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决定下来了,右军依然保持着缓进,电报结束开始计算,七天赶到额仁淖尔就可以了,给予足够的劝降时间。
于谦却把自己的担忧传到了京城。
也先在那里,他既然要求自己最出色的儿子去威胁让朵颜三卫,还有女真部落出兵。那么就代表着他很可能走的声东击西的路子,这次很可能攻击的路线就让人难以琢磨!当然也不排除,重新再杀回东侧的路线。
“今年,瓦刺人肯定会南下的。”
于谦就眼下的情报分析过,认为瓦刺既然主力不知道去向,那么就代表着肯定有大动作。白名鹤这时说了一句:“他们会不会直接去陕甘卫?”
“商队还可以,那一片沙漠大军的话不好走。我也考虑过他们会对哈密卫下手,不过这个不太可能。哈密卫没有值得出手的价值,而且眼下那里布置了重兵,瓦刺人敢去也是咬一块硬骨头。”
于谦不担心哈密卫,那里选的镇守将军绝对是杀神级的。
如果用眼下的某个将军来作对比的话,毛文虎和这位比起来,是学生级的。
能镇守边疆要地的,没有一个是不够狠的。
“银川呢?就是从贺兰山那边走!”白名鹤又问道。
于谦点了点头:“有这个可能,但很可能是佯攻。我研究了瓦刺十几年了,他们大军出动为什么,为的就是过冬天粮食以及我们大明的财富。”于谦说到这里停下了,回头看了一眼那边的电报机。
电报已经停止,最后的命令已经受到了确认。
于谦示意回小帐去,这里中军大帐不是聊天的地方。
出了中军大帐,就在白名鹤的帐篷之中于谦才继续讲道:“一次出动的兵力。加上后勤对瓦刺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无功而返的话瓦刺人会和当年的匈奴人一样作出最无奈的选择,就是老弱残自己解决了,而生的希望留给活着的人。”
这些白名鹤在后世的历史上学过,听于谦讲完点了点头。
于谦问白名鹤:“你说过,你十年之后可以完全解决瓦刺的问题。你有何想法。”
于谦这问题可不是凭空发问的。
自华夏历史上,农耕文明还没有真正完全的灭亡过游牧文明。这不是两个王国之前的交锋,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白名鹤的历史学得不好,也可以说很差。不过正好这部分他曾经读到过,整理了一语言之后讲道:“游牧民族就是狼,打得过就上,打不过就跑。一但败了他们就象是难民一样,有马的情况下很快就逃走了,全歼几乎不可能。”
于谦点点头。认同了白名鹤的说法。
“从很古老讲起,最早我们华夏文明在山西、河南、陕西活动。黄帝胜东夷的蚩尤也仅仅是扩展了生存的是,可经历了三皇五帝,夏朝之后。我记得商朝是东夷族建立的,也统治了华夏,真正让东夷族消失,是齐国灭掉一个叫什么的小国,这用了上千年的时间吧。”
于谦给白名鹤补充了一句:“是齐灭莒国。你倒是读书真不少。”
于谦不是嘲笑,而是真的在称赞。这种古史大明认真研究,并且去读的人不多。象白名鹤这种年龄的人,更是少的可怜。
白名鹤笑了笑:“上千年,咱们汉人地盘才增加了河北、山东、苏北等几地。到了巴蜀又是几百年,汉朝的时期也只是名义上的统治。三次衣冠南渡这才有了江南汉人,而没有足够的田地。足够的产出依然没办法生存。”
“你还真的知道的不少呀。”
“往北说,游牧民族在秋高马肥的时候就来抢粮食,一次又一次,从匈奴到现在何止一千年,为什么说我们拿他们没办法。因为大漠以及大漠以背是农耕禁区,没有百姓的生存空间,就算杀进来几次,也动摇不了根基。”
白名鹤这话让于谦非常的认可。
“他们玩的运动战,我们玩的是阵地战。这……”白名鹤苦笑着摇了摇头。
“讲的好!”于谦大声称赞着。然后又问道:“那么,你的办法呢?”
“种米的是田,种金子的也是田。这就是我的办法!”白名鹤这话换一个人未必听得懂,可于谦也是有些理解了,比如哈密卫那边的盐田经济,那里出的是硝石等各种矿产,也算是田了,可以让人长期居住,慢慢的形成城市。
那么说,白名鹤能让大漠形成城市吗?
当于谦提到这个问题的是,白名鹤说道:“再往北,还是有良田的,把大漠包起来,他们还能翻了天吗?”
“消耗巨大,就怕朝堂之上有异议!”
“于大人,保家卫国不是经商,谈不上什么值不值的。如果他们在算这种小账的话,一群腐儒还是去海外祸害倭人吧,别在大明丢人。”
白名鹤的话让于谦皱起了眉头,这样作太激进了,可又找不出白名鹤的错误在何处。
末了,于谦换了话题:“明天让前锋往南移二百里,左锋靠近贺兰山脉那边看看,对方详攻 兵力应该不会太多。还是那句老话,他们出兵一次没有得到足够的粮食与物资,此次出兵就是失败的,所以不会选择穷苦之地,京城周边是首选。
看白名鹤还有疑惑,于谦解释道:“小股的瓦刺人有可能突袭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边镇的战力已经加强,如果防不住小股的瓦刺人军法从事!”
于谦作为中军主帅,沉稳是必须的作风。
可其他人却不是这样了,前军三个前锋营已经有些急躁了,瓦刺人那里去了。罗通大着胆子,以行军误差的方式比于谦要求的距离再往前了五十里,而斥候的扩散范围再增加三十里,至少要摸到瓦刺人的尾巴。
右军主将却不急躁,他本着占到手再说的想法,每到一块水草丰美之地就留下半营士兵,然后每隔四百里留下一支天音营分队,步步为营,只图求稳,至少瓦刺人如果真的遇到了,打就是了。
京城之中,老将军们在英武殿中继续分析着各种情报,试图找到瓦刺人可能的位置。
这一点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能是白跑一次。
如果只杀了几百个瓦刺人,回来给天下人都没有办法交待,百万大军出版,无果而归吗?这怕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太上皇朱祁镇的罪已诏还有何意义。
内阁之中,金濂发了狠:“各位,不就是一个月一百万石粮食嘛。听白名鹤讲,暹罗不是答应给五百万石米,运回来足够多打半年了。让各商号加大生产,再准备十万套棉衣,就算走到冰原也要把也先抓回来。”
“没有那么悲观!”胡濙慢吞吞的应了一句。
这里,几位都是四朝老臣,和瓦刺人打交道也有足够的经验了。
那个冬天没有足够粮食吃就会死人的理论再一次被搬了出来,胡濙又说道:“去年,白名鹤鼓动三镇下了狠手,平了河套。硬生生的让瓦刺人去年没有南下,估计他们死的人不会少,所以今年不可能不动。”
“各位前辈。”商辂年龄小,自然称呼其余人为前辈了。
“蒙万岁常识,我成为内阁最后一员。说到瓦刺我反倒是认为,瓦刺可能会有什么大行动。如果不战,也没有必要让东部草原空虚,也没有可能让位高权重的也先次子去威逼利诱朵颜三卫,还有女真各部先一步进攻。”
“有理,也先是把这些人当棋子了。”
王文的意思可以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炮灰。
“那么,瓦刺人在那里?”高谷也问了一句。
“武英殿都是国之栋梁,有几位甚至资历比你我都长,废寝忘食不思辛劳的正在不断的测算。我等对兵略不通,相信他们会找出瓦刺人的。反倒是老夫想建议御医院派人照看,莫要为国事损伤一老,却是不好。”胡濙说的在理。
只是御医院的人怎么照顾,这细节就不是他们操心的。
无论是东厂,还是内官都有办法核实一位御医是不是可靠,会不会泄漏机密。
内阁联名写了一份建议书,非公文类,而是一种普通的建议。准备往进送的时候,商辂问道:“这一份奏本,要不要问一下万岁是否看过了。”
提到这份奏本,所有阁员几乎是一个表情,苦。
结果众阁臣一致决定,只提这次照顾老将军的建议,那奏本的事情不提,也不要去催。这份奏本已经让内阁十三臣难为的夜里都在作恶梦,现在去催大明万岁有什么意见,这根本就在找不痛快。
事实上,大明皇帝真的在书房之中有些抓狂。
因为他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是内阁都拿不出意见的这份奏本,已经反复看了不下十次了,越看越是感觉为难的至极呀。
与理、与法、与情。这份奏本充满着矛盾与冲突性,因为这一份来自汉中府与金州百姓联名的弹劾文书。这百姓可不是普通的百姓,有致仕的老臣,也有当地的乡绅。不是普通的穷苦平头老百姓。
一府一州,弹劾了一位知府、一位知州、两位布政使!厉害呀。(未完待续。。)
ps:预存章节
...
于谦却把自己的担忧传到了京城。
也先在那里,他既然要求自己最出色的儿子去威胁让朵颜三卫,还有女真部落出兵。那么就代表着他很可能走的声东击西的路子,这次很可能攻击的路线就让人难以琢磨!当然也不排除,重新再杀回东侧的路线。
“今年,瓦刺人肯定会南下的。”
于谦就眼下的情报分析过,认为瓦刺既然主力不知道去向,那么就代表着肯定有大动作。白名鹤这时说了一句:“他们会不会直接去陕甘卫?”
“商队还可以,那一片沙漠大军的话不好走。我也考虑过他们会对哈密卫下手,不过这个不太可能。哈密卫没有值得出手的价值,而且眼下那里布置了重兵,瓦刺人敢去也是咬一块硬骨头。”
于谦不担心哈密卫,那里选的镇守将军绝对是杀神级的。
如果用眼下的某个将军来作对比的话,毛文虎和这位比起来,是学生级的。
能镇守边疆要地的,没有一个是不够狠的。
“银川呢?就是从贺兰山那边走!”白名鹤又问道。
于谦点了点头:“有这个可能,但很可能是佯攻。我研究了瓦刺十几年了,他们大军出动为什么,为的就是过冬天粮食以及我们大明的财富。”于谦说到这里停下了,回头看了一眼那边的电报机。
电报已经停止,最后的命令已经受到了确认。
于谦示意回小帐去,这里中军大帐不是聊天的地方。
出了中军大帐,就在白名鹤的帐篷之中于谦才继续讲道:“一次出动的兵力。加上后勤对瓦刺的消耗是巨大的,如果无功而返的话瓦刺人会和当年的匈奴人一样作出最无奈的选择,就是老弱残自己解决了,而生的希望留给活着的人。”
这些白名鹤在后世的历史上学过,听于谦讲完点了点头。
于谦问白名鹤:“你说过,你十年之后可以完全解决瓦刺的问题。你有何想法。”
于谦这问题可不是凭空发问的。
自华夏历史上,农耕文明还没有真正完全的灭亡过游牧文明。这不是两个王国之前的交锋,而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白名鹤的历史学得不好,也可以说很差。不过正好这部分他曾经读到过,整理了一语言之后讲道:“游牧民族就是狼,打得过就上,打不过就跑。一但败了他们就象是难民一样,有马的情况下很快就逃走了,全歼几乎不可能。”
于谦点点头。认同了白名鹤的说法。
“从很古老讲起,最早我们华夏文明在山西、河南、陕西活动。黄帝胜东夷的蚩尤也仅仅是扩展了生存的是,可经历了三皇五帝,夏朝之后。我记得商朝是东夷族建立的,也统治了华夏,真正让东夷族消失,是齐国灭掉一个叫什么的小国,这用了上千年的时间吧。”
于谦给白名鹤补充了一句:“是齐灭莒国。你倒是读书真不少。”
于谦不是嘲笑,而是真的在称赞。这种古史大明认真研究,并且去读的人不多。象白名鹤这种年龄的人,更是少的可怜。
白名鹤笑了笑:“上千年,咱们汉人地盘才增加了河北、山东、苏北等几地。到了巴蜀又是几百年,汉朝的时期也只是名义上的统治。三次衣冠南渡这才有了江南汉人,而没有足够的田地。足够的产出依然没办法生存。”
“你还真的知道的不少呀。”
“往北说,游牧民族在秋高马肥的时候就来抢粮食,一次又一次,从匈奴到现在何止一千年,为什么说我们拿他们没办法。因为大漠以及大漠以背是农耕禁区,没有百姓的生存空间,就算杀进来几次,也动摇不了根基。”
白名鹤这话让于谦非常的认可。
“他们玩的运动战,我们玩的是阵地战。这……”白名鹤苦笑着摇了摇头。
“讲的好!”于谦大声称赞着。然后又问道:“那么,你的办法呢?”
“种米的是田,种金子的也是田。这就是我的办法!”白名鹤这话换一个人未必听得懂,可于谦也是有些理解了,比如哈密卫那边的盐田经济,那里出的是硝石等各种矿产,也算是田了,可以让人长期居住,慢慢的形成城市。
那么说,白名鹤能让大漠形成城市吗?
当于谦提到这个问题的是,白名鹤说道:“再往北,还是有良田的,把大漠包起来,他们还能翻了天吗?”
“消耗巨大,就怕朝堂之上有异议!”
“于大人,保家卫国不是经商,谈不上什么值不值的。如果他们在算这种小账的话,一群腐儒还是去海外祸害倭人吧,别在大明丢人。”
白名鹤的话让于谦皱起了眉头,这样作太激进了,可又找不出白名鹤的错误在何处。
末了,于谦换了话题:“明天让前锋往南移二百里,左锋靠近贺兰山脉那边看看,对方详攻 兵力应该不会太多。还是那句老话,他们出兵一次没有得到足够的粮食与物资,此次出兵就是失败的,所以不会选择穷苦之地,京城周边是首选。
看白名鹤还有疑惑,于谦解释道:“小股的瓦刺人有可能突袭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边镇的战力已经加强,如果防不住小股的瓦刺人军法从事!”
于谦作为中军主帅,沉稳是必须的作风。
可其他人却不是这样了,前军三个前锋营已经有些急躁了,瓦刺人那里去了。罗通大着胆子,以行军误差的方式比于谦要求的距离再往前了五十里,而斥候的扩散范围再增加三十里,至少要摸到瓦刺人的尾巴。
右军主将却不急躁,他本着占到手再说的想法,每到一块水草丰美之地就留下半营士兵,然后每隔四百里留下一支天音营分队,步步为营,只图求稳,至少瓦刺人如果真的遇到了,打就是了。
京城之中,老将军们在英武殿中继续分析着各种情报,试图找到瓦刺人可能的位置。
这一点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能是白跑一次。
如果只杀了几百个瓦刺人,回来给天下人都没有办法交待,百万大军出版,无果而归吗?这怕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太上皇朱祁镇的罪已诏还有何意义。
内阁之中,金濂发了狠:“各位,不就是一个月一百万石粮食嘛。听白名鹤讲,暹罗不是答应给五百万石米,运回来足够多打半年了。让各商号加大生产,再准备十万套棉衣,就算走到冰原也要把也先抓回来。”
“没有那么悲观!”胡濙慢吞吞的应了一句。
这里,几位都是四朝老臣,和瓦刺人打交道也有足够的经验了。
那个冬天没有足够粮食吃就会死人的理论再一次被搬了出来,胡濙又说道:“去年,白名鹤鼓动三镇下了狠手,平了河套。硬生生的让瓦刺人去年没有南下,估计他们死的人不会少,所以今年不可能不动。”
“各位前辈。”商辂年龄小,自然称呼其余人为前辈了。
“蒙万岁常识,我成为内阁最后一员。说到瓦刺我反倒是认为,瓦刺可能会有什么大行动。如果不战,也没有必要让东部草原空虚,也没有可能让位高权重的也先次子去威逼利诱朵颜三卫,还有女真各部先一步进攻。”
“有理,也先是把这些人当棋子了。”
王文的意思可以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炮灰。
“那么,瓦刺人在那里?”高谷也问了一句。
“武英殿都是国之栋梁,有几位甚至资历比你我都长,废寝忘食不思辛劳的正在不断的测算。我等对兵略不通,相信他们会找出瓦刺人的。反倒是老夫想建议御医院派人照看,莫要为国事损伤一老,却是不好。”胡濙说的在理。
只是御医院的人怎么照顾,这细节就不是他们操心的。
无论是东厂,还是内官都有办法核实一位御医是不是可靠,会不会泄漏机密。
内阁联名写了一份建议书,非公文类,而是一种普通的建议。准备往进送的时候,商辂问道:“这一份奏本,要不要问一下万岁是否看过了。”
提到这份奏本,所有阁员几乎是一个表情,苦。
结果众阁臣一致决定,只提这次照顾老将军的建议,那奏本的事情不提,也不要去催。这份奏本已经让内阁十三臣难为的夜里都在作恶梦,现在去催大明万岁有什么意见,这根本就在找不痛快。
事实上,大明皇帝真的在书房之中有些抓狂。
因为他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是内阁都拿不出意见的这份奏本,已经反复看了不下十次了,越看越是感觉为难的至极呀。
与理、与法、与情。这份奏本充满着矛盾与冲突性,因为这一份来自汉中府与金州百姓联名的弹劾文书。这百姓可不是普通的百姓,有致仕的老臣,也有当地的乡绅。不是普通的穷苦平头老百姓。
一府一州,弹劾了一位知府、一位知州、两位布政使!厉害呀。(未完待续。。)
ps:预存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