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商业专营权和采矿权竞价结束后的第二天,李云天一大早就率领着两百多名骁武军军士乘船南下前往杭州,然后经杭州到宁波,在宁波府的定海县乘坐海船前往广西钦州。
由于张本年事已高,不适合从风浪颠簸的海路走,故而李云天让他在扬州城等随后赶来王简一行人,两人会合后南下杭州,带领骁武军的大部队从杭州沿陆路向广西进发。
李云天之所以只带两百多名骁武军军士纯属无奈之举,三千多骁武军中也就这两百多人沿着运河南下的时候安然无恙,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晕船,倘若乘坐海船肯定会要吐个稀里哗啦。
杭州府知府和杭州卫卫指挥使已经率领着杭州的大小官员在码头上迎接李云天,本来他们还以为李云天要在杭州城住一晚上,岂料李云天吃完了杭州知府设下的接风宴就率军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宁波。
对李云天来说,交趾那些困守孤城顽强抵抗的明军现在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他能提前一天赶到交趾,那么就能早一天将他们从叛军的围困中解救出来。
定海县是宁波府下辖的一个州县,位于宁波府东南沿海,有着一个优良的天然港口――定海港,可以停靠大型船只。
宁波市舶司就建在定海港,它是宁波府内最为重要的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查验统计在港口装卸的货物,由浙江布政使司管辖。
李云天在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官员的陪同下乘坐马车来到定海港时,港口停靠着五艘四层船舱的大船,一眼望上去甚是醒目。
那五艘大船的周围还有十几艘体型小一号的船只,都有两三层船舱,与附近的渔船比起来简直就是庞然大物。
此时此刻,码头上锦旗招展,数千名身穿卫所服饰的军士列阵而立,立在最前方的是一名身穿正三品武袍、身材显得有些消瘦的中年人。
“卑职苏州镇海卫卫指挥使罗海,参见总兵大人。”等李云天从听闻的马车上下来,那名身材消瘦的中年人连忙领着身后的几位官员迎了上去,单膝跪在地上向李云天行礼。
“起来吧。”李云天微微一笑,向罗海向上抬了一下手掌,目光随后落在了码头上的那五艘有着四层船舱的大船上,饶有兴致地问道,“这就是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宝船?”
“禀大人,中间这艘正是三宝太监的坐船。”罗海微微躬着身子立在李云天的身旁,指着中间体型最大的那艘船说道。
“噢?”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感到有些惊讶,忍不住打量了中间那艘大船一眼。
由于李云天选择走海路去广西的钦州,故而军阁要给他调派运兵的船只,李云天一直还以为军阁会调普通的海船给他,等到了定海港才发现原来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就是后人口中的“郑和宝船”。
李云天从没见过郑和宝船,但是却知道大明只有郑和宝船是四层的,其余的海船皆在四层以下。
因此,看见那五艘大船竟然有四层高后他立刻就清楚了五艘大船的身份,尤其令李云天没想到的是,军阁竟然将郑和下西洋时所坐的宝船调给他,使得他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所谓的郑和宝船,指的是郑和下西洋时用来装运货物的大型海船,货物里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
为此,这种大型海船就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据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宝船最多时达到了六十二艘,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宝船最醒目的特征是有四层船舱,船上的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堪称当时海上航行的巨无霸。
有关郑和宝船的尺寸,《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明朝时编写的《国榷》中则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明末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中曾经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郑和下西洋时的副使、南京守备太监洪保墓中的一块墓志铭文上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情形。
铭文中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这在明朝简直就是一个造船业的神话。
而比郑和出使西洋晚了八十多年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100吨,由此可见明代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可惜的是,明孝宗时由于内廷和文官集团的争斗,故而在文官集团的倡导下,明孝宗下令毁掉了全部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术、航海图等等,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明、清两朝的造船业一蹶不振,逐渐被西洋诸国所赶超。
“大人,这是此次的出航人员,都跟随三宝太监下过西洋。”见李云天兴致勃勃地望着停靠在岸边的那五艘郑和宝船,罗海伸手指了一下那些列队而立的军士,沉声向李云天介绍道。
“还不拜见总兵大人!”说着,罗海冲着那些军士高声喝道。
“拜见总兵大人!”听闻此言,军士们立刻整齐划一地向李云天躬身拱手行礼,声音洪亮的喊道。
李云天见状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看来郑和下西洋时所率领的军队不愧是大明的精锐,时至今日依旧能训练有素,保持严整的军威,实在是不容易。
“免礼!”随后,他伸手虚空向上一托,宏声向那些军士说道。
“谢大人!”军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齐刷刷地直起了身子。
码头上的这数千名军士来自南直隶,是跟随过郑和下西洋的老兵,。
虽然自从洪熙帝登基以来朝廷都没有再提及过下西洋的事宜,但身为南京守备太监的郑和却不敢懈怠,依旧对那些跟随过他出海的军士严加训练,万一宣德帝再度派他下西洋他能立刻启用那些军士。
正是由于这些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军士训练有素,故而柳升才征召了一万人前去交趾平叛,谁成想柳升的平叛大军在交趾被叛军打得大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活着逃回广西。
军阁之所以会调如此多的人和李云天一起出航,是因为要把李云天顺利送抵钦州不单单是几艘运兵船那么简单,还包括后勤补给和武装护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李云天能顺利到达钦州。
由于郑和此时已经六次下西洋,故而出海的船队已经有了一套完善严密的体系,随行的人员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指挥部、航海部、外交贸易部、后勤保障部和军事护航部。
指挥部: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航海部:航海业务、修船、预测天气等;
外交贸易部: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
后勤保障部: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不同类型的船只供相关人员乘坐。
第一种是郑和宝船,可载上千人,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第二种是“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是“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是“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是“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只分工细致,有的载货,有的运粮,有的作战,有的居住,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应对海上突发的各种情形,进而使得船队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因为军阁下发的是护送三千余人去钦州的军令,故而罗海就按照运送三千多人的标准来准备随行的船只和人员,这使得随行人员的数量达到了数千人。
不过,令罗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云天竟然只带了两百多人前来,大部队由于晕船而不得不改走陆路去广西。
由于护送的人数变少了,随行人员自然也要随之减少,那五艘郑和宝船原本是用来运送三千余名骁武军的,如今只要一艘足矣,这就使得后勤补给人员也相应减少。
为了安全起见,武装护航人员则保持不变,李云天毕竟是堂堂的定南将军,万一路上遇上倭寇有个什么意外,罗海可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李云天急着赶赴交趾,故而没有在码头多待,与送行的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告别后就在罗海的陪同下快步登上了中间那艘郑和宝船。
为了图个吉利,李云天给这艘郑和宝船取了一个名字――明定号,希望这次能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
骁武军的那两百多名军士兴致勃勃地上了明定号,三五成群地聚在甲板上谈论着码头上停泊着的郑和宝船,他们久居内陆哪里有机会见识到如此庞大的海船,无不被这种上巨无霸所震撼。
此次前去钦州的船队中一共有船只12艘,其中郑和宝船1艘,粮船2艘,坐船2艘,战船7艘,所带物资足够船队持续在海上航行十天。
船队的随行人员有三千五百多人,其中两百多人是明定号上的船员,后勤补给人员三百多人,其余船只的船员七百多人,剩下的两千多人是护卫。
驶离港口的时候,船队开始变换队形,战船在最外面,其次是粮船和坐船,明定号在最中间,以此防止敌人的袭击。
虽然船队的船只并不多,但一个个形体巨大,故而倒也气势十足,显得颇有威势,使得港口的渔船纷纷远远地躲避开。
在渔船上渔民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中,李云天的第一次航海缓缓拉开了帷幕。
由于张本年事已高,不适合从风浪颠簸的海路走,故而李云天让他在扬州城等随后赶来王简一行人,两人会合后南下杭州,带领骁武军的大部队从杭州沿陆路向广西进发。
李云天之所以只带两百多名骁武军军士纯属无奈之举,三千多骁武军中也就这两百多人沿着运河南下的时候安然无恙,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晕船,倘若乘坐海船肯定会要吐个稀里哗啦。
杭州府知府和杭州卫卫指挥使已经率领着杭州的大小官员在码头上迎接李云天,本来他们还以为李云天要在杭州城住一晚上,岂料李云天吃完了杭州知府设下的接风宴就率军马不停蹄地赶往了宁波。
对李云天来说,交趾那些困守孤城顽强抵抗的明军现在正处于水深火热中,他能提前一天赶到交趾,那么就能早一天将他们从叛军的围困中解救出来。
定海县是宁波府下辖的一个州县,位于宁波府东南沿海,有着一个优良的天然港口――定海港,可以停靠大型船只。
宁波市舶司就建在定海港,它是宁波府内最为重要的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查验统计在港口装卸的货物,由浙江布政使司管辖。
李云天在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官员的陪同下乘坐马车来到定海港时,港口停靠着五艘四层船舱的大船,一眼望上去甚是醒目。
那五艘大船的周围还有十几艘体型小一号的船只,都有两三层船舱,与附近的渔船比起来简直就是庞然大物。
此时此刻,码头上锦旗招展,数千名身穿卫所服饰的军士列阵而立,立在最前方的是一名身穿正三品武袍、身材显得有些消瘦的中年人。
“卑职苏州镇海卫卫指挥使罗海,参见总兵大人。”等李云天从听闻的马车上下来,那名身材消瘦的中年人连忙领着身后的几位官员迎了上去,单膝跪在地上向李云天行礼。
“起来吧。”李云天微微一笑,向罗海向上抬了一下手掌,目光随后落在了码头上的那五艘有着四层船舱的大船上,饶有兴致地问道,“这就是三宝太监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宝船?”
“禀大人,中间这艘正是三宝太监的坐船。”罗海微微躬着身子立在李云天的身旁,指着中间体型最大的那艘船说道。
“噢?”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感到有些惊讶,忍不住打量了中间那艘大船一眼。
由于李云天选择走海路去广西的钦州,故而军阁要给他调派运兵的船只,李云天一直还以为军阁会调普通的海船给他,等到了定海港才发现原来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就是后人口中的“郑和宝船”。
李云天从没见过郑和宝船,但是却知道大明只有郑和宝船是四层的,其余的海船皆在四层以下。
因此,看见那五艘大船竟然有四层高后他立刻就清楚了五艘大船的身份,尤其令李云天没想到的是,军阁竟然将郑和下西洋时所坐的宝船调给他,使得他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所谓的郑和宝船,指的是郑和下西洋时用来装运货物的大型海船,货物里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
为此,这种大型海船就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据记载,郑和下西洋时宝船最多时达到了六十二艘,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宝船最醒目的特征是有四层船舱,船上的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堪称当时海上航行的巨无霸。
有关郑和宝船的尺寸,《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明朝时编写的《国榷》中则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明末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中曾经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郑和下西洋时的副使、南京守备太监洪保墓中的一块墓志铭文上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情形。
铭文中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这在明朝简直就是一个造船业的神话。
而比郑和出使西洋晚了八十多年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100吨,由此可见明代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可惜的是,明孝宗时由于内廷和文官集团的争斗,故而在文官集团的倡导下,明孝宗下令毁掉了全部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术、航海图等等,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明、清两朝的造船业一蹶不振,逐渐被西洋诸国所赶超。
“大人,这是此次的出航人员,都跟随三宝太监下过西洋。”见李云天兴致勃勃地望着停靠在岸边的那五艘郑和宝船,罗海伸手指了一下那些列队而立的军士,沉声向李云天介绍道。
“还不拜见总兵大人!”说着,罗海冲着那些军士高声喝道。
“拜见总兵大人!”听闻此言,军士们立刻整齐划一地向李云天躬身拱手行礼,声音洪亮的喊道。
李云天见状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看来郑和下西洋时所率领的军队不愧是大明的精锐,时至今日依旧能训练有素,保持严整的军威,实在是不容易。
“免礼!”随后,他伸手虚空向上一托,宏声向那些军士说道。
“谢大人!”军士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齐刷刷地直起了身子。
码头上的这数千名军士来自南直隶,是跟随过郑和下西洋的老兵,。
虽然自从洪熙帝登基以来朝廷都没有再提及过下西洋的事宜,但身为南京守备太监的郑和却不敢懈怠,依旧对那些跟随过他出海的军士严加训练,万一宣德帝再度派他下西洋他能立刻启用那些军士。
正是由于这些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军士训练有素,故而柳升才征召了一万人前去交趾平叛,谁成想柳升的平叛大军在交趾被叛军打得大败,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活着逃回广西。
军阁之所以会调如此多的人和李云天一起出航,是因为要把李云天顺利送抵钦州不单单是几艘运兵船那么简单,还包括后勤补给和武装护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李云天能顺利到达钦州。
由于郑和此时已经六次下西洋,故而出海的船队已经有了一套完善严密的体系,随行的人员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指挥部、航海部、外交贸易部、后勤保障部和军事护航部。
指挥部: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
航海部:航海业务、修船、预测天气等;
外交贸易部: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
后勤保障部: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而且,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不同类型的船只供相关人员乘坐。
第一种是郑和宝船,可载上千人,体式巍然,巨无匹敌。
第二种是“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是“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是“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是“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船只分工细致,有的载货,有的运粮,有的作战,有的居住,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应对海上突发的各种情形,进而使得船队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因为军阁下发的是护送三千余人去钦州的军令,故而罗海就按照运送三千多人的标准来准备随行的船只和人员,这使得随行人员的数量达到了数千人。
不过,令罗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云天竟然只带了两百多人前来,大部队由于晕船而不得不改走陆路去广西。
由于护送的人数变少了,随行人员自然也要随之减少,那五艘郑和宝船原本是用来运送三千余名骁武军的,如今只要一艘足矣,这就使得后勤补给人员也相应减少。
为了安全起见,武装护航人员则保持不变,李云天毕竟是堂堂的定南将军,万一路上遇上倭寇有个什么意外,罗海可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李云天急着赶赴交趾,故而没有在码头多待,与送行的宁波知府和宁波卫指挥使等人告别后就在罗海的陪同下快步登上了中间那艘郑和宝船。
为了图个吉利,李云天给这艘郑和宝船取了一个名字――明定号,希望这次能顺利平定交趾的叛乱。
骁武军的那两百多名军士兴致勃勃地上了明定号,三五成群地聚在甲板上谈论着码头上停泊着的郑和宝船,他们久居内陆哪里有机会见识到如此庞大的海船,无不被这种上巨无霸所震撼。
此次前去钦州的船队中一共有船只12艘,其中郑和宝船1艘,粮船2艘,坐船2艘,战船7艘,所带物资足够船队持续在海上航行十天。
船队的随行人员有三千五百多人,其中两百多人是明定号上的船员,后勤补给人员三百多人,其余船只的船员七百多人,剩下的两千多人是护卫。
驶离港口的时候,船队开始变换队形,战船在最外面,其次是粮船和坐船,明定号在最中间,以此防止敌人的袭击。
虽然船队的船只并不多,但一个个形体巨大,故而倒也气势十足,显得颇有威势,使得港口的渔船纷纷远远地躲避开。
在渔船上渔民指指点点的议论声中,李云天的第一次航海缓缓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