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几天的准备,徐浚亭总算是觉得做好了准备工作,而大军也在这几天集结完毕,就等着徐浚亭一声令下,然后就可以出发了。
当然,徐浚亭提前一天就去跟皇上报告了出征的日子。
而在皇上同意徐浚亭出征以后,朝野上下也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毕竟确定了出征的人,皇上也得宣布一下,不然大臣们还得继续忧心,提心吊胆的猜测皇上会派谁去出征。
那些不愿意出征的大臣们,在得知人选确定之后,心中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总算不用自己上战场了。
而与徐浚亭关系不错的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是既开心也忧心,开心是徐浚亭终于得到了皇上的启用,他可以出征了,忧心则是担心他上了战场以后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因为徐浚亭一直在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到了出征前一晚,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才找到机会前来看望同时也是送行。
说起来徐浚亭一直做的是个文官,而且他的文采确实不错,按道理来说,出征这事儿也是轮不上他的,可是,他却为了能够出征,强闯进宫,这种决心和魄力,让众人觉得,徐浚亭在某方面,比他们要强。
王安石看着徐浚亭感慨道:“我觉得,徐大人不只是一个书生,他做的有些事情,是一般的书生做不到的,令我敬佩。”
徐浚亭看着前来送行的这些人,他们有变法派,也有保守派,只是因为他即将出征,而他跟双方的关系都还不错,所以,他们此刻都聚在这里,而且显得很和谐。
之前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他会跟这双方的关系都处的差不多,而他的山东做知府,逐渐安逸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快就会再次出征上战场,很多事情,真的无法预料。
至于说闯进宫去见皇上,他的心中其实也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好在皇上最终没有治罪,还同意让他出征,算是最好的结果。
喝下了一杯酒以后徐浚亭才说道:“其实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好,我只是觉得,我有这个能力,我就要为百姓的安定做出一些贡献,为了国家的安康,付出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徐浚亭这算是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他相信这个话随后不久就会被传到皇上的耳中,至于皇上信不信他,那就不是他能决定的呢。
只希望在自己出征的这段时间里,朝中在自己需要支援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支援,不会出现各种绊子。
“徐大人说的好,我们都应该为江山社稷做出贡献,只是我们的觉悟还没有徐大人这么高,徐大人明天就要离开了,我们敬他一杯,祝愿大人早日凯旋归来。”
“对,大家一起,祝愿你们早日凯旋归来。”
这天晚上众人还聊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分开各自回家。
第二天,徐浚亭带着出征的队伍,踏上了抵御西夏的征程。
而在徐浚亭离开的时候,皇上则在宫中看着徐浚亭离开的那个方向,陷入了纠结之中。
前一晚去看望徐浚亭并且送行的人中,有皇上的亲信,所以,皇上一早就知晓了徐浚亭昨晚说了什么。
可面对这些话,皇上却开始纠结他到底应不应该重用徐浚亭。
皇上是多疑的,之前徐浚亭闯宫的时候,他确实在那个时候觉得徐浚亭是忠心的,并且没有怀疑徐浚亭的忠心,不然也不会选择不降罪,还同意徐浚亭出征。
可那个时间过了之后,皇上又开始思考,徐浚亭这个时候要求出征,是不是真心的想要前去救援,他又想到了他为何排斥徐浚亭,为何不喜他的原因,这样,就开始怀疑他的用心。
所以,在王安石等人前去看望徐浚亭并送行的时候,皇上的亲信才会一起,这是去替皇上试探徐浚亭的,所以,徐浚亭说的那些话,才会这么及时的就出传进了皇上的耳中。
如果这真的是徐浚亭心中所想,那么,就证明他是无比的忠心的,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会对自己有二心,或者是在办事的过程中阴奉阳违。
可如果这些话只是故意说出来自己听的呢?那说明它的忠心也不过就是表面忠心而已,实际上他根本就对自己并不忠心,如果这样,那他到底又是忠于谁的呢?皇上陷入了无法做出决定的纠结之中。
另一边,高太后也得知了徐浚亭前一晚说的话,相比较皇上的纠结,太后则很满意。
“因为为您且忠心的人可不多,皇上若一直重用,并且相信他,我可能还没有机会,可惜,皇上多疑,并不信任他,就是这番话,皇上听了恐怕也会多想,最终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信对方了。”
所以说,知子莫若母,特别是像高太后这样的人,更是清楚皇上心中在想什么。
但这一次太后不打算做什么,让徐浚亭去出征,她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她帮徐浚亭创造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能不能抓得住这个机会,就要看他的能力了,她能够做的也就这么多。
而他不打算提醒皇上什么,一是她提醒了,可能皇上还会觉得,这是徐浚亭投靠了她,所以她才会尽心为他,会有反效果,暂时不能有这样的效果,对战事会不利。
二是,这正好她自己有机会可以拉拢对方,这样的人才,这种忠心为民的人才,应该拉拢到自己这方来才合适,这次自己帮了他,关系应该比以前更进一步了。
……
朝中是个什么情况,各人心中又是如何想的,都跟现在的徐浚亭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出征离开了,他现在最主要的,该思考如何抵御西夏的兵马。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徐浚亭带领的兵马,终于来到了前线,并且沿途已经遇到了西夏的兵马,虽未交战,但互相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存在。
这里可是大宋的地界,可见在童贯和王韶带领的大军被围困以后,西夏还有别的兵马在往大宋境内进发。
当然,徐浚亭提前一天就去跟皇上报告了出征的日子。
而在皇上同意徐浚亭出征以后,朝野上下也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毕竟确定了出征的人,皇上也得宣布一下,不然大臣们还得继续忧心,提心吊胆的猜测皇上会派谁去出征。
那些不愿意出征的大臣们,在得知人选确定之后,心中都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总算不用自己上战场了。
而与徐浚亭关系不错的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是既开心也忧心,开心是徐浚亭终于得到了皇上的启用,他可以出征了,忧心则是担心他上了战场以后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因为徐浚亭一直在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到了出征前一晚,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才找到机会前来看望同时也是送行。
说起来徐浚亭一直做的是个文官,而且他的文采确实不错,按道理来说,出征这事儿也是轮不上他的,可是,他却为了能够出征,强闯进宫,这种决心和魄力,让众人觉得,徐浚亭在某方面,比他们要强。
王安石看着徐浚亭感慨道:“我觉得,徐大人不只是一个书生,他做的有些事情,是一般的书生做不到的,令我敬佩。”
徐浚亭看着前来送行的这些人,他们有变法派,也有保守派,只是因为他即将出征,而他跟双方的关系都还不错,所以,他们此刻都聚在这里,而且显得很和谐。
之前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他会跟这双方的关系都处的差不多,而他的山东做知府,逐渐安逸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快就会再次出征上战场,很多事情,真的无法预料。
至于说闯进宫去见皇上,他的心中其实也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好在皇上最终没有治罪,还同意让他出征,算是最好的结果。
喝下了一杯酒以后徐浚亭才说道:“其实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好,我只是觉得,我有这个能力,我就要为百姓的安定做出一些贡献,为了国家的安康,付出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
徐浚亭这算是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他相信这个话随后不久就会被传到皇上的耳中,至于皇上信不信他,那就不是他能决定的呢。
只希望在自己出征的这段时间里,朝中在自己需要支援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支援,不会出现各种绊子。
“徐大人说的好,我们都应该为江山社稷做出贡献,只是我们的觉悟还没有徐大人这么高,徐大人明天就要离开了,我们敬他一杯,祝愿大人早日凯旋归来。”
“对,大家一起,祝愿你们早日凯旋归来。”
这天晚上众人还聊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分开各自回家。
第二天,徐浚亭带着出征的队伍,踏上了抵御西夏的征程。
而在徐浚亭离开的时候,皇上则在宫中看着徐浚亭离开的那个方向,陷入了纠结之中。
前一晚去看望徐浚亭并且送行的人中,有皇上的亲信,所以,皇上一早就知晓了徐浚亭昨晚说了什么。
可面对这些话,皇上却开始纠结他到底应不应该重用徐浚亭。
皇上是多疑的,之前徐浚亭闯宫的时候,他确实在那个时候觉得徐浚亭是忠心的,并且没有怀疑徐浚亭的忠心,不然也不会选择不降罪,还同意徐浚亭出征。
可那个时间过了之后,皇上又开始思考,徐浚亭这个时候要求出征,是不是真心的想要前去救援,他又想到了他为何排斥徐浚亭,为何不喜他的原因,这样,就开始怀疑他的用心。
所以,在王安石等人前去看望徐浚亭并送行的时候,皇上的亲信才会一起,这是去替皇上试探徐浚亭的,所以,徐浚亭说的那些话,才会这么及时的就出传进了皇上的耳中。
如果这真的是徐浚亭心中所想,那么,就证明他是无比的忠心的,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会对自己有二心,或者是在办事的过程中阴奉阳违。
可如果这些话只是故意说出来自己听的呢?那说明它的忠心也不过就是表面忠心而已,实际上他根本就对自己并不忠心,如果这样,那他到底又是忠于谁的呢?皇上陷入了无法做出决定的纠结之中。
另一边,高太后也得知了徐浚亭前一晚说的话,相比较皇上的纠结,太后则很满意。
“因为为您且忠心的人可不多,皇上若一直重用,并且相信他,我可能还没有机会,可惜,皇上多疑,并不信任他,就是这番话,皇上听了恐怕也会多想,最终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信对方了。”
所以说,知子莫若母,特别是像高太后这样的人,更是清楚皇上心中在想什么。
但这一次太后不打算做什么,让徐浚亭去出征,她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她帮徐浚亭创造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能不能抓得住这个机会,就要看他的能力了,她能够做的也就这么多。
而他不打算提醒皇上什么,一是她提醒了,可能皇上还会觉得,这是徐浚亭投靠了她,所以她才会尽心为他,会有反效果,暂时不能有这样的效果,对战事会不利。
二是,这正好她自己有机会可以拉拢对方,这样的人才,这种忠心为民的人才,应该拉拢到自己这方来才合适,这次自己帮了他,关系应该比以前更进一步了。
……
朝中是个什么情况,各人心中又是如何想的,都跟现在的徐浚亭没有关系,因为他已经出征离开了,他现在最主要的,该思考如何抵御西夏的兵马。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徐浚亭带领的兵马,终于来到了前线,并且沿途已经遇到了西夏的兵马,虽未交战,但互相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存在。
这里可是大宋的地界,可见在童贯和王韶带领的大军被围困以后,西夏还有别的兵马在往大宋境内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