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发现了梁新的名字,原本准备拿着这个账簿以图日后的马文才,在犹豫了一阵子后,决定将这个“功劳”送给梁山伯。
    当年他刺杀王足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你做了再多的准备,你见到的实力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实力,也许他以为能算计到别人,说不定就为此丢了性命。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手握军权还好,可是这账簿里的不少人如今已经是一方将领,他又不是临川王,想要拿这个去要挟别人,也得有这个命去要挟。
    御史台也是一样的想法。
    这件事牵连之广、涉事之深,已经动摇到国本。
    萧宏那个蠢货可能只是见财起意,但是被安插在各处的人不见得都只是为了出身,尤其被顶替了士籍的人有不少都死于“意外”,梁新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说明有隐藏的更深的力量在替萧宏收尾,萧宏只是被利用着出头的那个替死鬼。
    御史台明白这个道理,皇帝也能看出来,御史大夫王简怕皇帝为此心软,这士簿到了手,硬是没有将消息透露出去,当时查抄宝库的禁卫军也只把注意力放到了那些兵器和金银财宝上,没有几个人发现那些装着书册的木匣,也给了御史台更多的机会。
    于是才有了今日金殿上“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御史大夫王简和侍中谢举,一为寒门官员之喉舌,一为清贵官员之魁首,两人分别代表着寒门和高门的态度,此时竟齐齐为了混淆士籍之事向皇帝发难、要让临川王翻不了身,概因临川王昏聩之祸带来的灾难,已经超过了他昏聩这件事本身。
    人蠢不怕,怕的是蠢极还身居高位,被人利用而不自知。
    王简和谢举将此事一揭发出来,朝堂震惊。几位听政的皇子更是齐齐色变,其中论太子最是骇然。
    “我,我……”
    萧宏也已经吓瘫在地上,他已经快忘了这档子事了,早些年他确实靠这个大发过一笔横财,但自从他的财富积累到一定地步,钱已经能生钱,这么麻烦的事情他已经不再插手。
    以前得了他好处的人也不会四处宣扬,这种事大家心照不宣,最多年节时被他弄了身份的人会来送一份节礼,算是感谢他的提拔之恩。
    谁知道这事会被揭开?
    心里觉得这事绝不会比刺王杀驾和私藏兵器更厉害的萧宏,当即故技重施,哭着认错:
    “这些都是臣弟当年糊涂,为了求财被人撺掇犯下的错事,臣弟已经很多年没做过了,求皇兄饶过臣弟!”
    可惜王简和谢举根本不给他任何机会。
    “陛下,这买卖士籍,看起来事小,背后却干系重大。”
    王简上奏道:“就以这几本册簿里清查的历年‘贤士’,有些已经领兵一地,有些掌管地方财政,皆是实权。即使因功入士,如果在朝中无人护庇,也绝不会升的如此之快,要知道吏部选士最重出身,臣担忧临川王在吏部亦有爪牙!”
    “陛下,这山阴梁新当年以寒门之身担任山阴令,在庶族中也算是天资过人、心思缜密之辈,然而当了山阴令没多久就落入江中,死于非命。他以善于治水而升职,水性自是不必多说,对当地河道也是了如指掌,怎么会落水?”
    谢举还是拿着那本册子。
    “梁新的儿子梁山伯一直在探查父亲的死因,终于在其父任职的山阴县衙梁上找到了当年父亲临死前留下的线索。臣在会稽学馆任监学时,梁新之子将这士簿交予臣,希望臣能帮他查找真相,当时臣出于好奇,收了这本士簿……”
    他环顾朝堂,神色凝重。
    “然后臣收到他的委托没有多久,就听说这位因贤能而被举为鄞县县令的年轻人,也跟随其父一般,死于非命……”
    谢举每说一句,低着头捧着账簿的梁山伯便轻颤几下,似乎谢举所言是什么让人难以忍受之事。
    然而堂上无人会注意一个小小御史的身形态度如何,都在听着谢举之言。
    “说起来也是‘虎父无犬子’,那梁新因治理水患有功而闻名,其子也善于之力水患。当地豪族为改风水而驻堤拦水,指使鄞县年年洪涝、百姓民不聊生。那梁山伯为了破此困局,趁着夜晚偷入被围的‘龙地’,用随身带着的竹筒装着江水,破了风水,使‘九龙堤’变成了‘九龙墟’,之后堤坝被县令带着百姓掘开,使得鄞县再无水患……”
    谢举本就口才厉害,否则也不会被封为主使出使魏国。
    “这样利国利民的大功,却因为得罪权贵,被鄞县豪族捆在九龙堤上毒打暴晒,年纪轻轻就有了咳血之症,后来更是不治身亡。”
    “我可惜与如此能吏死于非命,事后查了一下,这为难鄞县县令梁山伯的豪族,正是顶替了他父亲梁新士籍的‘句章张氏’远支同族。”
    谢举话音刚落,梁山伯肩膀一颤,那捧着账簿的手差点没有抱住,为了掩饰他内心的震动,梁山伯只能装作不堪重物的样子,将身子压得更低,手中的账簿也几乎接近于地。
    如此一来,事情变得越发明朗。
    这梁新和梁山伯原本都不必死,而且还都是有益于地方的能臣,结果就为了这士籍的赏赐,父子二人都死于非命。
    原本只是夺人前程,还不至于让人如此愤慨,但夺人前程之后还害人性命、害人性命后又使其绝嗣,就是阴毒至极了。
    御史大夫王简还似不够一般,也跟着上奏:
    “陛下,梁新父子不是偶然,这些账簿中除了因军功滥授改换门庭者,十年内被顶替或在祖籍上冒添姓名之人一共有二十三人,御史台并不能完全查到这些人的消息,但就目前为止得到的消息,这二十三人里,已经有一十四人死于非命,有些是天灾,有些干脆就是**。”
    “譬如广陵富户邓青,因纳资赈济而得以勋品,被冒认后全家被杀,当地官府只以‘流寇劫财’而草草结案……”
    “邓青虽是当地富户,但变卖家财赈济灾民后已家无恒产,正因他的义行,所以才授予免除徭役赋税的奖赏,他已家无余财,又怎会有人趁夜杀了他的全家上下,无一人活命?”
    “此事,实在是惨绝人寰。”
    太子心慈,听完这样的惨事,不由得哀叹。
    这人能变卖家产救灾,明明是个好人,然而积善之家却没有余庆,却引来杀身之祸,岂能不叹?
    原以为梁山伯父子已经足够让人嗟叹,却没想到,还有更惨之人。
    这样的罪行,即使是萧衍,也不由得龙颜触动,他目光从地上跪伏的御史身上扫过,又道:“将那些账簿拿来。”
    梁山伯低着头将这些账簿呈与皇帝,萧衍翻了几页便知道这些不是伪造,心中又气又恨。
    他原本对萧宏还有一份兄弟之情,可再多的兄弟之情,被这样的“欺瞒利用”后都已经寒了个彻底。
    他就怕买卖士籍是小,安插亲信是真。
    萧衍一直对弟弟没有防备之心,就是因为他是个蠢蛋,除了敛财,并不会笼络人心,所以才会让朝中上下人厌神烦。朝中之人对他态度越差,他就越加安心,没人襄助,哪怕他真的富可敌国,也没那么容易掀起风浪来。
    可如果真是为了安插亲信呢?如果他不在意朝中风评的原因是他的棋是下在地方,而不在朝堂呢?
    这么多人这么多年来身居显要之位,要兵权有兵权,要人脉有人脉,要粮草有粮草,况且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是不是已经尾大不掉了?
    想到御史台都不敢提前透露以免招惹杀身之祸,想到谢举得了账簿都忍耐至今才敢揭露,萧衍遍体生寒,看着瘫软一团的弟弟,仿佛看见了仇人。
    “此事牵连甚广,交由御史台彻查,如有内情,从严处置!”
    他看向身边的马文才,沉声道:
    “着黄门侍郎马文才,协理御史台彻查此事。”
    第364章 心中藩篱
    “臣反对!”
    萧衍刚下旨意, 中书郎朱异便出列反对。
    “陛下,马文才只是黄门侍郎, 并无协理御史台案件之权,臣反对!”
    马文才在白袍骑之事上得罪了朱异, 两人皆受皇帝信任,颇有些互别苗头, 平日还算是井水不犯河水,但遇到这种容易立功的事情上, 朱异也愿意踩上一踩, 以免他爬的太快。
    有朱异开头,朝堂上立刻反对声一片。
    “臣也反对,马文才年纪太轻,不宜此任!”
    “臣反对, 马文才名不正言不顺,并无办案之权!”
    “臣亦反对!”
    反对者有高门出身的清官, 也有寒门素人出身的实权官员,一时间反对声不绝,但奇异的是大部分反对的人都认为是马文才官位太低、年纪太轻,位卑而言轻的。
    朱异一听这些反对之声就心道不好, 这反对的人也太多了, 而且皆是一个腔调, 以他对皇帝的了解……
    果不其然, 众人的反对不但没有打消皇帝的想法, 反倒让萧衍认真起来。
    今日他本就情绪大坏:原本想要保下的弟弟犯下了滔天大错, 原本倚重的大臣对他隐瞒而突然弹劾,原本安排好的一切被搅得七零八落,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么不顺心,让他胸中憋着一股郁气,久久不得舒展。
    如今他只是想派个监管的亲信协从办案,目的是防止御史台趁机肃清异己,这本是他以往常有之举,甚至因为这个陈庆之也以内官之身担任过御史之职,偏偏到了马文才这里,各个都反对起来。
    他们哪里是反对马文才,无非就是因为临川王的事情,担心他为了弟弟脱罪而横生阻拦,找个人去破坏御史台彻查案件。
    萧衍气这些大臣不相信他的为人,又知道往日对萧宏偏颇太过实在无法取信于人,又是委屈,又是愤慨,再听到这些人拿马文才的年纪和官职做理由,当即大袖一拂,怒道:
    “马文才虽年轻,但才能卓绝、处事缜密,当为国之栋梁。且不说他护驾有功,就在临川王府一案上,他也颇多建树。你们说他位卑言轻,倒提醒了朕,这段时日光记着牵挂朕这不肖的弟弟,却忘了论功行赏……”
    “马文才!”
    “臣在。”
    被点了名的马文才一怔,从队列中部走了出来。
    “黄门侍郎马文才,护驾有功、才德兼备,特升为散骑侍郎,兼任廷尉正之职,协助御史台办案!”
    萧衍目光灼灼,不怒自威,他身为天子,一旦龙颜震怒,就连皇子们也不敢直视天颜,反对之声顿减。
    马文才如今才二十出头,已经是黄门侍郎。他只是“门第二品”的中等士族,出身并不怎么显贵,以这个年纪任黄门侍郎,已经是起点颇高。
    可是这才没多少日子,皇帝就赐了他灼然门第起家的“散骑侍郎”,这等于将他的官品和人品都提了一级,突然有了清贵之身。
    如果说“散骑侍郎”只是不定员的虚职,那“廷尉正”便是有实权的职位,掌议狱,正科条,廷尉正根据诏令﹐可以批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而礼仪﹑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南朝的皇帝以御史台的寒门掌握机要,所以廷尉正的职责便没有秦汉时那么重要,到了梁朝,已经形式大于职能,廷尉正也多是“参事”,品级不高,刚刚能上朝,更多的时候是负责主持修订律法。
    但无论怎么说,廷尉正是能够参与御史台办案的。
    这一下,虚职有了,实职也有了,原本说位卑言轻,现在名分和官职皆全,除了年轻,根本找不出来借口。
    知道皇帝动怒,流内和流外的官员都眼巴巴地看着谢举、朱异和王简等人,尚书台的官员更是看着几位中书舍人,指望他们开口。
    谁料无论是谢举还是王简,皆沉默不语,似乎是已经默认此事,而几位中书舍人和朝中宗室都像是没有听见之前的反对似的,连抬眼看一下都欠奉。
    于是原本一言不发只是在臣子队列中静立的马文才,居然一下子成为了萧宏之案中最大的受益者,以弱冠之年身居天子近臣的散骑侍郎之位、又成了廷尉正,更别说他本来就兼着白袍骑参军一职。
    满朝文武之中,除了宗室茂亲,还没有一人年纪轻轻就如他这般,一人身兼数职,即有清贵之衔,又有文武之职,还能涉及刑狱之事。
    马文才自己也诚惶诚恐,跪地谢恩时伏地不起,这样的态度无疑取悦了皇帝和众臣,除了朱异心有不甘,人人也只是羡慕马文才运道好,成了君臣博弈的赢家而已。
    至于萧宏,早些时候因为被揭发而瘫软失禁,因为君前无状,已经被拖下去了。
    御前听审结束,不少人都看出马文才得了圣眷,怕是要一飞冲天,纷纷都前来庆贺,原本年少得意的马文才却谦逊有礼,面对祝贺一一应对,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因为马上要共事,御史大夫王简也领着梁山伯前来庆贺,客套一番后捻须笑道:“马侍郎精明能干,萧宏一案,还要请马侍郎多多出力了。”
    这一听就是试探,马文才心领神会:“在下不过是协同,说起来是陛下给臣一个向御史台学习的机会,不敢班门弄斧。再说……”
    马文才看了眼梁山伯。
    “在下与梁新之子梁山伯是同窗,皆拜在贺革馆主门下,有同门之谊,此次有机会让梁新父子沉冤得雪,对在下来说,也是一桩幸事。待此案完结,在下欲回会稽一趟,在梁兄父子坟前焚香祷告,以慰英魂。”
    王简原本就听说马文才是五馆生出身,却没想到他乃士族,却自称与寒门出身的梁山伯有同门之谊,丝毫不觉得折节了身份。
    御史台中几乎人人都是寒门、吏门出身,如裴山之流高门庶子,在高门眼中还不如寒门身份,自然是受尽了士族的白眼,如今见马文才这般看重同窗之情,不由得高看了他几分。
    他对马文才起了赞赏之意,对他的态度也越发和蔼。
    “梁新父子确实是我梁国的忠义之臣,待此案了结,本官定要上奏,为他父子二人奏表,赐义冢、定谥名。”

章节目录

人人都爱马文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祈祷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祈祷君并收藏人人都爱马文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