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中两伙人打架,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受激动手,其实本没打算非得怎样,假如有人劝架,弄不好就趁势罢手了,只是在口舌上继续占几句便宜;二是心中本就胆怯,但又恐他人嘲笑自己没种,如果有劝架者拉着,反而会吵吵得更来劲,但始终是能拉得住的。
另一种情况则最难办,双方本就是死仇,找准机会就要将对方往死里削,一旦杀红了眼谁都劝不住。若强行去拉架,弄不好劝架的自己还得挨刀。那么重辰与九黎属之战,毫无疑问是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重华率领的是使团而不是军队,若是他跑到战场中央,能拦得住双方吗?他是代表天子来调停公断的使者,并无力阻止这样的大战,若天子使者卷入战场被误伤甚至被误杀,那么乱子将会更大,甚至是无法收拾。
所以重华就先等双方打完了再说,不论是一方把另一方打死打伤,还是双方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总之无力再战后才可以坐下来好好说话,甚至已无话可说了。届时调停已不必,他直接做公断裁决即可。
虎娃仍然面无表情地问道:“为什么?”
他显然对重华的这个回答不满意,因为事情不能随便类比,这毕竟不是市井斗殴,而是两个大部族之间的生死冲突。重华也不是看热闹的、可自行决定劝不劝架的,他是天子使者,调停是职责所在,若是真的出现在了战场上,也得先站出来尽量阻止战争。
可重华显然用自己的方式回避了这件事,没有在第一时间就以最快的度赶到,方才那样的比喻,并不是能令人信服的解释。
重华背手望天,叹道:“天子已老,只想眼下太平,国中有大凶而不能去,却留祸患于后人。”
虎娃微微变色,重华竟然这么说天子帝尧的不是,也不怕他传扬出去带来麻烦?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还真不是这种人,而重华说的未尝没有道理。
帝尧青壮年时确曾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作为,是受到天下各部赞颂的一代贤君。但如今帝尧在位已经快八十年了,天下承平日久,他的年纪也大了。也许是晚年只想尽量图个安稳,只要天下看似太平,那些潜在的矛盾冲突只要不爆,总能暂时安抚下去便好。
重辰、共工、九黎之间的紧张关系,帝尧心里不可能没数。但是这三方之间积怨已深,各种情况盘根错节,想彻底解决太难了,能维持住安稳即可,这也许就是帝尧的心思。但在重华看来,隐患迟早是要爆的,这样却是将更大的难题留给了后人。
虎娃语气凝重道:“重华大人所称的大凶,有何指?”
重华缓缓道:“自古传说,太昊持规治国、神农持衡治国、轩辕持绳治国、少昊持矩治国、颛顼持权治国,实为何指?规矩画方圆、权衡论轻重,绳约定诸行之度,有礼法方有人世,令我等不复为蒙昧野民。”
说到这里他语气顿了顿,又抬手向周围划了个圈道:“我为天子使者,所谓公断,应依国中礼法裁论各方行止。此时此地放眼四望,皆是违规、越权、当受绳之举。非是他们故意将罪证放在眼前,而是积年至今早已自以为无事,难道不是国中之大凶?”
别人也许听不太懂这番话,但虎娃自能明白。重华是来为冲突公断的,先就得指出谁都犯了什么错。可如今往周围看看,放眼全是罪证。虎娃也了解中华礼法,各部伯君是不允许蓄养私军的。
所谓私军,就是未获天子授权的情况下,自行武装操练的常备军队。中华各部享受封地的伯君,与接受天子册封的各属国之君,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此。
属国向天子表示臣服、接受册封,定立与天下各部以及其他各属国之间的盟约,但内部还是个相对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军政体系,当然也拥有军队。
属国之所以有这种地位,因为它们几乎都位于荒凉偏远之地,是中华帝国控制不了或者无法直接统治的,而且几乎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只有巴国是一个例外,它强大而繁盛,远非其他属国能比。而除巴国之外所有的中华属国,无论是规模还是所在的地域,情况基本都和山水国、奉仙国差不多。正因如此,巴国一统后才会受到各方势力的特别关注。
但各部伯君的情况不同,他们享有的权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私人封地,二是起所统御的部族领地。私人封地可被继承也有可能被收回或者赐予他人,也是更广义的部族领地的一部分。伯君享受封地中各种出产的供养,同时管理部族内部事务。
至于部族之间将领地划分清楚,是为了避免因争夺权益归属而导致的冲突;另一方面,当真有冲突生时,也便于清晰地裁断各方责任。这对于已开垦了千年、人口相对稠密的中原之地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各部族的生活区域早已交织在一起。
比如侯冈氏和济丘氏都是伯君,但他们在名义上并不直接拥有军队。侯冈氏与济丘氏族人曾因争夺水源生冲突,那也只是村民械斗,并非军阵对战。后来裁定案件时,双方还是要跑到冲突所在辖境的城主府中解决。
沇城实际上被侯冈氏部族控制,而城廓拥有守备军阵。但城廓守备军阵规模有限,主要任务是维持境内治安,并无跨境征战之权。能调动城廓军阵的是城主,而城主名义上是天子任命、执行的是天子政令。
伯君能拥有的私人武装,就是其本人的亲卫,不同等级的伯君,所拥有的亲卫人数是有定制的。比如三等伯君,其亲卫规模不能过一支完整的军阵。
只有在两种特殊的情况下,伯君才可以临时扩充军队:一是遭遇外敌入侵;二是接受天子征召。
假如是天子征召各部族大军,通常都有规模要求,比如指定哪个部族要出几支军阵,部族领地所在的城廓也会打开兵库提供军械。青壮族人放下农具拿起武器,经过整编操练之后便组成了军队。
遭遇外敌入侵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这种事往往来得都很突然,伯君可紧急号召族人拿起武器御敌。这时伯君本人蓄养的亲卫起到的作用就很大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成为指挥各支临时军阵的将领。
为了有备无患,很多伯君也会私下打造军械囤积,并在农闲时组织族人操练。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这些军阵事后都是要解散的,不能私自保留常备大军。在平常情况下,常备大规模的私军,明显是违反了国中礼法。但此刻向天使营地周围看看,哪个部族遵守了这些规定?
虽然每位伯君都可以辩解,这些军阵是为了应对与防范冲突临时召集的,但这话谁信啊!重辰与共工就不必说了,九黎五位大巫公也已经接受天子册封为伯君,却同样都没有遵守伯君应守的礼法。
这三部常备大军只在此地牵制内斗还好说,但假如换一种情况,他们万一联合起来突然向中原进犯,天子帝尧若未及防备也会吃大亏的,更别提沿途各部能否抵挡了。虎娃暗自推演了一番,若是完好无损的三部大军联合起来突然杀入巴原,少务也难以挡住啊。
越矩蓄私军,而且规模这么夸张,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在天使重华面前,这么明晃晃的罪证,居然就公然摆出来了!
这表达了一种公然藐视的态度吗?应该也不是,甚至也谈不上是无视,只是完全忽视了。他们明知道有礼法,但各自也都有这么做的理由,而且相信不会受到责罚,因为这几十年来情况一直就是这样。
天子帝尧心里应该是清楚的,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既可说是宽容亦可说是纵容。处于中原腹地的侯冈氏和济丘氏,不可能去违反这样的礼法,但重辰部和共工部却不在意,也确实是因为情况特殊,甚至是历史遗留。
重辰部与共工部彼此水火不容,又共同坐镇大江北岸防范九黎为乱,他们不可能不暗中蓄积强大的军事力量。
他们在很多年以前还是私下蓄势,比如暗中贮备大量军械,每年农闲时组织族人操演军阵。可是到了后来,干脆就直接长备精锐私军阵了。既然天子帝尧从一开始就没有追究,后来这些私军的规模便越来越大,再想管就更不好管了。
但若继续长期放任,甚至渐渐引起其他各部效仿,后果则更为严重。届时天子又该怎么办,到底是处罚谁又不处罚谁呢?
重辰和共工是两个强大的部族,又远在南方镇守大江,彼此之间还互相敌视,起到了一种牵制作用。他们与大江以南的九黎诸部,又形成了一种三角均衡关系。假如这三股势力之间没有矛盾,恐怕天子帝尧也睡不安稳。
利用各部势力之间的互相牵制与监督治国,是一种政治智慧;但展成各部私蓄大军彼此仇视,随时可导致大规模的冲突战乱,那就是埋下了莫大隐患。
因此重华说国中有大凶、而天子不能去,虎娃也无法反驳。有意思的是,吴回竟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吴回所指祸患是九黎、却将自己排除在外,而重华所指的大凶,将他们都包括进去了。
虎娃又沉默片刻,这才开口道:“明明眼见如此,天使大人却治不了他们的罪。”
这也是实话,这些罪证明明就在眼前,重华却不可能以此去处罚所有人。就算他想追究,明面上也没有过硬的证据,各位伯君私下里还有各种苦衷。更何况重华的使命是为这场冲突调停公断,而不是来追究蓄养私军的事情。
重辰终于再次回答了虎娃最初的问题:“所以我来晚了!”接着又说道,“我方才见了飞黎望,私下和他谈了很久……”说话时直接送了一道神念,将他与飞黎望密谈的内容竟毫无保留地全都告诉了虎娃。
虎娃难掩惊讶之色,长叹一声道:“原来如此!这的确是平黎良策,重华大人深谋远虑。”
重华淡淡一笑道:“多谢奉仙君夸奖,但我并不比他人更聪明。这样的平黎良策,难道当初丹朱大人不知吗?只是那时尚无法施行!”
虎娃亦苦笑道:“的确只能等到现在,而眼下机会难得。”
一个杀红了眼的人,假如手中挥着刀,上去劝架会是什么结果?至少先得等他手中的刀被打落了,才好劝说。九黎如今是被重辰打残了,多年积累的战争资源消耗殆尽,力主仇视征杀的那一批人也几乎死差不多了,才有可能接受重华的建议。
重华又说道:“九黎并非一部,而是五部。飞黎望仰仗我才成为伯君,如今要继续得我之助才可稳住局面,所以我借他之手前行此策。”
虎娃:“那么重辰呢?”
重华:“重辰如今已不可能再犯九黎,但民生大体未损,这是好事。……吴回已死,说起来,我真得感激他!”
重辰部是一个大部族,领地中直接控制的人口就将近十万,还间接控制了周围几个附属小部族。一千多名精壮族人的损失,虽有损于民生,但影响还不至于太大,真正重大的损失是在军事上。
且不论那一千多人都是常年操练的精锐战士,就算那八十多头成年赤甲兽,平时培饲的耗也足够供养万人了。吴回私蓄的军队主力是被打残了,就算再有冲突,也只能于领地中紧急征召武装力量采取守势。
在重华看来,吴回死的正是时候。他此番代表天子主持公断裁决,定要重罚率先挑起大战者,若吴回不死,说不定要将吴回带到帝都去治罪,但这样重辰部怎能答应?
而现在倒好,重华可以该怎么裁断就怎么裁断,尽管去重罚吴回本人。反正吴回也不可能再被拿下治罪了,至于其他的处罚,倒是重辰部可以接受的。
虎娃今日好像就是想穷追究到底了,又开口道:“共工呢?”
重华:“就因共工部实力未损,所以重辰与九黎更不可能再起冲突,否则平白便宜了帝江。而共工内部派系众多,多年来只因帝江之强势而凝聚,若帝江一倒,必然分崩、不复为国中大患,再处置倒也不难。”
虎娃眯起眼睛道:“帝江会倒下?”
重华:“奉仙君来此有你的私事,想必禄终也有他的私事。你可知禄终近年神通更进,据说已有当年蚩尤之威。我既主持公断裁决,自会给他一个报父仇的机会,不知奉仙君又是怎么看的呢?”
听重华的意思,分明是暗示禄终想报父仇,会私下里找帝江决斗。吴回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共工部更没有参与这场大战,禄终怎么会把账算到他头上呢?可虎娃却清楚,重华说的情况未尝不可能生。
禄终和帝江早就是水火不容的对手,私下里已斗过三次未分胜负,但那时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分胜负,并没有必要搏出生死,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虎娃也和禄终相处了多日,并且眼看着禄终在吴回离世前后的诸般表现,悲哀之中蓄积着杀意。
今天走进天使大营时,禄终看了帝江一眼,那股杀竟完全就是针对他的。重辰与九黎之战,因为帝江突然屯大军于边境,吴回才会有那场大败。更重要的是,禄终被帝江牵制,未能随父上战场,吴回因此才会受重伤,归来后不久便身亡。
战场上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吴回杀的九黎战士也不少。可是战场之外的手脚,却令禄终愤懑难言,他认为吴回之死就是因为帝江,定想为父报仇。重华居然打算在公断裁决时给吴回创造这样一个机会,而且他还断言帝江不是禄终的对手。
虎娃终于问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道:“重华大人,您要做的事情,恐出了天子帝尧的预计,究竟是站在哪一方呢?”
重华:“未来天子一方。”
虎娃:“丹朱还是崇伯鲧?”
重华竟苦笑着摇头道:“很多人都想问这个问题,可为何奉仙君大人也要这么问呢?既可是丹朱也可是崇伯鲧,也可以并非他们。若来日丹朱为天子,我今日助的就是丹朱;若来日崇伯为天子,我今日助的就是崇伯。而在我看来,能为国去凶除患者,才能真正配得上天子大位。”
虎娃眯起眼睛道:“我想问的都问了,只是不知,重华大人为何要特意来找我说这些?”
虎娃当初见到丹朱与重华时,心中曾有一个比较,他觉得以丹朱的才干性情,有点像巴原上的樊翀,反倒是重华更像少务。但接触越多,重华便越来越让虎娃感觉看不透了,看来少务也不及此人啊。
连虎娃都感觉看不透的人,他人就更难测度了。虎娃很好奇,重华为何特意找到自己说这些?须知今夜谈的很多话都非常敏感,假如传出去,还不知会掀起怎样的风波。
另一种情况则最难办,双方本就是死仇,找准机会就要将对方往死里削,一旦杀红了眼谁都劝不住。若强行去拉架,弄不好劝架的自己还得挨刀。那么重辰与九黎属之战,毫无疑问是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重华率领的是使团而不是军队,若是他跑到战场中央,能拦得住双方吗?他是代表天子来调停公断的使者,并无力阻止这样的大战,若天子使者卷入战场被误伤甚至被误杀,那么乱子将会更大,甚至是无法收拾。
所以重华就先等双方打完了再说,不论是一方把另一方打死打伤,还是双方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总之无力再战后才可以坐下来好好说话,甚至已无话可说了。届时调停已不必,他直接做公断裁决即可。
虎娃仍然面无表情地问道:“为什么?”
他显然对重华的这个回答不满意,因为事情不能随便类比,这毕竟不是市井斗殴,而是两个大部族之间的生死冲突。重华也不是看热闹的、可自行决定劝不劝架的,他是天子使者,调停是职责所在,若是真的出现在了战场上,也得先站出来尽量阻止战争。
可重华显然用自己的方式回避了这件事,没有在第一时间就以最快的度赶到,方才那样的比喻,并不是能令人信服的解释。
重华背手望天,叹道:“天子已老,只想眼下太平,国中有大凶而不能去,却留祸患于后人。”
虎娃微微变色,重华竟然这么说天子帝尧的不是,也不怕他传扬出去带来麻烦?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还真不是这种人,而重华说的未尝没有道理。
帝尧青壮年时确曾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作为,是受到天下各部赞颂的一代贤君。但如今帝尧在位已经快八十年了,天下承平日久,他的年纪也大了。也许是晚年只想尽量图个安稳,只要天下看似太平,那些潜在的矛盾冲突只要不爆,总能暂时安抚下去便好。
重辰、共工、九黎之间的紧张关系,帝尧心里不可能没数。但是这三方之间积怨已深,各种情况盘根错节,想彻底解决太难了,能维持住安稳即可,这也许就是帝尧的心思。但在重华看来,隐患迟早是要爆的,这样却是将更大的难题留给了后人。
虎娃语气凝重道:“重华大人所称的大凶,有何指?”
重华缓缓道:“自古传说,太昊持规治国、神农持衡治国、轩辕持绳治国、少昊持矩治国、颛顼持权治国,实为何指?规矩画方圆、权衡论轻重,绳约定诸行之度,有礼法方有人世,令我等不复为蒙昧野民。”
说到这里他语气顿了顿,又抬手向周围划了个圈道:“我为天子使者,所谓公断,应依国中礼法裁论各方行止。此时此地放眼四望,皆是违规、越权、当受绳之举。非是他们故意将罪证放在眼前,而是积年至今早已自以为无事,难道不是国中之大凶?”
别人也许听不太懂这番话,但虎娃自能明白。重华是来为冲突公断的,先就得指出谁都犯了什么错。可如今往周围看看,放眼全是罪证。虎娃也了解中华礼法,各部伯君是不允许蓄养私军的。
所谓私军,就是未获天子授权的情况下,自行武装操练的常备军队。中华各部享受封地的伯君,与接受天子册封的各属国之君,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此。
属国向天子表示臣服、接受册封,定立与天下各部以及其他各属国之间的盟约,但内部还是个相对独立的政权,有自己的军政体系,当然也拥有军队。
属国之所以有这种地位,因为它们几乎都位于荒凉偏远之地,是中华帝国控制不了或者无法直接统治的,而且几乎造成不了什么威胁。
只有巴国是一个例外,它强大而繁盛,远非其他属国能比。而除巴国之外所有的中华属国,无论是规模还是所在的地域,情况基本都和山水国、奉仙国差不多。正因如此,巴国一统后才会受到各方势力的特别关注。
但各部伯君的情况不同,他们享有的权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私人封地,二是起所统御的部族领地。私人封地可被继承也有可能被收回或者赐予他人,也是更广义的部族领地的一部分。伯君享受封地中各种出产的供养,同时管理部族内部事务。
至于部族之间将领地划分清楚,是为了避免因争夺权益归属而导致的冲突;另一方面,当真有冲突生时,也便于清晰地裁断各方责任。这对于已开垦了千年、人口相对稠密的中原之地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各部族的生活区域早已交织在一起。
比如侯冈氏和济丘氏都是伯君,但他们在名义上并不直接拥有军队。侯冈氏与济丘氏族人曾因争夺水源生冲突,那也只是村民械斗,并非军阵对战。后来裁定案件时,双方还是要跑到冲突所在辖境的城主府中解决。
沇城实际上被侯冈氏部族控制,而城廓拥有守备军阵。但城廓守备军阵规模有限,主要任务是维持境内治安,并无跨境征战之权。能调动城廓军阵的是城主,而城主名义上是天子任命、执行的是天子政令。
伯君能拥有的私人武装,就是其本人的亲卫,不同等级的伯君,所拥有的亲卫人数是有定制的。比如三等伯君,其亲卫规模不能过一支完整的军阵。
只有在两种特殊的情况下,伯君才可以临时扩充军队:一是遭遇外敌入侵;二是接受天子征召。
假如是天子征召各部族大军,通常都有规模要求,比如指定哪个部族要出几支军阵,部族领地所在的城廓也会打开兵库提供军械。青壮族人放下农具拿起武器,经过整编操练之后便组成了军队。
遭遇外敌入侵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这种事往往来得都很突然,伯君可紧急号召族人拿起武器御敌。这时伯君本人蓄养的亲卫起到的作用就很大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成为指挥各支临时军阵的将领。
为了有备无患,很多伯君也会私下打造军械囤积,并在农闲时组织族人操练。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这些军阵事后都是要解散的,不能私自保留常备大军。在平常情况下,常备大规模的私军,明显是违反了国中礼法。但此刻向天使营地周围看看,哪个部族遵守了这些规定?
虽然每位伯君都可以辩解,这些军阵是为了应对与防范冲突临时召集的,但这话谁信啊!重辰与共工就不必说了,九黎五位大巫公也已经接受天子册封为伯君,却同样都没有遵守伯君应守的礼法。
这三部常备大军只在此地牵制内斗还好说,但假如换一种情况,他们万一联合起来突然向中原进犯,天子帝尧若未及防备也会吃大亏的,更别提沿途各部能否抵挡了。虎娃暗自推演了一番,若是完好无损的三部大军联合起来突然杀入巴原,少务也难以挡住啊。
越矩蓄私军,而且规模这么夸张,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在天使重华面前,这么明晃晃的罪证,居然就公然摆出来了!
这表达了一种公然藐视的态度吗?应该也不是,甚至也谈不上是无视,只是完全忽视了。他们明知道有礼法,但各自也都有这么做的理由,而且相信不会受到责罚,因为这几十年来情况一直就是这样。
天子帝尧心里应该是清楚的,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既可说是宽容亦可说是纵容。处于中原腹地的侯冈氏和济丘氏,不可能去违反这样的礼法,但重辰部和共工部却不在意,也确实是因为情况特殊,甚至是历史遗留。
重辰部与共工部彼此水火不容,又共同坐镇大江北岸防范九黎为乱,他们不可能不暗中蓄积强大的军事力量。
他们在很多年以前还是私下蓄势,比如暗中贮备大量军械,每年农闲时组织族人操演军阵。可是到了后来,干脆就直接长备精锐私军阵了。既然天子帝尧从一开始就没有追究,后来这些私军的规模便越来越大,再想管就更不好管了。
但若继续长期放任,甚至渐渐引起其他各部效仿,后果则更为严重。届时天子又该怎么办,到底是处罚谁又不处罚谁呢?
重辰和共工是两个强大的部族,又远在南方镇守大江,彼此之间还互相敌视,起到了一种牵制作用。他们与大江以南的九黎诸部,又形成了一种三角均衡关系。假如这三股势力之间没有矛盾,恐怕天子帝尧也睡不安稳。
利用各部势力之间的互相牵制与监督治国,是一种政治智慧;但展成各部私蓄大军彼此仇视,随时可导致大规模的冲突战乱,那就是埋下了莫大隐患。
因此重华说国中有大凶、而天子不能去,虎娃也无法反驳。有意思的是,吴回竟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吴回所指祸患是九黎、却将自己排除在外,而重华所指的大凶,将他们都包括进去了。
虎娃又沉默片刻,这才开口道:“明明眼见如此,天使大人却治不了他们的罪。”
这也是实话,这些罪证明明就在眼前,重华却不可能以此去处罚所有人。就算他想追究,明面上也没有过硬的证据,各位伯君私下里还有各种苦衷。更何况重华的使命是为这场冲突调停公断,而不是来追究蓄养私军的事情。
重辰终于再次回答了虎娃最初的问题:“所以我来晚了!”接着又说道,“我方才见了飞黎望,私下和他谈了很久……”说话时直接送了一道神念,将他与飞黎望密谈的内容竟毫无保留地全都告诉了虎娃。
虎娃难掩惊讶之色,长叹一声道:“原来如此!这的确是平黎良策,重华大人深谋远虑。”
重华淡淡一笑道:“多谢奉仙君夸奖,但我并不比他人更聪明。这样的平黎良策,难道当初丹朱大人不知吗?只是那时尚无法施行!”
虎娃亦苦笑道:“的确只能等到现在,而眼下机会难得。”
一个杀红了眼的人,假如手中挥着刀,上去劝架会是什么结果?至少先得等他手中的刀被打落了,才好劝说。九黎如今是被重辰打残了,多年积累的战争资源消耗殆尽,力主仇视征杀的那一批人也几乎死差不多了,才有可能接受重华的建议。
重华又说道:“九黎并非一部,而是五部。飞黎望仰仗我才成为伯君,如今要继续得我之助才可稳住局面,所以我借他之手前行此策。”
虎娃:“那么重辰呢?”
重华:“重辰如今已不可能再犯九黎,但民生大体未损,这是好事。……吴回已死,说起来,我真得感激他!”
重辰部是一个大部族,领地中直接控制的人口就将近十万,还间接控制了周围几个附属小部族。一千多名精壮族人的损失,虽有损于民生,但影响还不至于太大,真正重大的损失是在军事上。
且不论那一千多人都是常年操练的精锐战士,就算那八十多头成年赤甲兽,平时培饲的耗也足够供养万人了。吴回私蓄的军队主力是被打残了,就算再有冲突,也只能于领地中紧急征召武装力量采取守势。
在重华看来,吴回死的正是时候。他此番代表天子主持公断裁决,定要重罚率先挑起大战者,若吴回不死,说不定要将吴回带到帝都去治罪,但这样重辰部怎能答应?
而现在倒好,重华可以该怎么裁断就怎么裁断,尽管去重罚吴回本人。反正吴回也不可能再被拿下治罪了,至于其他的处罚,倒是重辰部可以接受的。
虎娃今日好像就是想穷追究到底了,又开口道:“共工呢?”
重华:“就因共工部实力未损,所以重辰与九黎更不可能再起冲突,否则平白便宜了帝江。而共工内部派系众多,多年来只因帝江之强势而凝聚,若帝江一倒,必然分崩、不复为国中大患,再处置倒也不难。”
虎娃眯起眼睛道:“帝江会倒下?”
重华:“奉仙君来此有你的私事,想必禄终也有他的私事。你可知禄终近年神通更进,据说已有当年蚩尤之威。我既主持公断裁决,自会给他一个报父仇的机会,不知奉仙君又是怎么看的呢?”
听重华的意思,分明是暗示禄终想报父仇,会私下里找帝江决斗。吴回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共工部更没有参与这场大战,禄终怎么会把账算到他头上呢?可虎娃却清楚,重华说的情况未尝不可能生。
禄终和帝江早就是水火不容的对手,私下里已斗过三次未分胜负,但那时他们的目的只是想分胜负,并没有必要搏出生死,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虎娃也和禄终相处了多日,并且眼看着禄终在吴回离世前后的诸般表现,悲哀之中蓄积着杀意。
今天走进天使大营时,禄终看了帝江一眼,那股杀竟完全就是针对他的。重辰与九黎之战,因为帝江突然屯大军于边境,吴回才会有那场大败。更重要的是,禄终被帝江牵制,未能随父上战场,吴回因此才会受重伤,归来后不久便身亡。
战场上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吴回杀的九黎战士也不少。可是战场之外的手脚,却令禄终愤懑难言,他认为吴回之死就是因为帝江,定想为父报仇。重华居然打算在公断裁决时给吴回创造这样一个机会,而且他还断言帝江不是禄终的对手。
虎娃终于问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道:“重华大人,您要做的事情,恐出了天子帝尧的预计,究竟是站在哪一方呢?”
重华:“未来天子一方。”
虎娃:“丹朱还是崇伯鲧?”
重华竟苦笑着摇头道:“很多人都想问这个问题,可为何奉仙君大人也要这么问呢?既可是丹朱也可是崇伯鲧,也可以并非他们。若来日丹朱为天子,我今日助的就是丹朱;若来日崇伯为天子,我今日助的就是崇伯。而在我看来,能为国去凶除患者,才能真正配得上天子大位。”
虎娃眯起眼睛道:“我想问的都问了,只是不知,重华大人为何要特意来找我说这些?”
虎娃当初见到丹朱与重华时,心中曾有一个比较,他觉得以丹朱的才干性情,有点像巴原上的樊翀,反倒是重华更像少务。但接触越多,重华便越来越让虎娃感觉看不透了,看来少务也不及此人啊。
连虎娃都感觉看不透的人,他人就更难测度了。虎娃很好奇,重华为何特意找到自己说这些?须知今夜谈的很多话都非常敏感,假如传出去,还不知会掀起怎样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