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天身为都察院的堂官,自然收到了杨稷为恶乡里的禀报,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杨稷这样继续为非作歹下去,否则势必牵连到杨士奇,于是就让都察院里的监察御史把杨稷的恶行告诉了杨士奇。
可惜的是,杨士奇只是给杨稷写了一封不痛不痒的信而已,并没有对其严加管束,这使得李云天心中感到非常无奈。
公务繁忙的李云天没有精力放在杨稷的身上,他有很多重要的事务要去处理,作为杨士奇的弟子他能做的只能是提醒杨士奇,不能对杨稷采取行动,否则不仅伤害到与杨士奇的感情,同时也会被人看成是忘恩负义。
尤为重要的是他一旦把杨稷给抓了的话将对杨士奇造成严重的伤害,再加之当地的地方官也没有把杨稷为恶的事情上报,他实在不便出手。
在李云天看来,杨稷的事情不仅是国事同时也是杨士奇的家事,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杨稷的事情还是让杨士奇处置为好。
虽然李云天公务忙碌但并没有放弃对杨稷的关注,当年他从倭国征剿倭寇回来后,鉴于杨稷在当地实在是横行无忌,无法无天,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担忧,找了一个机会委婉地把此事告知了杨士奇。
为了使得杨士奇重视此事,李云天建议杨士奇以回乡扫墓为名了解实情。
李云天不仅是杨士奇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杨士奇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因此决定亲往家乡探查。
杨稷知道杨士奇回乡的消息后大为惊恐,像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权贵子弟惧怕老爹一样,杨稷也非常怕杨士奇。
因此杨稷召集了同党商量应对之策,并作了精心的布置,不仅在驿站内安排人员散布其行善乡里的善举,而且还亲自到百里之外去迎接杨士奇。
两人见面后,杨士奇见杨稷“毡帽油靴,朴讷循理”,一副乡民的普通装束,衣着朴素,忠厚老实,极明事理,不像传闻中的恶煞形象。
而且,再加上沿途听到的都是夸赞杨稷贤明友爱的言辞,以及府县官员们对杨稷的夸赞,因此无形中他心里就对杨稷感到满意,认为李云天所言之事不实。
其实那些府县官员们也是有苦难言,谁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在杨士奇面前诉说杨稷的不是?况且有不少人还充当了杨稷为恶的帮凶,指望着杨稷在杨士奇给其美言几句好升官发财。
至于乡邻百姓,更是不敢到杨士奇面前告杨稷的状,杨士奇是大明内阁首辅,在民间被称之为宰相,百姓们心中对杨士奇有一股莫名的畏惧。
再加上杨士奇是杨稷的儿子,以及府县官吏的警告,百姓们也就不敢惹是生非,在大家看来当爹的肯定会袒护儿子。
等到了家中老宅,放眼望去一片萧条没有丝毫的奢华陈设,杨士奇就更放心了,他岂知道这是杨稷故意做给他看的,杨稷在别处有着豪华的府邸,奴仆成群,生活异常奢华。
在与杨士奇的交谈中,对于有人举报其行恶一事,杨稷谎称他是为了乡里乡亲讨公道,阻止地方官吏的横行不法得罪了他们,因此遭到了诬陷。
另外,杨稷还牵扯上了朝廷上的各方势力的纷争,说还有人是出于忌恨杨士奇权势太盛便借故诽谤他来损害杨士奇的名声。
杨稷信誓旦旦地向杨士奇保证他在家乡一直奉公守法,从没有做出过欺压良善,有违法纪之事,否则的话当地的官员肯定早就已经把他为恶的事情上报朝廷,百姓们也会找杨士奇伸冤。
那些陪同的府县官员自然不可能当着杨士奇的面揭发杨稷的罪行,纷纷表示杨稷奉公守法,为人和善。
由于杨稷巧言令色,再加上地方官员的奉承,杨士奇自然信以为真,认为杨稷受到了别人的陷害,因此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继续为百姓做事,千万不要向那些恶势力低头。
杨稷表面上唯唯诺诺,心中则是大喜,终于把杨士奇给蒙混了过去,顺带着向杨士奇推荐了几名官员在当地的“功绩”,使得那几名官员不久后就升了官,双方可谓皆大欢喜。
杨士奇返回京城时李云天已经启程去了西域,这次的回乡之旅使得他不信杨稷会在家乡作恶,自此听到有阿附奉承、夸赞其杨稷在家善行的事情就非常高兴,反之就面色不悦。
由此一来,谁还敢对杨士奇据实相告杨稷在嘉兴的恶行?于是“子之恶不复闻矣”。
作为内阁首辅,杨士奇一向贤能廉明,处事待人心如明镜,可惜因为对杨稷的溺爱使得他的心神受到了蒙蔽,进而必然护短,而护短则无异于对杨稷的纵容。
《古穰杂录》上说杨士奇“泥爱其子”,这“泥爱”一词用得极精警,陷入“泥爱”泥潭的杨士奇在杨稷一事上变得昏聩糊涂。
其实,李云天觉得李云天在杨稷一事上情有可原,毕竟杨士奇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其精力大不如从前,心智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如果换做杨士奇壮年时得知此事肯定会查个清楚明白。
李云天在西域一待就是数年,回来后又忙于北方卫所的整编事宜等公务,忙得连家都很少回,根本没有精力管杨稷的事情。
如今,杨稷的事情终于东窗事发,被朝廷的言官们捅到了大朝上,使得正统帝派人前去彻查,杨稷这次可凶多吉少。
显而易见,朝堂上敌视杨士奇势力肯定会趁机给杨士奇沉重的一击,李云天不由得担心起杨士奇的安危来,已经古稀之年的杨士奇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番折腾了。
“王爷,那些言官竟然胆敢在大殿上弹劾杨阁老,背后肯定有人指使。”林馨看完了那份公文后不由得蹙着眉头说道,这件事情一定有人幕后暗中推动,只是不知道是哪方势力所为。
不管是谁做下的这件事情,对内阁的势力都将是极大的打击和损害,杨荣死后内阁的实力已然受损,现在内阁完全是杨士奇和杨浦在撑着。
至于新近入阁的马愉和曹鼐,无论是声望还是资历都无法与杨士奇和杨浦相提并论,根本无法与朝堂的各方势力相抗衡。
“树欲静而风不止,实在是令人讨厌。”李云天叹了一口气,脸上流露出了郁闷的神色,内阁这次看来是要经历一场大劫了,不知道杨士奇能否扛住这场风波的冲击。
内阁中由于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的存在,稳稳地压了六部一头,杨荣死后内阁和六部的实力已经旗鼓相当,如果杨士奇再出事的话那么内阁就要被六部压制,双方的势力可谓此消彼长。
让李云天感到担心的是,内阁的后继力量不足,由于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太过优秀,而且资历深厚,这使得内阁的后继者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高度。
杨荣去世之前就开始从文官集团中挑选后继人选,马愉和曹鼐就是被杨荣引进入阁的,虽然杨士奇和杨溥极力培养两人,可从目前的情形看来马愉和曹鼐无法与六部尚书相抗衡。
在李云天看来,京城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均势是最好的选择,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那么势必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第二天上午,杨溥急匆匆地前来见李云天,他今天一早收到了来自京城的急报,知道杨士奇出事了,心中是万分焦急,故而前来找李云天商议对策。
除了李云天是杨士奇的得意门生外,李云天同时还“权”内阁事务,可谓是没有内阁阁员头衔的阁员,如今内阁出了如此大的事情杨溥自然要来找李云天商量。
实际上,早在杨荣活着的时候,杨荣、杨士奇和杨浦就想要去掉李云天的“权”字,使得李云天成为真正的内阁阁员。
不过如此一来的话李云天就要放弃在都察院里的职务,因为内阁的阁员由于身份特殊是不能在各大部院衙门担任实职的。
在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看来,李云天正值壮年,如果有他坐镇内阁的话可以确保内阁数十年内无忧。
为了达成此事,杨荣、杨士奇和杨浦曾经向张氏太皇太后提过建议,对李云天开一个特例,恩准李云天以都察院堂官的身份入主内阁。
虽然都察院也属于京城部院之一,但与六部不同的是它负责的是监察文武百官的事宜,故而属于文官集团中非常特殊的部门,与内阁与六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官集团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可惜的是杨荣三人的这个念头被六部的堂官们所阻,六部堂官们自然不希望李云天进入内阁,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内部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
由于六部堂官的反对,杨荣三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李云天不可能辞去在都察院的职务,不仅张氏太皇太后希望用李云天来震慑那些贪赃枉法的宵小,李云天也需要都察院堂官的身份去推动他的计划。
因此,这件事情到最后不了了之,成为了杨荣心中的一个遗憾。
杨溥心中非常清楚,马愉和曹鼐的实力不济,内阁现在非常需要杨士奇这个首辅来撑场子,一旦杨士奇出事的话内阁将受到重创。
为此,杨溥这才第一时间就去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商议解决此事的办法,他也对杨稷的恶行有所耳闻,这次朝堂上的有心之人暗中推动针对杨稷事件必将使得杨稷恶行被公之于众,而杨士奇也会随之受到牵连。
可以肯定的是,都察院必定会介入到杨稷的案子,李云天虽然因为是杨士奇的门生会回避此案,但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无论是李云天还是杨溥,都不希望看见杨士奇过多受到杨稷案子的牵扯,可事已至此两人也没什么好办法。
此次前去江西泰和县查案的监察御史属于六部的阵营,肯定会把杨稷在当地的恶行查个清清楚楚,难道要让李云天向其施加压力瞒报杨稷的恶行?
杨溥实在无法想象杨士奇会因为此事受到何等的心理煎熬,对于一名一心为国的朝廷重臣来说,有什么比晚年不保更为令人感到唏嘘的?
可惜的是,杨士奇只是给杨稷写了一封不痛不痒的信而已,并没有对其严加管束,这使得李云天心中感到非常无奈。
公务繁忙的李云天没有精力放在杨稷的身上,他有很多重要的事务要去处理,作为杨士奇的弟子他能做的只能是提醒杨士奇,不能对杨稷采取行动,否则不仅伤害到与杨士奇的感情,同时也会被人看成是忘恩负义。
尤为重要的是他一旦把杨稷给抓了的话将对杨士奇造成严重的伤害,再加之当地的地方官也没有把杨稷为恶的事情上报,他实在不便出手。
在李云天看来,杨稷的事情不仅是国事同时也是杨士奇的家事,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杨稷的事情还是让杨士奇处置为好。
虽然李云天公务忙碌但并没有放弃对杨稷的关注,当年他从倭国征剿倭寇回来后,鉴于杨稷在当地实在是横行无忌,无法无天,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担忧,找了一个机会委婉地把此事告知了杨士奇。
为了使得杨士奇重视此事,李云天建议杨士奇以回乡扫墓为名了解实情。
李云天不仅是杨士奇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杨士奇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因此决定亲往家乡探查。
杨稷知道杨士奇回乡的消息后大为惊恐,像很多天不怕地不怕的权贵子弟惧怕老爹一样,杨稷也非常怕杨士奇。
因此杨稷召集了同党商量应对之策,并作了精心的布置,不仅在驿站内安排人员散布其行善乡里的善举,而且还亲自到百里之外去迎接杨士奇。
两人见面后,杨士奇见杨稷“毡帽油靴,朴讷循理”,一副乡民的普通装束,衣着朴素,忠厚老实,极明事理,不像传闻中的恶煞形象。
而且,再加上沿途听到的都是夸赞杨稷贤明友爱的言辞,以及府县官员们对杨稷的夸赞,因此无形中他心里就对杨稷感到满意,认为李云天所言之事不实。
其实那些府县官员们也是有苦难言,谁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在杨士奇面前诉说杨稷的不是?况且有不少人还充当了杨稷为恶的帮凶,指望着杨稷在杨士奇给其美言几句好升官发财。
至于乡邻百姓,更是不敢到杨士奇面前告杨稷的状,杨士奇是大明内阁首辅,在民间被称之为宰相,百姓们心中对杨士奇有一股莫名的畏惧。
再加上杨士奇是杨稷的儿子,以及府县官吏的警告,百姓们也就不敢惹是生非,在大家看来当爹的肯定会袒护儿子。
等到了家中老宅,放眼望去一片萧条没有丝毫的奢华陈设,杨士奇就更放心了,他岂知道这是杨稷故意做给他看的,杨稷在别处有着豪华的府邸,奴仆成群,生活异常奢华。
在与杨士奇的交谈中,对于有人举报其行恶一事,杨稷谎称他是为了乡里乡亲讨公道,阻止地方官吏的横行不法得罪了他们,因此遭到了诬陷。
另外,杨稷还牵扯上了朝廷上的各方势力的纷争,说还有人是出于忌恨杨士奇权势太盛便借故诽谤他来损害杨士奇的名声。
杨稷信誓旦旦地向杨士奇保证他在家乡一直奉公守法,从没有做出过欺压良善,有违法纪之事,否则的话当地的官员肯定早就已经把他为恶的事情上报朝廷,百姓们也会找杨士奇伸冤。
那些陪同的府县官员自然不可能当着杨士奇的面揭发杨稷的罪行,纷纷表示杨稷奉公守法,为人和善。
由于杨稷巧言令色,再加上地方官员的奉承,杨士奇自然信以为真,认为杨稷受到了别人的陷害,因此语重心长地嘱咐他要继续为百姓做事,千万不要向那些恶势力低头。
杨稷表面上唯唯诺诺,心中则是大喜,终于把杨士奇给蒙混了过去,顺带着向杨士奇推荐了几名官员在当地的“功绩”,使得那几名官员不久后就升了官,双方可谓皆大欢喜。
杨士奇返回京城时李云天已经启程去了西域,这次的回乡之旅使得他不信杨稷会在家乡作恶,自此听到有阿附奉承、夸赞其杨稷在家善行的事情就非常高兴,反之就面色不悦。
由此一来,谁还敢对杨士奇据实相告杨稷在嘉兴的恶行?于是“子之恶不复闻矣”。
作为内阁首辅,杨士奇一向贤能廉明,处事待人心如明镜,可惜因为对杨稷的溺爱使得他的心神受到了蒙蔽,进而必然护短,而护短则无异于对杨稷的纵容。
《古穰杂录》上说杨士奇“泥爱其子”,这“泥爱”一词用得极精警,陷入“泥爱”泥潭的杨士奇在杨稷一事上变得昏聩糊涂。
其实,李云天觉得李云天在杨稷一事上情有可原,毕竟杨士奇已经过了古稀之年,其精力大不如从前,心智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如果换做杨士奇壮年时得知此事肯定会查个清楚明白。
李云天在西域一待就是数年,回来后又忙于北方卫所的整编事宜等公务,忙得连家都很少回,根本没有精力管杨稷的事情。
如今,杨稷的事情终于东窗事发,被朝廷的言官们捅到了大朝上,使得正统帝派人前去彻查,杨稷这次可凶多吉少。
显而易见,朝堂上敌视杨士奇势力肯定会趁机给杨士奇沉重的一击,李云天不由得担心起杨士奇的安危来,已经古稀之年的杨士奇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番折腾了。
“王爷,那些言官竟然胆敢在大殿上弹劾杨阁老,背后肯定有人指使。”林馨看完了那份公文后不由得蹙着眉头说道,这件事情一定有人幕后暗中推动,只是不知道是哪方势力所为。
不管是谁做下的这件事情,对内阁的势力都将是极大的打击和损害,杨荣死后内阁的实力已然受损,现在内阁完全是杨士奇和杨浦在撑着。
至于新近入阁的马愉和曹鼐,无论是声望还是资历都无法与杨士奇和杨浦相提并论,根本无法与朝堂的各方势力相抗衡。
“树欲静而风不止,实在是令人讨厌。”李云天叹了一口气,脸上流露出了郁闷的神色,内阁这次看来是要经历一场大劫了,不知道杨士奇能否扛住这场风波的冲击。
内阁中由于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的存在,稳稳地压了六部一头,杨荣死后内阁和六部的实力已经旗鼓相当,如果杨士奇再出事的话那么内阁就要被六部压制,双方的势力可谓此消彼长。
让李云天感到担心的是,内阁的后继力量不足,由于杨荣、杨士奇和杨溥太过优秀,而且资历深厚,这使得内阁的后继者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高度。
杨荣去世之前就开始从文官集团中挑选后继人选,马愉和曹鼐就是被杨荣引进入阁的,虽然杨士奇和杨溥极力培养两人,可从目前的情形看来马愉和曹鼐无法与六部尚书相抗衡。
在李云天看来,京城各方势力处于一个均势是最好的选择,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那么势必影响到朝局的稳定。
第二天上午,杨溥急匆匆地前来见李云天,他今天一早收到了来自京城的急报,知道杨士奇出事了,心中是万分焦急,故而前来找李云天商议对策。
除了李云天是杨士奇的得意门生外,李云天同时还“权”内阁事务,可谓是没有内阁阁员头衔的阁员,如今内阁出了如此大的事情杨溥自然要来找李云天商量。
实际上,早在杨荣活着的时候,杨荣、杨士奇和杨浦就想要去掉李云天的“权”字,使得李云天成为真正的内阁阁员。
不过如此一来的话李云天就要放弃在都察院里的职务,因为内阁的阁员由于身份特殊是不能在各大部院衙门担任实职的。
在杨荣、杨士奇和杨浦看来,李云天正值壮年,如果有他坐镇内阁的话可以确保内阁数十年内无忧。
为了达成此事,杨荣、杨士奇和杨浦曾经向张氏太皇太后提过建议,对李云天开一个特例,恩准李云天以都察院堂官的身份入主内阁。
虽然都察院也属于京城部院之一,但与六部不同的是它负责的是监察文武百官的事宜,故而属于文官集团中非常特殊的部门,与内阁与六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官集团中有着超然的地位。
可惜的是杨荣三人的这个念头被六部的堂官们所阻,六部堂官们自然不希望李云天进入内阁,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内部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
由于六部堂官的反对,杨荣三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毕竟李云天不可能辞去在都察院的职务,不仅张氏太皇太后希望用李云天来震慑那些贪赃枉法的宵小,李云天也需要都察院堂官的身份去推动他的计划。
因此,这件事情到最后不了了之,成为了杨荣心中的一个遗憾。
杨溥心中非常清楚,马愉和曹鼐的实力不济,内阁现在非常需要杨士奇这个首辅来撑场子,一旦杨士奇出事的话内阁将受到重创。
为此,杨溥这才第一时间就去讲武堂扬州司务处商议解决此事的办法,他也对杨稷的恶行有所耳闻,这次朝堂上的有心之人暗中推动针对杨稷事件必将使得杨稷恶行被公之于众,而杨士奇也会随之受到牵连。
可以肯定的是,都察院必定会介入到杨稷的案子,李云天虽然因为是杨士奇的门生会回避此案,但身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无论是李云天还是杨溥,都不希望看见杨士奇过多受到杨稷案子的牵扯,可事已至此两人也没什么好办法。
此次前去江西泰和县查案的监察御史属于六部的阵营,肯定会把杨稷在当地的恶行查个清清楚楚,难道要让李云天向其施加压力瞒报杨稷的恶行?
杨溥实在无法想象杨士奇会因为此事受到何等的心理煎熬,对于一名一心为国的朝廷重臣来说,有什么比晚年不保更为令人感到唏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