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烈士陵园前的讲话,很快就被传播了出去。京城各界人士对于这番演讲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军队和京城下层百姓更为推崇这番演讲,认为皇帝在演讲中表现出了对于普通人的关怀,并没有对普通人付出的牺牲不屑一顾,只顾着对将领和士大夫们加官进爵,这让他们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振奋,不少人还因此报考了陆军军官学校,试图从此改变自己的未来。
    但是京城的官员和士大夫们,对于皇帝演讲所持有的观点,就有些意见不一了。冯铨、孙之獬这些被视为皇帝身边幸臣的官员,自然是为皇帝的行为拍手叫好,认为崇祯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圣人之心。
    而一些涉世未深的官员,虽然不齿于冯铨、孙之獬这些官员的为人,但是对于这次他们的评论,却也还是点头认同了。他们同样认为,虽然还不能预见到崇祯未来是个怎么样的皇帝,但是能够关心底层百姓生活的态度,却是成为一位明君的基础。
    至于另外一些官员,虽然不能否定皇帝对于底层百姓的关心,但是他们却从儒家伦理的关系上出发,批评皇帝的言论过于粗鄙,且过于抬高了普通将士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有些贬低了协助皇帝治理这个国家的士大夫们的作用。
    这些不同的观点从京城开始向周边地区传播发酵着,一时之间倒是成为了京城百姓热议的焦点。不过京城百姓并没有关注这件事多久,就被两件新发生的事件给转移了注意力。
    这两件事,一件是本年度会试补充考试阅卷已经结束,考试合格人数共计257人,于四月十五日进行殿试。这257名会试合格者中,据说出自燕京大学的考生便有34人,几乎达到了燕京大学本年度参与考试人数的一半。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顿时让京城赴考的不少士子感到大为震惊。如果不是榜单还没有正式贴出来,大约就有人要去礼部质疑考试的公正性了。
    不过也正因为听到了这个传闻,主持殿试的周延儒和孙元化两人,对于此次殿试就显得格外的慎重。不过他们的慎重,终于还是被皇帝所打破了。
    周延儒和孙元化听说了皇帝出的殿试试题之后,便极力的反对了起来。周延儒便震惊的说道:“陛下,现在外面落榜的士子本就对于本次会试结果有所不满,现在陛下又让一群倡优出现在抡才大典之上,以作为本科殿试的试题,这会不会是火上浇油,让那些落榜士子找到了借题发挥的机会?”
    “周侍郎说的不错,臣也以为,这个举措不甚妥当。虽说陛下改变殿试出题的方式,也是为了想要对人才选拔的方式有所变革,从而挑选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但是外面的人可不清楚,陛下之用心良苦,他们只会认为,陛下更改了科举考试的制度,这是对国家人才的轻慢啊。”孙元化也随着周延儒一起,向着崇祯进行了劝说。
    朱由检却不以为意的看着两人说道:“科举考试的确是国家的抡才大典,但是最近几十年以来,科举考试陈腐的方式和内容,多为地方士人所诟病。
    这些士人都认为,现在科举考试的方式无法选拔出真正能够经国治世的人才,反而因为固定的模式和考试内容,使得一些死记硬背的庸碌之才更容易赢得考官的青睐。而现在的考试规则和试题出设方式,也更容易让考官上下其手,制造科场舞弊的行为。
    怎么,现在朕响应了这些士人的请求,对科举的规则稍稍作出了一些改变,听到民间有人反对,就有人沉不住气,觉得还天下太平一些好,就想要恢复老规矩了?
    要朕说,你们现在的担忧是不是太过提前了一些?外面反对变革科举的人士还只是口上嚷嚷几句,你们就已经吓得要往回撤了。这样下去,朝廷今后还能办成什么事?是不是,今后只要民间流传几句风言风语,朝廷就要原地踏步不再前进了?”
    对于皇帝的质问,周延儒和孙元化两人互相对视一眼,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这两人本就不具备什么应变的才能,他们反对皇帝对殿试内容进行调整,也的确是因为担心外界的反应过大,当皇帝点明了他们的担忧之后,他们反倒是无话可说了。
    周延儒沉默了片刻之后,随即对着皇帝妥协的说道:“其实陛下可以稍稍变通一些,只要将倡优上殿表演这一项取消掉,臣以为外界的反应应当也不会这么大。
    而且臣以为,殿试的试题完全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必经由倡优表演出来。陛下何必为了坚持这一点,而去激怒那些外界的士子呢?”
    朱由检看了看在一旁连连点头的孙元化,不由沉默下来思考了一会,才继续开口说道:“你们都知道,科举乃是为国选拔人才的抡才大典,但是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才会合乎于国家的需要呢?或者说今日之大明,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周延儒想了许久,才勉强的回道:“自然应当选拔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正人君子,才能符合国家设立抡才大典的需要。”
    朱由检却摇着头说道:“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正人君子,难道就能解决我大明目前遇到的各项问题了?这样的正人君子,我朝出现的难道还不够多吗?
    昔日众正盈朝之时,难道不是老奴在东北折腾的最厉害的时候?那些正人君子不仅没有平息老奴在东北掀起的叛乱,反倒是在西南又挑起了奢安之叛。
    这些正人君子于治国一途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倒是在朝堂上党同伐异,掀起了从皇祖父以来的最大党争,使得我大明朝堂上的官员,做什么事都只讲立场,不讲对错,这难道就是正人君子的治国之道?
    就说今日的朝堂之上,蕺山先生大底可以称得上一声君子了。但是,如果让这位君子去执掌朝政,你们觉得朝野上下能够忍受几日?”
    周延儒和孙元化顿时不出声了,刘宗周的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但是奈何此人讲的是慎独,他对于做学问,培养自己的品格,都做的还不错。但是想要让他去做几件实务,恐怕比登天还难。
    身为朝廷的执政大臣,自身的人品好不好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能够处理好实际事务,并约束其他官员的行为不要太低劣。光靠讲慎独的思想,只顾惜自己的羽毛不要被别人玷污,那么不是被下属架在半空当泥塑菩萨;便是出现朝野大乱,人人争权夺利的局面。
    看着两人继续保持沉默,朱由检不由继续说道:“朕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想要变革大明的现状,让我国重新回到国初时奋发向上的国势中去,那么就需要获得本国大多数人的支持。也只有依靠大多数国民的力量,我们才能扭转局势,让国家重新回到上升的轨道上去。
    如果我们假设大明是一辆满载重物的货车,想要攀爬向上的坡道,在前方拉车的人和在货车后方推车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指挥这辆马车前进的声音,却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要是多了,马车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向后方退去。
    所以,朕以为变革大明需要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但是,指挥人民如何去变革这个社会,我们只需要志同道合的少数人就可以了。
    既然科学进步党和朕都已经达成了共识,不采取改革的措施,大明的社会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让这个国家有面临被毁灭的风险。那么,今日大明的科举考试,自然是为了选拔出支持改革大明社会弊端的人才。
    如果他们连看一眼用全新方式演绎的科举试题,都觉的天要塌下来了,那么朕怎么能指望,用这样一群迂腐之辈去治理好这个国家?”
    在崇祯的强硬表态之下,本就个性不怎么坚强的周延儒、孙元化两人,最终还是向皇帝屈服了。于是在崇祯三年的殿试中,200多位新科进士,端坐在庄严肃穆的建极殿上,看着几位伶人在他们面前表演了一出短剧。
    不少士人看着伶人出现时,心中立刻生起了不满的情绪,但是他们下意识的向坐在皇建有极牌匾下的皇帝望去时,却发觉崇祯临襟正坐,脸上并无轻慢殿试的神情,这才让他们忍耐了下来,将目光转回了殿中表演的伶人身上。
    这出短剧表演的时间并不长,只是讲述父子出门进城的一个小故事。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亦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而归。由于这出短剧是作为殿试的试题,因此短剧中去掉了所有诙谐的言语,只是以精简的动作将内容表现了出来。
    这些新科进士看了之后,总算是消去了心里不少怨气,勉强承认这是皇帝给他们出的一道试题。但是当他们将短剧接受为考题之后,大多数人顿时就有些茫然了起来,因为这个简单的短剧,看起来像是一出寓言,但却不知道它的出处来历。
    不知道故事的出处来历,这要如何让他们破题、承题呢?四书五经之中,似乎也难以找到与之相似的微言大义啊。
    朱由检拿起了手边的小锤,敲了敲身边的小锣,让殿内的进士们将目光转移过来之后,他才开口说道:“这出寓言剧,并非出自我国,乃是出自《伊索寓言》,全名是《埃索波斯故事集成》,相传为古希腊的一位哲人所编写。
    朕之所以要将这出寓言剧作为今日殿试的试题,乃是因为朕知道,各位能够坐在建极殿内,就说明你们起码对于圣人的经典,起码已经是滚瓜烂熟了。
    但是背熟了圣人的经典,不代表你们真正理解了圣人的思想。国家取才,乃是取了解圣人之思想的人才用以治国;不是取记熟了几本经典的两脚书橱,在朝堂上滥竽充数。
    所以朕今日出一个经典上没有的寓言,请你们阐述一下,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今日这场殿试,除了诗歌之外,朕对你们使用的行文体裁不做任何约束。
    此外,文章中出现一句圣人之言,便扣一分。总分为100分,今日八位阅卷官每人每张卷子可打0-10分,朕打剩下的20分,分数最高者即为今科状元…”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