若说人家想要拉拢你,说句实在话,我们这些人,值几张票呢?
众人纷纷来见礼,王华一一点头,接着正色道:“老夫先去见周太公。”
众人这才想到王华此来的目的,心里对这周太公也忍不住羡慕起来,若是有朝一日,自己两腿一蹬的时候,能有个内阁大学士来祭奠,这辈子还有什么好遗憾的?
于是周举人哽咽着当先领路,王华和叶春秋在后,其余诸人纷纷尾随。
等到了灵堂,王华和叶春秋面色凝重,至了灵堂前三拜,接着唏嘘,安慰了一旁守灵的几个周家子孙,方才由人领着出来。
周举人穿着白色的孝服,前襟已被泪水打湿了。
这时王华道:“弘治十年,顺义县修河堤,周太公带领本地士绅踊跃捐纳了银子,才使顺义县绝了水患,当时老夫还在詹师傅任善赞,正好见了顺义县的奏疏,先帝对此,好生褒扬了一番,说是有此乡贤,何至国家不太平,当时老夫看了邸报,也是有感而,很是欣赏令尊的善举,国家以士绅为奠基,所靠的,正是令尊这样的人。”
王华接着又感叹道:“只是想不到,令尊竟是驾鹤西去了,实是令人唏嘘。噢,这里可有笔墨吗?”
周举人听到笔墨,一时疑惑,诸生也看着王华,肃然起敬之余,也不由疑惑。
于是周家人忙取了笔墨来,王华摊开了纸,提笔疾书:“生荣死哀四字,叹口气,才幽幽道:“这四字,正是老夫的心情,周太公活着的时候,品德令老夫尊敬,而今驾鹤西去,令人悲痛。周贤侄,这一幅字,权当是追思藉慰吧。”
周举人瞪大了眼睛,他这时才意识到,这是王公题字啊!生荣死哀,这对先父这样的人,可谓是极高的赞赏了。
周举人又是感动又是激动地道:“学生这就让人装裱起来。”
王华只是点头,接着到了厅里坐下,诸生纷纷陪坐,叶春秋倒是不好坐,他虽是身份高贵,可王华是他的长辈,便侍立一边。
王华便道:“国家养士,为的是社稷长存,天子与士人共治天下,因此,若是人人都效周太公,何愁天下不能海晏河清呢?诸生们都在,顺义县有个叫张岩的举人,不知在不在这里?”
他这一说,便有个举人的身躯立即震了震,料不到王公竟会知道自己?
于是这叫张岩的举人连忙站了起身,要拜倒在地。
王华随即摇头道:“不必多礼,这里又不是公门,礼太多了也不好。你是正德三年高中的北直隶乡试吧,和春秋倒是同榜,算是同年了。你的那篇文章,老夫恰好看过,当初北直隶的试题是君子笃于亲,你那篇文章,我只记得那一句俯仰古今,得失昭然,是以君子贵先自尽也。这一句好啊,只有如周太公那般做了表率,才能使社会风气愈的好,朝廷的事,大抵就是如此,地方上只要有一个君子,这里的风气就不会坏,老夫对你的这番话,深以为然。”
这张岩顿感与有荣焉,激动得眼睛闪亮闪亮的,忙道:“学生受教。”
“是老夫受了你的教。”
这王华说起话来,简直娓娓动听,语气之中透着亲切,和大家坐一起,渐渐也让人开始自在起来。
他决口不提一句公推的事,令诸生们心里觉得很是舒服,此前倒是听说过不少关于王华的传闻,其实对王华,本就透着尊敬,只是觉得王华不该和商贾为伍,可现在却觉得,传言并不实,王公本就是士人嘛,他对士人还是挺关心的,尤其是他的博闻强记,真令人佩服。
眼看天色不早了,王华起身告辞,周举人和诸生连忙恭敬地将王华和叶春秋送到了门口。
王华在门前驻足,道:“不必相送了,且都请回吧,老夫还有俗务,走的匆忙,倒是抱歉得很。”
于是众人纷纷作揖相送,直到王华和叶春秋上了仙鹤车,也久久不肯散去。
在回去的路上,王华倒是显得精神了一些,叶春秋与老泰山同车,道:“泰山若是乏了,且睡一睡。”
王华却是带着幽幽地感叹道:“哎,说实在的,这样的拉拢人心,老夫有些于心不忍。”
叶春秋看了泰山一眼,心里觉得这位泰山大人还是那么的正人君子,不过这个时候,倒是觉得该给这位泰山大人一个正能量的心态。话说,他不也是熬得一手棒棒的心灵鸡汤吗?
叶春秋摇头道:“泰山大人何出此言?难道这不就是下体民情吗?泰山大人,借此机会,多与读书人说说话,了解他们的心思,他们呢,也大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泰山大人是什么人。自然,期间也许会有些矫揉造作的地方,可是泰山大人说的很好,那些生员,也很是感动,我说实在话,顺义这儿,估计是多了几十个生员为泰山助选了,但是泰山大人今日来,得到的何止是周举人还有郑举人这些的支持,更多的,却是让整个顺义感受到泰山大人的关切之情,往后为人处世,也该当多学学泰山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