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思见自己的主人,居然在给自己解释,他的心下感动不已,站起身郑重其事地,向着韩世谔行了个礼,说道:“家主!是我心眼太小,胡思乱想,我给您赔个不是了!”
韩世谔微微一笑,起身扶起了韩思。
······
春去夏来,转眼已到十月,仁寿二年,又一个炎热的夏天来到了长安城,今年的气温比往年还要高一些,走在街上不一会儿就会汗透重衣,以往繁华热闹的大兴街市上,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只有树上知了的叫声,仍然一刻不断,让人心烦。
这炎炎的夏日表面下,大兴城长安城的内外,涌动着一股暗流,从一个月前,大街小巷间就开始流传着,一个可怕的说法:那就说在仁寿宫的皇上已经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了!
权力的交接永远都是一个犯忌讳的话题,尽管人人心里都对这事一清二楚,但没有人敢在公众场合议论此事。
这一阵城里城外军队的调动频繁了许多,一队队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或骑着高头大马,或数百人一队穿街而过,街上士兵们沉重的军靴踏地声,往往盖过了仅剩的几个小贩们,有气无力的叫卖声。
韩世谔此时带着南阳郡主,也是回到了长安城,在将军府满园内的大院里,仍是一派夏日的盛景,荷香满府,这几年访客稀至,府上的仆役们,也乐得清闲,此刻正三五成群地偷闲聊着天,可是小院的房间里,戴着步摇冠的韩世谔,却是一脸凝重地,望着房间里的房玄龄与韩单二人。
韩单此时正在看一份刚刚收到的诏书,看完后脸色微微一变,又把那诏书递给了房玄龄,房玄龄接过诏书后,只见上面写着陛下病重,诏越国公、尚书左仆射杨素入仁寿宫侍驾,特准其子。上柱国杨玄感随行侍卫,文武百官五品以上的,按顺序轮流到仁寿宫探视。
房玄龄一脸严肃地,看着韩世谔问道:“主公!陛下这回真的不行了吗?”
韩世谔沉重地点了点头,应道:“恐怕是这样,不仅是杨素,听说杨广和给事营都尉兼长史柳述,也接到诏书已经入宫了,此时长安城的防卫,彻底交给了长孙晟打理,而宇文述则说负责东宫的守卫,至于最关键的仁寿宫的宿卫,现在交给了于仲文的东宫右卫率。”
房玄龄继续问道:“那就是说陛下的安保宿卫,现在是由太子东宫的人来护卫,而这大兴城的防卫,是交给了长孙晟,太子的东宫和整个大兴皇宫,却又是由宇文述来守卫,是吗?”
韩世谔点了点头,应道:“不错,杨勇和杨秀,去年就被已经被转移到了,太子的东宫之中,由杨广的心复宇文述看守,为的就是这权力交接之时,不会出什么问题,防止有人趁机抬出杨勇作乱。”
房玄龄又是问道:“主公!那是不是没有意外的话,陛下一旦归天,太子就会正式登基?”
韩世谔看了看四周,点了点头,应道:“不错,如果不出问题的话,肯定是太子正式登基,然后会以给陛下办丧事的名义,召汉王杨谅回京,只是以杨谅的个性,未必会乖乖地听话,十有八九会起兵造反,这几个月汉王那里没什么变化吧。”
韩单这几个月早把那边的情况,给摸得一清二楚了,听到韩世谔这话,点了点头,说道:“杨谅那里,现在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正在紧锣密鼓地作着起兵的准备,他为了掩盖风声,对并州幽州各地的部队,没有正式动员,可杨谅在太原的那三万多门客,还有他的龙骑禁卫,都已经作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那王頍现在是杨谅的谘议参军,他每天都在对行军的路线作出规划,杨谅对此人也是言听计从,那王頍一直没有表态,倒是另一个王府的参军豆卢毓,也就是杨谅的小舅子,这些天来,一直都是在苦劝杨谅,不要轻举妄动。”
“杨谅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地下定起兵的决心,还在观望之中,陛下还在的时候,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以我得到的情报,一旦陛下归天,太子招他回大兴奔丧的话,他十有八九会横下一条心,起兵作乱的。”
韩世谔点了点头,说道:“你是说,他就靠着这数万门客,按我们当时在所猜想的那样,以萧摩诃为先锋,先趁机控制蒲州或者潼关,打开入关的通道吗?”
韩世谔回到长安城之后,最近这些天,他们几个人私下,作过不少次,这种沙盘推演了。
房玄龄此时沉声说道:“主公!以房某所见,如果杨谅从太原起兵的话,多半不会走潼关,而是直扑蒲州,控制了蒲州就控制了,从黄河西进关中的最重要渡口。”
“那萧摩诃毕竟是陈朝降将,虽然答应了投靠杨谅,但杨谅未必肯把这支最重要的先锋部队完全给他,万一萧摩诃反水,他就完了,如果房某分析得不错的话,这支先头部队,应该会交给可靠的亲信,而萧摩诃则会跟着他后面募集的大军一起行动。”
韩世谔点了点头,问道:“那依你看,杨谅能指挥得了,幽州和青州的部队吗?”
房玄龄笑了笑:“主公,依我看来,窦抗对陛下未必有多忠心,但也不一定会帮着那汉王杨谅,窦家在前朝之时,差点站错了队,因此本朝的时候就备受打压,所以应该能吸取教训,不会再主动掺和这种帝王间的家事。”
韩世谔“唔”了一声,然后低头沉吟了起来,少顷,他抬起了头,笑了笑说道:“玄成,我们也该行动了,毕竟我们韩家,已经是太子的阵营了,他要是倒了,我们也不好过。”
韩世谔的眼光,落到了韩单的身上,微微一笑,下令道:“我们在大兴城的黑旗卫,也是可以行动起来了。”
仁寿二年,十月,丁亥(十三日)。
韩世谔微微一笑,起身扶起了韩思。
······
春去夏来,转眼已到十月,仁寿二年,又一个炎热的夏天来到了长安城,今年的气温比往年还要高一些,走在街上不一会儿就会汗透重衣,以往繁华热闹的大兴街市上,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只有树上知了的叫声,仍然一刻不断,让人心烦。
这炎炎的夏日表面下,大兴城长安城的内外,涌动着一股暗流,从一个月前,大街小巷间就开始流传着,一个可怕的说法:那就说在仁寿宫的皇上已经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了!
权力的交接永远都是一个犯忌讳的话题,尽管人人心里都对这事一清二楚,但没有人敢在公众场合议论此事。
这一阵城里城外军队的调动频繁了许多,一队队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或骑着高头大马,或数百人一队穿街而过,街上士兵们沉重的军靴踏地声,往往盖过了仅剩的几个小贩们,有气无力的叫卖声。
韩世谔此时带着南阳郡主,也是回到了长安城,在将军府满园内的大院里,仍是一派夏日的盛景,荷香满府,这几年访客稀至,府上的仆役们,也乐得清闲,此刻正三五成群地偷闲聊着天,可是小院的房间里,戴着步摇冠的韩世谔,却是一脸凝重地,望着房间里的房玄龄与韩单二人。
韩单此时正在看一份刚刚收到的诏书,看完后脸色微微一变,又把那诏书递给了房玄龄,房玄龄接过诏书后,只见上面写着陛下病重,诏越国公、尚书左仆射杨素入仁寿宫侍驾,特准其子。上柱国杨玄感随行侍卫,文武百官五品以上的,按顺序轮流到仁寿宫探视。
房玄龄一脸严肃地,看着韩世谔问道:“主公!陛下这回真的不行了吗?”
韩世谔沉重地点了点头,应道:“恐怕是这样,不仅是杨素,听说杨广和给事营都尉兼长史柳述,也接到诏书已经入宫了,此时长安城的防卫,彻底交给了长孙晟打理,而宇文述则说负责东宫的守卫,至于最关键的仁寿宫的宿卫,现在交给了于仲文的东宫右卫率。”
房玄龄继续问道:“那就是说陛下的安保宿卫,现在是由太子东宫的人来护卫,而这大兴城的防卫,是交给了长孙晟,太子的东宫和整个大兴皇宫,却又是由宇文述来守卫,是吗?”
韩世谔点了点头,应道:“不错,杨勇和杨秀,去年就被已经被转移到了,太子的东宫之中,由杨广的心复宇文述看守,为的就是这权力交接之时,不会出什么问题,防止有人趁机抬出杨勇作乱。”
房玄龄又是问道:“主公!那是不是没有意外的话,陛下一旦归天,太子就会正式登基?”
韩世谔看了看四周,点了点头,应道:“不错,如果不出问题的话,肯定是太子正式登基,然后会以给陛下办丧事的名义,召汉王杨谅回京,只是以杨谅的个性,未必会乖乖地听话,十有八九会起兵造反,这几个月汉王那里没什么变化吧。”
韩单这几个月早把那边的情况,给摸得一清二楚了,听到韩世谔这话,点了点头,说道:“杨谅那里,现在也听到了一些风声,正在紧锣密鼓地作着起兵的准备,他为了掩盖风声,对并州幽州各地的部队,没有正式动员,可杨谅在太原的那三万多门客,还有他的龙骑禁卫,都已经作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那王頍现在是杨谅的谘议参军,他每天都在对行军的路线作出规划,杨谅对此人也是言听计从,那王頍一直没有表态,倒是另一个王府的参军豆卢毓,也就是杨谅的小舅子,这些天来,一直都是在苦劝杨谅,不要轻举妄动。”
“杨谅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地下定起兵的决心,还在观望之中,陛下还在的时候,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以我得到的情报,一旦陛下归天,太子招他回大兴奔丧的话,他十有八九会横下一条心,起兵作乱的。”
韩世谔点了点头,说道:“你是说,他就靠着这数万门客,按我们当时在所猜想的那样,以萧摩诃为先锋,先趁机控制蒲州或者潼关,打开入关的通道吗?”
韩世谔回到长安城之后,最近这些天,他们几个人私下,作过不少次,这种沙盘推演了。
房玄龄此时沉声说道:“主公!以房某所见,如果杨谅从太原起兵的话,多半不会走潼关,而是直扑蒲州,控制了蒲州就控制了,从黄河西进关中的最重要渡口。”
“那萧摩诃毕竟是陈朝降将,虽然答应了投靠杨谅,但杨谅未必肯把这支最重要的先锋部队完全给他,万一萧摩诃反水,他就完了,如果房某分析得不错的话,这支先头部队,应该会交给可靠的亲信,而萧摩诃则会跟着他后面募集的大军一起行动。”
韩世谔点了点头,问道:“那依你看,杨谅能指挥得了,幽州和青州的部队吗?”
房玄龄笑了笑:“主公,依我看来,窦抗对陛下未必有多忠心,但也不一定会帮着那汉王杨谅,窦家在前朝之时,差点站错了队,因此本朝的时候就备受打压,所以应该能吸取教训,不会再主动掺和这种帝王间的家事。”
韩世谔“唔”了一声,然后低头沉吟了起来,少顷,他抬起了头,笑了笑说道:“玄成,我们也该行动了,毕竟我们韩家,已经是太子的阵营了,他要是倒了,我们也不好过。”
韩世谔的眼光,落到了韩单的身上,微微一笑,下令道:“我们在大兴城的黑旗卫,也是可以行动起来了。”
仁寿二年,十月,丁亥(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