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为一名合格的皇帝,韩世谔的功劳和能力,已经让杨广有些不安和警惕,任何皇帝,自小都会**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不过是御下之道,讲究的就是一个制衡之道,对臣子之间的制衡,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制衡,甚么国与国之间的制衡,做到平衡,皇帝就能当的平稳。
武将统兵,而这兵也是皇帝最忌惮的,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皇帝开缰拓土,威慑天下。
一不小心,也容鼻被武将掌握,成为威胁皇帝江山的利器,所以圣人说兵者,凶器也。
杨广的父亲杨坚,是一位帝王之术掌握的极好的皇帝,一生之中,不管是统御臣子,还是对于国于国之间,一切他的掌握之中,也正是杨坚将府兵制进一步的改革,才使的大隋朝名将名帅再多,却也没有拥兵自重的可能。
韩世谔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一个名将,这样的将领,皇帝是很忌惮的,本来杨广准备派其他将领去凉州军掺掺水,可是他们在凉州军里,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想到此次,杨广也是恨极韩世谔。
当皇帝,不能指望着所有的臣子都是忠心的。
而是要不给臣子有二心的机会,防微杜渐才是最好的办法,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达到了一定的势力时,皇帝就必须开始抑制,现在韩世谔已经不小心的到了,让杨广警惕的边缘,再放任下去,就容易出问题了,所以杨广准备将韩世谔给彻底的圧在自己的身边。
······
次日一大早,大兴殿內。
在场的众多官员,他们只知道,杨广已经拿定主意,就在此时杨广拿过一个手卷,递给了一旁的宣旨官,宣旨官轻步上前,伸出双手捧过杨广手中的手卷。按隋制,圣旨必须经过中书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奉而发出。
经过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才是一道合法的旨意。如果没有对过三省,甚至有一省没有通过,他就不能是圣旨。
最多只是皇帝手敕,而皇帝的手敕除了一些私事,朝〖中〗国家大事,皇帝的手敕是无效的。
不过到了杨广的时候,他父亲的那一套,已经被他弄的差不多跨了,三省中,正经主官都没有了,哪个敢不通过他的旨意,所以此时这份手卷,却已经等同于三省通过的圣旨。
只不过这份圣旨,此时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具体是什么内容,只是隐隐的知道,这里面就是韩世谔的封赏任命。
“大隋皇帝令,凉州总管、凉州军主将的韩世谔,先是在长安城救驾有功、后在并州杀敌有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大隋皇帝赐封,凉州总管韩世谔,加封韩世谔为凉王,外加开府仪同三司,食封增加至一万户,实食封四千户,另加封为凉州留守、兼知凉州七郡诸军事!”
宣旨官的声音又响又亮,整个宽大的大殿中都在响荡着他的声音。
满殿的大臣,已经被杨广给惊着了,但是听到这最后的一个任命加封,众人还是不由得惊呼出声。
前面所授之开府仪同三司,其实也是一个散官名,本来韩世谔的散官已经到顶了,不过爱折腾的杨广,在不久前又改动了散官职。在他前不入才将所有侯爵以下爵位取消之后,杨广又将主意打到了散官和勋官之上,散官和勋官大都是双授,这样的情形,杨广不乐意了。
他御口一张,大隋朝的散官和勋官就彻底合并,重改后,不再是散官、勋官两套阶官,而且散官也不分文武。
不但如此,新的散官八尉九大夫,最后又将原勋官中不过四品的开鼻仪同三司拿出来,放在了散官的第一位,仅次王公。不但如此,新的散官将不再有官即授散官,而是有大功者才能授予。
开府本即是汉室时三公的权利,即可开设幕府,自招幕僚。
三司,即汉三公时的司徒、司马、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在汉时,是代表着和三公一样可以开设幕府、同等使用仪仗,汉末时的董卓,就曾经得过这个封号。
不过到了晋后,这个称号渐渐和三公一样,成了虚衔没有实权,大隋开朝之时,这个称号级别很低,现在杨广又重新定在了散官第一位,从一品,专门授给朝中德高望重,功勋着著的大臣。
韩世谔是散勋合并之后,第一个获得这个官职的大臣。
不过真正让大臣们震惊的并不是这个,开府仪同三司再尊荣,也不过和三公一样,是个空头名号,一点实权也没有。
皇帝接下来的地个凉州留守的权利已经十分大了,基本上凉州那里以后,就将会是韩世谔说的算,但在后面又加一个兼知凉州七郡诸军事,有了兼知凉着七郡诸军事,就等于凉州以后的所有兵马调动,都在他的权利之内,当然,正常情况下,调兵依然还要是通过兵部的,但是如此一来,韩世谔却已经成了,凉州一带最高的长官了,而且还是文职。
真正让满殿大臣惊讶震惊的是,韩世谔居然称王了。
整个大隋朝,也就是他一人做到了,这可然后使的了。
其实皇帝的心思,有些人倒是隐隐的猜到一点,现在谁也不知道,韩世谔会不会有二心。
杨广也不可能因猜忌,升了相,也是为今后调其回朝做准备,到时不管是让韩世谔入朝为相,还是让他继续带兵去,阵守边关,这对杨广来说都是极为合适的。
况且!待韩世谔回了凉州之后,到那时他远在凉州,就算加了参掌朝政的权利,却也根本无法参预朝政,一个外姓王的名头,还有一大堆空头话,换来一位大将的安心,在他看来,这绝对是合适的。
而且杨广对于韩世谔,也不是并没有掣肘之策,他为了分散凉州军兵马的控制权,在调派一些官员入辽,彻底的分化凉州这块铁板。
武将统兵,而这兵也是皇帝最忌惮的,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皇帝开缰拓土,威慑天下。
一不小心,也容鼻被武将掌握,成为威胁皇帝江山的利器,所以圣人说兵者,凶器也。
杨广的父亲杨坚,是一位帝王之术掌握的极好的皇帝,一生之中,不管是统御臣子,还是对于国于国之间,一切他的掌握之中,也正是杨坚将府兵制进一步的改革,才使的大隋朝名将名帅再多,却也没有拥兵自重的可能。
韩世谔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已经不知不觉的成为了一个名将,这样的将领,皇帝是很忌惮的,本来杨广准备派其他将领去凉州军掺掺水,可是他们在凉州军里,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想到此次,杨广也是恨极韩世谔。
当皇帝,不能指望着所有的臣子都是忠心的。
而是要不给臣子有二心的机会,防微杜渐才是最好的办法,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达到了一定的势力时,皇帝就必须开始抑制,现在韩世谔已经不小心的到了,让杨广警惕的边缘,再放任下去,就容易出问题了,所以杨广准备将韩世谔给彻底的圧在自己的身边。
······
次日一大早,大兴殿內。
在场的众多官员,他们只知道,杨广已经拿定主意,就在此时杨广拿过一个手卷,递给了一旁的宣旨官,宣旨官轻步上前,伸出双手捧过杨广手中的手卷。按隋制,圣旨必须经过中书拟诏,门下省封驳,尚书奉而发出。
经过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才是一道合法的旨意。如果没有对过三省,甚至有一省没有通过,他就不能是圣旨。
最多只是皇帝手敕,而皇帝的手敕除了一些私事,朝〖中〗国家大事,皇帝的手敕是无效的。
不过到了杨广的时候,他父亲的那一套,已经被他弄的差不多跨了,三省中,正经主官都没有了,哪个敢不通过他的旨意,所以此时这份手卷,却已经等同于三省通过的圣旨。
只不过这份圣旨,此时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具体是什么内容,只是隐隐的知道,这里面就是韩世谔的封赏任命。
“大隋皇帝令,凉州总管、凉州军主将的韩世谔,先是在长安城救驾有功、后在并州杀敌有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大隋皇帝赐封,凉州总管韩世谔,加封韩世谔为凉王,外加开府仪同三司,食封增加至一万户,实食封四千户,另加封为凉州留守、兼知凉州七郡诸军事!”
宣旨官的声音又响又亮,整个宽大的大殿中都在响荡着他的声音。
满殿的大臣,已经被杨广给惊着了,但是听到这最后的一个任命加封,众人还是不由得惊呼出声。
前面所授之开府仪同三司,其实也是一个散官名,本来韩世谔的散官已经到顶了,不过爱折腾的杨广,在不久前又改动了散官职。在他前不入才将所有侯爵以下爵位取消之后,杨广又将主意打到了散官和勋官之上,散官和勋官大都是双授,这样的情形,杨广不乐意了。
他御口一张,大隋朝的散官和勋官就彻底合并,重改后,不再是散官、勋官两套阶官,而且散官也不分文武。
不但如此,新的散官八尉九大夫,最后又将原勋官中不过四品的开鼻仪同三司拿出来,放在了散官的第一位,仅次王公。不但如此,新的散官将不再有官即授散官,而是有大功者才能授予。
开府本即是汉室时三公的权利,即可开设幕府,自招幕僚。
三司,即汉三公时的司徒、司马、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在汉时,是代表着和三公一样可以开设幕府、同等使用仪仗,汉末时的董卓,就曾经得过这个封号。
不过到了晋后,这个称号渐渐和三公一样,成了虚衔没有实权,大隋开朝之时,这个称号级别很低,现在杨广又重新定在了散官第一位,从一品,专门授给朝中德高望重,功勋着著的大臣。
韩世谔是散勋合并之后,第一个获得这个官职的大臣。
不过真正让大臣们震惊的并不是这个,开府仪同三司再尊荣,也不过和三公一样,是个空头名号,一点实权也没有。
皇帝接下来的地个凉州留守的权利已经十分大了,基本上凉州那里以后,就将会是韩世谔说的算,但在后面又加一个兼知凉州七郡诸军事,有了兼知凉着七郡诸军事,就等于凉州以后的所有兵马调动,都在他的权利之内,当然,正常情况下,调兵依然还要是通过兵部的,但是如此一来,韩世谔却已经成了,凉州一带最高的长官了,而且还是文职。
真正让满殿大臣惊讶震惊的是,韩世谔居然称王了。
整个大隋朝,也就是他一人做到了,这可然后使的了。
其实皇帝的心思,有些人倒是隐隐的猜到一点,现在谁也不知道,韩世谔会不会有二心。
杨广也不可能因猜忌,升了相,也是为今后调其回朝做准备,到时不管是让韩世谔入朝为相,还是让他继续带兵去,阵守边关,这对杨广来说都是极为合适的。
况且!待韩世谔回了凉州之后,到那时他远在凉州,就算加了参掌朝政的权利,却也根本无法参预朝政,一个外姓王的名头,还有一大堆空头话,换来一位大将的安心,在他看来,这绝对是合适的。
而且杨广对于韩世谔,也不是并没有掣肘之策,他为了分散凉州军兵马的控制权,在调派一些官员入辽,彻底的分化凉州这块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