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乐文可能去了港岛,杨娟怔了很久,过了半晌才笑了笑,只是夏明慧看她那笑,比哭还难看。
“他去了那边也好,我寻思着,他在那边一定比在这里过得好。他那样的人,本来就该过好日子……”
捂着脸,杨娟小声呢喃,说到最后,却似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坐在那发怔。
夏明慧也不说话,只是默然,倒是杨娟自己,发了会儿呆又回过神来:“孩子真找着了?”
点点头,夏明慧轻声问:“你想怎么办?”
杨娟咬着嘴唇,双手紧紧捏成拳头,鼓了半天的劲儿,却又像是突然泄气了一样垂下头去。
“我不能接她回来……”泪如雨下,杨娟说了这一句话就好像是用尽了全部力量。
等了好一会儿,才又小声道:“他们对她好吗?”
“听说很好,视如己出。”
“那就好……”杨娟苦笑:“就算人家肯把孩子给我,我能会她做什么?我爸妈不会愿意让我养她。就算是我不顾爸妈反对,带着孩子跑了,她也只是个没爸的孩子,走到哪儿都会被人笑,被人欺负。我、我不能那样……”
扬了扬眉,夏明慧想劝杨娟,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
如果是她,再艰难,她也要带着孩子,好也罢、坏也罢,她们总要一处,可是杨娟不是她,杨娟自有她的考虑、她的顾忌、她的取舍,她不能用她的想法去勉强杨娟。
到最后,夏明慧还是没有劝杨娟什么,回了县里,就把杨娟的回复告诉了周伯言。
周伯言听完之后一声叹息,没有再问其他,还是夏明慧小意地问:“周伯伯,能不能再麻烦你,要张照片可以吗?”
周伯言看着夏明慧,露出今天第一个真心的笑:“你这个孩子,要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又冷又没心,谁知道你心肠最软了。”
牵了牵嘴角,夏明慧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这话茬了。
她心软吗?不,她只是有所感才想帮那些曾和她一样可怜的女人罢了。
活在世上都不容易,男人不易,女人更不易,说是同命相怜也好,物伤其类也罢,夏明慧总是觉得若是能帮,还是帮的好。
杨娟虽然苦,但现在所做出的取舍总还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
在拿到照片,一眼看到照片上那小小的还被人抱在怀里的小女孩时,杨娟一下就痛哭失声,夏明慧没有劝,有些时候还是哭哭的好。
十一月时,天已经很很冷了。
何海燕在家生下了了个女婴,顺产,请的是公社的一个接生婆。
这年头农村肯送到县城里医院生孩子的还是少数,接生婆这个职业还是有市场的。
虽说生下的只是个女婴,但何家人都很高兴,给接生婆一篮子鸡蛋,又封了个五块钱的红包。
这时候,五块钱的礼已经是很重了,有时候结婚的礼钱也不过如此,不过今年人人都知道胜利二队家家户户都发了财,这五块钱小意思了。
接生婆挎着鸡蛋篮子,笑得合不拢嘴,回了家就说胜利二队现在日子真是过起来了,家家户户有大肥猪,那仓房里堆满了粮食,吃的都是大肥肉,人人都是满嘴油,倒好像她真是进了人家仓房看过似的。
但不管怎么说,胜利二队富起来的消息还是传开了,今年说媳妇的白胖哥可是占了大便宜,周围村子里的姑娘那是可着他挑,见天地都去相亲,美得天天一双眼天天笑得眯成了缝。
夏明慧没有去何家看新生的小女孩,再如何她也才是十五的小姑娘,再机灵,可看生孩子这个事儿还是不好。
夏飞仙去过,特特地杀了一只老母鸡,回来后就说那个小女婴长得好,有点像何海燕……
夏明慧一下就听出未尽之意了,这有点,就是最像的还不是何海燕了呗?该不会是特像胡文轩吧?
想问,又没好意思问出口。夏明慧揉揉鼻子,心想胡文轩长得斯斯文文的,像他小姑娘也肯定好看。
夏飞仙还没看出夏明慧已经猜出她没说完的话的意思了,仍是叹道:“可亏着碰到郭志国这样的好人了,只盼着他们以后能好好过日子。”
夏明慧笑笑,没吭声,只是低头看桌上放的报纸。
报纸是从学校里顺回来的,大字标题写着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大新闻。
这回,夏明慧是从头细看到尾,不知怎么的,就是想笑。
就不说他们胜利二队了,好像周伯言还说过山东有个种棉花的地儿也包产到户来着,只是他们这是闷声发大财,都没声张,而小岗村却成了全国的头一号。
不过这样也好,拿到手的钱才是最实惠的,名声之类的有什么所谓?
小岗村上了新闻,还有宣传中的三中全会也快开了,好像就是下个月了吧?再想想,转眼过了年,好像也就是一月份的时候,知青也该返乡了吧?
不知道,到那个时候,郭志国会怎么选,取舍之间或许很为难吧?
孙燕倒一定是很高兴,可是李家又怎么会放过她?要是离不成婚,她也回不了城里,而这年头,户口解决不了,她就是跑回城里,也无法容身呢!
托着下巴,夏明慧小声嘀咕:“多事之冬啊……”
一句话惹得夏飞仙用手指头戳了她下:“算命啊?还啥多事之冬!说吧,晚上吃面条想吃啥卤?鸡蛋酱还是啥?”
第二百零九章 炸开了锅
12月份十届三中全会并没有在胜利二队激起太大的水花。
对于一群农民来说,什么改革开放,他们其实并不大关心,更不知道那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倒是因为今年家家都因为包产到户尝到了甜头,手头比往年宽裕,这个冬季,家家都阔绰起来。
还没进腊月,家家户户就都开始采买起年货,手头有了钱,也敢往县里去了,只是现在到底还是卖东西的地儿太少,不过就是这样,大家伙的购物热情仍是不减。
这个冬天,胜利二队的妇女们很多都围了新头巾,大方形的,可能不是纯毛,或是半毛或是晴伦的,多是大红的,或是红白格、红黑格,折成三角巾,包在头上,倒是省了帽子。
在夏明慧看,实在有点土气,在前世后来根本就没人这么戴了,可是现在就是流行这样的戴法。不只是农村,连城里人也有这么戴的。
走在屯子,处处都能看到戴着头巾的女人,抽着带过滤嘴香烟的男人,脸上那种笑,要真形容,大概就是“暴发户”的笑吧!
人人都在为能过个丰年而开怀,却没有人留意到胜利二队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
在一月初的时候,屯里的知青里就已经有些小道消息,就连夏飞仙都玩笑似地说这群孩子怎么个个变得像贼?总是鬼鬼崇崇地凑在一起,也不知道说啥,有人过去就忽地一下散开了,好像生怕是怕人听到他们说啥似的。可亏得不是前些年了,要是那时候,就他们这样,还不得通通抓起来?
夏明慧听得直乐。
别人不知道这些知青说什么,她却是知道的。
算着时间也差不多是时候了,前世她看到时还懵懂,但这一世却是知道这些知青在说什么。
这是在说云南知青的事儿吧?虽说广播、报纸上还没有说,但她却知道云南知青上京的事儿。
现在这事儿还只是在知青里流传,等过段时间,全国人都会知道。
可不就是,到了一月中下旬,知青返城的消息传开,胜利二队就像是炸了锅似的。
知青们又是哭又是笑,喝得多了在院子里大喊大叫,疯子似的,吐得满地都是不说,还有在雪坎里撒尿的,最离谱的是有个喝多了倒在雪地里,等到半夜被人发现时,已经冻僵了,送到公社卫生所,人是救回来了,可耳朵却冻掉了一只。
队上的人也被这群发疯的知青惊到了,又是好笑又是疑惑:“他们……这是真要回家了?”
这胜利二队的知青来得晚,属于插队的性质,呆得最久的大概有个七年多,最短的也不过四年,虽说平时嫌这些知青好吃懒作,干活笨,又好像瞧不起他们乡下人,可到底也是在一个地方呆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也算有了点感情。
突然之间,这十几二十个知青就说要走了,还真是有点怪怪的感觉。
要说舍不得好像也不是,但,就是心里在有点不自在。
知青们可没人心里舍不得离开,消息一公布,就跑到县里知青办,登记返城的事儿。
可像他们这样急迫想要回家的可不是胜利二队一队的人,尔河县的知青似乎在一夜之间都涌到了城,把知青办围得水泄不通,个个挤着往里抢,最后却是门被堵上了谁也进不去,倒有那机灵的硬是撬开窗子钻了进去,冷风顺着窗户忽忽往屋里灌,把工作人员气了个半死,又骂又推,却根本撵不出人去。
后来还是县里派了派出所的人到场维持秩序,又出公告请大家不要急,只要是符合政策的,都能回城,只是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农场、一个一个公社地登记返城。
县里也算是公平,从尔河南到尔河北,一个个公社排出了顺序,写明了哪天哪天是哪个公社的知青进城做登记,还把这公告下达到各公社,让公社做安排。
可就是这样公平,还有人不服,说该按拼音字母顺序安排才对,嚷嚷着去闹,话才说完,就被人啐了满脸:“按那个排,你们公社就排前头去了是吧?”
到这种时候,不管是怎么排,知青们都会觉得不公平,任谁都想排到前面,想早一天回城。
胜利公社排得不前也不后,二队的知青看完名单有的叫有的哭,但最后倒也还是接受了,甚至已经开始有人准备行李了,不管晚多久,总还是能回家的是吧!最好能赶快办完手续,买到车票,还能赶回家去过年团圆年。
但很显然,这个年势必有不少知青不可能回家过年,也就五六天左右时间了,手续肯定不可能全办完,至少得有一大半的人仍会留在尔河过年。
也是因为这,之前都抢着去办返城手续。虽说按理,就算是过年停办,也不过就几天假期,可是尔河这边的风俗,知青们可都知道,因为自古就有猫冬的习俗,大冬天里办事的都有,这一过年,少说就要怠慢过了正月十五,在这之前,很多部门都没有什么办公的。
还好,眼看着快要过年了,县委又出了公告,说是今年知青办过年不放假,会一直办公,各公社、农场派出所也会停够值班人员,可以随时为要返城的知青办迁户手续。
这一下,知青们乐开了花,也不闹了,就等着返城回家过年,就算是回去得晚,那也是过个晚年不是。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是满腔欢喜的。
知青返城,也有政策,像是已经在本地结婚的,如果同是知青,就要各回原籍,两地分居,想要夫妻重聚,又要经过手续调动。
而那些聚或是嫁到当地,已经在当地落户的,要想返城,其配偶和子女就不能随行。
也不是没有人决定了不返城,在农场开工资的那些知青,如果选择留下,会提高工资待遇。
但更多的知青还是选择了返城,抛下妻子丈夫儿女的大有人在,一时间乡间尽是流传着负心汉、绝情女的故事,而胜利二队的老乡们,很自然地就把目光落在了队上唯二的知青家庭上。
第二百一十章 离婚
打从知青返城的消息一出,何婶就乐了,逮住谁和谁说自家闺女马上就要跟着姑爷进城享福了,要去当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了。
这年头,能吃商品粮,当城里人,可是对农村居民有着相当大的诱惑力。像何婶这样满怀喜欢也不稀奇。
但连一天都没过,知青只能自己返城,不能带妻儿一起返城的消息就传来了,何婶的脸色一下就沉了下去。
等过了两天,听说改劳农场已经有知青提出提婚,想要恢复知青身份申请回城,她就立刻发疯了。
不是真疯,而是冲着郭志国发疯。
要知道,农场的知青一般来说下乡比较早,在农场里那是赚工资的,待遇远比落在他们这些小屯子的知青要好得多。
你想想啊,人能赚工资的都放着留下赚工资的福利不要也要回城,那她家这个没工资的可不更要回国了?
那闹离婚的可是真的老婆孩儿,可他家里这个,别人明里暗里的笑不去算,就是何婶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怎么可能不怕郭志国会回城?
先是和老头子痛哭了一场,何婶抹着眼泪,真是为了女儿豁出去了。
就在郭志国去知青点和一众准备回城的知青们聚会时,当着所有人的面扯着郭志国大喊大叫,骂郭志国你个负心汉,想要丢下老婆孩儿跑回城是不是?
这世上黑心的多,没见过你这么黑的!你也不想想,小闺女才多大丁点,你怎么能那么狠心就把她丢下?自己种的种儿这会儿想丢给别人养,你要不要脸?!
又求:“我们何家对你也不薄啊!志国啊,你拍拍胸口问问自己的良心,打你和我闺女结婚,我们老两口对你怎么样?啥好吃的好喝的不都先可着你?大冷天的,我们一家子都没做新棉袄,就给你……啊,还有你闺女做了新棉袄!志国啊,你说你家里这些年给你过啥?打从你到胜利二队,我们这些人都看在眼里,你这是常年穿着那么件破衣裳,到冬天冻得哈嘶哈嘶,大鼻涕拉瞎的,谁心疼你了?谁给你寄过棉袄了?咋的?我们对你好,还好出仇了?”
郭志国本就不是多擅言谈的人,这就是个老实人,被丈母娘这么扯着又哭又闹的,整个人都蒙了,话又说不出来,只能发怔。
何婶一看,好家伙,我说这么多你还这么无动于衷,咋的?是真铁了心想要返城是吧?我家闺女在你心里根本就没半点份量是吧?
牙一咬,心一横,何婶直接就把法宝祭出来了。
“他去了那边也好,我寻思着,他在那边一定比在这里过得好。他那样的人,本来就该过好日子……”
捂着脸,杨娟小声呢喃,说到最后,却似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坐在那发怔。
夏明慧也不说话,只是默然,倒是杨娟自己,发了会儿呆又回过神来:“孩子真找着了?”
点点头,夏明慧轻声问:“你想怎么办?”
杨娟咬着嘴唇,双手紧紧捏成拳头,鼓了半天的劲儿,却又像是突然泄气了一样垂下头去。
“我不能接她回来……”泪如雨下,杨娟说了这一句话就好像是用尽了全部力量。
等了好一会儿,才又小声道:“他们对她好吗?”
“听说很好,视如己出。”
“那就好……”杨娟苦笑:“就算人家肯把孩子给我,我能会她做什么?我爸妈不会愿意让我养她。就算是我不顾爸妈反对,带着孩子跑了,她也只是个没爸的孩子,走到哪儿都会被人笑,被人欺负。我、我不能那样……”
扬了扬眉,夏明慧想劝杨娟,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
如果是她,再艰难,她也要带着孩子,好也罢、坏也罢,她们总要一处,可是杨娟不是她,杨娟自有她的考虑、她的顾忌、她的取舍,她不能用她的想法去勉强杨娟。
到最后,夏明慧还是没有劝杨娟什么,回了县里,就把杨娟的回复告诉了周伯言。
周伯言听完之后一声叹息,没有再问其他,还是夏明慧小意地问:“周伯伯,能不能再麻烦你,要张照片可以吗?”
周伯言看着夏明慧,露出今天第一个真心的笑:“你这个孩子,要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又冷又没心,谁知道你心肠最软了。”
牵了牵嘴角,夏明慧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这话茬了。
她心软吗?不,她只是有所感才想帮那些曾和她一样可怜的女人罢了。
活在世上都不容易,男人不易,女人更不易,说是同命相怜也好,物伤其类也罢,夏明慧总是觉得若是能帮,还是帮的好。
杨娟虽然苦,但现在所做出的取舍总还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
在拿到照片,一眼看到照片上那小小的还被人抱在怀里的小女孩时,杨娟一下就痛哭失声,夏明慧没有劝,有些时候还是哭哭的好。
十一月时,天已经很很冷了。
何海燕在家生下了了个女婴,顺产,请的是公社的一个接生婆。
这年头农村肯送到县城里医院生孩子的还是少数,接生婆这个职业还是有市场的。
虽说生下的只是个女婴,但何家人都很高兴,给接生婆一篮子鸡蛋,又封了个五块钱的红包。
这时候,五块钱的礼已经是很重了,有时候结婚的礼钱也不过如此,不过今年人人都知道胜利二队家家户户都发了财,这五块钱小意思了。
接生婆挎着鸡蛋篮子,笑得合不拢嘴,回了家就说胜利二队现在日子真是过起来了,家家户户有大肥猪,那仓房里堆满了粮食,吃的都是大肥肉,人人都是满嘴油,倒好像她真是进了人家仓房看过似的。
但不管怎么说,胜利二队富起来的消息还是传开了,今年说媳妇的白胖哥可是占了大便宜,周围村子里的姑娘那是可着他挑,见天地都去相亲,美得天天一双眼天天笑得眯成了缝。
夏明慧没有去何家看新生的小女孩,再如何她也才是十五的小姑娘,再机灵,可看生孩子这个事儿还是不好。
夏飞仙去过,特特地杀了一只老母鸡,回来后就说那个小女婴长得好,有点像何海燕……
夏明慧一下就听出未尽之意了,这有点,就是最像的还不是何海燕了呗?该不会是特像胡文轩吧?
想问,又没好意思问出口。夏明慧揉揉鼻子,心想胡文轩长得斯斯文文的,像他小姑娘也肯定好看。
夏飞仙还没看出夏明慧已经猜出她没说完的话的意思了,仍是叹道:“可亏着碰到郭志国这样的好人了,只盼着他们以后能好好过日子。”
夏明慧笑笑,没吭声,只是低头看桌上放的报纸。
报纸是从学校里顺回来的,大字标题写着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大新闻。
这回,夏明慧是从头细看到尾,不知怎么的,就是想笑。
就不说他们胜利二队了,好像周伯言还说过山东有个种棉花的地儿也包产到户来着,只是他们这是闷声发大财,都没声张,而小岗村却成了全国的头一号。
不过这样也好,拿到手的钱才是最实惠的,名声之类的有什么所谓?
小岗村上了新闻,还有宣传中的三中全会也快开了,好像就是下个月了吧?再想想,转眼过了年,好像也就是一月份的时候,知青也该返乡了吧?
不知道,到那个时候,郭志国会怎么选,取舍之间或许很为难吧?
孙燕倒一定是很高兴,可是李家又怎么会放过她?要是离不成婚,她也回不了城里,而这年头,户口解决不了,她就是跑回城里,也无法容身呢!
托着下巴,夏明慧小声嘀咕:“多事之冬啊……”
一句话惹得夏飞仙用手指头戳了她下:“算命啊?还啥多事之冬!说吧,晚上吃面条想吃啥卤?鸡蛋酱还是啥?”
第二百零九章 炸开了锅
12月份十届三中全会并没有在胜利二队激起太大的水花。
对于一群农民来说,什么改革开放,他们其实并不大关心,更不知道那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倒是因为今年家家都因为包产到户尝到了甜头,手头比往年宽裕,这个冬季,家家都阔绰起来。
还没进腊月,家家户户就都开始采买起年货,手头有了钱,也敢往县里去了,只是现在到底还是卖东西的地儿太少,不过就是这样,大家伙的购物热情仍是不减。
这个冬天,胜利二队的妇女们很多都围了新头巾,大方形的,可能不是纯毛,或是半毛或是晴伦的,多是大红的,或是红白格、红黑格,折成三角巾,包在头上,倒是省了帽子。
在夏明慧看,实在有点土气,在前世后来根本就没人这么戴了,可是现在就是流行这样的戴法。不只是农村,连城里人也有这么戴的。
走在屯子,处处都能看到戴着头巾的女人,抽着带过滤嘴香烟的男人,脸上那种笑,要真形容,大概就是“暴发户”的笑吧!
人人都在为能过个丰年而开怀,却没有人留意到胜利二队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
在一月初的时候,屯里的知青里就已经有些小道消息,就连夏飞仙都玩笑似地说这群孩子怎么个个变得像贼?总是鬼鬼崇崇地凑在一起,也不知道说啥,有人过去就忽地一下散开了,好像生怕是怕人听到他们说啥似的。可亏得不是前些年了,要是那时候,就他们这样,还不得通通抓起来?
夏明慧听得直乐。
别人不知道这些知青说什么,她却是知道的。
算着时间也差不多是时候了,前世她看到时还懵懂,但这一世却是知道这些知青在说什么。
这是在说云南知青的事儿吧?虽说广播、报纸上还没有说,但她却知道云南知青上京的事儿。
现在这事儿还只是在知青里流传,等过段时间,全国人都会知道。
可不就是,到了一月中下旬,知青返城的消息传开,胜利二队就像是炸了锅似的。
知青们又是哭又是笑,喝得多了在院子里大喊大叫,疯子似的,吐得满地都是不说,还有在雪坎里撒尿的,最离谱的是有个喝多了倒在雪地里,等到半夜被人发现时,已经冻僵了,送到公社卫生所,人是救回来了,可耳朵却冻掉了一只。
队上的人也被这群发疯的知青惊到了,又是好笑又是疑惑:“他们……这是真要回家了?”
这胜利二队的知青来得晚,属于插队的性质,呆得最久的大概有个七年多,最短的也不过四年,虽说平时嫌这些知青好吃懒作,干活笨,又好像瞧不起他们乡下人,可到底也是在一个地方呆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也算有了点感情。
突然之间,这十几二十个知青就说要走了,还真是有点怪怪的感觉。
要说舍不得好像也不是,但,就是心里在有点不自在。
知青们可没人心里舍不得离开,消息一公布,就跑到县里知青办,登记返城的事儿。
可像他们这样急迫想要回家的可不是胜利二队一队的人,尔河县的知青似乎在一夜之间都涌到了城,把知青办围得水泄不通,个个挤着往里抢,最后却是门被堵上了谁也进不去,倒有那机灵的硬是撬开窗子钻了进去,冷风顺着窗户忽忽往屋里灌,把工作人员气了个半死,又骂又推,却根本撵不出人去。
后来还是县里派了派出所的人到场维持秩序,又出公告请大家不要急,只要是符合政策的,都能回城,只是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农场、一个一个公社地登记返城。
县里也算是公平,从尔河南到尔河北,一个个公社排出了顺序,写明了哪天哪天是哪个公社的知青进城做登记,还把这公告下达到各公社,让公社做安排。
可就是这样公平,还有人不服,说该按拼音字母顺序安排才对,嚷嚷着去闹,话才说完,就被人啐了满脸:“按那个排,你们公社就排前头去了是吧?”
到这种时候,不管是怎么排,知青们都会觉得不公平,任谁都想排到前面,想早一天回城。
胜利公社排得不前也不后,二队的知青看完名单有的叫有的哭,但最后倒也还是接受了,甚至已经开始有人准备行李了,不管晚多久,总还是能回家的是吧!最好能赶快办完手续,买到车票,还能赶回家去过年团圆年。
但很显然,这个年势必有不少知青不可能回家过年,也就五六天左右时间了,手续肯定不可能全办完,至少得有一大半的人仍会留在尔河过年。
也是因为这,之前都抢着去办返城手续。虽说按理,就算是过年停办,也不过就几天假期,可是尔河这边的风俗,知青们可都知道,因为自古就有猫冬的习俗,大冬天里办事的都有,这一过年,少说就要怠慢过了正月十五,在这之前,很多部门都没有什么办公的。
还好,眼看着快要过年了,县委又出了公告,说是今年知青办过年不放假,会一直办公,各公社、农场派出所也会停够值班人员,可以随时为要返城的知青办迁户手续。
这一下,知青们乐开了花,也不闹了,就等着返城回家过年,就算是回去得晚,那也是过个晚年不是。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是满腔欢喜的。
知青返城,也有政策,像是已经在本地结婚的,如果同是知青,就要各回原籍,两地分居,想要夫妻重聚,又要经过手续调动。
而那些聚或是嫁到当地,已经在当地落户的,要想返城,其配偶和子女就不能随行。
也不是没有人决定了不返城,在农场开工资的那些知青,如果选择留下,会提高工资待遇。
但更多的知青还是选择了返城,抛下妻子丈夫儿女的大有人在,一时间乡间尽是流传着负心汉、绝情女的故事,而胜利二队的老乡们,很自然地就把目光落在了队上唯二的知青家庭上。
第二百一十章 离婚
打从知青返城的消息一出,何婶就乐了,逮住谁和谁说自家闺女马上就要跟着姑爷进城享福了,要去当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了。
这年头,能吃商品粮,当城里人,可是对农村居民有着相当大的诱惑力。像何婶这样满怀喜欢也不稀奇。
但连一天都没过,知青只能自己返城,不能带妻儿一起返城的消息就传来了,何婶的脸色一下就沉了下去。
等过了两天,听说改劳农场已经有知青提出提婚,想要恢复知青身份申请回城,她就立刻发疯了。
不是真疯,而是冲着郭志国发疯。
要知道,农场的知青一般来说下乡比较早,在农场里那是赚工资的,待遇远比落在他们这些小屯子的知青要好得多。
你想想啊,人能赚工资的都放着留下赚工资的福利不要也要回城,那她家这个没工资的可不更要回国了?
那闹离婚的可是真的老婆孩儿,可他家里这个,别人明里暗里的笑不去算,就是何婶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怎么可能不怕郭志国会回城?
先是和老头子痛哭了一场,何婶抹着眼泪,真是为了女儿豁出去了。
就在郭志国去知青点和一众准备回城的知青们聚会时,当着所有人的面扯着郭志国大喊大叫,骂郭志国你个负心汉,想要丢下老婆孩儿跑回城是不是?
这世上黑心的多,没见过你这么黑的!你也不想想,小闺女才多大丁点,你怎么能那么狠心就把她丢下?自己种的种儿这会儿想丢给别人养,你要不要脸?!
又求:“我们何家对你也不薄啊!志国啊,你拍拍胸口问问自己的良心,打你和我闺女结婚,我们老两口对你怎么样?啥好吃的好喝的不都先可着你?大冷天的,我们一家子都没做新棉袄,就给你……啊,还有你闺女做了新棉袄!志国啊,你说你家里这些年给你过啥?打从你到胜利二队,我们这些人都看在眼里,你这是常年穿着那么件破衣裳,到冬天冻得哈嘶哈嘶,大鼻涕拉瞎的,谁心疼你了?谁给你寄过棉袄了?咋的?我们对你好,还好出仇了?”
郭志国本就不是多擅言谈的人,这就是个老实人,被丈母娘这么扯着又哭又闹的,整个人都蒙了,话又说不出来,只能发怔。
何婶一看,好家伙,我说这么多你还这么无动于衷,咋的?是真铁了心想要返城是吧?我家闺女在你心里根本就没半点份量是吧?
牙一咬,心一横,何婶直接就把法宝祭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