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息从代郡回来后,汉武帝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让他去霸上、棘门、细柳的军营轮训士卒,为下一次的行动做准备。
仅仅几天之后,汉武帝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重建了秦朝时期的蓝田大营,将关中附近的所有军队全部集中于此,上林苑的禁军也转移到此地,由卫青统一调度,李息作为卫青的司马,平日里主要负责训练。
这些大手笔一经宣布,立即在朝堂上引起轰动,一些朝臣纷纷上书,劝谏汉武帝万不可和匈奴大动刀兵,尤其是汲黯,力斥汉武帝是穷兵黩武。
刚开始,汉武帝很愤怒,在大朝上发了几次火。后来,他逐渐习以为常。
十二月初八,汉武帝和往常一样,在承明殿查看群臣的上书和奏章,接连都是劝谏他停止整军备战讨伐匈奴的计划。汉武帝冷笑了一声,全都扔到一边。
忽然,他看到了一道很特别的上书,居然是关于如何制约诸侯王的,而且提出了一个新办法,名为推恩令。汉武帝越看越觉得这道上书不简单,一看落款是主父偃。
汉武帝哑然失笑:“不愧是跟诸侯王有仇的,想出这么毒辣的办法。”想了想,他对朱买臣道:“让主父偃过来下。”
这一天,主父偃刚好在外面值守,转眼就来到了汉武帝面前。
“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件事的?”汉武帝不怀好意的笑道。
“回陛下,臣看到陛下决意和匈奴一战,想要为陛下解决后顾之忧。”主父偃不紧不慢道。
汉武帝身躯一震,沉声道:“你是不是想得有点太多了?”
“回陛下,臣全心全意为了陛下的宏图伟业,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
汉武帝哈哈大笑:“主父偃,朕是越来越喜欢你了。”
“谢陛下夸奖。”主父偃脸不红心不跳。
“朕看你的办法和削藩差不多,就不怕把他们逼反吗?”
“回陛下,臣料定他们不敢。即使有一两个不识时务的,陛下也完全有能力收拾他们。毕竟,汉朝还没有开始和匈奴大规模决战呢。”
汉武帝想了一会儿,道:“好,那就照你的办法推行吧。以后啊,不要做中郎了,到朕身边做个中大夫吧,有些事,朕需要你帮忙拿些主意。”
田蚡死后,汉武帝有意在宫中组建中朝,主要由郎中令的属官中大夫、太中大夫和郎官构成,以及侍中和五经博士。
郎中令虽是九卿之一,名义上是中大夫、太中大夫以及郎官的上司,但他们各自都有直接建言权,所谓的郎中令不过是顾问之一。再加上此时的郎中令石建,是出名的老好人。所以,中朝官员品级不高,却在决策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从薛泽担任丞相开始,所谓的丞相逐渐成了执行机构,只有在特别召见或者大朝时才有机会进言。而汉武帝在挑选丞相时,也故意选择一些老好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局面,职高位尊者难以参与决策,参与决策的都是一些品级不高的,相权被皇权所压制,不复汉初的强势。
成为中大夫,就意味着迈入了朝廷的权力中枢,主父偃大喜道:“谢陛下。”然后神秘道:“陛下,臣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你说。”汉武帝微笑以待。
“臣以为,诸侯王分封出去的土地不能让它们连成片,还得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如此一来,诸侯国的土地就会和郡的土地犬牙交错,朝廷也就控制住了诸侯王的命脉,对他们的行动一目了然。即使以后他们想要有异动,也绝没有这个能力。”
汉武帝大喜:“好,太好了。”随即又忧虑道:“如果有诸侯王看出了其中关键,不愿配合怎么办?”
“陛下放心,如今的诸侯国,谁还有实力与朝廷抗衡呢?即使有个别诸侯王心有不甘,他的那些庶子就是朝廷最好的内应,诸侯王绝对翻不起浪花。”
正如主父偃所说,即使有个别诸侯王心怀异志,不想将土地分封给庶子,但那些庶子会善罢甘休吗?肯定会和朝廷穿一条裤子,更不会跟着诸侯王一起造反。
想到这里,汉武帝再次大笑:“主父偃,若是让诸侯王知道推恩令是你的主意,他们一定会恨死你的。”
“只要陛下高枕无忧,汉家千秋万代,臣何惧万人唾骂。”主父偃慷慨激昂道。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的正月,汉武帝正式下诏,推行推恩令。
按照汉律,诸侯王死后,由其嫡长子继承王位,统辖原来的土地,其他儿子根本无法染指。推恩令施行后,除了嫡长子,其他儿子也能分到土地,封为侯国。
不过,这些侯国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纳入附近的郡管理。如此一来,诸侯国土地变少,中央直属的土地变大,也就起到了变相削藩的目的。
推恩令下达后,最高兴的是诸侯王的庶子,对汉武帝感恩戴德,极力拥护。而对于嫡长子来说,虽有怨言,却也不敢公开反对,毕竟王位还在。
拿着推恩令的诏书,刘安一阵冷笑:“这是用小刀子杀人啊,刚开始不会要了你的命,甚至还不疼,更不敢反抗,因为头顶上还有一把大刀呢。不想被小刀子割,就要被大刀砍脑袋。迁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刘迁沉吟道:“推恩令不会损害现有诸侯王的利益,还能让儿子们雨露均沾,大部分诸侯王应该不会反对吧。”说到最后,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是啊,这一招太狠了。不仅儿子们不会反对,就连很多诸侯王都会被迷惑。哪个儿子不是儿子呢?但是,最多只要三代,诸侯王就名存实亡了,到最后割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刘安面色冷峻道。
刘迁脸色苍白,又有些紧张道:“父王,我们怎么办?这是要从内部瓦解诸侯国啊。刘不害若是知道了,还不得高兴死。”刘不害是刘安的庶长子。
“不要急,本王还没死呢。淮南国是高皇帝给的,绝不能丢在咱们手里!迁儿,你准备好接过淮南国的重担吗?”
刘迁一阵激动:“谢谢父王,儿臣一定守住祖辈的基业。”
“如今,咱们要有两手准备。一,去联络其他诸侯王,让他们不要急着提交分封方案;二,你的那个太子妃不能再留在寿春了,她会坏了咱们的大事。”
刘迁大惊:“父王,您要杀了她吗?”
“本王怎么敢杀她呢?你过来,本王教给你一个办法。”刘安附耳跟刘迁交代了一番,刘迁大喜:“父王高明,儿臣立马去办。”
与此同时,刘安也在四处活动,派出使者联络其他诸侯王,让他们不要急着向朝廷表态。在他的努力下,除了第一批少数上书表态支持推恩令并有所行动的诸侯王外,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或者没有实际行动。
仅仅几天之后,汉武帝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重建了秦朝时期的蓝田大营,将关中附近的所有军队全部集中于此,上林苑的禁军也转移到此地,由卫青统一调度,李息作为卫青的司马,平日里主要负责训练。
这些大手笔一经宣布,立即在朝堂上引起轰动,一些朝臣纷纷上书,劝谏汉武帝万不可和匈奴大动刀兵,尤其是汲黯,力斥汉武帝是穷兵黩武。
刚开始,汉武帝很愤怒,在大朝上发了几次火。后来,他逐渐习以为常。
十二月初八,汉武帝和往常一样,在承明殿查看群臣的上书和奏章,接连都是劝谏他停止整军备战讨伐匈奴的计划。汉武帝冷笑了一声,全都扔到一边。
忽然,他看到了一道很特别的上书,居然是关于如何制约诸侯王的,而且提出了一个新办法,名为推恩令。汉武帝越看越觉得这道上书不简单,一看落款是主父偃。
汉武帝哑然失笑:“不愧是跟诸侯王有仇的,想出这么毒辣的办法。”想了想,他对朱买臣道:“让主父偃过来下。”
这一天,主父偃刚好在外面值守,转眼就来到了汉武帝面前。
“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件事的?”汉武帝不怀好意的笑道。
“回陛下,臣看到陛下决意和匈奴一战,想要为陛下解决后顾之忧。”主父偃不紧不慢道。
汉武帝身躯一震,沉声道:“你是不是想得有点太多了?”
“回陛下,臣全心全意为了陛下的宏图伟业,每天都在想这些事情。”
汉武帝哈哈大笑:“主父偃,朕是越来越喜欢你了。”
“谢陛下夸奖。”主父偃脸不红心不跳。
“朕看你的办法和削藩差不多,就不怕把他们逼反吗?”
“回陛下,臣料定他们不敢。即使有一两个不识时务的,陛下也完全有能力收拾他们。毕竟,汉朝还没有开始和匈奴大规模决战呢。”
汉武帝想了一会儿,道:“好,那就照你的办法推行吧。以后啊,不要做中郎了,到朕身边做个中大夫吧,有些事,朕需要你帮忙拿些主意。”
田蚡死后,汉武帝有意在宫中组建中朝,主要由郎中令的属官中大夫、太中大夫和郎官构成,以及侍中和五经博士。
郎中令虽是九卿之一,名义上是中大夫、太中大夫以及郎官的上司,但他们各自都有直接建言权,所谓的郎中令不过是顾问之一。再加上此时的郎中令石建,是出名的老好人。所以,中朝官员品级不高,却在决策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从薛泽担任丞相开始,所谓的丞相逐渐成了执行机构,只有在特别召见或者大朝时才有机会进言。而汉武帝在挑选丞相时,也故意选择一些老好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局面,职高位尊者难以参与决策,参与决策的都是一些品级不高的,相权被皇权所压制,不复汉初的强势。
成为中大夫,就意味着迈入了朝廷的权力中枢,主父偃大喜道:“谢陛下。”然后神秘道:“陛下,臣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你说。”汉武帝微笑以待。
“臣以为,诸侯王分封出去的土地不能让它们连成片,还得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塞。如此一来,诸侯国的土地就会和郡的土地犬牙交错,朝廷也就控制住了诸侯王的命脉,对他们的行动一目了然。即使以后他们想要有异动,也绝没有这个能力。”
汉武帝大喜:“好,太好了。”随即又忧虑道:“如果有诸侯王看出了其中关键,不愿配合怎么办?”
“陛下放心,如今的诸侯国,谁还有实力与朝廷抗衡呢?即使有个别诸侯王心有不甘,他的那些庶子就是朝廷最好的内应,诸侯王绝对翻不起浪花。”
正如主父偃所说,即使有个别诸侯王心怀异志,不想将土地分封给庶子,但那些庶子会善罢甘休吗?肯定会和朝廷穿一条裤子,更不会跟着诸侯王一起造反。
想到这里,汉武帝再次大笑:“主父偃,若是让诸侯王知道推恩令是你的主意,他们一定会恨死你的。”
“只要陛下高枕无忧,汉家千秋万代,臣何惧万人唾骂。”主父偃慷慨激昂道。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的正月,汉武帝正式下诏,推行推恩令。
按照汉律,诸侯王死后,由其嫡长子继承王位,统辖原来的土地,其他儿子根本无法染指。推恩令施行后,除了嫡长子,其他儿子也能分到土地,封为侯国。
不过,这些侯国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纳入附近的郡管理。如此一来,诸侯国土地变少,中央直属的土地变大,也就起到了变相削藩的目的。
推恩令下达后,最高兴的是诸侯王的庶子,对汉武帝感恩戴德,极力拥护。而对于嫡长子来说,虽有怨言,却也不敢公开反对,毕竟王位还在。
拿着推恩令的诏书,刘安一阵冷笑:“这是用小刀子杀人啊,刚开始不会要了你的命,甚至还不疼,更不敢反抗,因为头顶上还有一把大刀呢。不想被小刀子割,就要被大刀砍脑袋。迁儿,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刘迁沉吟道:“推恩令不会损害现有诸侯王的利益,还能让儿子们雨露均沾,大部分诸侯王应该不会反对吧。”说到最后,他的脸色有些难看。
“是啊,这一招太狠了。不仅儿子们不会反对,就连很多诸侯王都会被迷惑。哪个儿子不是儿子呢?但是,最多只要三代,诸侯王就名存实亡了,到最后割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刘安面色冷峻道。
刘迁脸色苍白,又有些紧张道:“父王,我们怎么办?这是要从内部瓦解诸侯国啊。刘不害若是知道了,还不得高兴死。”刘不害是刘安的庶长子。
“不要急,本王还没死呢。淮南国是高皇帝给的,绝不能丢在咱们手里!迁儿,你准备好接过淮南国的重担吗?”
刘迁一阵激动:“谢谢父王,儿臣一定守住祖辈的基业。”
“如今,咱们要有两手准备。一,去联络其他诸侯王,让他们不要急着提交分封方案;二,你的那个太子妃不能再留在寿春了,她会坏了咱们的大事。”
刘迁大惊:“父王,您要杀了她吗?”
“本王怎么敢杀她呢?你过来,本王教给你一个办法。”刘安附耳跟刘迁交代了一番,刘迁大喜:“父王高明,儿臣立马去办。”
与此同时,刘安也在四处活动,派出使者联络其他诸侯王,让他们不要急着向朝廷表态。在他的努力下,除了第一批少数上书表态支持推恩令并有所行动的诸侯王外,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或者没有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