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崇祯结束了同黄立极、郭允厚的商谈,召集内阁成员进行今天的例行会议时,进入内阁后一向保持低调的钱谦益,今天却在会议的议题之前插入了一个非正式议题。
    “…根据以上的事例表明,现在的工部不仅机构臃肿,人员庞杂,而且效率也非常之低下。同其他各部相比,现在工部的官员加上公务人员起码超出了3倍以上。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臣以为应当把现在的工部一分为三…”
    在会议桌的另一头,吴淳夫冷眼看着侃侃而谈的钱谦益。他不明白这个一向谨小慎微的东林魁首,怎么最近胆子突然大了起来。先是冒着皇帝的不悦公开组建了一个新东林党,接着就在内阁会议上提出拆分自己的工部了。
    吴淳夫并不觉得钱谦益的荒诞意见能够动摇工部的地位,虽说崇祯登基以来改变了不少官制,但是对于六部还只是在内部进行微调而已。再说了,内阁成员中基本上就没有同东林党交好的,他提这种话题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以往都是第一个发表意见的张瑞图,今天只是安静的坐着没有出声,他前两天向东林党人示好,想要借此获取日趋兴盛的东林党人的好感。但是看起来气势汹汹的东林党官员在朝会上的发难,居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差点成了逆党。
    更为可笑的是,这些东林党人在朝会上失利后,没想着怎么善后,反而开始闹分裂了。随着钱谦益组建新东林党,原本就没什么组织力度的东林党人,很快就分裂成了一个个小团体,互相攻击了起来。
    张瑞图这才发觉,原本在他眼中铁板一块的东林党人,其实也只是一团散沙而已。天启时代前后七君子案都没有打压下去的东林党势力,现在从内部就开始瓦解了。
    钱谦益组建新东林党的理念是:对党内要端正党人的行为,不以门户打击异己;对党外不以正邪区分国事,要实事求是的看待和解决问题。另外新东林党还号称本党宗旨是,抑制土地兼并,打击地方豪强,保护工商。
    钱谦益在性格上虽然稍稍显得有些弱势,但是他这东林魁首的名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文坛领袖的身份同样给他增添了不少光彩。
    当他提出口号建立了这个新东林党后,顿时拉走了不少东林党人和亲近东林党的年轻士人。但是这种行为也同样激怒了不少东林党人,自东林党这个默认的团体成立之后,自动脱离或是被众人公论赶出团体的士绅官僚,并不在少数。
    但是像钱谦益这样,把东林党的名头拿走,自己组建了一个新东林党的存在,大家还是第一次看到。对于东林党人这个团体来说,顶着这个帽子除了博取士林名声之外,还抱着一个同气连枝,互相支持的意思。
    如果让钱谦益把东林党这块金字招牌拆走了,那么他们这些剩下来的人算什么?被剔除出来的东林党人中的糟粕吗?于是原本还在四处联络,准备声援钱士升等人的东林党人顿时分裂成了几个团体。
    赞成钱谦益组党的有之,反对者有之,不偏不倚想要做和事老的有之,想要仿效者同样有之,至于钱士升和那些上书的官员,顿时被忘到了脑后去了。
    东林党人这几天的表现,让张瑞图明白自己似乎押错了宝,他也隐隐感觉到了黄立极对他疏远。因此在今天的会议上,他的表现就有些迥异于往日了。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一向喜欢在会议中观望的施鳯来却站出来支持了钱谦益的主张,他也认为现在的工部事务太过繁忙,而人手过于庞杂。
    工部现在办一件事,需要走十多个流程,比其他部门多了一倍,其中有不少官员根本对于这项事务一无所知,只是循例签字。他负责督管的通商邮政部,因为交通建设和门牌编号的事情,已经同工部闹过不少次纠纷了。
    吴淳夫顿时有些不满的看了一眼施鳯来,他知道施鳯来这是眼红,相比近千官吏的工部,通商邮政部只有区区数十人,也是是内阁几位大臣中权力最小的几人之一。
    “…工部人员激增,也是有着原因和需要的。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监管工矿业,管理交通建设都是工部的职责。而这些项目历来都是工部管理的内容,现在要把它们拆分出去,没有这个先例…”吴淳夫不得不为自己的部门辩解了起来。
    但是很快,郭允厚又给了他一个打击,他认为工部人员庞杂,以监管工矿的名义收取费用,并对兴建皇陵、水利、交通建设使用的原物料运输中,大肆夹带私货。
    不仅让户部损失了大量的税收,还让户部难以对工部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管。他认为应当把工部拆分成三个部门,一来可以同其他部门的规模相适应,二来也便于户部分门别类的进行资金监管。
    吴淳夫赫然发觉,在今天的会议上,工部显然成了众矢之的。不管是郭允厚还是黄立极,都失去了前些天在朝堂上同他同仇敌忾,一起对付东林党人的默契。
    独木难支的吴淳夫,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工部的现状,在黄立极的一锤定音下,工部被分成了工部、交通建设部、水利部三个部门。
    如此一来,原本工部从明年开始的工业城市发展计划,四大水系治理工程,铁路及航运发展计划,就便成了三个互相独立的部分。
    拆分工部的成功,让内阁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松了口气。如果再继续让工部膨胀下去,恐怕朝廷就要变成工部的附庸了。不管是黄立极还是郭允厚,甚至是被隔绝在内阁之外的各部官员们,都不愿意见到一个失去控制的工部。
    解决了这个激烈的问题,接下去的会议内容就显得比较平和了。大多数都是对一年来各部工作的总结,显然在这个快要临近年终休息的时节,大家都不愿意像崇祯那样折腾,都想安安稳稳的结束了崇祯的元年。
    不过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黄立极犹豫了一些,还是开口说道:“陕西巡抚杨鹤同延绥蔡巡抚一起上书,说陕西诸盗都已经接受了招安条件,现在向官军投降者约10多万人,其中有精壮5万9千人。被安置于韩城、合阳、同州三处地方。
    另外招安诸盗头领129人,大小头目1544人,另外还有1714名被百姓指认出来的,行事暴虐的盗贼。
    杨、蔡两位巡抚建议,对这些盗贼做宽大处理,以安众盗之心。另外把各头领安排在省城西安居住,也好就近监视,不再使其再度反叛朝廷。
    至于其他投降的盗贼和被裹挟的百姓,则按照原籍将其遣返,着由地方官看管并安排恢复生产…”
    对于黄立极说的这个消息,其他几位阁臣都安心了下来。这些盗贼的投降,预兆着陕西的民变终于停息了,只要明年风调雨顺,那么陕西就算是又安定下来了。
    至于对盗贼的宽大处理,他们也没怎么往心里去,对1700多人进行处死,显然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算这些人再怎么罪大恶极,考虑到对招安盗匪的影响,他们觉得放他们一马也是可以的。
    至于让这些盗贼乱民按照籍贯回乡,也是应该的。如果不回乡去种地,朝廷要去那里找这么大一片土地去安置他们。
    看着几位阁臣纷纷点头,朱由检显然对此不以为然,他毫不犹豫的回道:“对于这1714名盗贼的指控,都是有着真凭实据的,否则也就没人能指证他们了。
    朝廷既然选择了公审,那么就应该进行公判。夫子不是说过: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更何况现在天下本就灾害频频,各地民乱也算的上是此起彼伏了。
    如果不对这些盗匪加以严惩,恐怕他们今后将会成为各地民乱的骨干力量了。而各地盗匪看到了他们的结局,失去了对于朝廷的敬畏,只会四处为乱,增加朝廷平乱的成本。
    朕以为,应该尽快回复杨鹤,让他即刻公开处决罪名确凿的盗贼,以震慑不法之徒。至于那些投降的首领、头目和盗匪骨干,让他们回乡种田,他们就真的会回乡种田吗?
    把他们打散了发回原籍,只会让他们脱离了朝廷的视线,要是有人对官府不满,说不得他们返回家乡的时候,就是他们招兵买马再起叛乱的时候。
    以朕看,这些盗贼头领,和头目中能力较为出色的,全部召入京城来。进入巡警学校培训三-六个月,再把他们派去江南地区组建巡警去。只要脱离了羽翼,这些人再怎么出色,也是飞不起来的。
    至于那些普通的盗匪和乱民…把他们分成5个农垦兵团,安插到从榆林关外到丰镇地区去垦荒。在蒙古人的威胁下,他们自然会培养出对于我大明的忠诚心…”

章节目录

挽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富春山居并收藏挽明最新章节