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一座宅院后院的厢房。
    有些昏暗的灯光下,李云天微微皱着眉头坐在圆桌旁品着茶,杨云贵则背着双手来回踱着步子。
    身为李云天手下情报网络的主管,杨云贵此时也已经意识到京城里有一股隐藏很深的势力策划了京畿都督府大火案和越王被劫走一事,只不过他并没有什么头绪,这意味着对方行事异常小心和谨慎。
    虽然过了这么些年,但李云天依旧觉得茶水是苦的,无论再好的茶叶也不能祛除其本身自带的这种苦涩的味道。
    李云天之所以品茶自然不会是因为喜欢茶道,而是想以此凝神静气来思索心中的一些疑问。
    “云贵,对方有备而来咱们不能操之过急。”见杨云贵的心绪有些焦躁,李云天放下手里的茶杯微笑着劝慰道。
    “国公爷,对方处心积虑地想要置你于死地,恐非一般的权益之争。”杨云贵停下脚步,神色显得异常凝重,如果联系起来李云天近来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看见对方对李云天是处之而后快。
    令杨云贵感到疑惑的是,他把京城各方势力来来回回地捋了好几遍,始终无法找出有谁会对付李云天,而且竟然采用破釜沉舟的搏命式方式,在他看来李云天与朝中各派的势力的共同利益要远远大于分歧和矛盾。
    虽然杨云贵认为朝中各方势力都没有与李云天拼命的动机,可李云天接连受到诬陷,甚至差一点葬身于京畿都督府的那场大火,使得其不得不相信有人暗中想要害李云天。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杨云贵感觉对方好像与李云天之间有过什么私人恩怨,不过由于手头的信息有限他一时间不知道对方是何许人,因此提醒李云天。
    “无论他们隐藏得再深,再过两天也会露出狐狸尾巴,届时咱们就知道是谁在暗中捣鬼了。”李云天与杨云贵一样,意识到躲在幕后的人好像对他有着什么深仇大恨,眉头皱了皱后说道。
    “皇上的情况很糟?”杨云贵闻言怔了一下,下意识地开口问道,现在京城的气氛虽然很压抑和沉闷,但总体上波澜不惊,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以免惹怒了宣德帝,因此唯有等宣德帝驾崩后才敢跳出来干预朝政。
    “油尽灯枯,恐怕撑不了多久了。”李云天叹了一口气,神色间显得有些伤感,再怎么说他与宣德帝共过生死,因此此时心中感到有些唏嘘。
    “皇上是一个好皇帝,可惜在位的时间短了点儿,如果他能活到先皇的年纪那么大明必将国泰民安,四海升平。”杨云贵闻言摇了摇头,为此感到惋惜,他认为宣德帝处理政务的能力是大明开国来几位皇帝中最好的一个。
    李云天在杨云贵家里待了半个时辰,与杨云贵商议了应对京城的事宜后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离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要潜伏起来观察京城的局势变化。
    第二天上午,宣德帝的病情毫无征兆地突然恶化,这吓坏了在身旁服侍的内侍和宫女,金英一边让人去传太医,一边把这个消息向张太后和孙皇后禀告,整个乾清宫乱成一团。
    张太后闻讯后大吃了一惊,急匆匆地赶去乾清宫,并且通知朝廷的文武重臣悉数来乾清宫候旨。
    得知宫里紧急召见的谕令后,京城的那些文武大员不敢怠慢,立刻乘车赶去了紫禁城,在宫门口遇上后寒暄了几句后就快步前去乾清宫,一路上寂静无声,一个个神情凝重,谁都猜到他们这个时候进攻肯定与宣德帝有关。
    由于太医正在全力抢救处于昏迷状态的宣德帝,朝中的文武重臣就在偏殿的厢房里休息,私下里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小声地说着话,看样子宣德帝这次凶多吉少是时候该谋划一下宣德帝驾崩后的朝局了。
    在杨云贵庞大的情报网络下,李云天很快就知道宣德帝病情恶化的消息,一个人躲在胡一图给他在太仆寺典厩署找的住处里喝着闷酒,他知道宣德帝已经无力回天,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此时此刻,由于是大年初三京城的百姓依旧沉浸在新春的喜悦氛围中,根本就不知道大明朝即改朝换代。
    一直到下午,乾清宫东暖阁一直紧闭的宫门才打开,一名内侍慌慌张张地从里面跑出来前去请在偏殿休息的张太后、孙皇后和朝廷的文武重臣。
    当众人簇拥着张太后急匆匆进入东暖阁后,看见宣德帝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几名太医大汗淋漓地侍立在一旁。
    “太后,皇上时日无多,有什么话请太后尽早告诉皇上。”一名太医迎了上去,躬身向张太后说道。
    张太后闻言神色顿时就是一黯,虽然她知道宣德帝久病缠身无法治愈,但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还是有些无法接受,毕竟宣德帝现在还未到不惑之年实在是太年轻了。
    “皇上,现在朝中的文武重臣都在,你有什么要说的尽管交待。”走上前在暖榻旁落座后,张太后一脸慈爱地拉住了宣德帝的手。
    “母后,孩儿不孝,这些年未能向母亲尽孝,实在是惭愧之至。”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不无遗憾地轻声说道。
    “皇上日理万机,政务繁忙,将大明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这是对哀家最大的孝。”张太后闻言摇了摇头,微笑着安危宣德帝。
    “有母后这句话孩儿也就安心了。”宣德帝笑了笑,目光落在了立在张太后身旁一侧的胡皇后身上,有些愧疚地望着她,“朕亏欠你甚多,希望你能原谅朕。”
    “皇上此言差矣,是臣妾没有做好。”胡皇后闻言心中一酸,眼泪顺着脸颊就流了下来。
    “皇后,你以后要好生善待胡姐姐。”宣德帝见状心中暗叹了一口气,当年他执意废后现在颇为后悔,当时确实太过鲁莽,心中对胡皇后是颇为愧疚,随后嘱咐立在张太后另外一侧的孙皇后。
    “皇上放心,臣妾定会好好善待胡姐姐。”孙皇后红着眼眶点头答应了下来,她很清楚宣德帝当年为了立她为后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两人之间感情之深厚无人能及,她自然会满足宣德帝的这个遗愿。
    “太子,你要切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善待天下的百姓。”宣德帝闻言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安慰,向站在孙皇后身旁的太子招了招手,等他来到病榻前后抓住他的手沉声嘱咐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遇事你要多听朝臣的奏禀,三思而后行。”
    “父皇,儿臣记住了。”太子已经八岁,已然清楚宣德帝命不久矣,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点了点头。
    “宣旨。”宣德帝见太子虽然年幼但十分懂事,不由得感到非常欣慰,向立在一旁的金英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金英先向宣德帝一躬身,随后展开了手中的圣旨,尖着嗓子高声读出了圣旨的内容。
    这是一道宣德帝用来托孤的旨意,由于太子年幼故而宣德帝要找一些朝中的文武重臣来辅助太子处理朝堂上的政务,直至太子可以亲征。
    宣德帝一共给太子挑选了十二名顾命大臣,分别是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杨浦和陈山,六部的吏部尚书郭琎、礼部尚书胡滢、户部尚书刘中敷,军阁的首辅张辅、次辅王骥和辅臣周征,五军都督府的京畿都督府大都督张昊和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宋海。
    郭琎是新晋的吏部尚书,接替不久前病逝的蹇义,虽然其资历和威望不及胡滢,但其身为大明的天官自然要成为宣德帝所选的顾命大臣。
    本来,宣德帝想要让胡滢来接任吏部尚书,胡滢在六部文官中的资历首屈一指,不过由于他与内阁之间的关系很僵,所以宣德帝左右权衡了一番后还是认命郭琎担任吏部尚书。
    郭琎与蹇义一样,都是性格平和、行事低调的人,宣德帝需要一个人来缓和六部与内阁之间的紧张关系,故而郭琎是最佳的人选。
    虽然看起来内阁的四名阁员都成为了宣德帝的托孤大臣,但实际上陈山的身体很不好,估计很难胜任这个任务,也就是说他虽然是托孤大臣但十有八九不会行驶托孤大臣的职责,也就是说内阁实际上只有三名阁员能用得上。
    如此一来,内阁和六部的人数上就形成了均衡之势。
    军阁与五军都督府的关系与内阁和六部不一样,双方之间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从属关系,五军都督府并没有对抗军阁的力量,这是因为宣德帝要把军事力量抓在手里,故而将军权集中在了军阁,而军阁的重大决议皆要由他点头方可执行,由此一来就把军权牢牢地控制在了手里。
    而且,此次被宣德帝任命为托孤大臣的五名勋贵来自五个阵营,即张辅一系、王骥一系、周征一系、张昊一系和宋海一系,代表了勋贵中的五个派系,故而哪一系都没有力量来取得压倒性优势,进而使得五方达到了一种均势。

章节目录

执宰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小黑醉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黑醉酒并收藏执宰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