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在以前没有这样的帝王,那么就让我赵匡胤来做这么一个人吧。
那就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帝王了,那么他所作的事情必定是没有人做过的不然还叫什么继往开来,前无古人呢?
就像秦始皇那样的,第一位一统华夏自以为自称为皇帝,以前有谁这样干过。
但是他就这样做了,因此他成为了千古一帝,不管后人怎么说他,他始终都是以为继往开来的皇帝。
现在赵匡胤就是想成为以为既往开来的皇帝,成为一位这样的皇帝。
就如刚才他想的那样,以前的帝王是什么样子我不管,但是我要成为一个以前不层出现的帝王。
“旭儿,知道几日我才算正在明白,为什么皇帝称呼自己为寡人了?”
按理说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很悲哀的样子,不过赵匡胤却是笑着说的。
赵旭知道自己的这个老爹是想通了什么东西,这些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不然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那就是身为一个帝王,首先要对整个国家负责,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已经代表着整个国家。”
“他没有原来那样的自由,因为他必须要把私人感情放到一边,什么事情他都要先考虑的是社稷,是国家的稳定。”
赵匡胤说的没有错,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必须先为国家考虑,这是他的使命。
他是皇帝,是帝王,是一个国家的至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着绝对的权威。
受到万民的敬仰,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先给他,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资源他都是优先得到。
这是他身为一个帝王的权力,因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整个国家都是自己的,那整个国家里面所有的东西不也就是自己的吗?
所以皇帝的权力很大,可以享受很多别人无法想象到的东西,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但是用现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那就是,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相对的。
你既然靠着自己的权力享受到了权利,你总该要履行点义务吧,不然谁也不服你。
所以你皇帝就应该尽心尽力的去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富足,这样百姓才能拥护你。
只有这样你的地位才能得以稳固住,你才能继续维护你的特权,你睥睨众生的地位。
所以赵匡胤说什么都是要先从社稷的角度出发,这说的也是不无道理。
你如果这是先考虑到自己,那么谁还服你,周幽王,倒是自己只顾着哄自己的妃子开心,烽火戏诸侯一下子烧掉了自己的江山。
夏桀倒是只顾自己的享乐,大言不惭的吧自己比作为太阳,可是百姓不愿意。
百姓们苦不堪言,放出话来,你要是太阳的话,我们宁愿和太阳一起灭亡,最后夏桀死了,太阳没有灭亡。
纣王就更加的不用说了,自己整日搞什么就吃肉林之类的东西,社稷早就被他抛弃在脑后,他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人都是没有不曾先从社稷出发,而是从自己的角度享乐,结果社稷丢了,自己也是遗臭万年。
赵旭在赵匡胤说完那一番话的时候,脑袋了不自觉的就浮现出这么几个人来。
不值得是怎么了,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这几个人,可能是自己前世的时候自己就十分反感这几个人吧。
“父亲,就凭您刚才的一句话,您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这一点您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许多明君了。”
赵旭这番话倒不是恭维赵匡胤,历史上的老赵还真的是一位十分值得尊重的皇帝。
“呵呵呵,我有怎么敢和那些人相比呢,我只知道我干好我应该干的事情就行了,这就足以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他日百姓能够说一句,我这个皇帝不错,那我就真的是心满意足了。”
“哈哈哈,老爹身为一个帝王你应该有的是霸气,你不是说要做一位前无古人的帝王吗,所以您应该有的是信心,这一点您应该比谁都清楚。”
嗯?
自己的儿子说的不错,自己不是要自诩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帝王吗,刚说完自己怎么就没有了自信了呢?
皇帝就是天子,天子就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的儿子,是老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要是连这一点信心都没有,还当什么皇帝,不如回家抱孩子吧,既然上天让我成为皇帝,那我就要做到最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就是我赵匡胤的信条,一时间赵匡胤的信心又回来了。
又一次成为那个当年信心满满的赵匡胤了,赵旭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个变化。
赵匡胤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还继续说着刚才那个话题,那就是皇帝为什么称自己寡人。
“刚才我说到一个帝王,什么事情都要先为社稷考虑,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个想成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做的,但是也有为自己先考虑的。”
“不过这些想先为自己考虑的人最后都成为反面教材了,为了我们赵家的大宋江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看来赵匡胤还看的很清楚,本来他就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不然也不能迅速的崛起了。
“正因为我们这些帝王,总是先从社稷入手,所以很多的私人感情都是没有时间去过问的,慢慢的帝王的朋友很少很少,以至于传出来,伴君如伴虎。”
赵匡胤说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点失落,这也是帝王的悲哀,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呢?
“父亲,那都是那些不得志的人传出来的,你看那些能臣干吏怎么不说这一句话,再说了帝王行事岂是他们能够揣度的。”
赵旭最反感的就是这些人,自己不得志了吧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他们以为治理国家什么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有经天纬地的能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皇帝要是不用他们就是损失。
可以他们那里知道事情那里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皇帝考虑的事情能会那么简单吗?
所以有时候他们触怒了皇帝被皇帝贬官或者说是被下狱,但是他们却说皇帝的不是
什么皇帝不明事理,受奸臣的蒙蔽,这情况是有的,但是不是每个帝王都是这样吧。
什么伴君如伴虎,我看着都是胡扯,这都是他们为自己鸣不平呢,什么人都是,想当****还想立牌坊。
这番话赵旭说出来之后,赵匡胤忍不住好好大笑,这个家伙平时说话都是一套套的。
怎么今天说出来的话有点地。痞流。氓的味道,将那些自命清高的人说成是想当****还立牌坊。
不知道让那那些人听到之后会有什么反响,不过想想也真是这样的,但是也不能直接这样说吧。
赵匡胤知道这是赵旭说的那些文人们,他也搞不清楚,儿子为什么对这些文人有敌意。
虽然自己不喜欢这些文人,但是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不想武将那些造反,所谓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旭儿,我们觉得你说的这些话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是那些文人呢,他们可都是治理国家的官吏呀,你是……”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夺得了皇帝的位置,他不想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在心里是十分的排斥武将的,反而很是信赖文臣。
“没有,我这是感慨历史吧,对了您说那些文人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治理国家的好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手吧,会读书并一定会做官!”
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做个好官,能臣,弄不好是个书呆子,整日里只会个什么诗云子曰的。
“不会吧,那些文人都是熟读圣贤书的,怎么不会做个好官呢?自从有科举这就是选官员的好办法呀?”
赵匡胤虽然不是十分的精通文墨,但是也不是个白丁,很多道道也是懂得。
“我的老爹呀,你看看那本圣贤书上说如何当个好官了,这样的圣贤书只能修身养性,它能教会你怎么断案吗?能教会一个官员怎么给罪犯判刑吗?”
经过赵旭这么一问,赵匡胤也反应过来了,这书里面还真的是没有这些东西,以前怎么没有注意这件事呢/
“恩,以前还真没有发现有这事情,对了我还想着为我们大宋开科取士呢,这样还怎么取士?”赵匡胤有点犹豫了。
“那还不简单,开科取士是好的,但是考的内容我们可以改一下吗?比如我们可以吧科举分几个科目考试,有考文采的,也考我们大宋的刑律等,最后将他们的成绩汇总起来,决定是否录用。”
既然要选拔真正的有能力的人才就不能只看他们的文采,文采好不一定其他的好。
这要看一下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要全面的发展,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就不是穷酸的文人。
因为只会写几篇文章的人是一定不会中的,还有其他的要考察,这就是赵旭对科举的大概想法。
后来大宋就是实行的他的科举考试科目,不用说,选出来的人,都是人才,实用的人才。
那就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帝王了,那么他所作的事情必定是没有人做过的不然还叫什么继往开来,前无古人呢?
就像秦始皇那样的,第一位一统华夏自以为自称为皇帝,以前有谁这样干过。
但是他就这样做了,因此他成为了千古一帝,不管后人怎么说他,他始终都是以为继往开来的皇帝。
现在赵匡胤就是想成为以为既往开来的皇帝,成为一位这样的皇帝。
就如刚才他想的那样,以前的帝王是什么样子我不管,但是我要成为一个以前不层出现的帝王。
“旭儿,知道几日我才算正在明白,为什么皇帝称呼自己为寡人了?”
按理说说这话的时候应该是很悲哀的样子,不过赵匡胤却是笑着说的。
赵旭知道自己的这个老爹是想通了什么东西,这些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不然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那就是身为一个帝王,首先要对整个国家负责,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已经代表着整个国家。”
“他没有原来那样的自由,因为他必须要把私人感情放到一边,什么事情他都要先考虑的是社稷,是国家的稳定。”
赵匡胤说的没有错,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必须先为国家考虑,这是他的使命。
他是皇帝,是帝王,是一个国家的至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着绝对的权威。
受到万民的敬仰,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先给他,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资源他都是优先得到。
这是他身为一个帝王的权力,因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整个国家都是自己的,那整个国家里面所有的东西不也就是自己的吗?
所以皇帝的权力很大,可以享受很多别人无法想象到的东西,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但是用现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那就是,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相对的。
你既然靠着自己的权力享受到了权利,你总该要履行点义务吧,不然谁也不服你。
所以你皇帝就应该尽心尽力的去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富足,这样百姓才能拥护你。
只有这样你的地位才能得以稳固住,你才能继续维护你的特权,你睥睨众生的地位。
所以赵匡胤说什么都是要先从社稷的角度出发,这说的也是不无道理。
你如果这是先考虑到自己,那么谁还服你,周幽王,倒是自己只顾着哄自己的妃子开心,烽火戏诸侯一下子烧掉了自己的江山。
夏桀倒是只顾自己的享乐,大言不惭的吧自己比作为太阳,可是百姓不愿意。
百姓们苦不堪言,放出话来,你要是太阳的话,我们宁愿和太阳一起灭亡,最后夏桀死了,太阳没有灭亡。
纣王就更加的不用说了,自己整日搞什么就吃肉林之类的东西,社稷早就被他抛弃在脑后,他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这些人都是没有不曾先从社稷出发,而是从自己的角度享乐,结果社稷丢了,自己也是遗臭万年。
赵旭在赵匡胤说完那一番话的时候,脑袋了不自觉的就浮现出这么几个人来。
不值得是怎么了,就很自然的想到了这几个人,可能是自己前世的时候自己就十分反感这几个人吧。
“父亲,就凭您刚才的一句话,您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这一点您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许多明君了。”
赵旭这番话倒不是恭维赵匡胤,历史上的老赵还真的是一位十分值得尊重的皇帝。
“呵呵呵,我有怎么敢和那些人相比呢,我只知道我干好我应该干的事情就行了,这就足以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他日百姓能够说一句,我这个皇帝不错,那我就真的是心满意足了。”
“哈哈哈,老爹身为一个帝王你应该有的是霸气,你不是说要做一位前无古人的帝王吗,所以您应该有的是信心,这一点您应该比谁都清楚。”
嗯?
自己的儿子说的不错,自己不是要自诩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帝王吗,刚说完自己怎么就没有了自信了呢?
皇帝就是天子,天子就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的儿子,是老天在人间的代理人。
要是连这一点信心都没有,还当什么皇帝,不如回家抱孩子吧,既然上天让我成为皇帝,那我就要做到最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就是我赵匡胤的信条,一时间赵匡胤的信心又回来了。
又一次成为那个当年信心满满的赵匡胤了,赵旭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个变化。
赵匡胤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还继续说着刚才那个话题,那就是皇帝为什么称自己寡人。
“刚才我说到一个帝王,什么事情都要先为社稷考虑,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个想成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做的,但是也有为自己先考虑的。”
“不过这些想先为自己考虑的人最后都成为反面教材了,为了我们赵家的大宋江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看来赵匡胤还看的很清楚,本来他就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不然也不能迅速的崛起了。
“正因为我们这些帝王,总是先从社稷入手,所以很多的私人感情都是没有时间去过问的,慢慢的帝王的朋友很少很少,以至于传出来,伴君如伴虎。”
赵匡胤说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点失落,这也是帝王的悲哀,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呢?
“父亲,那都是那些不得志的人传出来的,你看那些能臣干吏怎么不说这一句话,再说了帝王行事岂是他们能够揣度的。”
赵旭最反感的就是这些人,自己不得志了吧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他们以为治理国家什么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有经天纬地的能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皇帝要是不用他们就是损失。
可以他们那里知道事情那里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皇帝考虑的事情能会那么简单吗?
所以有时候他们触怒了皇帝被皇帝贬官或者说是被下狱,但是他们却说皇帝的不是
什么皇帝不明事理,受奸臣的蒙蔽,这情况是有的,但是不是每个帝王都是这样吧。
什么伴君如伴虎,我看着都是胡扯,这都是他们为自己鸣不平呢,什么人都是,想当****还想立牌坊。
这番话赵旭说出来之后,赵匡胤忍不住好好大笑,这个家伙平时说话都是一套套的。
怎么今天说出来的话有点地。痞流。氓的味道,将那些自命清高的人说成是想当****还立牌坊。
不知道让那那些人听到之后会有什么反响,不过想想也真是这样的,但是也不能直接这样说吧。
赵匡胤知道这是赵旭说的那些文人们,他也搞不清楚,儿子为什么对这些文人有敌意。
虽然自己不喜欢这些文人,但是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不想武将那些造反,所谓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旭儿,我们觉得你说的这些话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是那些文人呢,他们可都是治理国家的官吏呀,你是……”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夺得了皇帝的位置,他不想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在心里是十分的排斥武将的,反而很是信赖文臣。
“没有,我这是感慨历史吧,对了您说那些文人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治理国家的好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手吧,会读书并一定会做官!”
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做个好官,能臣,弄不好是个书呆子,整日里只会个什么诗云子曰的。
“不会吧,那些文人都是熟读圣贤书的,怎么不会做个好官呢?自从有科举这就是选官员的好办法呀?”
赵匡胤虽然不是十分的精通文墨,但是也不是个白丁,很多道道也是懂得。
“我的老爹呀,你看看那本圣贤书上说如何当个好官了,这样的圣贤书只能修身养性,它能教会你怎么断案吗?能教会一个官员怎么给罪犯判刑吗?”
经过赵旭这么一问,赵匡胤也反应过来了,这书里面还真的是没有这些东西,以前怎么没有注意这件事呢/
“恩,以前还真没有发现有这事情,对了我还想着为我们大宋开科取士呢,这样还怎么取士?”赵匡胤有点犹豫了。
“那还不简单,开科取士是好的,但是考的内容我们可以改一下吗?比如我们可以吧科举分几个科目考试,有考文采的,也考我们大宋的刑律等,最后将他们的成绩汇总起来,决定是否录用。”
既然要选拔真正的有能力的人才就不能只看他们的文采,文采好不一定其他的好。
这要看一下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要全面的发展,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就不是穷酸的文人。
因为只会写几篇文章的人是一定不会中的,还有其他的要考察,这就是赵旭对科举的大概想法。
后来大宋就是实行的他的科举考试科目,不用说,选出来的人,都是人才,实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