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听完了屈突通的汇报后,一言不,锐利的眼光扫过殿上站着的朝臣们,此刻由于他丧服在身,没有戴加了珠帘的冠冕,一张脸上的神情一览无余,但他的神容非常平静,谁也看不出他心中的喜怒哀乐来。
杨广的眼光,最后还是停留在了,站在左边第一位的杨素身上,开口问道:“杨尚书,以你所看,汉王不肯奉诏进京,却又在这晋阳整军备战,他到底想做什么?”
杨素刚才听屈突通说话之时,就一直在凝神思考,当他听到杨广的提问之时,当下回答道:“陛下!以老臣愚见,汉王杨谅!所谓的安排交接防务,只不过是个借口,臣以为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以防汉王孤注一掷,欲图起兵反叛!”
杨广闻言之后,面沉似水的说道:“国家不幸、多事之秋、先皇殡天之际,先是庶人杨勇,带人图谋不轨,再是汉王杨谅蠢蠢欲动,是不是因为朕的德行太差,福泽不够,才会让这些兄弟,一个个觊觎皇位,置万民于不顾?将来到了九泉之下,朕又有何面目去见父皇母后呢?”
说到这里之时,杨广的眼泪说来就来,他举起了生麻袖子揉了揉眼睛,给那生麻狠狠地刺了一下,眼睛瞬间就红了,真的痛得流下了两行泪水。
杨素并没有功夫,再去欣赏杨广的表演,而是拱手道:“此事与陛下无关,都是那些狼子野心的贼子,为了一已私欲才想起事作乱,我们这些臣子们,都是忠于陛下的,我杨素就有信心,为陛下平息即将到来的叛乱!”
杨广闻言,方才从怀里掏出了条绢布手绢,小心地擦了擦给扎得火辣辣疼的眼睛,一边揉一边问道:“那依杨仆射所见,该当如何处理呢?”
杨素轻轻地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杨谅乃是并州总管,但是其实际上统领着整个北齐故地,因为冀州、青州、幽州在名义上,也都归他的节制。”
“他如果想起兵,先需要一个大义的名份,不然没人会跟着他造反,这个名份嘛,应该十有八九,会说我杨素专权误国,会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名义起兵。”
杨广点了点头,应道:“不错,确实只有这个理由了。”
杨素闻言,继续继续道:“如果是这个理由的话,除了杨谅本身所控制的并州外,青州和幽州的兵马,他很可能无法调动。”
“青州(今山东省)离长安城太远,消息传过去时,可能胜负已决了,就像上次尉迟迥谋反时,他的老窝邺城都给攻下了,帐下青州兵马还在路上,所以这一次,青州的兵马,我们可以不用太担心。”
杨广点了点头,示意杨素继续向下说。
“至于幽州的兵马,一向是准备攻击高句丽的,战斗力很强悍,而且离并州也很近,是朝廷必须掌握的一股力量,前些年的幽州总管,名将燕荣死后,继任的幽州总管现在是窦抗,此人未必会忠于陛下,还望陛下明察。”
杨广轻轻地应了一声,他对窦家在大隋这几年被打压的情况,也是非常清楚,更是明白窦惠的丈夫李渊,多年来被自己与父皇打压,肯定早把自己杨家恨到了骨头里,作为窦惠的同族兄长,窦抗确实态度可疑。
于是杨广的神情,变得异常严肃起来,问道:“杨尚书!你这么说,是代表窦抗会倒向杨谅?”
杨素摇了摇头,否决道:“陛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依老臣得到的情报看,窦抗和杨谅的关系,也不算太好,如果杨谅真的起兵,窦抗很可能也只是坐山观虎斗,既不会帮着陛下平叛,也不会帮着杨谅起兵。”
杨广闻言松了一口气,再次问道:“那这么说,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窦抗的问题了?”
杨素摇了摇头,沉声道:“老臣有个建议,可以派一个得力而又忠诚可靠之人,单身前往幽州,夺了窦抗的兵权,然后统领幽州兵马,在后面给杨谅狠狠的一击,让其不敢全力攻击关中。”
杨广点了点头,问道:“杨仆射既然这样说,想必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但说无妨。”
杨素道看着杨广,说道:“老臣想要举荐的,乃是渤海人李子雄。”
李子雄是渤海人,祖父在北魏官至谏议大夫,父亲李桃枝在北齐也做到了州刺史,后来和北齐名将高敖曹的兄弟高仲密一起归顺了北周。
李子雄年轻之时,就精于骑射,有远大的志向,曾随同周武帝一起消灭了北齐,尉迟迥谋反时,又坚决地站在了杨坚的这一边,在韦孝宽的属下击败了尉迟迥,最后灭陈之役时,也立有战功,被封为大将军,江州刺史,后来几次跟着杨素出击突厥,也立有军功。
仁寿年间,李子雄因为牵连到别人的案件里而被免官,现在正赋闲在家。
此人是沙场老将,又是北齐故地的渤海(在今山东)人,派这么一个人去接管幽州,要是成功的话,就可以在杨谅的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即使失败的话,也不过死了个免官在家的闲人,没有什么损失。
而且李子雄祖父两代都在北齐,在那里有一定的基础和故旧,成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别人。
杨广听着杨素,分析了此人的情况,和此事的得失,不住地点头,道:“就派他去,杨尚书,诏命李子雄接任幽州总管,原幽州总管窦抗即日回大兴,另有安排。”
杨素应了声是,继续说道:“臣还有一人举荐,可以助陛下在杨谅的背后,再插一把刀。”
杨广面露喜色,连忙问道:“还有何人?杨仆射快说。”
杨素看着杨广,一字一句的说道:“凉州总管韩世谔,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只要陛下一纸诏书,让韩总管速回凉州,然后让他领着凉州军的兵马,痛击反贼。”
杨广的眼光,最后还是停留在了,站在左边第一位的杨素身上,开口问道:“杨尚书,以你所看,汉王不肯奉诏进京,却又在这晋阳整军备战,他到底想做什么?”
杨素刚才听屈突通说话之时,就一直在凝神思考,当他听到杨广的提问之时,当下回答道:“陛下!以老臣愚见,汉王杨谅!所谓的安排交接防务,只不过是个借口,臣以为必须作好最坏的打算,以防汉王孤注一掷,欲图起兵反叛!”
杨广闻言之后,面沉似水的说道:“国家不幸、多事之秋、先皇殡天之际,先是庶人杨勇,带人图谋不轨,再是汉王杨谅蠢蠢欲动,是不是因为朕的德行太差,福泽不够,才会让这些兄弟,一个个觊觎皇位,置万民于不顾?将来到了九泉之下,朕又有何面目去见父皇母后呢?”
说到这里之时,杨广的眼泪说来就来,他举起了生麻袖子揉了揉眼睛,给那生麻狠狠地刺了一下,眼睛瞬间就红了,真的痛得流下了两行泪水。
杨素并没有功夫,再去欣赏杨广的表演,而是拱手道:“此事与陛下无关,都是那些狼子野心的贼子,为了一已私欲才想起事作乱,我们这些臣子们,都是忠于陛下的,我杨素就有信心,为陛下平息即将到来的叛乱!”
杨广闻言,方才从怀里掏出了条绢布手绢,小心地擦了擦给扎得火辣辣疼的眼睛,一边揉一边问道:“那依杨仆射所见,该当如何处理呢?”
杨素轻轻地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杨谅乃是并州总管,但是其实际上统领着整个北齐故地,因为冀州、青州、幽州在名义上,也都归他的节制。”
“他如果想起兵,先需要一个大义的名份,不然没人会跟着他造反,这个名份嘛,应该十有八九,会说我杨素专权误国,会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名义起兵。”
杨广点了点头,应道:“不错,确实只有这个理由了。”
杨素闻言,继续继续道:“如果是这个理由的话,除了杨谅本身所控制的并州外,青州和幽州的兵马,他很可能无法调动。”
“青州(今山东省)离长安城太远,消息传过去时,可能胜负已决了,就像上次尉迟迥谋反时,他的老窝邺城都给攻下了,帐下青州兵马还在路上,所以这一次,青州的兵马,我们可以不用太担心。”
杨广点了点头,示意杨素继续向下说。
“至于幽州的兵马,一向是准备攻击高句丽的,战斗力很强悍,而且离并州也很近,是朝廷必须掌握的一股力量,前些年的幽州总管,名将燕荣死后,继任的幽州总管现在是窦抗,此人未必会忠于陛下,还望陛下明察。”
杨广轻轻地应了一声,他对窦家在大隋这几年被打压的情况,也是非常清楚,更是明白窦惠的丈夫李渊,多年来被自己与父皇打压,肯定早把自己杨家恨到了骨头里,作为窦惠的同族兄长,窦抗确实态度可疑。
于是杨广的神情,变得异常严肃起来,问道:“杨尚书!你这么说,是代表窦抗会倒向杨谅?”
杨素摇了摇头,否决道:“陛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依老臣得到的情报看,窦抗和杨谅的关系,也不算太好,如果杨谅真的起兵,窦抗很可能也只是坐山观虎斗,既不会帮着陛下平叛,也不会帮着杨谅起兵。”
杨广闻言松了一口气,再次问道:“那这么说,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窦抗的问题了?”
杨素摇了摇头,沉声道:“老臣有个建议,可以派一个得力而又忠诚可靠之人,单身前往幽州,夺了窦抗的兵权,然后统领幽州兵马,在后面给杨谅狠狠的一击,让其不敢全力攻击关中。”
杨广点了点头,问道:“杨仆射既然这样说,想必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但说无妨。”
杨素道看着杨广,说道:“老臣想要举荐的,乃是渤海人李子雄。”
李子雄是渤海人,祖父在北魏官至谏议大夫,父亲李桃枝在北齐也做到了州刺史,后来和北齐名将高敖曹的兄弟高仲密一起归顺了北周。
李子雄年轻之时,就精于骑射,有远大的志向,曾随同周武帝一起消灭了北齐,尉迟迥谋反时,又坚决地站在了杨坚的这一边,在韦孝宽的属下击败了尉迟迥,最后灭陈之役时,也立有战功,被封为大将军,江州刺史,后来几次跟着杨素出击突厥,也立有军功。
仁寿年间,李子雄因为牵连到别人的案件里而被免官,现在正赋闲在家。
此人是沙场老将,又是北齐故地的渤海(在今山东)人,派这么一个人去接管幽州,要是成功的话,就可以在杨谅的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即使失败的话,也不过死了个免官在家的闲人,没有什么损失。
而且李子雄祖父两代都在北齐,在那里有一定的基础和故旧,成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别人。
杨广听着杨素,分析了此人的情况,和此事的得失,不住地点头,道:“就派他去,杨尚书,诏命李子雄接任幽州总管,原幽州总管窦抗即日回大兴,另有安排。”
杨素应了声是,继续说道:“臣还有一人举荐,可以助陛下在杨谅的背后,再插一把刀。”
杨广面露喜色,连忙问道:“还有何人?杨仆射快说。”
杨素看着杨广,一字一句的说道:“凉州总管韩世谔,对朝廷一向忠心耿耿,只要陛下一纸诏书,让韩总管速回凉州,然后让他领着凉州军的兵马,痛击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