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二,正值初夏,草木葳蕤,生机勃发,汉武帝带着卫子夫去上林苑打猎、游玩。已经很久没有出宫的他显得兴致高昂,卫青跟在身边也感受到了那种简单的快乐。
中午休息时,上林苑的健儿围坐在汉武帝身边,畅谈从军的乐事,更有多人问道:“陛下,我们练兵这么久了,何时才能踏上战场呢?”
“陛下,我的父母被匈奴所杀,我想要为他们报仇!”
“陛下,天天呆在上林苑没意思,我想看看真正的草原。”
……
汉武帝淡淡一笑:“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上林健儿齐声道:“回陛下,准备好了!”
汉武帝大声道:“朕训练你们,不仅仅是做一个优秀的士兵,而是百夫长、千夫长,甚至是将军。你们自问,能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吗?”
上林健儿短暂的沉默,有一部分人答道:“能!”
“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以后,你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兵法,学习如何观察地形,如何制定战术,如何随机应变。”
“是,陛下。”上林健儿齐声道。
“李息!”汉武帝朝后面喊道。一个约三十来岁的中年汉子应声而出,他看起来相貌普通,眼神却极为犀利。
程不识解甲归田时,只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李息,曾担任他的司马多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汉武帝觉得他很适合练兵,授予太中大夫。
汉武帝介绍道:“这位是李息,曾在程不识将军手下任职。从今天起,他就是你们的教官,和公孙敖将军一起,对你们实行最严格的教导。”
“是,陛下。”上林健儿气势如虹。
慰问士兵结束后,汉武帝将公孙敖和李息叫到大帐内,对公孙敖道:“李息征战沙场多年,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你要多向他学习。”
公孙敖对李息拱手道:“久闻李将军得程不识将军真传,还请不吝赐教。”
李息回礼道:“上林健儿人人以一当十,公孙将军功不可没,深感佩服。”
汉武帝哈哈一笑:“你们就不要互相吹捧了,一定要精诚合作。公孙敖,你现在主要负责招募,迅速将上林骑士扩充至三千;李息,你主要负责传授作战经验,让他们在战场上担当起百夫长之责。”
二人齐声道:“是,陛下。”
回宫之后,汉武帝刚卸下一身戎装,王成禀报道:“启禀陛下,大行令王恢有紧急军情汇报。”
汉武帝眉头一皱:“紧急军情?他能有什么紧急军情?让他在宣室等着吧。”
稍作休息,汉武帝来到了宣室。王恢似乎已在此等候多时,看到汉武帝后,一脸兴奋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个围歼匈奴的计划。”
汉武帝又是眉头一皱:“咱们与匈奴和亲不久,贸然出兵不妥吧。”
王恢神秘一笑:“臣没说过主动出兵。”
汉武帝怔了一下:“你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计划?”
“前不久,一个名叫聂壹的豪强之士向臣进言,说匈奴和汉朝新近和亲,亲近信任边吏,可以诱之以利,让他们主动进攻,咱们预设埋伏,必能大获全胜。”
汉武帝沉吟道:“你说的办法未尝不可行。但这个聂壹是什么人?可信吗?他要如何诱敌?”
“聂壹是马邑的豪强和巨商,家财万贯,匈奴人都知道他,却不知他的父母被匈奴人所杀,和他们有着血海深仇。为了报仇,聂壹愿意以身为饵,向匈奴人诈降,说可以迫使马邑全城投降,尽得马邑的财物。匈奴人贪财好利,必定会上当,咱们提前在马邑埋伏大军,必能让他们全军覆没。”
“一个商人能有如此报国之志,忠勇可嘉。兹事体大,朕要和大臣们商量下。”汉武帝有些心动。
“陛下,机不可失,请早作决断。”王恢似乎胜券在握。
王恢走后,汉武帝反复思索,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匈奴数十年来欺压边民,聂壹的义举说明人心可用,汉武帝也想通过此战一解心中怨气。
第二天,汉武帝在承明殿召集公卿商议此事。王恢先向众人介绍了诱敌之计,然后汉武帝道:“朕觉得此计不错,你们以为如何呢?”
汉武帝率先表态,很多人不敢再发言,沉默以对。
田蚡一向和王恢政见不合,站出来道:“启禀陛下,汉朝是天朝上国,以信义赢得天下,岂能做此下作之事?不管成功与否,此事都有损我汉朝威信,绝不可行。王恢急功近利,罪不可恕,请陛下治罪。”
此言一出,群臣骚动,大多数都在附和。
汉武帝面露不悦,一言不发,王恢毫不为惧道:“战国之时,代国北有匈奴,南有中国,深处夹缝之中,仍能养老育幼,仓廪充实,匈奴人轻易不敢入侵。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天下一统,代国背后是汉朝,却被匈奴欺压得连连败退。为何会这样?那是我们对匈奴过于恐惧,从不敢还击。现在,咱们必须对匈奴强硬。不然,匈奴人会更加轻视汉朝。”
汉武帝连连点头,深表赞许。韩安国站出来道:“臣听说高皇帝被围困平城时,七天没有吃饭;解围之后,却没有生出愤怒之心。这是为何呢?因为圣人有包容天下的气度,不因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自高皇帝派刘敬和亲匈奴,至今已有五世享有太平。臣以为,和平对于当今大汉更为有利,妄起刀兵是违背圣人之训。”
王恢不甘示弱:“非也。高皇帝披坚执锐数十年,不向匈奴人报复,并非力所不及,而是想与民休息。如今,匈奴常年骚扰汉境,死伤不断,即使圣人复生,也是忍无可忍。还击匈奴,正当其时!”
汉武帝插话道:“大行令所言甚是。高皇帝之所以和亲,是想积蓄力量,予匈奴雷霆一击。如今,国力强盛,此时不奋起,更待何时?”
韩安国沉痛道:“大国者,所赖者信义也。汉朝刚刚与匈奴和亲,却要行此并无必胜把握的险计,即使占了便宜也是失了信义。而万一失败,匈奴人必将恼羞成怒,边荒不宁,数十年和平局面毁于一旦啊。”
田蚡也厉声道:“王恢!你为了一己之私欲,置国家大义于不顾,大奸也!”
汉武帝勃然大怒:“信义?何为信义?那是互相的!匈奴人何曾与咱们讲过信义?这是诱敌,不是主动出击!只要匈奴人敢踏入汉境半步,那就是背信弃义!咱们打他们有错吗?是防守,是还击!迂腐守旧,墨守成规,如何成得了大事?”
此言一出,群臣鸦雀无声,实际上默认了王恢的诱敌之计。
中午休息时,上林苑的健儿围坐在汉武帝身边,畅谈从军的乐事,更有多人问道:“陛下,我们练兵这么久了,何时才能踏上战场呢?”
“陛下,我的父母被匈奴所杀,我想要为他们报仇!”
“陛下,天天呆在上林苑没意思,我想看看真正的草原。”
……
汉武帝淡淡一笑:“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上林健儿齐声道:“回陛下,准备好了!”
汉武帝大声道:“朕训练你们,不仅仅是做一个优秀的士兵,而是百夫长、千夫长,甚至是将军。你们自问,能承担得起这样的责任吗?”
上林健儿短暂的沉默,有一部分人答道:“能!”
“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以后,你们每个人都要学习兵法,学习如何观察地形,如何制定战术,如何随机应变。”
“是,陛下。”上林健儿齐声道。
“李息!”汉武帝朝后面喊道。一个约三十来岁的中年汉子应声而出,他看起来相貌普通,眼神却极为犀利。
程不识解甲归田时,只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李息,曾担任他的司马多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汉武帝觉得他很适合练兵,授予太中大夫。
汉武帝介绍道:“这位是李息,曾在程不识将军手下任职。从今天起,他就是你们的教官,和公孙敖将军一起,对你们实行最严格的教导。”
“是,陛下。”上林健儿气势如虹。
慰问士兵结束后,汉武帝将公孙敖和李息叫到大帐内,对公孙敖道:“李息征战沙场多年,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你要多向他学习。”
公孙敖对李息拱手道:“久闻李将军得程不识将军真传,还请不吝赐教。”
李息回礼道:“上林健儿人人以一当十,公孙将军功不可没,深感佩服。”
汉武帝哈哈一笑:“你们就不要互相吹捧了,一定要精诚合作。公孙敖,你现在主要负责招募,迅速将上林骑士扩充至三千;李息,你主要负责传授作战经验,让他们在战场上担当起百夫长之责。”
二人齐声道:“是,陛下。”
回宫之后,汉武帝刚卸下一身戎装,王成禀报道:“启禀陛下,大行令王恢有紧急军情汇报。”
汉武帝眉头一皱:“紧急军情?他能有什么紧急军情?让他在宣室等着吧。”
稍作休息,汉武帝来到了宣室。王恢似乎已在此等候多时,看到汉武帝后,一脸兴奋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个围歼匈奴的计划。”
汉武帝又是眉头一皱:“咱们与匈奴和亲不久,贸然出兵不妥吧。”
王恢神秘一笑:“臣没说过主动出兵。”
汉武帝怔了一下:“你什么意思?到底有什么计划?”
“前不久,一个名叫聂壹的豪强之士向臣进言,说匈奴和汉朝新近和亲,亲近信任边吏,可以诱之以利,让他们主动进攻,咱们预设埋伏,必能大获全胜。”
汉武帝沉吟道:“你说的办法未尝不可行。但这个聂壹是什么人?可信吗?他要如何诱敌?”
“聂壹是马邑的豪强和巨商,家财万贯,匈奴人都知道他,却不知他的父母被匈奴人所杀,和他们有着血海深仇。为了报仇,聂壹愿意以身为饵,向匈奴人诈降,说可以迫使马邑全城投降,尽得马邑的财物。匈奴人贪财好利,必定会上当,咱们提前在马邑埋伏大军,必能让他们全军覆没。”
“一个商人能有如此报国之志,忠勇可嘉。兹事体大,朕要和大臣们商量下。”汉武帝有些心动。
“陛下,机不可失,请早作决断。”王恢似乎胜券在握。
王恢走后,汉武帝反复思索,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匈奴数十年来欺压边民,聂壹的义举说明人心可用,汉武帝也想通过此战一解心中怨气。
第二天,汉武帝在承明殿召集公卿商议此事。王恢先向众人介绍了诱敌之计,然后汉武帝道:“朕觉得此计不错,你们以为如何呢?”
汉武帝率先表态,很多人不敢再发言,沉默以对。
田蚡一向和王恢政见不合,站出来道:“启禀陛下,汉朝是天朝上国,以信义赢得天下,岂能做此下作之事?不管成功与否,此事都有损我汉朝威信,绝不可行。王恢急功近利,罪不可恕,请陛下治罪。”
此言一出,群臣骚动,大多数都在附和。
汉武帝面露不悦,一言不发,王恢毫不为惧道:“战国之时,代国北有匈奴,南有中国,深处夹缝之中,仍能养老育幼,仓廪充实,匈奴人轻易不敢入侵。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天下一统,代国背后是汉朝,却被匈奴欺压得连连败退。为何会这样?那是我们对匈奴过于恐惧,从不敢还击。现在,咱们必须对匈奴强硬。不然,匈奴人会更加轻视汉朝。”
汉武帝连连点头,深表赞许。韩安国站出来道:“臣听说高皇帝被围困平城时,七天没有吃饭;解围之后,却没有生出愤怒之心。这是为何呢?因为圣人有包容天下的气度,不因私怒而伤害天下大局。自高皇帝派刘敬和亲匈奴,至今已有五世享有太平。臣以为,和平对于当今大汉更为有利,妄起刀兵是违背圣人之训。”
王恢不甘示弱:“非也。高皇帝披坚执锐数十年,不向匈奴人报复,并非力所不及,而是想与民休息。如今,匈奴常年骚扰汉境,死伤不断,即使圣人复生,也是忍无可忍。还击匈奴,正当其时!”
汉武帝插话道:“大行令所言甚是。高皇帝之所以和亲,是想积蓄力量,予匈奴雷霆一击。如今,国力强盛,此时不奋起,更待何时?”
韩安国沉痛道:“大国者,所赖者信义也。汉朝刚刚与匈奴和亲,却要行此并无必胜把握的险计,即使占了便宜也是失了信义。而万一失败,匈奴人必将恼羞成怒,边荒不宁,数十年和平局面毁于一旦啊。”
田蚡也厉声道:“王恢!你为了一己之私欲,置国家大义于不顾,大奸也!”
汉武帝勃然大怒:“信义?何为信义?那是互相的!匈奴人何曾与咱们讲过信义?这是诱敌,不是主动出击!只要匈奴人敢踏入汉境半步,那就是背信弃义!咱们打他们有错吗?是防守,是还击!迂腐守旧,墨守成规,如何成得了大事?”
此言一出,群臣鸦雀无声,实际上默认了王恢的诱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