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仲听了,更是笑的眼泪都差点出来了。
良久,田仲才止住笑,有些奇怪的问王夫子:“您不是说这庚辰变法是前朝的么,怎么府学还会这么重视他,让人专门研究,还印成书?”
“因为科考要考啊,而且还几乎是科考最常考的内容。”
“什么,这不是前朝的变法么,怎么现在还常考?”
王夫子笑道:“就知道你失忆肯定记不得了,这庚辰变法虽然是前朝的,可弄这庚辰变法的人,可是和本朝大有关系。”
“和本朝有关系?”田仲疑惑的问。
“当初进行庚辰变法的,是前朝末年三杰之一的丞相赵承,而这位丞相大人,就是当今圣上的先父,如今的先帝,正在皇陵埋着,你说这庚辰变法重不重要,科考考不考?”
田仲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说:“自然是要考的。”
皇帝老子的功绩,那肯定得大书特书,怎么能不考呢!
不过随即田仲疑惑道:“先帝不用避讳吗?县试前怎么没听您提过。”
王夫子笑道:“这位现在还不用避讳,虽然如今圣上已登基三年,可礼部还没有弄完圣上的宗庙,甚至连这位的追封都没弄完,所以这位先帝爷其实还称不上先帝,只能是前丞相,所以哪怕直称名讳也无妨,算不上犯忌讳,当然,在外面最好就不要说了,省得有人借机生事。”
礼部干活向来出了名的慢,一个名号争论个十年八年都是常事,看来他科举的时候,肯定不用考虑避先帝名讳的事了,田仲放下心来。
“对了,刚才听到您提前朝末年‘三杰’,是怎么回事?”田仲好奇的问道。
“哈哈,就知道你小子好奇。”王夫子摸了摸胡子,说:“这你可算问对人了,虽然老夫才疏学浅,不曾进入过朝堂,可老夫活的久了,有幸曾和这三位生在同一年代,当初他们闻名天下的时候,老夫正在科考,自然和现在你一样,为了院试努力打听朝堂的信息,以便猜测考官考什么,所以还是知道不少的。既然你想听,老夫就给你说道说道,反正这事离现在不远,在朝堂上的影响还在,以后你万一有幸进入朝堂,也不会两眼一抹黑。”
田仲忙扶王夫子坐下,自己也了个凳子,坐在旁边作洗耳恭听状。
“要说这‘三杰’,还得从前朝灵帝和桓帝说起,说起这两位帝王,唉,不提也罢,大兴土木,宠信宦官,偏爱女色……总之,这两位,在位就没见过干一件好事。当然也不能这么说,其实桓帝还是干过一件好事的,那就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后来的成帝。
这位成帝本来不是太子,甚至连嫡子都算不上,只是因为年纪小,当时宫里的宦官掌权,宦官又和太子不和,才在桓帝去世后,害了太子,拥立他继位。
只是这群阉党怎么都没想到,他们本来想立一个好控制的,最后却亡在这位手里。
这位成帝初继位时极为老实,甚至有些愚笨,宦官们见他年纪小,又不大聪明,很快就不大管他,忙着作威作福去了。
可这群阉党却不知道,成帝年纪虽小,却是个心里有成算的,而且,他身边还有三位俊才。
这第一位,就是刚才提到的赵承,赵承本来是寒门出身,自幼丧父,由寡母带大,后来中了进士,才进了翰林,只是当时朝廷都乌烟瘴气,何况翰林,他出身寒门,更是被排挤的厉害,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成帝还是皇子时侍读。
而这第二位,就是成帝的另一位侍读,前朝有规定,凡皇子,皆有两位侍读,一文一武,而另一位,自然是武侍读,当时的信武侯田靖。只不过这信武侯听着好听,据说还是战国名将田单的后人,可当时的人都知道,这信武侯府没落的很,因为其祖父父亲战死沙场,这信武侯,其实是个遗腹子,不过是桓帝为了安抚边关将领,才随手给的。
而最后一个,就是当时的闻名天下的风流才子,傅书。至于最后这个,其实朝堂上的人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认识成帝的,这事,大概也就那三个人清楚。
然后,让天下人都没想到的是,成帝就靠这三个人,弄死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太监胡忠。
事后,朝中才传出来,原来当时成帝和赵承负责定计,田靖收拢了他父亲的旧部负责执行,而傅书,则开了个诗会。”
田仲瞪眼道:“诗会?”
王夫子尴尬的笑了笑,说:“当初傅书风流倜傥,才名天下皆闻,人皆爱之,世人都以能参加傅书诗会为荣,大太监胡忠大字不识几个,却最爱名声,你说傅书开个诗会,要是送张帖子给他,他会不会参加?”
田仲嘴角抽了抽,这还要问么,肯定去啊!
“可是,要只是这样,这三人只能算是有从龙之功吧,当不起‘三杰’这评价吧?”
“这是自然,天下从龙之功者众多,要都是人杰,这人杰也太不值钱了。成帝除了大太监胡忠后,又趁机清除了其党羽,大权在握后,就开始任贤用能,没几年,朝堂就蒸蒸日上。当然对于拥护自己的三人,成帝也给予恩典,三人因此逐渐身居高位。三人受成帝知遇之恩,也忠心耿耿,一心为国。那时,天下渐渐稳定下来,百姓生活也好了很多,因此成帝被誉为中兴之主,天下人都期盼,成帝可以再开盛世。只可惜………”
“怎么了,难道后来他又变昏庸了?”田仲忙问道。
王夫子叹了一口气说:“没有。”
“没有,那太好了,那后来怎么了?”
“他死了。”
“什么?”
“英年早逝。”
田仲:………
我去,还能这样!
第11章 三臣守国门
“死了?”
“成帝崩时才二十。”
田仲听了,不由感叹道:“还真是英年早逝啊,可惜了。”
王夫子也深有同感道:“要是成帝活到这,也还不到五十,这天下易主的事,只怕压根就不会发生。”
“然后呢?”
“成帝一死,当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也成就了后来这三位。”
田仲忙问道:“什么事?”
“成帝大丧之日,柔然之主摩提可汗趁国内旧主刚丧,新帝年幼,悍然起兵三十万,直捣边关,一日之内,外围城关数处被破。”
“这是乘人之危,行不义之兵,该死!”田仲愤愤的说。
“是啊,只是当时柔然势大,来势又凶,许多人只想着逃命,哪里还管别的,甚至连朝中大臣,宫中太后,太皇太后,都想带着小皇帝逃命。”
田仲听到这,突然说道:“不能逃,皇帝不能逃,百官不能逃,一旦逃,只能逃到江南,那样整个北方就都丢了,民心也丢了,从此朝廷只能在南方偏安,偏安不能久存,这朝廷也离灭亡不远了。”
王夫子诧异的看了田仲一眼,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还挺有见识的,居然说了和当时那三位同样的话。”
“呃,哪三位?”
“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三位人杰。”
“奥。”
“说起来成帝还真是一代明君,虽然英年早逝,可这识人的眼光,却真是无人能及。
当初成帝病重时,太子才一岁,成帝知道太子年幼肯定无法治国,就在临终前找了三位辅政大臣进行托孤,而这三位大臣,就是他最信任的赵承、田靖和傅书。
礼部尚书傅书为太傅,丞相赵承和信武侯田靖一文一武。
而在此柔然大军压境,朝廷危急之际,三人经过短暂的商量,站了出来。
傅书仗着身为太傅,皇帝之师,直闯后宫,从正收拾东西,打算南逃的太皇太后、太后那里抢了小皇帝,然后一路抱着才一岁的小皇帝上了大殿。
丞相赵承直接敲了上阳宫的大钟,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了大殿,然后在大殿上慷慨激昂陈述南逃害处,并且严令所有官员,不得南逃。当时有些权贵不听,嚷着不逃会死,尤其以当时的国舅为甚,结果丞相二话不说,直接拿出当初成帝的托孤圣旨,让御林军将国舅拿下,当场击杀,朝中众人顿时噤若寒蝉,再无人敢说南逃之事。
至于信武侯田靖,这个更狠,丞相赵承在大殿力压群臣时,信武侯直接让三军披麻戴孝,自己拉着棺材去了边关。并扬言,关在,他在,关破,他死!”
“好气魄!”
“然后,朝廷用了整整三年才抗住柔然的攻势,后来就是两军对垒,再后来关外突降大雪,柔然各部落损失严重,才逐渐退去,而那时,已经是八年后了。
这期间,傅书为了压着两宫太后不南逃,曾数次抱着小皇帝要跳护城河,丞相赵承为了处理公务,吃住大殿,而信武侯田靖,当初离家的时候妻子正身怀六甲,结果戍边八载回来,儿子见到还以为他是军中送信的将士,跑过去问:‘大伯,你有我爹的信吗?我爹是信武候,在边关守城。’
当时信武候就受不了,抱着小儿子失声痛哭,甚至连前来传旨的礼部官员都见之落泪,回去做诗云:‘戍边八载,其子不识,当街叫伯,将军洒泪’。
而后天下太平,傅书用心教导小皇帝,赵承改革吏治,整顿国库,安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武信候因为伤势过重,回不得边关,便派长子去边关守城。”
田仲听完感叹道:“救国于危难,安天下之民,确实当为人杰!”
——————————
番外(一)
傅书抱小皇帝跳护城河记
第一日
傅书抱着小皇帝,站在大殿前的玉桥上,满脸悲愤的痛哭道:“先帝,臣对不住您啊,您把陛下交给臣,臣却让他做南逃之君,留千古骂名,先帝啊,为护陛下名声,臣今日当舍生取义,和陛下一起跳入这滔滔河水之中,以全陛下后世之名!”
太后在后面吓得花容失色,大呼道:“太傅,太傅,此乃先帝唯一骨血,还望太傅垂怜,万不可行此举啊!”
太皇太后气喘吁吁的被宫人扶着赶来,也哀求道:“太傅万万不可啊,皇儿就这一点血脉,您抱陛下投河,留下我们两个孤儿寡母怎么活啊!”
傅书抱着小皇帝,沉声问道:“两位娘娘可还欲要南迁,让陛下做担此骂名。”
两宫太后忙摇头:“不迁了,不迁了,太傅,您快把陛下放下。”
第一日,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又一日
傅书抱着小皇帝,一手抱着玉桥的栏杆,一手抱着小皇帝,仰天长叹:“先帝啊,臣无颜见您啊,陛下要做亡国之君了,臣痛心啊,臣不愿苟活了,今日,臣就带陛下去地底下见您了!”
太皇太后和太后闻讯赶来,一看此景,顿时吓的六神无主。
太皇太后忙道:“先生息怒,哀家只是误信谗言,断没有割地求和之念。”
太后也连连点头:“先生您别生气,都是那奴才巧言令色,才骗了哀家,先生放心,哀家回去杖毙那个该死的奴才,您一定抱紧陛下,陛下身子金贵,断不能出一点闪失啊!”
第二次,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再一日
傅书抱着小皇帝,一脚跨过玉栏杆,骑在上面,看着下面深不见底护城河水,涕泗横流:“先帝啊……”
追来的两宫太后见此情景,腿一软,双双跌倒在地,太后趴在地上大哭:“先生当心陛下啊,陛下这几日又重了些,您千万抱住了啊!”
太皇太后也哀求道:“先生您快把陛下放下,陛下如今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您千万别把他掉下去,您说的,哀家准了。”
第三次,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
………
第n次,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又见太傅抱着小皇帝要跳护城河
……
大臣甲:太傅大人次次抱着陛下跳河,难道就不能换个招,他不腻么?
大臣乙:谁让两位娘娘就吃这套。
大臣丙:果然招不在老,管用就行。
大臣丁:两位娘娘就陛下这一个孙儿/儿子,太傅又是不要命的,两位娘娘哪里敢赌。
良久,田仲才止住笑,有些奇怪的问王夫子:“您不是说这庚辰变法是前朝的么,怎么府学还会这么重视他,让人专门研究,还印成书?”
“因为科考要考啊,而且还几乎是科考最常考的内容。”
“什么,这不是前朝的变法么,怎么现在还常考?”
王夫子笑道:“就知道你失忆肯定记不得了,这庚辰变法虽然是前朝的,可弄这庚辰变法的人,可是和本朝大有关系。”
“和本朝有关系?”田仲疑惑的问。
“当初进行庚辰变法的,是前朝末年三杰之一的丞相赵承,而这位丞相大人,就是当今圣上的先父,如今的先帝,正在皇陵埋着,你说这庚辰变法重不重要,科考考不考?”
田仲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说:“自然是要考的。”
皇帝老子的功绩,那肯定得大书特书,怎么能不考呢!
不过随即田仲疑惑道:“先帝不用避讳吗?县试前怎么没听您提过。”
王夫子笑道:“这位现在还不用避讳,虽然如今圣上已登基三年,可礼部还没有弄完圣上的宗庙,甚至连这位的追封都没弄完,所以这位先帝爷其实还称不上先帝,只能是前丞相,所以哪怕直称名讳也无妨,算不上犯忌讳,当然,在外面最好就不要说了,省得有人借机生事。”
礼部干活向来出了名的慢,一个名号争论个十年八年都是常事,看来他科举的时候,肯定不用考虑避先帝名讳的事了,田仲放下心来。
“对了,刚才听到您提前朝末年‘三杰’,是怎么回事?”田仲好奇的问道。
“哈哈,就知道你小子好奇。”王夫子摸了摸胡子,说:“这你可算问对人了,虽然老夫才疏学浅,不曾进入过朝堂,可老夫活的久了,有幸曾和这三位生在同一年代,当初他们闻名天下的时候,老夫正在科考,自然和现在你一样,为了院试努力打听朝堂的信息,以便猜测考官考什么,所以还是知道不少的。既然你想听,老夫就给你说道说道,反正这事离现在不远,在朝堂上的影响还在,以后你万一有幸进入朝堂,也不会两眼一抹黑。”
田仲忙扶王夫子坐下,自己也了个凳子,坐在旁边作洗耳恭听状。
“要说这‘三杰’,还得从前朝灵帝和桓帝说起,说起这两位帝王,唉,不提也罢,大兴土木,宠信宦官,偏爱女色……总之,这两位,在位就没见过干一件好事。当然也不能这么说,其实桓帝还是干过一件好事的,那就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后来的成帝。
这位成帝本来不是太子,甚至连嫡子都算不上,只是因为年纪小,当时宫里的宦官掌权,宦官又和太子不和,才在桓帝去世后,害了太子,拥立他继位。
只是这群阉党怎么都没想到,他们本来想立一个好控制的,最后却亡在这位手里。
这位成帝初继位时极为老实,甚至有些愚笨,宦官们见他年纪小,又不大聪明,很快就不大管他,忙着作威作福去了。
可这群阉党却不知道,成帝年纪虽小,却是个心里有成算的,而且,他身边还有三位俊才。
这第一位,就是刚才提到的赵承,赵承本来是寒门出身,自幼丧父,由寡母带大,后来中了进士,才进了翰林,只是当时朝廷都乌烟瘴气,何况翰林,他出身寒门,更是被排挤的厉害,后来不知怎么,就成了成帝还是皇子时侍读。
而这第二位,就是成帝的另一位侍读,前朝有规定,凡皇子,皆有两位侍读,一文一武,而另一位,自然是武侍读,当时的信武侯田靖。只不过这信武侯听着好听,据说还是战国名将田单的后人,可当时的人都知道,这信武侯府没落的很,因为其祖父父亲战死沙场,这信武侯,其实是个遗腹子,不过是桓帝为了安抚边关将领,才随手给的。
而最后一个,就是当时的闻名天下的风流才子,傅书。至于最后这个,其实朝堂上的人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认识成帝的,这事,大概也就那三个人清楚。
然后,让天下人都没想到的是,成帝就靠这三个人,弄死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太监胡忠。
事后,朝中才传出来,原来当时成帝和赵承负责定计,田靖收拢了他父亲的旧部负责执行,而傅书,则开了个诗会。”
田仲瞪眼道:“诗会?”
王夫子尴尬的笑了笑,说:“当初傅书风流倜傥,才名天下皆闻,人皆爱之,世人都以能参加傅书诗会为荣,大太监胡忠大字不识几个,却最爱名声,你说傅书开个诗会,要是送张帖子给他,他会不会参加?”
田仲嘴角抽了抽,这还要问么,肯定去啊!
“可是,要只是这样,这三人只能算是有从龙之功吧,当不起‘三杰’这评价吧?”
“这是自然,天下从龙之功者众多,要都是人杰,这人杰也太不值钱了。成帝除了大太监胡忠后,又趁机清除了其党羽,大权在握后,就开始任贤用能,没几年,朝堂就蒸蒸日上。当然对于拥护自己的三人,成帝也给予恩典,三人因此逐渐身居高位。三人受成帝知遇之恩,也忠心耿耿,一心为国。那时,天下渐渐稳定下来,百姓生活也好了很多,因此成帝被誉为中兴之主,天下人都期盼,成帝可以再开盛世。只可惜………”
“怎么了,难道后来他又变昏庸了?”田仲忙问道。
王夫子叹了一口气说:“没有。”
“没有,那太好了,那后来怎么了?”
“他死了。”
“什么?”
“英年早逝。”
田仲:………
我去,还能这样!
第11章 三臣守国门
“死了?”
“成帝崩时才二十。”
田仲听了,不由感叹道:“还真是英年早逝啊,可惜了。”
王夫子也深有同感道:“要是成帝活到这,也还不到五十,这天下易主的事,只怕压根就不会发生。”
“然后呢?”
“成帝一死,当时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而这件事,也成就了后来这三位。”
田仲忙问道:“什么事?”
“成帝大丧之日,柔然之主摩提可汗趁国内旧主刚丧,新帝年幼,悍然起兵三十万,直捣边关,一日之内,外围城关数处被破。”
“这是乘人之危,行不义之兵,该死!”田仲愤愤的说。
“是啊,只是当时柔然势大,来势又凶,许多人只想着逃命,哪里还管别的,甚至连朝中大臣,宫中太后,太皇太后,都想带着小皇帝逃命。”
田仲听到这,突然说道:“不能逃,皇帝不能逃,百官不能逃,一旦逃,只能逃到江南,那样整个北方就都丢了,民心也丢了,从此朝廷只能在南方偏安,偏安不能久存,这朝廷也离灭亡不远了。”
王夫子诧异的看了田仲一眼,说:“想不到你小小年纪还挺有见识的,居然说了和当时那三位同样的话。”
“呃,哪三位?”
“就是我刚刚说的那三位人杰。”
“奥。”
“说起来成帝还真是一代明君,虽然英年早逝,可这识人的眼光,却真是无人能及。
当初成帝病重时,太子才一岁,成帝知道太子年幼肯定无法治国,就在临终前找了三位辅政大臣进行托孤,而这三位大臣,就是他最信任的赵承、田靖和傅书。
礼部尚书傅书为太傅,丞相赵承和信武侯田靖一文一武。
而在此柔然大军压境,朝廷危急之际,三人经过短暂的商量,站了出来。
傅书仗着身为太傅,皇帝之师,直闯后宫,从正收拾东西,打算南逃的太皇太后、太后那里抢了小皇帝,然后一路抱着才一岁的小皇帝上了大殿。
丞相赵承直接敲了上阳宫的大钟,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了大殿,然后在大殿上慷慨激昂陈述南逃害处,并且严令所有官员,不得南逃。当时有些权贵不听,嚷着不逃会死,尤其以当时的国舅为甚,结果丞相二话不说,直接拿出当初成帝的托孤圣旨,让御林军将国舅拿下,当场击杀,朝中众人顿时噤若寒蝉,再无人敢说南逃之事。
至于信武侯田靖,这个更狠,丞相赵承在大殿力压群臣时,信武侯直接让三军披麻戴孝,自己拉着棺材去了边关。并扬言,关在,他在,关破,他死!”
“好气魄!”
“然后,朝廷用了整整三年才抗住柔然的攻势,后来就是两军对垒,再后来关外突降大雪,柔然各部落损失严重,才逐渐退去,而那时,已经是八年后了。
这期间,傅书为了压着两宫太后不南逃,曾数次抱着小皇帝要跳护城河,丞相赵承为了处理公务,吃住大殿,而信武侯田靖,当初离家的时候妻子正身怀六甲,结果戍边八载回来,儿子见到还以为他是军中送信的将士,跑过去问:‘大伯,你有我爹的信吗?我爹是信武候,在边关守城。’
当时信武候就受不了,抱着小儿子失声痛哭,甚至连前来传旨的礼部官员都见之落泪,回去做诗云:‘戍边八载,其子不识,当街叫伯,将军洒泪’。
而后天下太平,傅书用心教导小皇帝,赵承改革吏治,整顿国库,安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武信候因为伤势过重,回不得边关,便派长子去边关守城。”
田仲听完感叹道:“救国于危难,安天下之民,确实当为人杰!”
——————————
番外(一)
傅书抱小皇帝跳护城河记
第一日
傅书抱着小皇帝,站在大殿前的玉桥上,满脸悲愤的痛哭道:“先帝,臣对不住您啊,您把陛下交给臣,臣却让他做南逃之君,留千古骂名,先帝啊,为护陛下名声,臣今日当舍生取义,和陛下一起跳入这滔滔河水之中,以全陛下后世之名!”
太后在后面吓得花容失色,大呼道:“太傅,太傅,此乃先帝唯一骨血,还望太傅垂怜,万不可行此举啊!”
太皇太后气喘吁吁的被宫人扶着赶来,也哀求道:“太傅万万不可啊,皇儿就这一点血脉,您抱陛下投河,留下我们两个孤儿寡母怎么活啊!”
傅书抱着小皇帝,沉声问道:“两位娘娘可还欲要南迁,让陛下做担此骂名。”
两宫太后忙摇头:“不迁了,不迁了,太傅,您快把陛下放下。”
第一日,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又一日
傅书抱着小皇帝,一手抱着玉桥的栏杆,一手抱着小皇帝,仰天长叹:“先帝啊,臣无颜见您啊,陛下要做亡国之君了,臣痛心啊,臣不愿苟活了,今日,臣就带陛下去地底下见您了!”
太皇太后和太后闻讯赶来,一看此景,顿时吓的六神无主。
太皇太后忙道:“先生息怒,哀家只是误信谗言,断没有割地求和之念。”
太后也连连点头:“先生您别生气,都是那奴才巧言令色,才骗了哀家,先生放心,哀家回去杖毙那个该死的奴才,您一定抱紧陛下,陛下身子金贵,断不能出一点闪失啊!”
第二次,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再一日
傅书抱着小皇帝,一脚跨过玉栏杆,骑在上面,看着下面深不见底护城河水,涕泗横流:“先帝啊……”
追来的两宫太后见此情景,腿一软,双双跌倒在地,太后趴在地上大哭:“先生当心陛下啊,陛下这几日又重了些,您千万抱住了啊!”
太皇太后也哀求道:“先生您快把陛下放下,陛下如今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您千万别把他掉下去,您说的,哀家准了。”
第三次,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
………
第n次,太傅vs两宫太后,太傅胜。
又见太傅抱着小皇帝要跳护城河
……
大臣甲:太傅大人次次抱着陛下跳河,难道就不能换个招,他不腻么?
大臣乙:谁让两位娘娘就吃这套。
大臣丙:果然招不在老,管用就行。
大臣丁:两位娘娘就陛下这一个孙儿/儿子,太傅又是不要命的,两位娘娘哪里敢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