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咏见十三阿哥为病痛所折磨,心中生出同情,赶紧放下袖子要行礼,却见身边两个早已都打了千儿下去,齐齐地开口说:
    “奴才贾琏——”
    “奴才薛蟠——给十三爷请安!”
    石咏暗自咋舌,这才想起贾家和薛家,原本都是内务府包衣,包衣旗下见到皇子,请安都是自称“奴才”的,贾家近年即便被抬了旗,这个称呼也还不敢改过来,相形之下,衬得石咏自称“卑职”,就很突兀。
    可觉得突兀的就只有石咏一个,无论是十三阿哥,还是贾琏薛蟠,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称呼,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亦觉得石咏的称呼没啥不对的。
    贾琏与薛蟠都是头一回上十三阿哥府请安,当下奉上给十三阿哥请安的礼单。贾琏的是一匣老参,还有从广西求来的一个治风湿的方子,并蛇油蚂蚁酒什么的。十三阿哥一见,连忙感激道:“我这腿原没多少事儿了,难为你这么想着。”
    十三阿哥见贾琏年轻,只道是贾家尊长想得周到些,却没想到贾琏的军师,此刻就在他眼前。
    而薛蟠这次带上门的,却都是时鲜货,搁在礼单上也甚是耀眼,一只暹猪、一条几十斤的鲟鳇鱼、并一些新鲜的瓜果。
    薛蟠自己也说得极直率:“十三爷别跟咱客气,这些也都是旁人送到我这儿,我就没见过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个儿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的鲟鱼,这么大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1……又都新鲜,就想着来孝敬十三爷了。”他一面说话,一面伸双手比划,说到末了,见石咏和贾琏都看着他,忍不住有些不好意思,声量也放小了些。
    没想到他这份粗枝大叶却对了十三阿哥的脾胃,登时笑道:“难为你,眼见着就要端午了,这都是应景儿得用的东西。我替家里人谢谢你!”
    说着十三阿哥就吩咐管事将礼单拿去给福晋。
    眼见着又是一年端午,有这些,金鱼胡同十三阿哥府也现出些欢欢腾腾的过节气象。
    “茂行,你们几个都别客气,这桩差事,圣上虽然让我领着,可说到底,还是要仰仗你们这些个年轻人。”十三阿哥给几人都看了座,随即将话头切回正题。
    石咏事先早就与薛蟠与贾琏说过这次的事情,所以薛蟠也与贾琏都有准备,当下都坐在椅上,盯着十三阿哥,恭恭敬敬地听他说话。
    岂料十三阿哥“噗嗤”笑了一声,说:“别看我,看这个!”
    说着他从炕桌上随手拿过一只自鸣钟的机芯,先递给了石咏,同时说:“这回听了茂行的建议,先从洋人那里采买了一批机芯。只不过洋人也没想到咱们会大批采购机芯,这些都是最简单最笨重的一种。如今送到京中的,总共有一千架。”
    石咏接过自鸣钟的机芯,见是发条式自鸣钟,大约手掌大小,只有机芯,不带钟面、钟罩,甚至指针也是细细的两条。可这东西在石咏眼中看来,几乎有无限可能性。
    只听十三阿哥继续说:“只是我想,广州的海商那里,见咱们收购他们的机芯,然后改做成中华式样的自鸣钟,恐怕以后未必肯再将机芯卖给咱们。”
    石咏却摇摇头,直接说:“不会,十三爷,海商都是唯利是图的。他们跑船的目的,就是让船上载的货在这一来一回之间,尽可能地增加价值。回头只要他们的机芯贩卖来这里,咱们做出来的自鸣钟卖到西方去,这两桩买卖各自有利可图,就一定有海商肯做,即便一家不肯,换一家,也一定肯的。”
    石咏太了解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国货在欧洲有多畅销了,西欧几乎每个小国的宫廷里大多至今还保有一间至几间专门的宫室,陈列和展示来自东方的精美工艺品,瓷器、家具、布艺……想必中式风格的自鸣钟他们也一定会感兴趣。
    不过他也了解十三阿哥的意思,点头道:“不过,咱们的工匠能独立掌握制自鸣钟的技术,也是一件好事,将来万一洋人技术垄断,不供机芯给咱们的时候,咱们照样能有出产。”
    石咏说这番话的时候,薛蟠和贾琏就在旁边傻看着:实在是没想到这个石咏竟能这样一副态度与皇子阿哥说话,上来直接反驳。
    偏生十三阿哥竟也点点头,说:“茂行说得是,倒是我管中窥豹了。”
    薛蟠与贾琏这才舒一口气,心里竟有几分雀跃:原来在十三阿哥这儿,竟是可以这样畅所欲言的。
    十三阿哥见他们的神情便苦笑:“是不是我生得太老态了,令你们如此拘谨?我们只是先关起门来商议,即便说错了没啥,你们想到什么,尽管直说。”
    几个人便渐渐说到京中这边。
    京中的自鸣钟生产,十三阿哥打算放在京郊,那里有烧制御瓷与珐琅器的瓷窑,有经验的工匠也好找。前些时候,十六阿哥还给哥哥牵线,联系了一批年事渐高,刚刚退下来的工匠,许以高薪,聘他们回来,所以制自鸣钟的人手和地方也是不缺的。
    剩下的就是设计、生产和销售了。
    听说十三阿哥有心将这些自鸣钟卖到蒙古去,薛蟠先来了劲儿。“十三爷,奴才以前结交过一两个往蒙古去的行商,都说过蒙古人的生意好做。蒙古王公贵族有钱的极有钱,只要眼瞅着东西喜欢便好,都鲜少问价的。”
    其实京中也不乏这样的王公贵族,出手阔绰的,只要看上了,连价都不带还的。
    “所以我说呀,这自鸣钟,就得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匠人,做出来就喊最高价,越贵越好,越贵越有人买!”薛蟠越说越得意,也越说越大声。
    十三阿哥听了就赞好:“是这个理儿!”
    他年轻时经常随扈塞外,自然见识过那些蒙古王公的阔绰劲儿,见薛蟠一言切中要害,也颇欣喜。
    石咏在一旁,不插话,只尴尬地笑着。刚才十三阿哥还未开口赞薛蟠,他随身带着的颁瓟斝就已经出声了,石崇在那里小声嘀咕:“这谁啊,说得太合我心了!”
    石崇就是个富人中的富人,买东西绝不会问价,而且只捡那最贵最顶尖的买,买的价格低了,反而跌他的身价。所以薛蟠那一席话,倒是正合富人的心理,转眼间,这定价的方针就已经定下来了。
    “茂行,你还想到些什么?”
    十三阿哥见石咏紧紧盯着那只机芯,便开口询问。
    “回十三爷的话,卑职是在想,若是往京里、或是蒙古销的自鸣钟,是不是在钟面上加上一圈指示十二个时辰的会好些?”
    中式计时法与西洋的不同。这个时空里,舶来的西洋自鸣钟大多使用西式计时法,像康熙、胤祥、胤禄等人,自幼时起就和西洋传教士打过交道,向他们学习术算和天文历法之类,自然将西洋的时辰和中式的时辰来回切换自如。可若是换到普通人使用,却还是中式计时法来标注更方便些。
    这话说出来,贾琏和薛蟠一起点头,他们各自家中都有自鸣钟,可也都是用了好一阵之后才慢慢习惯过来的。
    “既然如此,要不要钟面干脆只留十二地支?”薛蟠想到就问。
    石咏却摇摇头,觉得还是同时保留西洋的计时法会好些。
    他来古代之后总有种感受,时间过得特别慢,以前的两个小时,如今只当一个时辰来过。这无形中人工的效率也会较之西洋更低一些。比如这阵子石咏在景山工地当包工头的时候,非常希望手下的工匠能提高效率,这样就可以按时完工,不用加班。可是事情却并非一向如他所愿。工匠告诉他“未初”能干完的活计,石咏未初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叫做“未初”,工匠口中的“未初”可能比石咏理解的“未初”要晚了半个钟头之久。
    所以石咏私心里,也盼着中华的计时法,也能有朝一日如西式的一样,更准确更精密些,势必能推动国人办事的效率。
    “茂行说得在理,我这里记下了。”十三阿哥倒真是很认真,取了纸笔,匆匆在纸上写了一行字。
    几个人又坐在一处,天马行空地各自设想了一番。石咏还建议了现在是生产自鸣钟,等自鸣钟普及了就生产装饰精美的怀表,等人们都习惯使用计时器之后,再让他们掏腰包买能轻松携带计时器,这样就可以赚两回钱。
    他这个主意惹得旁人大笑,都赞石咏的确有做“奸商”的潜质。唯独石崇这会儿非常安静,估计正在暗自琢磨“计时器”、“自鸣钟”是什么东西,与他那西晋时候的“滴漏”、“日晷”都有什么不同。
    薛蟠则非常大方地让出他薛家一位专门跑蒙古商道的管事,这人与不少蒙古行商有往来,对与蒙古人做生意非常了解。至于其他账房什么的,薛家更是大包大揽,不在话下。
    末了,倒是贾琏小心翼翼地向十三阿哥开口:“十三爷,这桩生意,最后还少不了要十三爷出面,帮着宣扬一回。”
    贾琏这人,不像薛蟠那样,自幼深谙经商之道,也不像石咏那样,算是半个搞技术的出身,但贾琏有一桩好处,能够设身处地,思虑比较周到。
    贾琏的想法是:这自鸣钟做出来,走礼却不大合适,谁家愿意“送钟”呢?让各家各户主动买才是最好。所以,要让京中大户、蒙古王公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且得有人“以身作则”才行。
    作者有话要说:  1本段引自原著第二十六回 ,原本是程日兴送给薛蟠的寿礼。
    第104章
    几个人商量到后来, 便议定了到时做出像样的自鸣钟,便捡几家京中大户中摆设展示, 届时御驾去承德避暑、或是巡幸塞外的时候, 也多带几件, 明晃晃地摆着炫炫, 回头自然会有人眼热上心的。
    十三阿哥对自己外书房中的这一场商议非常满意,他觉得几个年轻人都是思路活络,不像他, 这几年一直闷在家里, 外头的事情都觉陌生了。这些年来的冷遇早已让他的一颗心渐渐冷了,倒是这几个人的热情让他也觉得暖些。
    说话间, 十三阿哥伸手去揉揉右膝, 瞥眼看着炕桌上放着的自鸣钟,记起石咏说起过的, 本国的能工巧匠太多了, 他们的手艺流传后世, 简直就是传奇。
    十三阿哥忍不住笑:这小子,说话的口气就好像他见过后世人将如今的东西捧作传奇似的。
    石咏说这话的时候也提及,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给工匠们最大自由创作的空间, 一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成果。十三阿哥也颇以为然:门外汉又何必指手画脚?
    只是唯一一件事他如今心里没底:这一门生意,要做好做大,投入是少不了的,做出来的自鸣钟只要有一批销不动, 立刻就是几万两银子压在货上。十三阿哥想起这个也免不了有些惴惴,只是他没法儿后悔:毕竟这是他自己想出来,能为皇父分忧的法子。
    正想着,外头报雍亲王到了,十三阿哥赶紧扶着炕沿儿要站起来,却被走进外书房的四阿哥一眼看见,伸手按住了:“跟你四哥还外道什么?”
    四阿哥随便一瞥,便看见十三阿哥记下的笔记,随口问:“今儿还是在商议自鸣钟的事儿?”
    十三阿哥点点头。
    四阿哥便从袖子里抽出一张纸,随手递过去,随意地说:“收着,四哥给你的本钱!”
    待十三阿哥看清那张银票上的金额,惊得睁圆了眼,一扶炕桌又要站起来,口中连声道:“四哥,这……这我不能收!”
    “没给你!”四阿哥脸一沉,即便亲如十三阿哥,也心下惴惴。
    “前阵子不还念叨着要给小格格攒嫁妆的么?就不作兴她的伯父伯母也帮着出点儿力?”胤禛是一张万年冰山脸,说起话来,也是一副长兄教训幼弟的口吻,可这其中的温情却止不住往外溢。
    十三阿哥眼便一热。
    “你四哥平时也没啥嗜好,也就念个佛,品品茶什么的,没多少开销。自家兄弟,不帮衬你,帮衬哪个?”四阿哥拿眼一瞪,态度越发凶巴巴的。
    十三阿哥却好似胸口堵着什么,声音都哽在喉咙里,半晌说不出来话。
    “对了,胤禄没来找你么?”胤禛又想起这一茬儿,“我依稀听了他在皇阿玛面前卖好,说是你这门生意他也想掺和,想以内务府的名义,出些银子,入五成的干股。”
    十三阿哥没想到十六阿哥这个幼弟竟也这么仗义。
    “他说富达礼那个族侄,就是在他手下当差的那个,运气特别好,所以他也要掺合一把,沾沾运气。”四阿哥说到这里,也实在是绷不住了,终于露出了笑容。
    十三阿哥一头将担心放下,另一头又悬起了心,越发觉得身上的责任重大,这或许是他这么多年来,翻身的唯一机会,他可不想辜负众兄弟们的盛情。正想着,四阿哥则岔开话问:“刚才听门房说,那几个年轻人都来过了?”
    十三阿哥点头,将对几个人的观感大致说了一遍,大多都是赞的。看四阿哥的脸色,薛蟠大约也是对他的胃口,然而提到贾琏的时候,四阿哥沉下了脸,喃喃地道:“贾家、贾家……”
    “四哥还在计较贾家在织造任上的亏空?”十三阿哥隐约知道四阿哥为何不喜贾府。
    “自家在织造任上奢靡无度,回头拍拍屁股将亏空都留给盐政来添补,哪有这样的好事?”四阿哥冷笑一声。
    “我瞧那子侄辈的,倒还行。当是贾氏一族回京之后才成丁的,年纪不大,倒颇为干练。”十三阿哥对贾琏印象不错,顺口说两句好话。
    “十三弟要是看着还行,就用吧!回头你问问他,愿不愿意入五分股。哼,若是他真有本事,能赚到银子,就许他抵去贾家的亏空!”四阿哥记起旧事,难免气愤。
    十三阿哥当年曾随乃兄在户部公干,知道这些旧事的来龙去脉。可是他直到此时,也才明白过来,在自己这位冷面哥哥的心中,贾府的亏空,从未因盐政银子的贴补,而就此填上过半分。
    “算了,不说这些。”胤禛收了怒容,“饿了,蹭十三弟的饭!”
    十三阿哥赶紧命人传话给厨房,命将晚饭摆到外书房来。
    这边刚刚摆上饭,兄弟两个对坐闲话,刚要动筷子,外头却报说是石咏求见。十三阿哥惊讶不小,与四阿哥互视一眼,说:“这才走不久的,不知什么缘故又转回来了。四哥要不要见见?”
    四阿哥也有些好奇,他知道十六阿哥说得没错,石咏这人看着不显,但仔细想想,运气是挺好的,随便修个宫门,都能找到当年太皇太后写给皇上祈福的经卷。可见是个有福之人。于是四阿哥就点了头,自己先挟了一筷子小油菜,捧着半碗米饭,慢慢吃起来。
    少时石咏匆匆赶到外书房,见到胤禛,吓了一跳。他了解十三阿哥的脾性,在十三阿哥面前敢于畅所欲言,可是在这位黑脸四爷面前,他可真不敢。可是现在人都进来了,少不得行礼请了安,才慢慢将去而复返的原委说出来。
    十三阿哥与四阿哥听了,忍不住都生出诧异,四阿哥多少也无心用饭,伸手将碗筷都放了下来。
    原来石咏进来所说的,乃是京郊大旱之事。石咏经过树村自家荒山与田亩的事儿,才知道京郊已经旱了这许久,料想整个华北可能都是这样,就想进来提醒一句,看看十三阿哥有没有办法,辗转将这个消息上达天听。
    可是四阿哥却听着觉得十分闹心,他在户部,自然知道如今山东河南河北都旱了,歉收是一定的,如今只不知道会有多少地方绝收。四阿哥好不容易忙完公务,来弟弟这里吃顿饭松快一会儿,石咏却追到这儿来给他添堵,四阿哥十分不快,当即板起脸问:“你以为这天下的官员,眼界都没有你的宽,都看不到天上毒辣辣的日头?”
    石咏:……
    他明明不是这个意思。
    “北方大旱,你若是能想到个纾缓一二的法子,便也值得一说。如今只是见到了,便忙忙地来告,跟邀功似的,这有什么功好邀的?这么大的人了,一点儿都不沉稳……”
    胤禛教训得一点儿都不留情面,其实他心里也是堵得慌,回头赈灾的事,还是得找他的户部。户部要从别的省调粮赈济,就没哪次不推诿的。每每都是户部花了大代价,白花花的库银花出去,都中饱了采购赈济粮那些官员们的私囊,最后落到百姓手里的米粮,就只有贪官们指头缝里漏下来的那么一丁点儿。京畿一带还好,在山东河南一些民风彪悍的地方,回头激起民变,可就真的糟糕了。
    所以他教训起石咏来,就也毫不留情。
    十三阿哥大概猜到怎么回事,出面打圆场,笑着说:“四哥,你让茂行先说完!”
    四阿哥胤禛则虎着脸盯着石咏,心想:我看你有什么可辩解的。
    岂料石咏当真开口,说:“今日因见到薛文起大哥送来了一只暹罗猪,因此卑职才想起这事儿来,卑职曾经听说过,暹罗产米,米价很低,若是真有需要,是否可以考虑从暹罗进口一些……”
    他偷偷瞥眼,见四阿哥脸色依旧沉着,赶紧低下头进行自我检讨:“这事儿确实是卑职考虑得不周详,甚至卑职对这米粮之事,一无所知,原本不该冒冒失失地提起此事,只不过,卑职是想……”
    早先石咏从十三阿哥府上出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忘记了什么事儿,有件事他是一直想向十三阿哥提的。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